向氏歷史名人誌_001 向耕與司馬牛名稱解讀@ 走過 ... - 隨意窩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向耕:字“牛”,史稱司馬牛;春秋宋室公卿子弟,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
向氏一門始祖“肸”, ...
走過歷史 向軍次將軍年譜父親向軍次先生留下了一些日記文件,可以捕捉到他所認識或接觸的長官、同學、同事與袍澤的音容舊事,讓父親的留痕再感受一下歷史的餘溫,也希望文中的人物點滴能勾起螢螢星火,讓大家重溫那段星光燦爛的夜空,撫平那些無名的孤魂。
日誌相簿影音好友名片
201101291702向氏歷史名人誌_001 向耕與司馬牛名稱解讀?向氏歷史名人誌
原創文章 版權獨有 如需轉載或引用 請註明出處:向軍次將軍年譜>向氏一門
向耕
向耕:字“牛”,史稱司馬牛;春秋宋室公卿子弟,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
向氏一門始祖“肸”,字向父,為宋桓公之子。
向父生子向其,以宋國宗親佐宋共公為司馬,居河南懷慶、襄城一帶。
向其生子向戌。
向戌在宋任司馬、左師,以弭兵之計而流芳春秋;生子向甯。
向甯亦任左師,宋元公時背叛元公,事敗後棄官適楚;生子向羅。
向羅生五子:向巢:向魋(音頹,小而紅棕色的熊):在宋官至大司馬,頗得宋景帝寵遇,後欲謀反弒主,失敗後奔齊。
向耕:即“司馬牛”,為聖門孔子高第,宋大夫,反對其兄桓魋謀叛,仍受其牽連逃到齊、吳等國,最後死在魯國的城門外。
向欣:任宋大夫,後因魋謀反事敗,改適蔡。
向車:任宋大夫,後因魋謀反事敗,改適蔡。
因為向氏一門為宋室親族,累世在宋為官,老二向魋(因為宋桓公之後,史稱“桓魋”)任大司馬,職掌宋室軍權,獨老三向耕隨孔子周遊列國,途經宋國,才知其兄向魋得勢後殘暴不仁,更意圖弒主篡位,而眾兄弟趨從,忠悌難兩全,憂心忡忡,無以為適。
在論語“顏淵”篇中有三則司馬牛(向耕)向孔子問仁解惑的對話,因此傳世;向耕向孔子問仁的對話是這樣的:
「司馬牛問“仁”。
子曰:仁者,其言也訒。
曰:其言也訒,斯謂之仁已乎?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訒乎。
」 向耕的二哥桓魋有意謀害宋景公,其他兄弟也都以桓魋馬首是瞻,向耕深恐他們謀反成功便是弒君篡位,天下人皆得而誅之,世族將遺臭萬年;如謀反失敗,更將召致滅族之禍。
他憂國憂兄,陷於兩難之境,因此終日憂心忡忡,不知如何是好,但又不能明說,因此向孔子問仁。
孔子知其心結,便答復:「仁者,其言也訒。
」訒是難於說出的意思,其意是說:「你心存仁厚,所以不好說出口。
」 向耕再問:「有話難於說出,就是仁嗎?」孔子解釋:「為之難」,辦這件事很難,「言之得無訒乎」,說這件事又豈能不難! 此話意在言外,一個人遇到為難的事情,說給他人聽,無非是求人代辦,或求人代出主意,但如他人無力代辦,又不能代出主意,向對方說出來,便是令對方為難,甚至惹出更多的麻煩;基於這樣的顧慮,所以,為難之事,不輕易說,這就是仁。
在史記卷六十七《仲尼弟子列傳》中:司馬牛“多言而躁”,故孔子要求他“其言也訒”,說話要謹慎;“多言而躁”是喜歡說話而個性急譟,還是學而好問,求知慾高,尚有待深考。
「司馬牛問“君子”? 子曰:君子不憂不懼。
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 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 此章與前章有關係。
