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劇」的基因突變:不只迷因,年輕觀眾如何影響台語八點 ...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三立電視台語八點檔《天之驕女》棚內拍攝現場。

(攝影/許𦱀倩). 文化.藝術 ... 慕名而來的人把它當成一種 迷因(meme). 迷因指網路上爆紅的內容, ... 贊助深度×開放×非營利贊助訂閱深度×開放×非營利贊助訂閱深度×開放×非營利評論專題攝影多媒體議題鄉土劇的基因突變:不只迷因,年輕觀眾如何影響台語八點檔生態系?三立電視台語八點檔《天之驕女》棚內拍攝現場。

(攝影/許𦱀倩)文化.藝術3/22/2021文字陳德倫攝影許𦱀倩戲劇文化社會觀察文化.藝術3/22/2021文字陳德倫攝影許𦱀倩戲劇文化社會觀察文化.藝術3/22/2021文字陳德倫攝影許𦱀倩戲劇文化社會觀察聽到台語八點檔或鄉土劇,你會想到車禍失憶、落海換臉、婚禮搶婚還是身世之謎?這些經典老梗已經成為台灣客廳裡日常風景。

原先面向中高齡觀眾的台語八點檔,近年卻吸引不少年輕觀眾進駐,甚至在網路社群上熱烈討論劇情──他們把荒謬的畫面當作梗圖、把角色的表情加工成迷因,與同好傳播分享,為台語八點檔注入新活力。

在高成本、製作精良的戲劇靠著影音串流平台大舉進入台灣的現在,這群年輕觀眾如何用社群協力翻玩八點檔的「邪典」次文化?相較於上個世代的傳統觀眾,新生代的主動參與,會對台語八點檔的情節內容和產製方式帶來什麼影響?3月1日晚上,PTT(批踢踢實業坊)的「三立板」比平常更熱鬧,固定出現的台語八點檔live文指在電視戲劇播放同時,觀眾一邊觀看、一邊於社群媒體上討論交流的貼文和回覆,因具備即時性而習慣稱為「live文」。

網友通常會開設集中討論串,常見於PTT及Dcard。

不只討論劇情發展,還有那首讓觀眾懷疑「我到底聽了什麼」的片尾曲──台語八點檔《天之驕女》片尾曲,由素人歌手魏秀文演唱的〈遊覽車〉引起熱議,由於音樂製作與專業水準相去甚遠,更有網友直說連旋律都聽不出來。

台北市市議員徐巧芯是該劇忠實觀眾。

那晚11點,她一如往常打開預錄影片「補進度」,第一次進廣告播出歌曲時,徐巧芯在電視機前直接傻了眼,「我跟我先生就嚇一跳,想說剛剛那個是什麼,發生什麼事情,有夠難聽的。

」她忍不住大笑,果不其然網路討論區也都是類似反應。

也許因為客訴太多,這首〈遊覽車〉成了史上最短命的片尾曲,只存活一天便被撤換;不過,原曲MV在YouTube上已經突破百萬點擊,甚至引來網紅朝聖留言,連原唱者都有些訝異,買下台語八點檔時段台語八點檔製作方為增加收益,售出片頭曲和片尾曲時段,過往通常由唱片公司置入「打歌」,以增加歌手和歌曲曝光,素人歌手買下時段算是首例。

公播原來效果這麼強。

慕名而來的人把它當成一種迷因(meme)迷因指網路上爆紅的內容,特別是是幽默、嘲諷或惡搞的取向,被當成一種梗,其內容經常被再創作和傳播。

關於「迷因」一詞的原意和起源,可參考《迷因:基因和迷因共謀的人類心智和文化演化史》的《報導者》精選書摘。

:因為突然在網路上爆紅,成為被模仿、再創作和傳播的素材。

迷因、狗血與陪伴:台語八點檔吸引年輕觀眾的三位一體 網路社交平台Instagram(IG)有個專頁名叫「台八成果發表會」,裡頭有超過400張的迷因梗圖,素材全都來自台語八點檔。

