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8.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 人人焦點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能的意思,這個能字是什麼呢?自己能力。

一個君子只怕自己沒有能力,不怕別人不知道自己。

能是辦事情的能力,才能。

深入一層,就是對聖賢的聖人之道。

他 ... 人人焦點 影視 健康 歷史 數碼 遊戲 美食 時尚 旅遊 運動 星座 情感 動漫 科學 寵物 家居 文化 教育 故事 408.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2022-02-08逐字逐句講論語  下面一章: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後面是包鹹的註解。

他說君子但病不能從聖人之道,不病人之不己知。

病是憂患的意思,憂慮的意思。

一個君子只憂慮自己沒有聖人之道。

不憂慮別人不知道自己。

不病,是不怕他人,不己知是倒裝句。

能的意思,這個能字是什麼呢?自己能力。

一個君子只怕自己沒有能力,不怕別人不知道自己。

能是辦事情的能力,才能。

深入一層,就是對聖賢的聖人之道。

他必然懂得聖人之道。

不懂得道不能夠成爲君子。

比如我們現在看到許多很有學問的人,文章好,有發明,演講也很吸引人,但是他講的內容,就是怎麼樣發財中獎,做生意怎麼樣用不正當的手段把別人打下去,這些都是與君子之道相反的,他能夠成爲君子嗎?不能夠。

能就是要有能力還要有聖賢之道。

這樣的人,人家知道他,他的學問可以用出去。

如果沒有因緣的話,用不出去是別人得不到好處,就自己受用了,沒有損失的。

所以論語開頭就講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就是這個道理。

不是君子就不是這樣了,沒有成爲君子的話,他的學問再多,辦事能力再強。

他就是處處要把自己的能力用出去,用不出去,他就怨天尤人了,所以能這個字包括品德和學問。

這樣有利於我們修行。

用的出去固然好,用不出去也怡然自得的。

如果用不出去就苦悶的話,就起來煩惱了。

所以孔子這章書告訴我們無論我們的才能用的出去,用不出去,我們總是安閒自在,這才是一個學道的人。

我們就要這樣學。

關注公衆號,每天學一講,終身受益! 相關焦點 一起學《論語》15.19衛靈公篇——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一起學《論語》15.19衛靈公篇——君子病無能焉 君子最疾怕身後什麼事? 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關於此句,歷來多有岐解。

楊伯峻在《論語譯註》中將「稱」解作「稱述」,全句釋爲「到死而名聲不被人家稱述,君子引以爲恨。

」這種觀點應該可以代表古今以來大多數學者的理解,也符合中國人的心理習慣。

曾幾何時,「留名青史」就成了多少中國人夢寐以求的目標。

工作生活不如意,不要總埋怨別人,多反省自己 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論語·衛靈公》)求諸己,凡事求之於己,首先從自己方面來要求,這是中國古代提倡的待人處事的基本原則。

具體說來,可以表現於幾個方面。

人們工作不如意,往往怨天尤人,埋怨別人不了解自己,總覺得自己是懷才不遇,大材小用,於是對工作採取消極態度。

不從自己方面去想,只是埋怨別人,這就是「求諸人」。

正是針對這種情形,孔子提出要「求諸己」。

他說:「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爲可知也。

」 《中庸》:君子之學爲己,小人之學爲人 君子之學爲己,小人之學爲人。

真正做學問的人,首先考慮到的是怎麼才能從他人的生命經驗中,提煉出對自己有用的信息,從而達到升值自己的目的。

人人本性相同,只不過在後天的成長過程中,內在的生命信息已然被外部世界所同化,致使被動地修改了自己的命運通道,就像電腦裡面的文件程序,多一個字符,或少一個字符,其所呈現出來的軟體界面都是不一樣的,甚至會讓整個計算機陷入崩潰的局面。

