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青春,我與英特爾那些激情燃燒的歲月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如今的硬體DIY總感覺有些逐漸淡去的意味,即使要和身邊的朋友們聊有關DIY的話題都已經頗有些困難了,更不要說有人願意坐下來聽你聊那些有關DIY的歷史和經歷。

不可否認,這個世界足以及時行樂的東西已經太多,如果沒有一點點DIY的情懷留存心中,將無法堅持下去。

時至2017年,掐指一算,我折騰硬體有整整18年時間了,這也恰好是電腦硬體發展最為迅速的時代,我親歷了Intel和AMD「互相傷害」最激烈的過程。

也見證了Intel 775接口的酷睿發布的歷史時刻,乃至成為了後期AMD處理器在架構和效能上全面落後於Intel處理器的重要轉折點。

我很慶幸自己一開始就與Intel相伴,並從中感受到很多DIY的神奇樂趣。

更幸運的是,很多自己用過的古老的Intel平台我都不曾丟棄,而是將它們保留至今,偶爾還會把它們拿出來回味和感受一下。

同時一些極具紀念意義、難能可貴的「瞬間」或者「成績」,我還特意為它們做了留存。

我的第一套Intel平台---440BX

Intel的BX平台於我而言簡直是神一樣的存在,也是我認為DIY味道最為濃厚的一個平台。

我的Intel 440BX平台配置於1998年底,入手的第一顆CPU是當時赫赫有名奔騰II 350,主板搭配的是華碩的P3B-F,也是後來最經典最耐玩的BX主板之一。

這些硬體當年都價格不菲,但由於我初入大學,還處在花父母錢不心疼的無良年齡,各種任性買買買,如今想起來真是慚愧。

直到後來,我才慢慢明白,這不是DIY的精髓,更不是DIY該有的樣子……

不過硬體真是一分錢一分貨的,當時的奔騰II所展現出來的性能還真有些傲視群雄的感覺。

可不久,在BX平台上賽揚300A這顆CPU的出現真的給我好好的上了一課,讓我知道「超頻」的魅力有多麼的巨大。

為了不斷的衝擊更高頻率,入手了更好的SLOT 1的連接卡、更高效的CPU散熱器和散熱矽脂,終於達成558MHZ這個不可思議的高頻率,速度感覺快得飛起來。

不過後來的Intel 440BX遠遠不止於此,後期隨著新賽揚、乃至Intel圖拉丁核心CPU的誕生,440BX繼續點燃了DIYER所有的激情和想像力。

隨後體驗了超頻成績翻倍和頻率破G的雙重驚喜!一顆「銅礦」核心的新賽揚533A,通過SLOT 1轉接卡在P3B-F這張BX主板上,成功達成1066MHZ的超高頻率,頻率翻倍!當時的超頻真是隨心所欲的節奏,不但不鎖定外頻,倍頻也可以調節,自由度真是太高了。

不過,440BX主板似乎還不滿足,竟然依靠一件稱為「370接口轉370接口」的神器用上了Intel有口皆碑的圖拉丁核心CPU。

這種DIY的瘋狂之事放到今天簡直是不可思議的。

和SLOT 1的轉接卡重疊配合使用,已經讓新的圖拉丁核心CPU在老BX主板上運行,而且還很穩定,我真是佩服得五體投地。

為了Intel 440BX的經典,我後期特意搜集保留當時最經典的三張440BX主板。

它們分別是華碩的P3B-F、技嘉的BX2000和微星的MS-6199。

815EPT,性能級的圖拉丁體驗:

有人說後來Intel經典的酷睿架構就是起源於圖拉丁架構,不管是否可信,但圖拉丁核心CPU的經典是毫無疑問的。

它屬於典型的頻率不高,功耗不高,發熱量也不高,但綜合效能卻極高的平台。

我先後用過好幾張非常經典的815EPT主板,都保留了下來:

它們是華碩的TUSL2-C、微星的815EPT PRO和技嘉的60XET。

當時的圖拉丁處理器之王當之無愧是屬於奔騰-S 1.4G的,但可惜這顆傳說中的CPU並不對外零售,我好不容易費盡周折托朋友從一台當時的康柏伺服器上拆了一顆給我,在那個年代,這絕對是給了超大的面子的,為此我也欠了人家很大一個人情……不過在我當時看來,什麼都值了。