前章問仁,此章問君子。
向耕問:何謂“君子”?是想解除隱藏在心中的憂懼。
所以孔子答復說:「君子不憂不懼。
」 不憂不懼,即是「君子坦蕩蕩」的意思。
向耕未盡明白,所以再問。
孔子再為解釋:「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內省是省察自己;一個人自省沒有對不起任何人的事情,一切無負於人,自心沒有愧疚,何有憂懼,這就是君子。
桓魋謀反,必然不聽其弟向耕的諫止,以致向耕在無可奈何中陷於兩難之境,既不能阻止其兄弒君篡位,又不能大義滅親,所以憂懼不釋。
在孔子看來,這個難題的確不好解決,但憂懼無濟於事,反而有害於己,所以教他不憂不懼,而不憂不懼來自內省不疚;只要向耕不參與桓魋弒君之謀,也不到宋君那裡告發,內省對於他的哥哥以及宋君,皆無愧疚,不失為兩全的辦法。
參前章問仁,這樣作法,就可算是仁者。
「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
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
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 向耕以將無兄弟而憂,據鄭康成注:桓魋行惡,死亡無日,所以耕說獨無兄弟。
向耕的家族在宋國有封地,其兄桓魋又很得宋景公的寵遇,然而桓魋不但不圖報恩,反而恃寵欲謀害景公,魋的其他弟弟,如子欣(頎)、子車都其幫助謀反,後來叛亂失敗,桓魋逃到衛國,轉奔齊國。
向耕雖未參與,但因其兄弟們犯了滅族之罪,也不得不逃亡。
他逃到齊、吳等國,最後死在魯國的郭門外。
此事在左傳哀公十四年,有詳細記載。
向耕與子夏這一次談話,古注或說在桓魋作亂之前,或說在亂後逃出時,今據子夏對其勸解的語氣研判,當在事變之前。
向耕向子夏傾訴,別人的兄弟都好,只有他的兄弟不好,所以說「我獨亡」。
子夏便以所聞的哲言為向耕解憂。
大意是提示他,桓魋的事情不必憂愁,因為死生有命;至於他自己,如不回宋國,也不必憂慮衣食問題,因為富貴在天。
雖然命與天似非人力所能改,但如君子心存敬慎而無過失,與人相處恭而有禮,則死生富貴也可以轉變;所以四海之內,到處有親如兄弟之人。
子夏說罷,最後總結一句,君子不患沒有兄弟,以解其憂。
子夏只能拿這些話勸解向耕,向耕回宋與否,則由他自己決定。
從各種文獻看來,桓魋是個忘恩負義,心胸狹小而暴虐的人,既要弒君,又想殺孔子,時人寫的白話“孔子傳”中有一段敘述了這段故事:
孔子周遊列國,離開衛、晉後,一時不知何去何從,向耕(司馬牛)這時說話了:「夫子,這回該到宋國去了吧。
」
孔子問:「這卻為何?」
向耕回答說:「宋乃夫子的祖國(孔子的祖先同為殷商的遺裔,周滅商後將商朝的遺族封在河南,即為宋國,依春秋時代的
禮制,國親貴族傳世五代即喪失貴族的身份,孔子一族傳至孔子父祖,已落為平民,並且遷魯,但其祖先曾是宋室貴族,因此
向耕如是說),也係弟子牛的祖國。
牛之長兄桓魋,在宋官為司馬,也能有個照應。
」孔子覺得向耕說得有些道理,但卻一時拿不定主意,猶豫了半天不曾開言。
向耕急了,越急越結巴得厲害,他說:「子路的妻兄在衛,夫子便適衛。
牛(向耕)的胞兄在宋,宋又是牛之祖國,夫子卻
不肯前往,這分明是小瞧我司馬牛!……」孔子微笑著說:「既然如此,那就尊重你的意見,奔宋去吧。