一起學《論語》13.25子路篇——君子易事而難說也​ 錢穆:「君子悅人之有道,故無道之人不易得君子之歡悅。

」不以道:不用合於道的方法。

《正義》:「不可說(悅)以非道。

」按:不以其道即是「佞媚」,就是「妄說(悅)」。

《禮記》曰:「禮不妄說人。

」及其:等到他。

及,等到。

使人:使用人。

君子處世以「仁」,是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 子曰:「富與貴,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

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里仁》)君子不汲汲於富貴,不戚戚於貧賤,而魂牽夢繞的是「仁」。

君子之道 在我看來,君子比勇士更儒雅,比紳士更正義,較之書生少了幾分酸腐之氣,比之英雄少了幾分草莽之氣。

君子達可兼濟天下,窮可獨善其身。

孔孟之道,即是君子之道;可君子之道,卻又不拘泥於孔孟之道。

如李白的「天子呼來不上朝」,如陶淵明的「不爲五斗米折腰」。

身爲君子,可以入世,可以做事,但始終保持著自己人格的獨立,接人待物,處朋交友,看重的是性情相投、品德高尚,決不是看其是否爲高官達人,能否爲己所用。

曲身事權貴,阿諛奉承,是君子所不恥之事也。

君子當是坦坦蕩蕩,見到權貴,不卑躬屈膝。

能做到俯仰無愧,方乃君子本色也,君子「彼以其爵,我以吾義」,故而能笑傲王侯,我行我素。

樂道忘勢。

「君子不重則不威」 蘭花稟天地之純精,幽香清遠,素潔脫俗「不與桃李爭艷,不因霜雪變色」清香宜人,優雅超脫,不媚世俗自古以來人們一直把蘭花視爲高潔、典雅、爰國與堅貞不渝的象徵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

學則不固。

主忠信。

無友不如己者。

過則勿憚改。

」 第十七講: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堯舜其猶病諸!」(《論語·雍也》)聖只是行仁到那極處。

(《朱子語類·卷三十三》) 阮元、焦循等人便是循著「立己、立人」這一理路來闡說爲什麼即便連「克伐怨欲」這些過錯都不犯也算不上仁: 憲問恥。

子曰:「邦有道,谷;邦無道,谷,恥也。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爲仁矣?」子曰:「可以爲難矣,仁則吾不知也。

」 見賢思齊,時常自省,方不失君子之風 《荀子》中有載:「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這句話的意是是:木材用是線量過,再經輔具加工就能變直;刀劍等金屬製品在磨刀石上磨過,就能變得鋒利;君子通過廣泛的學習,以及常常自我檢查反省,就會變聰明機智,行爲就不會出現過錯了。

所以想要保持君子之風,減少過失,就必須時常自省。

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 「君子」人格,理想與現實的落差 二是必須有自我把持的涵養風度,「人不知而不慍」是篤於自信的寬厚,也是基於涵養的風度。

這種風度的本質是內斂的矜持,反求諸己的自律,正如《禮記中庸》所言「人知之,則願也;人不知,苟自知也。

君子終身守此勿勿也。

」君子立身之本,就是嚴於自律。

不擔心「人不知」的原因是基於德行品學的自信和對社會君子之風的希望和期待,篤信君子終有爲人所知之時,爲世所用之日。

君子之道有何具體表現?即在人我關係上,如何對待自己和他人 「君子之道費而隱。

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知焉。

夫婦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能焉。

」就道的不可知性和不可行性而言,不僅愚夫愚婦不可知和可爲,而且聖人亦不可知和可爲。

這在於愚人只能觸及道的淺近部分,而聖人雖然能通達道的高深部分,但他也非全知全能。

道雖然內在於人性,但也超出人性,甚至是人性所不可企及的。

道不僅超出了人,還超出了天地。

「天地之大也,人猶有所憾。

故君子語大,天下莫能載焉;語小,天下莫能破焉。

」道非天地之大小可以度量。

至誠之道:《大象》「君子以經綸」含義解析 思孟學派的經典《中庸》告訴了我們答案:「唯天下至誠,爲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