478接口的時代,高頻率太強勁太熾熱了

478接口的Intel平台也是充滿了無數驚喜的,在所有用過的478接口主板中,最後留存下來的是這張升技的IS-7主板,主板的晶片組為865PE,也是當時熱門的超頻王牌主板之一。

可如今的升技都已經銷聲匿跡了,實在是讓人覺得有些可惜。

不過這依舊無法掩蓋其瘋狂的超頻水準。

其中一顆賽揚1.8和一顆賽揚D 2.4G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那種頻率蹭蹭蹭往上狂飆的感覺,現在想想都覺得刺激。

賽揚1.8被狂超到3.46G,超頻幅度高達92%。

這個賽揚D 2.4G由於長時間的加電壓、大幅度超頻,金屬的外殼已經有少許氧化的跡象了,不過在當時這顆處理器狂飆到4.2G的景象真是讓人血脈噴張。

775接口,我經歷了Intel的膠水雙核也見證了「扣肉」奇蹟

Intel在硬體設計的理念上無疑是非常超前的,因此當我知道奔騰D 805雙核處理器的時候,我真是覺得酷斃了。

也在第一時間讓自家親戚當了試驗田,率先入手了奔騰D 805,幸虧她對性能的要求並不是特別高,奔騰D 805膠水雙核也足夠滿足她的要求了,因此並沒有對平台有任何吐槽。

而後來自己真正見識了以奔騰E2140為代表的「扣肉」核心處理器後,才終於明白什麼是真正的雙核、什麼是低頻率低功耗高性能的意義。

在我看來,也正是從這一代Intel處理器開始,徹底定義了其高性能低功耗的方向。

當時的E2140真心是大紅大紫的,作為一顆入門級的處理器竟然壓得AMD的整個速龍X2產品線喘不過氣來,真是讓人始料未及。

而隨後45nm工藝的推出,更是實現了高性能和高頻率的雙贏,就算放到這麼多年後的今天,775接口的Intel酷睿處理器作為入門級平台使用,依舊足夠。

直到現在,我依舊有一套搭載了E5800處理器的G41平台在服役,主板是微星的G41M-S26。

愛死賽揚了!全家親戚老小都賽揚!

直到後來Intel處理器的接口逐漸發展到1156、1155接口,我依舊持續著我的DIY折騰之旅,先後入手過i5 760、i7 2600K、i7 4770K等多款高性能處理器,與主流級中高端顯卡搭配可以得到非常出色的高性能體驗。

隨後我自己更是養成了搭配兩套主流Intel平台的習慣,一套高端的超頻平台,另一套就是同接口最入門賽揚或奔騰平台.此刻Intel出色的入門平台性能已經備受認可,因此我給自己的父母長輩幾乎清一色的配置了Intel的入門級平台,不但速度飛快足夠,還能享受到低功耗低發熱量和低故障率的好處。

它們是賽揚G1620搭配B75、以及超經典的賽揚G550搭配H61。

賽揚真是一個太經典的系列了,從過去的超頻小鋼炮到如今的高性能低功耗,而且還低價格,當之無愧的成為了入門機搭配的首選,真是讓人嘆服。

DIY,我繼續熱血沸騰著!

我今天的平台毫無疑問的緊隨著Intel的腳步,將自己的平台更新到了Intel最新的1150接口,如約的用上了性能出色的「SkyLake」。

高端平台為i7 6700K和Z170,搭載了一張GTX1080 GAMING X的顯卡,性能不言而喻。

每一代的賽揚處理器我是當然不會落下,第一時間就入手了賽揚G3900處理器和H110主板搭配,感受每一代Intel賽揚的魅力。

於我而言,見證Intel這十多年來的進步歷史無疑也是見證了自己的青春,這種難以磨滅的DIY情懷不知還能在我們的世界裡激情燃燒多少個歲月……只待時光冉冉,少年白頭……

多年之後,當拿出這些當年的Intel老平台重新搭建起來,一一點亮,聽著風扇旋轉的聲音,如同一台台古老的戰車在隆隆作響,哽咽在喉、感慨萬千……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絕版,幾十年的Intel古老PC平台保存至今

如今的硬體DIY總感覺有些逐漸淡去的意味,即使要和身邊的朋友們聊有關DIY的話題都已經頗有些困難了,更不要說有人願意坐下來聽你聊那些有關DIY的歷史和經歷。不可否認,這個世界足以及時行樂的東西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