經營者八八(化名)是社工系三年級的大學生,目前IG已有接近2萬5千名的粉絲,她最初也沒想到此專頁能引起迴響。

八八說,台語八點檔常會出現荒謬片段,「大家會吐槽這個畫面怎麼長這樣,或是演員的情緒表達很有張力,看的當下就會想說,我看到考卷的情緒,跟演員拿到DNA報告的情緒是一樣的,」即便現實生活中沒有天天做親子鑑定,戲劇裡的情緒卻可以套用在生活情境,「我會把它們連結在一起做出來,但不會刻意,因為那是很自然而然的東西。

」吐槽和惡搞是看八點檔的特殊樂趣之一。

高雄師範大學英語學系副教授楊乃女,10年前就研究台語八點檔觀眾的網路行為,她形容這是一種遊戲,透過二次創作得到更多參與感。

她認為迷因透過社群媒體的盛行,將惡搞(KUSO)的趣味延續,「資訊太多,其實沒有時間去看很長的文字,所以他們就轉做影像,一張圖只要放一句話就好了,」楊乃女分析,現在的八點檔梗圖已經是「斷章取義」,不見得跟劇情脈絡有關,反而像是一種在地素材庫,「這畢竟是local的人才知道的東西,所以這種惡搞會有一種台灣人的趣味。

」在Instagram查看這則貼文台八成果發表會(@tai8_meme)分享的貼文迷因當道,不少網友主動和八八分享心得,甚至有人表示是看了迷因才「入坑」網路流行語,指專注投入某一件事情之中,常用來形容追劇、追連載小說或動漫作品的一種狀態。



從高中二年級就愛上台語八點檔的她,戲稱自己是宣傳大使,拉身邊的朋友一起追,八八說,其實年輕觀眾比想像中還多。

根據2019年AC尼爾森(ACNielsen)又名AGB尼爾森,是一間國際市場調查研究公司,最著名的服務是調查電視、廣播和報紙在媒體市場上的顧客數。

雖然調查方法曾遭質疑和批評,尼爾森目前仍是台灣電視節目收視率最主要的統計者和提供者,也是廠商下廣告的重要依據。

針對網路原生世代的電視收視習慣調查,在18至24歲的觀眾群裡,三立台語八點檔的收視率最高達到4.85,而民視也有4.24,勝過偶像劇、歌唱比賽和體育轉播。

將目光轉向網路,正在熱播的《天之驕女》及《多情城市》,穩居聲量統計網站《網路溫度計》的台劇排行榜前兩名。

在PTT每天都有網友「推爆」推爆是PTT的用語,指一篇文章被推一百次時,文章標題前面會出現紅色的「爆」字。

劇情live文,這些討論也出現在使用者年齡層更低的Dcard,平均每篇發文回覆超過200則。

年輕人為何被台語八點檔吸引?除了迷因,紓壓和陪伴也是關鍵。

在科技新創公司工作的小慧(化名),下班最大娛樂是八點檔精華影片,一般人在意的狗血,對她卻是紓壓的根本,「鄉土劇本來就沒有什麼合理之言,『合不合理』直接拋開,不在考量範圍,大家看就是為了娛樂,」她說,假如要講求寫實,那乾脆一開始就選紀錄片,「因為不合理,所以它的可能性就會很多,你永遠都不知道下一個反轉是什麼時候。

」徐巧芯最初看八點檔是為了學台語,後來變成習慣。

週一到週五每天播出的台語八點檔就像是個平行時空,由於跟現實世界時間同步,徐巧芯舉例,八點檔可以加入許多時事,就連雞排妹被性騷擾的風波也能變成劇中橋段,「那好像一個假的《楚門的世界》,但它是假的,所以沒有道德風險,它只是演出來的,讓你覺得每天有這些演員在陪伴你的生活。

