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to Z體驗與感觸:技術流摩托的再次探索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新浪科技 鄭峻發自美國矽谷
作為曾經齊名諾基亞的手機巨頭,摩托羅拉在我們的記憶里一直是勇於開拓的技術流。
無論在功能手機還是智慧型手機時代,摩托羅拉都曾經帶來過諸多開闢新潮流的產品,薄如刀鋒的Razr,小巧精緻的Aura,翻蓋觸屏的明系列,人機互動的X系列。
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背面效果
這些大膽創新的經典產品成就了摩托羅拉曾經的輝煌,也給摩托在國內帶來了堅實的粉絲基礎。
即便摩托併入谷歌之後,一度告別中國市場,也依然有數以萬計的忠實粉絲期待著摩托的新品發布,購買水貨手機來支持摩托羅拉。
聯想此次在舊金山Tech World大會發布的兩款Z系列旗艦新機,給我的感受就是致敬經典與開拓潮流。
這款手機上既可以看到曾經全球最薄智慧型手機Droid Razr的身影,又傳承了摩托一貫的技術流。
不走尋常路,不隨市場大流,無論是設計還是功能,摩托手機都有著自己的鮮明特色。
我在發布會現場體驗了這兩款Z系列新品:Moto Z以及Z Force(Force就是防摔屏版本)。
鑒於現場短暫試用,拍照、發熱、續航等性能只能未來實際評測才可得知。
由於過去三年主力機型X已經逐漸定位中端市場,為了能夠繼續突擊高端市場,摩托此次將旗艦新品(此前Droid)命名為Z系列。
而2016年的X系列會繼續在今年第三季度發布。
此次Z系列的最大特色就是模塊化設計Moto Mods。
通過手機背面的16個金屬觸點,可以附加諸多特定功能的模塊。
這既包括了發布會上亮相的四種模塊——電池、投影儀、揚聲器和時尚背板,也包括了未來的光學拍照、全息鍵盤等各種的功能可能性。
為了吸引更多合作夥伴參與到Motomods計劃,為摩托手機打造更多功能模塊,聯想還專門設立了100萬美元的專項基金。
輕薄設計:放棄拿破崙帽
先來看外觀設計。
Moto Z的最大特點就是超薄機身。
過去幾年,摩托全系產品一直堅持著背部弧形的「拿破崙帽」設計,在追求輕薄的智慧型手機行業獨樹一幟。
但在Moto Z上,摩托又重新回到了那個Razr年代的刀鋒設計。
Z的機身只有5.19毫米(高153.3毫米,寬75.3毫米,重136克),這也是目前智慧型手機的輕薄之最。
摩托似乎通過Moto Z致敬了當初的全球最薄智能機Droid
Razr。
側面和以前有明顯不同
防碎屏版本的Moto Z Force機身厚度則為6.99毫米(163克),三圍大小有所變大(高155.8毫米,寬75.8毫米)。
雖然沒有Moto Z那麼極致輕薄,但也屬於輕薄之列。
做個對比,同為5.5寸螢幕的iPhone 6s plus的機身厚度為7.3毫米(192克),而三星S7 Edge的機身厚度為7.7毫米(157克)。
整體背面效果
此次Moto Z取消了3.5毫米耳機孔,底部只有正中的USB Type C接口。
取消耳機孔應該也是未來手機的一個趨勢,傳言iPhone今年也會採用Lighting接口的耳機。
考慮到藍牙耳機已經逐漸普及,這種取消耳機孔的設計應當不至於帶來明顯麻煩。
對音質有更高要求的用戶,摩托也會標配Type C轉接3.5毫米耳機孔的轉接環。
沒有3.5毫米耳機接口
機身左側沒有按鍵,音量上下和電源鍵全部在右側,頂部則是Sim卡槽。