」司馬牛滋得張著大嘴笑,也不說話,跳上車轅,奪過子路手中的鞭子,在空中挽了一個花,炸了一個響鞭,那轅馬便騰起
四蹄,飛也似地奔馳起來……行了數日,孔子一行來到宋國地界的一個峽谷,只見傍山之處濃煙滾滾,無數農夫正在來來往往地奔忙,一個個面黃肌瘦,
滿臉塵灰。
三三兩兩的兵勇,或揮鞭,或持棒,在往返監視。
孔子一向重視各地民情,每到一處,凡發現特異情況,必駐足觀察,或派弟子前往問個究竟。
眼前的情景自然不會放過,
便令顏回、子貢前往詢問。
原來這些可憐的農夫是在為宋國的一位權貴製做殉葬用的陶俑。
孔子聽後,忿忿地說:
「以人殉者,猛於獸也;始做俑者,斷子絕孫!」翻過前邊那道山梁,來到一個山清水秀的去處——一道東西走向的山巒蜿蜒若巨龍奔騰,漫山枝繁葉茂,蔥鬱蒼翠,繁花
朵朵,四處點染,飄溢著縷縷清香。
山巒懷抱著一泓清池,遠山近樹,俱倒映於池中,隨波蕩漾。
清池上有源,下有流,叮叮
咚咚,似琴瑟鳴奏。
山根下,水池畔,有螞蟻似的民工在開山鑿石,彷彿要將那山腹掏空。
對面的山坡上是一個巨大的石坑,
正有無數匠人在辟開巖石,將花崗巖鑿成有嚴格尺碼的方塊,然後由民工肩扛人抬運至對面那開山鑿石的地方。
運石料,必須
經過兩山峽穀中懸空架起的吊橋,吊橋搖搖晃晃,稍不注意,便會墜下萬丈深淵,粉身碎骨,隨波逐流。
運石料的民工數以千計,盛夏中午,兩山夾谷之中無一絲風,一個個民工熱汗直流,似在水撈。
最可憐的是那些老者,
他們七老八十,瘦骨嶙峋,莫說肩扛重負,即使徒手而行,也非力所能支。
然而監工的校尉兵勇是不管這些的,行動稍慢便
棍棒加身,傷亡者不計其數。
有一位老者,年近七旬,因筋疲力盡,突然昏厥,連人帶石滾下山去,幸而被一株老松攔住,才倖免粉身碎骨的下場,
但是無論如何,他再也爬不起來了。
一個軍校手持皮鞭走了過去,沒頭沒腦地抽打起來。
皮鞭雨點似地落在身上,老者竟
無多大反應,只是死挺挺地
躺著,可見他已經奄奄一息了。
孔子目不忍睹,令子路前往勸阻。
子路奉命持劍趕上前去,很客氣地對那軍校說:「這位
軍爺,你就饒恕於他吧!可憐這位老者,偌大的年紀,瘦骨伶仃,已經摔得半死,怎奈如此折磨!」軍校瞪著眼上下打量了子路一番,用鼻子哼了一聲說:「可憐?說得倒輕巧。
這座墳廓、石槨修造了三年,尚未完工,
再有一載不能建成,我等均要腦袋搬家。
如今我們心慈手軟,可憐他們,到時候有誰可憐我們?」子路聞聽,吃驚不小,原來是在修造墳廓,竟如此勞民傷財,便忿忿地問:「是誰如此無道,視民若犬馬?……」「少見多怪!」軍校冷笑著說,「除了大司馬桓魋,還能有誰!」
軍校說著,又用腳踢地上那位奄奄待斃的老者,邊踢邊罵:
「快起來運石,別他媽躺著裝死!」老者依然躺著不動,軍校於是揮鞭又抽。
子路手疾眼快,只聽噹啷一聲,軍校手中的鞭子被削成兩截。
子路厲聲喝道:「再敢猖獗,先斬了你喂狼!」軍校被子路的虎威鎮住了,面如土灰,哆哆嗦嗦地說:
「你,你是何人?」子路插劍入鞘,拍拍胸膛說:「我乃大聖人孔丘弟子仲由。
吾夫子專施仁德,嫉行暴政。
夫子正率我等前往宋都,拜見景公,匡扶社稷。
吾夫子將諫宋君,令司馬桓魋停修此墳廓……」「若能如此,謝天謝地!」軍校說,「不過,我們宋君恐難納此諫……」「這卻為何?」子路瞪大了眼睛。
「在宋國,人民只知有大司馬,不知有國君。
」軍校解釋說。
子路在心中暗暗地怨道:「向耕呀,向耕,汝兄豺虎之輩,你帶夫子來宋何為?」孔子見子路一直未歸,擔心會惹出什麼亂子,便帶領幾個弟子趕了過來。
問清了原由,孔子不勝歎息,深知此番適宋,決無善果,更不必說實踐主張,實現理想了。
本想改道更轍,但又怕傷了向耕的自尊心,只好試探著前行。