」陪伴相當長情,動輒2、300集的台語八點檔不會突然拋棄你。

徐巧芯笑著說,「它可以陪你一整年,就不會有悵然若失的感覺,不用重新去投入一個地方,它不會給你壓力,因為你這集有看沒看,2、3集看一次也是一樣。

」看過不知幾千次的演員就像是隔壁鄰居,開關一按,他們就準時出現。

有時候這些戲裡的對話只是安定的環境背景音,為趕走安靜和孤單。

「即拍即播」流水線vs.跟時間賽跑的人們Fill1由於「即拍即播」的特性,台語八點檔製作節奏緊湊,工作人員在現場沒有太多失誤空間,必須以最高效率執行拍攝作業。

圖為配置在攝影棚內的副控室,可即時監看不同畫面的完成度以便立刻修正。

(攝影/許𦱀倩) 走進挑高的攝影棚,上有滿滿燈光、下有諸多線路,這是電視機的另一邊,觀眾看不見的製造工廠。

主角家的客廳、飯店的房間、醫院VIP病房其實都是幾塊木板隔開的場景,戲裡的走廊一旦走到轉角便會穿幫,實際走一趟就能體驗空間錯亂。

《天之驕女》的總導演龔美富正拿著劇本和演員排戲對台詞,這已是他的第9部台語八點檔。

2002年同樣由他執導的《台灣霹靂火》,一舉捧紅「鄉土劇一哥」陳昭榮,還有說著「送你一桶汽油、一支番仔火指火柴。

」飾演劉文聰的秦楊,說龔美富見證了台語八點檔的巔峰並不為過。

2000年代中期,台語八點檔競爭白熱化,作為兩大台柱的三立和民視,為提高觀眾黏著度和收視率以爭取廣告收入,藉由加長播出時間來培養慣性收視指觀眾在選擇電視頻道時,傾向單一電視台,出現電視收視率懸殊的現象,最早出現在香港電視產業。

,日播長度從最初的1個半小時變成2個半小時。

同時身兼三立電視台工程部副總經理的龔美富解釋,爆增的戲劇內容需求讓製作團隊發展出特有的作業方式:「即拍即播」和「多組多機」,以提高效率為最高指導原則。

台語八點檔的常態是今天拍、明天播,極限時可能還壓縮在同一天裡。

為了不開天窗,每日拍攝都有3至4組團隊同步進行或輪流接力,2組棚內、2組外景加快拍攝速度,棚內場景隨著劇情變化拆除或新建。

龔美富說,《台灣霹靂火》時代的編組只有現在的一半;此外,為了讓演員拍一次就搞定且利於後製,棚內拍攝都是4機作業,以便捕捉不同的角度和鏡位。

首次接下台語八點檔的演員許明杰,過去也有偶像劇拍攝經驗,但他坦言八點檔的速度跟壓力是其他戲比不上的,「沒有可以給你等待的時間,因為攝影師在等你、導播在等你,所有人在等你,大家只想趕快拍完、趕快下班。

」許明杰形容八點檔就像戰爭,沒充足時間準備就得提槍上陣。

軋戲的時候,早上6點出外景,中午後進棚拍攝,晚上可能再去出一次外景。

許明杰回憶,戲分多的時候,這樣的作息得持續2、3週才有1天休假,難得的休假也累到只能睡覺而已。

為了讓內、外景多組運作不強碰,總導演的最大職責就是安排調度演員,在拍攝前先擬好進度表給工作人員參考,按表操課。

龔美富透露,台語八點檔裡之所以有好幾條不同的家族支線,也是為了配合多組拍攝的操作,讓演員更有效率地在不同的故事線中穿梭。

為了滿足大量劇本需求,八點檔的編劇採團隊合作。

民視上一齣八點檔《大時代》的統籌編劇葉鳳英,入行已經24年,她說明統籌編劇的工作是設計角色和拉出故事線,錨定劇情後把「分場」分場就像是劇本大綱,由統籌編劇列出該場次登場的演員和場景,並說明主要劇情內容。

在分場中也會出現一些指示符號,像三角形就代表演員的動作。

交由協力編劇填上細部對白,兩者就像漫畫家和助手的關係。

一部正在播出的八點檔,通常要5個以上的編劇才夠應付,且團隊成員可能流動,使得片頭編劇名單常常一掛便超過10個名字。

Fill1資深編劇葉鳳英說明,為使編劇團隊順利產出具一定品質的劇本,統籌和協力編劇須定期開會,確認彼此對角色和劇情的理解是否一致。

但在時間壓力下,偶爾仍會出現前後不連戲的狀況,最終是考驗團隊成員的經驗和默契。

(攝影/許𦱀倩) 編劇每日跟時間賽跑,會偶遇不同編劇前後書寫的落差,於是被網路上的觀眾批評是「吃書」,意思是編劇吃掉自己的劇本而忘記先前的內容。

葉鳳英無奈表示前後不連戲有時難免,「編劇很趕的情況下,沒辦法沉澱這麼深,而且我主筆寫得細膩的時候,我的寫手編劇接不了招。

」每個編劇對指令理解未必相同,寫出來就有落差,葉鳳英舉情感為例,「你會覺得上一場好像沒那麼愛,這一場這麼愛,下一場又不愛了,就是同一集有不同的編劇寫的時候,會有這個問題。