夫焉有所倚?肫肫其仁!淵淵其淵!浩浩其天!苟不固聰明聖知達天德者,其孰能知之?」第二,屯,肫也,肫的本意也是誠篤之貌,《正韻》曰:「肫,懇誠貌」。

《中庸》對至誠之人描述是「肫肫其仁!淵淵其淵!浩浩其天!苟不固聰明聖知達天德者,其孰能知之?」句中的「肫肫」又寫作「諄諄」,《廣韻》亦曰:「諄,誠懇貌」。

由此可見,《屯》卦之「屯」,本就有「誠」之意。

水煎包系列之《居士傳》-4 「方世擾攘,非顯己之秋也」,君子無顯己之意,退而自修,久而道成,不顯而自顯也。

俗庸務求奪大名於天下,營營然務虛於外,而不事一己之保養,雖僥倖譁眾於一時,哪能長取寵於青史?是故天地縱橫,事業文章皆灰土,唯道之真機存而不沒,遙接其氣息者,方爲真不朽者也,豈假外在物而標名焉?半生顯赫,至其晚節,飄然隱退,著述立說,世間大君子一生行藏,大抵皆如是耳。

何者? 敏於知人,知人者智 孔子說:「不要擔心別人不了解(或不理解)自己,要擔心自己不了解(或不理解)別人。

」患:串心爲患,擔心、焦慮之意。

己知:「知己」的倒裝用法;知,理解、了解的意思。

另外,這裡孔子還看透一個真相,就是一個人被別人完全了解,這根本就是件不可能的事,尤其是君子絕不可能被小人們了解。

本章關鍵詞:患,己知,知人。

知人者智,因此知人應成爲人生中必修的功課之一,所以,本書特別突出呈現孔子的知人之道。

善讀「論語」20.3:知言知人識仁義,知命知禮爲君子 「堯曰篇第二十」3【原文】孔子曰:「不知命,無以爲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論語》講的是孔子之道,那麼「孔子之道」究竟是什麼?孔子之道,就是君子之道。

要成爲君子,就必須要先搞清楚:人生的意義究竟應該是什麼?是要及時行樂?還是要及時行善?人到底應該怎樣活著?是該屈從本能?還是該超越本能?這就是「知命」。

君子是有仁德者,只有知「士不可以不弘毅」,知「仁以爲己任」(8.7),才能尚仁行義,克己從仁;才能「明明德」而爲君子,「止於至善」而爲大聖。

...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

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

邦有道... 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

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

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

漢高祖之弟劉交被封爲楚元王後,對穆生、申公等人十分恭敬。

君子有三德、三畏、三樂、三戒、三思、三變、三省、三愆、三恕 君子應具備三種品德:仁愛善良的人沒有憂慮,有智慧的人沒有疑惑,勇敢的人不會畏懼。

2,三畏: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論語·季氏》君子在三個方面要有敬畏之心:一是敬畏天命,二是敬畏有道德學問的人,三是敬畏聖人的言論。

馬韻升:「人不爲己,天誅地滅」到底啥意思? 1捨不得「孩子」套不著狼「捨不得『孩子』套不著狼」,「孩子」應該讀hāizi,「hāizi」是四川話,鞋子讀作「hāizi」,所以正確的原話是「捨不得鞋子套不著狼」。

這句話的意思是:一個人到山上打獵,不去付出,不去努力,連自己的鞋子都沒有跑破、跑爛,肯定打不著獵,這是勉勵我們每一位人,要學會吃苦,懂得歷練、磨練自己。

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精品推薦) 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包曰:有言者不必有德,故不可以言舉人。

王曰:不可以無德而廢善言。

邢疏:此章言君子用人,取其善節也。

有言者不必有德,故不可以言舉人,當察言觀行然後舉之。

夫婦之愚,可以與知,故不可以無德而廢善言也。

(邢疏以夫婦之愚爲無德,我認爲無德是指無德之人有善言。

無德之人是施語之人,不爲受語之人。

)反身錄:不以言舉人,則徒言者不得幸進;不以人廢言,庶言路不至壅塞,此致治之機也。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