向耕見兄長做出這等傷天害理的事來,羞愧得無地自容。
他漲得滿臉赤紅,張著大嘴只是歎氣,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半天才擠出了一句:「待明天見到余兄,與之辯理!……」真是儒生氣十足,手無寸柄,又結巴口吃,辯的什麼理呀!即令子貢、宰予前往,恐也無濟於事。
孔子得知桓魋只有三十八歲,就修造這樣的墳廓、石槨,且暗設機關,遊人若踏著機關,便墮入墳廓,成為人殉。
山那邊窯廠裡燒制的陶俑,也是為他日後殉葬所用,便不顧向耕在身邊,咬牙切齒地說:「如此揮金如土,勞民傷財,暴虐無道,倒不如即刻葬身江河,充魚鱉之饑,免得活在世上坑害百姓!」一個校尉舉著大棒走來說:「好呀,你敢辱罵大司馬,真是膽大包天!」說著手中的大棒便惡狠狠地向孔子砸來。
說時遲,那時快,不等校尉的棍棒舉過頭頂,便被子路一把奪了過去,喀嚓一聲,折成兩段。
接著子路拔劍在手,虎目圓睜:「爾等一齊上吧,看我怎樣將你們剁成肉泥!」孔子喝住子路說:「仲由不得無禮!」監工的軍校,兵勇一個個全都目瞪口呆了。
揮棒欲打孔子的那個校尉狼狽逃竄,逃了幾步又停下來憤憤地說:「你們等著,你們等著……」毆打老者的那位軍校忙笑嘻嘻地過來賠禮,說一切都與他們無關,是上邊逼著這樣幹的。
孔子徵得軍校們的同意,令弟子將一息尚存的老者扶上馬車,送其回家調治,並給了軍校們菲若干錢財作為酬謝。
孔子率領弟子們登程時,民工們無不揮淚跪拜。
日落黃昏,孔子師徒一行選擇了商丘東門外一家較寬敞的石記客店住下,待明天進城拜見宋君。
晚餐時,向耕不吃也不喝,只在一旁默默地流淚。
「向耕呀,快進餐吧!」孔子親切地勸慰說。
「夫子,我對不起你,對不起同學們!……」向耕一頭撲到孔子懷裡,受了委屈的孩子似的嗚嗚地哭了起來,邊哭邊訴:「萬沒料到,數載不見,余兄竟變得禽獸不如!……」「牛啊,話不能如此說法。
」孔子安慰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汝兄年輕心盛,做出此等事來,也是常有的。
隨著年齡的增長,或許會改好的。
」向耕漸漸止住了哭聲,但依然不吃不喝。
司馬府內,那位白天舉棒欲打孔子的校尉正在向桓魋報告事情的經過,並添油加醋地編造了許多謊言,最後他說:「……內中有一寒酸小子,自稱為大司馬之弟。
」「兄弟?」桓魋一怔,但接著狠狠地說,「哪怕是父母,只要敢說我一個不字,我桓魋就決不輕饒!」桓魋在宋國,好比是季氏在魯國,趙簡子在晉國,擅權專政,視國君為傀儡與走狗。
三天前宋景公接到了孔子的書簡,今日聽說孔子已經來到了東門外,下榻於石記客店,不覺喜出望外。
孔子與宋景公原系同宗同族,當初宋國的天下原應由孔子的十七代祖先弗父何繼承,但弗父何不受,讓位於弟弟鮒祀,是為宋厲公,即宋景公的十八代祖先。
說起來,宋景公還應稱孔子為叔父呢。
宋景公早就聽說孔子是天下聞名的聖人,且門下有數十名文武兼備的弟子;如果孔子師徒真能長留宋國,一則可以改變桓魋擅權,政權旁落的局面,二來可以使宋國迅速強盛起來,不再受大國的欺淩;因此,他決定第二天早朝以後,便率文武百官出城迎接,叔侄共治宋國。
然而宋景公是在做夢,這樣的重大決策,他豈敢不與桓魋商議,徵得他的同意?桓魋陰陽怪氣地說:「我主莫非欲將宋國江山拱手讓與孔丘嗎?」「愛卿何出此言?」宋景公墜入了五裡霧中。
桓魋一板正經地說:「孔丘在魯,父母之邦,官為大司寇,兼攝相事,位極人臣,然而卻要辭官出走,可見其野心非小。
孔丘在衛五年,衛靈公敬而不用,可見衛君早有戒心。