」 儘管如此,能生出劇本已是萬幸。

許明杰說,目前參與的《天之驕女》通常能在開拍前一晚拿到劇本或分場事先練習,但也聽聞不少前輩遇過進攝影棚才拿到台詞的狀況,對演員是相當嚴苛的磨練。

不過,許明杰卻在高壓環境創造爆紅角色「顏聖元」,年輕觀眾對他臨時起意加入的台詞津津樂道。

原本就是網路流行語的「是在哈囉」通常用來嘲諷對方到底在幹嘛。

有網友考究來源應該參考英文日常句型,當有人在做不明所以的事情時,會回應”Hello?”或“Excuseme?“,而轉化成台灣版本就成了「是在哈囉」。

,被他翻譯成台語的「是咧哈囉(sī-lehHello)」,充分貼合顏聖元這個角色在劇中被逼到將近瘋癲的狀態,台語和英文結合的衝突感更讓相關影片在YouTube得到加總超過百萬的觀看數。

藉由網路社群的熱烈討論,年輕觀眾為台語八點檔注入一股前所未見的新活力。

協力翻玩:年輕人用社群造出八點檔「邪典」次文化台語八點檔前進網路戰場是不得不為的策略。

《台灣霹靂火》收視率曾高達15%,破10%也是家常便飯,如今任一檔戲若能破5%就足以讓電視台歡欣鼓舞。

衰退主因是OTTOTT服務(Over-the-topmediaservices)是一種透過網際網路直接向觀眾提供的串流媒體服務,例如服務範圍為全球的Netflix和YouTube、中國的愛奇藝、台灣的myVideo和KKTV等。

的崛起,當影音串流平台提供更多選擇,觀眾自然擇木而棲。

特別是年輕觀眾從電視出走,根據東方線上(E-ICP)東方線上(EasternOnlineCo.,Ltd)為長期進行台灣消費者研究的顧問公司,其行銷資料庫每年追蹤台灣的消費市場和生活型態變化。

2018年的統計就發現,20至34歲族群昨日有看電視的比例較5年前下降1成。

為打破傳統電視的時空限制,三立和民視都將八點檔的全集放上YouTube,甚至剪輯短小的精華片段以觸及更多觀眾。

龔美富表示,網路社群討論確實能帶動電視收視率成長,尤其三立八點檔的觀眾群有6成都在55歲以下,是最受影響的一群,「聲量和收視率是成正比的嘛,昨天討論區特別熱,曲線就會特別高,表示年輕人沒有出去玩。

有時候八點檔會變成一種話題,第二天上班或上課的時候,就會講到昨天的橋段,熱度就會愈來愈熱。

」關於成為網路討論的熱點,許明杰算是經驗老道,由黑翻紅的滋味他嘗了兩回。

他飾演的顏聖元最初是和女主角戀愛的正派角色,但不討網友喜歡,引來演技不佳的批評,甚至直接到他個人Facebook留言謾罵。

台語八點檔演員被網友人身攻擊不是新聞,許多演過「壞女人」的演員都曾因觀眾太入戲而被針對,許明杰說,演正派還被罵得一文不值就很少見了。

Fill1從《終極一班2》的花靈龍到《天之驕女》的顏聖元,自嘲是「戲劇界迷因一哥」的許明杰,對網友評價心有戚戚焉。

他說,自己跟著顏聖元走了一遭──是正派也是反派,曾以為找到答案卻又徬徨迷路,最後靠著奮力一搏,誤打誤撞摸到出路。

(攝影/許𦱀倩) 網友的「指教」讓他決定來個翻轉,「那時候催促編劇跟製作方,說要不要趕快把我寫成壞人,反正已經被罵成這樣子了,那乾脆讓我當壞人,」許明杰坦言,當時累積的壓力和痛苦讓他有自信能把反派詮釋好,沒想到真的應驗,如同瘋狂小丑的復仇橋段佳評如潮,誇張又綜藝化的演法擄獲年輕觀眾的心,經典台詞和畫面更被網友拿來當梗圖。