美國市場並沒有雙卡雙待需求,估計屆時國行版也和此前機型一樣,會變成雙卡雙待設計。
Moto Z繼續支持至多2TB的拓展卡槽。
背部正中是巨大而凸起的攝像頭,誇張的造型讓人無法直視。
和此前的摩托手機一樣,Moto Z繼續保留了主動顯示等人性化功能,這也是摩托的最大賣點之一。
不過,這也意味著摩托手機前面板上下共有四個傳感器。
如果有強迫症的用戶,建議選擇黑色機身,因為白色面板的那四個黑點實在是比較明顯。
前面板是2.5D玻璃的,邊緣弧度處理的相當不錯。
但黑邊控制屬於平庸之列。
必須得承認,無論是Moto Z還是Z Force,裸機拿在手裡的握持感都相當不錯。
雙面玻璃和金屬邊框,這是摩托的一貫商務范。
通過MotoMods,用戶可以選擇購買各種材質和顏色的背板,直接吸附在機身背部就可以滿足時尚個性化需求。
指紋識別技能
Moto Z的另一大特色就是指紋識別。
指紋識別一直是摩托智慧型手機過去幾年的重大缺陷。
Moto Z的指紋識別是正方形的,放在了前部「下巴」上。
這使得Moto手機一貫以來的窄下巴被生生的拉長了一截,而且指紋識別模塊並沒有居中,上側打上了Moto的商標。
但據摩托工程師透露,這種非常違和的設計屬於Verizon版本,國行版可能不會出現正面Logo。
螢幕虛擬按鍵和前置指紋識別一直是安卓手機的一大尷尬,這一點在Moto Z上體現地非常明顯。
為了指紋識別,摩托漂亮的窄下巴變成了多層下巴,破壞了原先緊湊的設計。
而且,這個按鍵唯一的功能就是指紋識別,無法按下作為功能鍵,類似於一加二的設計。
在其他廠商中,三星那樣用實體按鍵,則直接將指紋識別嵌入實體Home鍵,這也是目前比較好的解決方案。
保留虛擬按鍵的主流廠商,如華為和LG則將指紋識別放在背後。
雖然美觀,但某些場景下方便性有所欠缺。
索尼那樣將指紋設計在側面,即保留了虛擬按鍵又沒有破壞設計,倒是兩全其美。
魅族和ZUK那樣直接廢棄安卓三鍵設計的廠商,則是另外一種道路。
依舊有多個材質可選
簡而言之,Moto Z的外觀優點包括:非常驚艷的輕薄設計,2.5D玻璃和金屬邊框帶來良好質感,可以搭配多彩定製的背板。
外觀槽點包括:黑邊控制很平庸,指紋識別與商標太突兀,背後攝像頭誇張式突出。
此次美國版Z系列打上了Droid的商標。
這是摩托羅拉和美國最大運營商Verizon獨家合作打造的系列。
在摩托進入谷歌旗下進行大幅調整導致銷量低迷的時期,Droid系列一直是摩托美國銷量的保證。
獨家合作讓Verizon願意投入營銷資金,此前兩大好萊塢明星愛德華·諾頓以及詹姆斯·弗蘭克的Droid電視廣告實際上都是Verizon的運作。
不過,與去年的Droid Turbo 2和國行Moto
X極相似,Moto Z的國行版也會與發布會上的Droid版有些許不同。
鑒於國行版Moto Z不會出現Droid的字樣,我希望看到指紋識別上方的Moto Logo可以轉移到後背。
硬體功能:防碎屏是賣點
智慧型手機同質化嚴重的當下,Moto Z的主要參數也和其他家旗艦沒有太多差異。
Z和Z Force的硬體參數都是:Android 6.0.1棉花糖系統,高通四核820處理器,Adreno 530GPU,主頻2.2GHz,4GB LPDDR4的運存,32GB/64GB快閃記憶體(可拓展)。
5.5寸AMOLED QHD螢幕,解析度2560*1440,像素密度535ppi。
此次Moto
Z的螢幕採用的是改良後的Diamond鑽石像素排列,而不是此前吐槽許久的P排列。
Moto Z的拍照是後攝像頭1300萬像素,Z Force後鏡則是2100萬像素,都是1.8大光圈,帶有光學防抖和雷射對焦,雙閃光燈;前攝像頭是500萬像素的廣角,自帶美顏模式。