宋不及衛大,不若魯強,如今孔丘師徒不速而自來,狼子野心,豈不昭然若揭了嗎?」宋景公被桓魋說得將信將疑,茫然地說:「孔丘乃當今聞名於世之賢德聖人,未必能做出那犯上作亂之事,眼下宋國既小又弱,正需這一般文武幹才,對外征戰,對內安邦定國…」「常言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我主若收納孔子師徒,委以重任,他們一旦發起難來,誰能抵禦?這無異於引狼入室。
」「這……」「恕微臣莽撞,」桓魋拔劍在手,「為我主君位,為宋國社稷江山,只怕我桓魋容得了孔丘,這柄劍卻容他不得!」宋景公倒吸了一口涼氣,脊背冒出了冷汗,無可奈何地說:「就請大司馬便宜行事吧,只是萬不可傷害他師徒性命,給寡人留下害賢之名。
」「臣怎敢意氣用事,」桓魋說,「一切皆為我主著想呀!」「大司馬勤於王事,有目共睹,有口皆碑呀!」宋景公臉上帶著微笑,心頭卻像貓抓一樣難受。
孔子師徒安寓在石記客店,三天過去了,一直未見宋景公派人前來召見,早已心灰意冷了。
客店的後院很大,院中央有一棵植樹,枝葉繁茂。
樹冠如蓋。
閒來無事,孔子便帶領弟子們每日在大樹下演習祭禮,什麼社祭、郊祭、禘祭等等。
第三天晚飯後,一隊客商出了石記客店,趕著車馬向南門奔去。
戌牌時分,桓亙帶領人馬將石記客店圍得水洩不通。
兵勇衝進院內,將客店翻了個底朝天,不僅沒有孔子師徒,連店家的影子也不見。
一群人衝進後院,見檀樹下空無一人,只有風吹樹葉在颯颯作響。
桓亙知道是店家作祟,放走了孔子師徒,便下命伐倒了檀樹,放火燒了店房,以洩憤怒。
於此同時,宋國的邊境之上,孔子師徒正在與店家拜別。
孔子親自修書一封,介紹店家到衛國去找蘧伯玉,懇求蘧伯玉好生照應這位救命恩人,為其謀個上好的職業。
原來,孔子在墓場上救下的那位老者,就是店家的父親,店家的名字叫石頭。
這天黃昏,桓亙派一位心腹將軍來到客店,將石頭叫到隱避之處,密囑監視孔子師徒的行動,今夜戌時,大司馬就要派兵來結果他們的性命。
如若走漏了一個,滅其九族。
石頭先設法穩住了這位將軍,並帶他窺視孔子師徒在大樹下習禮的情形。
告訴他,今夜孔子還要帶弟子在大樹下習禮,屆時包圍了大樹,便萬無一失。
將軍信以為真,可是將軍一去,石頭便奉父命將這消息報告了孔子,以報救父命之恩。
向耕氣得暴跳如雷,持刀便走,咬牙切齒地說:「我去宰了這個畜生!」子路一把將他扯住:「如此以來,我等豈不自取滅亡!」孔子平靜地說:「休得莽撞!天降聖德與予,桓亙能奈我何?」話雖這樣說,孔子還是下令弟子收拾書簡行囊,立即出走,為防不測,並接受了石頭的建議,一律改扮成商人,由石頭做嚮導,護送出城,直送至國境線上。
夜色深沉,無月無星,陰雲密佈。
這些不幸而善良的人們在夜色的庇護下逃出了虎口……
夜色深沉,無月無星,陰雲密佈。
這些不幸而善良的人們在夜色的庇護下逃出了虎口……
孔子在魯國政改失勢後,帶著弟子周遊列國;西元前493年五十九歲時,因不願介入衛國政爭而辭衛,經過曹國來到宋國,因宋國大司馬桓魋欲加害孔子而匆匆逃到鄭國,鄭國亦不收留,又取道適陳。
依此推算,時年三十八歲的桓魋小孔子21歲,在其兄弟中行二,向耕行三,向耕應小孔子22~25歲,約生於西元前529~526年。
但從結果論,向耕的結局就不如他兄弟了,桓魋帶著二個弟弟向欣和向車政變失敗後,帶著細軟出逃,桓魋最後逃到衛國,向欣和向車逃到蔡國,不知他們結果如何,但向耕受到他們連累,先後逃到齊、吳避禍,最後卻死在魯國的城門外,並不會比他幾個叛國的兄弟好。
司馬牛 名稱解讀
世人讀史皆讀:孔子、孟子、曾子、荀子、墨子,就語意上來看,“子”字在這兒應有“老師”、“大師”和“一代宗師”的尊崇之意。
