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vivo屏下指紋手機後,終於明白蘋果iPhone X為什麼用人臉識別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提起vivo不少人總會露出複雜異樣的眼神。

然而有時,製造驚喜的也是它。

賭城拉斯維加斯的CES 2018上,沒有單獨設展的vivo卻成了一個熱門話題。

原因在於全面屏的一項關鍵技術——屏下指紋識別,率先被它給搞定,且達到了量產的標準。

本月月底就會在國內開售。

把玩過當下的所謂「全面屏」,你就能深刻體會屏下指紋識別的必要和迫切,可以說2017年的眾多Android旗艦全部因為它做了這樣那樣的妥協,比如三星Galaxy S8、Note 8,一加5T、華為Mate 10系列等等。

屏下指紋識別是怎樣實現的?

vivo屏下指紋上早有布局。

其實在2017年6月底,它就在上海展示了基於高通超聲波指紋識別技術的樣機,一款改造過的Xplay 6。

不過在實際的研發進展中,另一種方案進展更快一些。

這次它展出的特別版的X20 Plus,採用的是Synaptics光電指紋識別技術,Clear ID FS9500。

其原理是,當手指接觸螢幕時OLED螢幕發出的光線穿透蓋板將指紋紋理照亮,指紋反射光線穿透螢幕到達傳感器,最終形成指紋圖像來進行識別。

vivo產品經理韓伯嘯透露,在用Xplay 6做柔性屏超聲波方案的時候,Synaptics的光電指紋識別方案也做了。

原定9月21日作為那場隆重的長城發布會的保留項目,準備了十多台體驗機器。

但最終被按下了。

「還是有很多不滿意的地方。

」韓伯嘯說,「10月份整個模組的堆疊方案推倒重來。

拿回去後我們解決了什麼問題呢?把傳感器和螢幕的堆疊角度旋轉了大概45°左右,這樣的話指紋識別傳感器露出的面積更大。

之前堆疊方式OLED螢幕的像素點會遮住一部分的傳感器光線。

批量生產日期也從原來的11月初,推遲到了12月底,初期備貨20萬台,後面又追加了一部份訂單。

前期的試產中上千台機器是人工裝配完成的。

vivo找來生產線上最好的工人、結構專家、製造工程專家,手工裝配,兩三天裝配一百台機器,有問題立即拆下來重新組裝,報廢了很多。

韓伯嘯傾向於把屏下指紋識別和拍照類比,它不是一個簡單的一攬子方案,要廠家軟硬體全部配合,沒有任何一個品牌單靠供應商的方案就成為老大的。

於是來自韓國三星的OLED螢幕,來自美國Synaptics的光電指紋識別傳感器,全部被送到南昌的歐菲光工廠去做貼合。

「三星貼不了。

」韓伯嘯也解釋了外界盛傳的屏下指紋量產時間點2018年下半年的由來,「大家其實在等三星的一攬子方案(螢幕和屏下指紋識別模組貼合)。

可是vivo不想等。

10月底,vivo已在北京、哈爾濱、上海秘密分發樣機給導購、銷售員,還有不少普通消費者。

在vivo看來,單獨發幾百台面向媒體展覽,並沒有落地,技術積累很小,只有大批量量產,一天造一百多台機器才能發現更多問題,進而拿出比較完美的方案。

調整堆疊的角度,提高透光率就是在無數次的測試中發現的,即便從後往前推衍,看著並不複雜。

為什麼是vivo?

拋開技術實現的細節,很多人的疑問在於,為什麼是vivo先做出了量產版屏下指紋識別?

「真正了解我們的就知道,其實我們在技術上是挺激進的。

」韓伯嘯告訴PingWest品玩,「有些人對我們企業有點成見,往往一個看法掩蓋住了其他問題。

「我們在2017年8月份下單時,當時一個台灣非常厲害的證券分析師叫郭明錤,他發信息說,你們找Synaptics定了20萬的傳感器,你們也太激進了吧。

三星當時不認可這個方案,三星他們自己評估了自己LSI的狀態,他覺得我們這個是太冒險太激進了。

vivo技術上激進的一個最直觀的例子是它對手機HiFi的持續投入和研發,之前我們討論過它這種性感和割裂共存、略顯分裂的品牌形象:

在Android劣質SRC人所共知卻又全都置若罔聞的時代,恰恰是vivo在以一己之力做市場教育和技術攻關的工作,而劣質SRC的最終從Android世界中消弭,離不開vivo的貢獻。

vivo Xplay 3s

近來它又把這種技術上的激進用到了拍照上,以獨立DSP提升相機的拍攝體驗和性能。

很多人忽視的一個細節是,vivo在應用指紋識別技術上同樣很超前。

2013年12月份發布的Xplay3S還是全球第一款使用2K解析度螢幕,第一款是用滑擦式指紋識別的國產手機。

韓伯嘯提到,在人臉識別上vivo也是走在前列的,國產手機廠商現在常用的兩套方案,無論是Face++還是商湯科技,技術成型都來自於vivo的推動:

我們同樣有用他們兩家方案,其實最早他們兩家方案全是用在我們機器上,只是曠視的是用在我們外銷的V7,在8、9月份就上市了,比國內上得更早,商湯的是X20,第一代。

依照vivo的判斷和邏輯,一項技術一旦成熟,沒必要刻意等Xplay旗艦機型,新技術的快速實現,落在項目中才變得更有實際意義。

如果一直做實驗,demo做得再好,它一定會很慢。

但至於為什麼依舊輿論和大眾仍抱有成見,這就是需要vivo自己去反思了。

可是體驗過屏下指紋,我更喜歡面部解鎖了

拋開讓我們糾結的外觀,X20 Plus UD可以說是一款平板級別的手機。

vivo努力壓縮非顯示區域占用的空間,6.43英寸的螢幕衝擊力十足,但早就超出單手掌控的範疇了。

屏下指紋識別位於螢幕下部。

和早前的Xplay 6展示樣機的相差無幾,也是符合常規指紋解鎖習慣的位置。

錄入過程並不陌生。

只不過在解鎖時,你需要熟悉一下指紋識別的位置,以及按下所需要的力度和時長。

使用一段時間後估計不難適應屏下指紋解鎖的新體驗。

vivo表示,識別率和準確率達到了支付認證的級別,後續會與支付寶、微信合作,主要是在UI層面做些定製和調整。

然而徘徊在我腦海中的疑問是,屏下指紋識別並不符合直覺,沒有了物理性的標識,憑空去觸碰螢幕上一個固定的圓形區域,即便它有視覺提示,指紋解鎖卻顯得異常詭異。

沒看錯,很多人心心念念的屏下指紋識別遠沒有想像中美好,即便在識別各項指標上不弱於傳統指紋解鎖。

它不符合操作的習慣,更不符合直覺。

手指伸向一個平整光滑的區域,然而要準確判斷位置並不容易。

之後等待那部分螢幕點亮,抬起手指,解鎖。

螢幕上所有相關的視覺性提示,是沒有辦法轉換成對手指的觸覺提示的,比如手指的定位,比如震動反饋。

就好比你向湖中投了一顆石子,卻沒有看到漣漪,對著山谷呼喊,卻沒有聽到回聲。

簡而言之,同一個場景中,人類的觸覺和視覺在這裡出現了斷層。

解鎖結束了,你的手指依舊停留在原地,甚至是嘗試再按一次。

更不用說在初始使用的過程中,往往是指紋解鎖區域的動畫效果亮了一遍又一遍,螢幕還是沒有解鎖。

這種挫敗感會一下子打消人們對於一項新技術的新鮮感。

vivo產品經理的一段話,或許能夠解釋這個疑問:

面部識別算是一個半自動化的解決方案。

指紋則是一個全手動化的非智能方案。

潛台詞是即便是屏下指紋識別,依舊是一個全手動化的方案。

人臉識別才是未來。

如果你長時間使用過iPhone X,應該能理解這其中的差別。

當然,還有比人臉識別更遠的未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試用 vivo 全球首款屏下指紋手機後

提起 vivo不少人總會露出複雜異樣的眼神。然而有時,製造驚喜的也是它。賭城拉斯維加斯的 CES 2018上,沒有單獨設展的 vivo卻成了一個熱門話題。原因在於全面屏的一項關鍵技術——屏下指紋...

屏下指紋Xplay7見?vivo確認將會首發黑科技!

vo在國內和國際市場的影響力一直都很不錯,尤其是在今年早些時候vivo和高通宣布已經率先解決屏下指紋識別的問題,並且成功展示了這項技術。這也讓大家對於全面屏時代的指紋解鎖方案有了更加樂觀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