由於相機還在調試階段,摩托並沒有在發布會上過多談拍照,現場複雜的光源條件下,拍照圖片也看不出真實水準。
拍照一直也不是Moto的強項
但摩托也表示,Moto Z上市時的拍照會在行業前三的水準,尤其是在弱光拍照方面有顯著提高。
當然,真實水平如何還有待屆時實際評測。
如果Moto Z不能帶來令人信服的頂級拍照水準,那麼誇張的攝像頭就失去了意義。
此前摩托標誌性的翻手拍照和點擊螢幕對焦拍照的快捷功能依然保留。
由於機身過於輕薄,Moto Z的電池只有2600毫安時,而Z Force的電池則是主流的3500毫安時。
可以想像,裸機的Moto Z的續航可能會比較單薄,尤其是在應用叢林化的國內安卓生態圈。
建議要麼選擇Z Force,要麼直接搭配電池模塊使用。
不過,快充是Moto Z的一個賣點。
此次摩托提出了Z Force的渦輪快充技術TurboPower技術可以15分鐘充滿85%電量,20分鐘完全充滿,號稱是「全球最快充電技術」。
這種快充的速度相當令人驚嘆。
需要強調一下的是,Z Force和上一代X極一樣,都帶有ShieldField防碎屏技術。
這種怎麼都不碎的螢幕技術已經在去年Moto
X極上市前的各種暴力測試中得到了驗證,皮實程度完全可以讓用戶放心。
摩托手機的主動顯示、語音助手等諸多人性化軟體功能繼續在Moto Z上得到了延續。
據聯想移動業務總裁陳旭東介紹,國行版Moto Z會融合聯想Vibe UI,加入更多符合中國市場需求的本地化功能,不同於海外的純原生安卓系統,未來不會再有系統升級的問題。
揚聲器也是陳旭東在發布會上主推的一個賣點。
他甚至在嘈雜的現場打開手機播放音樂,Moto Z的上下雙揚聲器似乎音量特別巨大。
雖然我並不覺得大聲播放音樂是個賣點,但至少對噪雜環境下通話有好處,在高速上開車的朋友一定明白。
此外,Moto Z有四個麥克風,還有摩托引以為榮的降噪技術。
簡單概括,,Moto Z和Z Force的硬體功能亮點包括:摔不碎的高解析度2K螢幕,誇張攝像頭帶來的優秀拍照(有待實測),全球最快的充電速度,標誌性的人性化軟體功能,清晰的通話質量。
值得觀察的可能缺陷包括:Moto Z單薄電池的實際續航,谷歌全套服務變成國產全家桶之後的體驗下滑。
模塊設計:探索手機新方向
Moto Z的真正賣點是MotoMods帶來的模塊拓展可能性,這也是我想在文章最後強調的。
模塊化也是摩托和聯想以及其他廠商一直在探索的消費電子產品發展方向。
此前聯想的Thinkpad X1產品已經具備了多種模塊設計,而LG G5也推出了熱插拔的模塊設計。
但Moto Z的模塊是完全不同的創新設計。
各種版本的背殼
只靠著背後的16個磁點,Moto Z可以加上各種各樣的原廠以及第三方模塊。
在我的現場測試中,無論是厚實的投影儀模塊,還是輕薄的時尚背板模塊,都在Moto Z上磁吸的非常堅固,沒有自行脫落的擔憂。
只需要將各種模塊貼在Moto Z背後,模塊背板和手機就完全融為一體,不需要關機也不影響操作。
從2007年的iPhone開始,智慧型手機已經經過了近十年的發展,目前正處於一個創新瓶頸期。
即便是引導智慧型手機發展的蘋果也處在一個創新放緩的階段。
未來的手機還能怎麼發展?在我看來,模塊設計也是一種可能的發展方向。
擴展功能
電池續航,雷射全息,Hi-Fi音質,人工智慧,娛樂投影,光學鏡頭,這些年來,智慧型手機一直在朝著大而全的方向發展。
廠商努力地在輕薄的機身內儘可能地加入更多的功能,而這些技術都處在量變到質變的技術突破前階段,加入越來越多的技術也意味著單一技術在智慧型手機上的體驗必須做出妥協。