許明杰自嘲,剛出道演八大電視的《終極一班2》,戴著金色假髮的角色「花靈龍」被罵得狗血淋頭,「後來那個角色也紅了嘛,演史上最帥高中生,也是被大家罵,一堆我的迷因,我算是迷因界的箇中翹楚,戲劇裡面的迷因一哥,」他表示,某種程度上顏聖元的成功是演員、導演和觀眾共同促成的。

無論是喜愛或批評,年輕觀眾把戲劇內容和角色迷因化的文化,都改變了八點檔裡生產者和消費者的既定生態,把它變成一種協力的產物。

超出想像的是,連電視台因廣告收入銳減文化部2018年的〈影視廣播產業趨勢研究調查報告〉顯示,電視廣告的總金額從2012年的240.6億減少到206.7億,6年間跌幅達14%。

電視廣告的資金轉移到網路影音廣告上,光是2018年的網路廣告金額就較前一年度成長將近20%。

而大行其道的冠名贊助根據《電視節目廣告區隔與置入性行銷及贊助管理辦法》定義,冠名贊助指於節目名稱冠以贊助者之產品、服務、事業、機關(構)、團體、個人之名稱、標識、商標、品牌或相關附屬圖案。

2012年,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首度開放電視節目可接受冠名贊助,2014年更放寬標準,不僅能使用品牌冠名,亦可使用商品名稱和商標圖案。

和置入性行銷置入性行銷(placementmarketing),在台灣常被稱作「業配」,是指刻意將行銷事物以巧妙的手法置入既存媒體,藉曝光來達成廣告效果。

行銷事物和既存媒體不一定相關,一般閱聽人也未必能察覺其為行銷手段。

,都是娛樂的素材。

徐巧芯表示,每天看劇都在期待業配出現,毫無意義純粹為了業配的橋段太有「笑果」,「可能前面很緊張,可是進到一個點突然給你插一個業配,沒有任何心理準備,就覺得⋯⋯呃!怎麼會這樣!」她說自己稱它是「無情業配」,過於明顯粗糙反倒像另一種迷因,被網友們拿來當成笑梗操作。

長年關心台劇、曾任金鐘獎評審的影評人鄭秉泓分析,「社群討論會加強觀眾看得更多,因為自己默默看其實滿無聊,沒有討論區的話會找不到意義,」這群年輕觀眾的觀看和參與形成了類似邪典(cult)的文化,「cult文化不是普及到怎麼樣,可是這一群人是堅定的鐵粉,而且不是基於營利或商業目的,就是大家找到一種同好,某種程度跟動漫次文化是一樣的。

」新世代讓「鄉土劇」迎來二次演化?Fill1除了觀眾結構年輕化,劇組拍攝現場也能看見不少年輕的工作人員,台語八點檔的內容和產製模式,正因他們的參與而有了新生命和新面貌。

(攝影/許𦱀倩) 原本目標群眾是中高齡族群的通俗劇,卻因逐漸綜藝化和網路社群的高互動性,成為年輕世代翻玩的對象,佔比逐漸提高的年輕觀眾讓台語八點檔有了不同以往的形象。

至今仍有人習慣將台語八點檔稱為鄉土劇,即便它從早期描繪台灣鄉土民情的戲劇誕生,如今也有了迥異面貌。

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碩士生陳誼安深入分析鄉土劇文本,她指出以2000年為界,台語八點檔有巨大轉向,透過提高中、英文的比例、去除「台味」元素來打造更「時尚」的形象,除了希望把戲劇銷往國際市場,也是為了拓展台灣的觀眾群。

如果說,2000年是製作方由上而下發動台語八點檔的第一次演化,20年後的現在,年輕人的積極參與帶給它第二次轉變的可能,他們由下而上提升了觀眾參與的重要性,讓戲劇為他們的偏好服務。

今年37歲的成遠(化名),大學時就熱衷於台語八點檔,隨著年紀增長,如今八點檔更成為他了解年輕同事流行文化的來源。

看過這麼多檔戲,他發現電視台其實願意與時俱進,數年前轟動一時的「女女戀」便是一例,「它幫助年長的觀眾接觸一些比較新的觀念,雖然還是在一個保守的大傘之下,但至少有這種突破,就要稍微鼓勵,八點檔不是像一般人想的那麼沒有內涵,」他形容,為了配合不同觀眾,也許是進三步退兩步的折衷,都好過停在原地。