“子曰”是孔老師說;當代及後世則敬稱“孔子”是『孔丘啊!是儒家的一代宗師』;“墨子”是『墨翟!是墨家的當代大師啊』。
子路、子貢、子游(言偃,名偃,字游,孔門十哲之一,葬於今常熟虞山下),前面的“子”字應該也有尊稱的意思,尤如現代國人用的XX“君”或XX“先生”,日本人用的XX“桑”的含意,這裡是稱呼對方路先生、游先生。
本文的主人翁向耕是宋室公卿之後,史稱“司馬牛”。
春秋戰國以降,“司馬”是執掌兵符的將軍,後來才變成複姓“司馬”;向耕之父、祖在宋室歷朝為官,其兄“桓魋”就是“大司馬”,相當於現代“國防部長”的職位,向耕及其弟弟亦有大夫之職,所以司馬牛的“司馬”應該是時人對其過去職位的尊稱,可見在他拜孔子為師之前,曾在宋國與其兄弟同時被授以高、中級的軍官,所以儕輩及後人才冠以“司馬”牛。
司馬牛的“牛”字又由何而來呢? 古人相交多諱直呼其名,而以字代之,直至國民政府遷台前仍然如此,如毛澤東在其親朋好友的往來書信中多以“潤之”稱之或署名。
而“字”的選取則多有其相乘或相反的特殊寓意,如岳母在生岳飛之前夢見大鵬鳥,所以為其取名為“飛”,大有一“飛”衝天的意思,其字“鵬舉”,同樣是望其有“鵬鵠之志,振翅高飛”的含意;而連戰字“永平”,也有“以戰逼和,永世太平”的隱寓;先父譜名“榮柳”,“榮”是輩份,“柳”是取木邊的排名,則以陶淵明五柳先生傳中“宅前有五柳樹”中的“宅五”二字為字。
所以世人多以為“司馬牛”是其本姓名,殊不知其為殷商遺裔,宋室之後的“向耕”,田是要牛耕的,所以他以“耕”為名,以“牛”為字,時人以“子牛”或“司馬牛”稱呼至今,意指“子牛兄”或“子牛將軍”而忘其姓名就不足為奇了。
走過歷史/Xuite日誌/回應(0)/引用(0)12中國留印海員戰時工作隊....|日誌首頁|唐生海將軍上一篇12中國留印海員戰時工作隊...下一篇唐生海將軍回應
加我為好友日誌相簿影音
我的相簿
juncihsiang's新文章向建白向 陽向 陽向超中向 雄向鳳武中將向敏思中將平江不肖生向愷然向海潛與向榕錚父子向氏門風傳永順
全部展開|全部收合
juncihsiang's新回應沒有新回應!
關鍵字
延伸文章資訊
- 1孔子有個學生司馬牛,明明有一兄二弟,卻偏偏說自己沒有兄弟
孔子有個學生叫司馬牛,有一次司馬牛感嘆說,「人皆有兄弟,我獨亡」。「亡」同「無」,沒有的意思。司馬牛是「子」姓「司馬」氏;孔子是「子」 ...
- 2向氏歷史名人誌_001 向耕與司馬牛名稱解讀@ 走過 ... - 隨意窩
向耕:字“牛”,史稱司馬牛;春秋宋室公卿子弟,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 向氏一門始祖“肸”, ...
- 3司馬耕_百度百科
司馬耕,一名犁,子姓,向氏,字子牛,向羅之子,司馬桓魋之弟,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華夏族,春秋時期宋國人。前481年,因桓魋專權,司馬牛交出封邑,離開宋國到齊國 ...
- 4司馬牛之歎 - 基隆市武崙國小成語詞典|
比喻對孑然一身、孤立無援的感歎。 司馬牛是孔子的學生,名耕,字子牛,他曾感嘆說:「人皆有兄弟,我獨亡 ...
- 5司馬牛 - 華人百科
孔子的弟子。 復姓司馬,名耕,一名犁,字子牛。宋國人。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提到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