在這樣的情況下,模塊設計是一種可能的解決方案。
舉例來說,在現有的電池技術下,需要長續航電池,又想保持輕薄機身,用戶通常的選擇是外接移動電源。
而Moto Z的電池模塊正是一種更好的電池解決方案,不需要電源線,只需要將電池直接吸附在機身上,實現類似於外接電池手機套的功能。
Moto Z的外接電池直接可以讓手機續航額外增加22個小時。
_L000104.jpg模塊化在影音娛樂方面的優勢則更為明顯。
這些特定的非高頻需求,如果強行整合進智慧型手機,無疑會讓智慧型手機更加臃腫,但模塊化則可以讓智慧型手機廠商省下了這方面的設計考慮,把非高頻的專業需求直接交給外接模塊。
我在現場體驗到的JBL音響模塊和原廠投影模塊,雖然和藍牙音響或者便攜投影儀還存在差距,但勝在便攜和一體化。
此次發布會,摩托實際上保留了一個殺器產品。
據我從摩托美國獲知以及外媒報導此前透露的消息來看,Moto Z原本還有一個10倍光學變焦的鏡頭模塊,但或許是因為調試尚未完成或者合作尚未確定,可能要等待Moto Z真正上市時才會正式發布。
傳言中,這個10倍光學變焦的鏡頭合作廠商,其品牌價值和行業地位足以和徠卡媲美。
模塊化的普及前景,一方面在於摩托手機擁有足夠的銷量,能夠吸引更多的合作廠商打造各種專業需求的模塊;另一方面也在於模塊的通用性,用戶購買一次至少需要可以使用數年時間。
陳旭東介紹稱,摩托未來產品也會長期保持MotoMods的16觸點模塊標準,讓用戶購買外設模塊時不會只用一兩年。
此外,未來的Moto X系列也可能會使用MotoMods模塊設計。
價格也是決定Moto Z普及的關鍵因素。
與Verizon的獨家合作讓Droid系列可以在相對高端的價格上保證穩定的出貨量,但國行版Moto Z主要在京東等公開市場發售,其銷量則幾乎取決於聯想採取怎樣的定價策略。
如果還是採用去年Moto X極那樣超過5000元的定價,這款手機或許還是會曲高和寡。
合理預計下,沒有防碎屏的Moto Z定價或許會更加親民。
或許Z系列還不能給摩托帶來巨大的出貨量,但卻代表了摩托一貫不走尋常路的技術探索和潮流開拓風範。
在蘋果三星主宰高端市場,華為小米廝殺中低端市場的當下,摩托手機要想獲得自己的一席之地,唯一的手段就是用產品的獨特優勢來吸引用戶。
Moto X的人性功能在行業廣受好評,也引導了行業的發展方向,但並沒有給摩托帶來巨大的銷量。
此次的模塊化會給摩托帶來怎樣的商業前景?拋開商業成功前景,至少我們又看到了那個熱衷技術流,積極探索手機發展方向的摩托羅拉。
而這正是摩托的魅力所在。
LG G5:玩出新高度
我們總覺得智慧型手機發展到現在,應該朝著更加輕薄化去努力。比如機身越來越緊湊了,比如系統要越來越高端,不少手機連擴展SD卡功能都取消了,存儲直接上 32G起配,甚至還恨不得把SIM卡插槽都給取消...
安全與長續航的保證:360手機 N4S上手評測
現在的手機市場裡,曾經的「中華酷聯」現在只剩下華為仍然保持領先地位,其餘三家廠商因各種各樣的原因而漸漸地消失在消費者眼前,網際網路手機的興起,使得越來越多手機品牌出現的消費者眼中,而360手機,...
模塊化為何這麼屌? 看看這個測評你就知道了
北京時間7月26日消息,在今年的TechWorld科技創新大會上,聯想發布了Moto Z和MotoZ Force兩款新旗艦,除了採用全金屬機身之外,這兩款手機還支持模塊化技術——通過機身背後的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