從製作方的角度,葉鳳英也觀察到,年輕觀眾不再能接受傳統的女性角色,「現在的人不喜歡女主角不斷被打壓,喜歡她有反擊的能力,否則會覺得很憋屈。

」畢竟現實生活有諸多苦悶,若在戲裡也不能一吐怨氣,那根本不願意看了。

過往絕對二分的善惡設定也不適用,亦正亦邪、有自主性的角色反而最受歡迎。

年輕觀眾拒絕無力感、渴望拿回主動權,對於符合新一代思想的劇情,他們給予肯定;面對荒謬或迂腐的內容,他們用迷因惡搞來翻轉和搶奪詮釋權,讓它變成笑料,供人賞玩。

或許,潛移默化的新價值是發生在客廳裡最日常、上個世代尚未察覺的寧靜革命,而且是最幽默的那種。

文化.藝術3/22/2021文字陳德倫攝影許𦱀倩戲劇文化社會觀察用行動支持報導者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

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

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您的支持將有助於《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促進多元進步的社會對話。

請與我們一起前進,共同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贊助我們本文依CC創用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3.0台灣授權條款釋出環境.教育台語正潮?流行文化領頭後,台語能走向正常化嗎?近年《花甲男孩轉大人》、茄子蛋等流行影視音樂文化將台語推上年輕人的潮流,台灣七、八年級生目前不到3成講台語,台語要順勢借流行復興,最重要的不是教語言、而是教文化。

2020/11/17環境.教育台語正潮?流行文化領頭後,台語能走向正常化嗎?2020/11/17文化.藝術「愈孤獨的人,愈要一起出發」樂團茄子蛋唱出台語歌新可能以〈浪子回頭〉爆紅亞洲的茄子蛋,剛結束一趟多達17站的亞洲巡迴,當他們想用英語問候聽眾時,台下往往大喊:「說台語!」2019/6/7文化.藝術「愈孤獨的人,愈要一起出發」樂團茄子蛋唱出台語歌新可能2019/6/7評論人們為何迷信外星人、占卜、江湖郎中?從「迷因」的力量談起從外星人傳說、占卜到網路盛傳的各式療法,聽來匪夷所思,但為何這麼多人相信?許多「不科學」卻廣泛流傳下來的文化敘事,往往都能以迷因(meme)觀點,找到它何以傳播、影響人類社會的解釋。

2021/2/17評論人們為何迷信外星人、占卜、江湖郎中?從「迷因」的力量談起2021/2/17文化.藝術「國民阿嬤」陳淑芳:我這一生就是演員,我應該要演好,別人看不見也沒關係首度入圍金馬獎就雙雙角逐最佳女主角、女配角,81歲的陳淑芳和謝盈萱、莫子儀精采飆戲。

導演說她「演了一個很難、很厲害的東西,她沒有表情,但還是讓觀眾知道她有不高興...」2020/11/5文化.藝術「國民阿嬤」陳淑芳:我這一生就是演員,我應該要演好,別人看不見也沒關係2020/11/5文化.藝術《做工的人》生猛現身:不為控訴,但笑著笑著就哭了《我們與惡的距離》製作人再度挑戰藍領工人的生命紀實故事《做工的人》,笑中帶淚的「悲喜劇」能否再激發大眾反思社會議題?2020/4/30文化.藝術《做工的人》生猛現身:不為控訴,但笑著笑著就哭了2020/4/30文化.藝術縫補痛楚的說書人吳念真:很多事情,是在低潮時莫名做出來的走過數度失親之痛,吳念真學會如何以文字縫補自己和他人。

擔任總監製的《真世代》近日播出,也是要借用年輕團隊的觀點,挖掘出能溫暖人心的力量。

2020/3/20文化.藝術縫補痛楚的說書人吳念真:很多事情,是在低潮時莫名做出來的2020/3/20載入更多文章《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與社會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媒體環境。

關於我們New作者群New聯絡我們New加入我們New常見問題New隱私政策New捐款徵信New許可協議New基金會新聞New影響力報告New訂閱電子報NewPodcast節目列表New報導者開放實驗室New品牌設計規範New贊助我們Copyright©2021TheReporter.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