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CES 全球首發的屏下指紋,能否革掉人臉識別的命?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北京時間 1 月 10 日,美國 CES 大展上, 國產廠商 vivo 在展會上發布了屏下指紋識別手機,這也成本次 CES 開展幾天來最熱門的新聞之一。

早前關於這項技術有著諸多的猜測與傳聞也終於塵埃落定。

▲vivo 屏下指紋識別手機

雖然 vivo 暫時沒有給出這款機型的具體型號,但從外觀來看,屏下指紋版的外觀跟此前的 X20 Plus 基本一致。

但是在機身背部的後置指紋識別開孔已經消失。

取而代之的是 Synaptics 的屏下指紋模塊,用戶可直接按下提前錄入指紋的手指進行螢幕解鎖。

繼 18:9 全面屏趨勢後,屏下指紋這一新的解鎖方式或許又將掀起手機行業的一股浪潮。

按下螢幕就能解鎖

怎樣把指紋解鎖做到螢幕里?事實上,早在半年前的 MWC 2017 大會,vivo 便展示了世界首款基於 vivo Xplay6 改造的屏下指紋識別工程樣機,同時其還支持水下指紋識別。

只可惜,當時這項黑科技採用的是高通的超聲波指紋識別方案,在功耗和識別率上與傳統的電容識別仍有一定的差距。

這也導致屏下指紋手機遲遲沒能量產。

而此次的屏下指紋利用 Synaptics 的光電指紋方案為基礎,當手指接觸螢幕時,OLED 螢幕發出的光線穿透蓋板將指紋紋理照亮,透過面板照射手指表面紋路,再發射光線到傳感器進行識別。

▲ Synaptics 屏下指紋技術分解圖

按照 vivo 官方給出的說法,目前這款新機正在加緊量產中,有望在月底上市,不過考慮到新技術的加入,目前也只向 Synaptics 下了 10萬-20 萬級的屏下指紋模塊訂單。

屏下指紋的優勢

由於取消了傳統的指紋識別模塊,屏下指紋的技術有助於廠商在設計全面屏時做到更高的屏占比,不必為指紋模塊留出一定的空間。

廠商也不必將指紋模塊做到手機背部,以致於破壞手機 ID 設計的完整性。

同時,由於屏下指紋技術無需單獨的機身開孔,因此手機在加入防水功能時可以更好的實現。

技術雖好,但仍有局限

從操作體驗來看,屏下指紋的識別技術確實具備進入消費市場的成熟度。

然而正如上述所說,Synaptics 傳感器必須透過面板照射手指表面才能實現識別,這也意味著目前這項技術僅能用於 OLED 材質螢幕,換作傳統帶有背光層的 LCD 螢幕,則無法透過光線實現識別。

▲LCD 螢幕有了背光層的加入,指紋傳感器無法透過螢幕識別圖像

除此之外,由於指紋識別模塊嵌入在螢幕之下,識別的速度可能不及傳統的指紋模塊識別,加上國人對貼膜的強烈喜好,一定程度也影響到識別的靈敏度,短時間內這一技術還很難做到普及。

人臉識別成最「短命」解鎖方式?

雖然安卓 4.0 時代便加入了人臉解鎖功能,但直到去年 iPhone X 取消 Touch ID 採用 Face ID ,人臉識別才逐步擴散到各家廠商的手機中。

與蘋果不同的是,即便安卓陣營全面屏機型也加人臉部識別功能,但仍舊需要保留指紋識別模塊。

這也使得大多廠商在往全面屏發展的同時,不得不在手機背部多做一個開孔。

▲全面屏的背後,實則「千瘡百孔」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設計,是因為無論虛擬實體按鍵或者是解鎖模塊所形成的交互體系,均屬於螢幕之外的部分。

這在手機這樣一個一體化設備上使用時其實存在一定的「割裂感」,當然這樣的割裂感並不至於影響用戶體驗。

那麼,屏下指紋的加入,能否取代人臉識別成為新的解鎖方式?

答案是:能成為新的解鎖方式,但不能取代人臉識別。

據 vivo 官方介紹,目前屏下指紋的識別速度在 0.6-0.7s 之間,這個速度應用於當下手機解鎖完全可以勝任。

只是相對傳統按壓式指紋識別,螢幕指紋識別在解鎖時,需要手指和螢幕有良好的接觸,因此需要使用一點力度按下。

說到這,極客君給大家羅列一下傳統指紋、人臉識別、以及屏下指紋的解鎖步驟:

  • 傳統指紋:按下手指 → 解鎖

  • 人臉識別:點亮螢幕 → 解鎖

  • 屏下指紋:點亮螢幕 → 按下手指 → 解鎖

儘管目前大多手機加入了「抬手亮屏」功能,可以減少手動點亮螢幕這一步驟。

不過設想一下,倘若用戶在按下螢幕之前,手機已經識別到人臉解鎖螢幕,那螢幕指紋的意義似乎大打折扣。

當然了,在一些極限弱光或者移動支付的環境下,指紋識別目前還是比人臉識別實用得多。

幹掉指紋模塊之後,全面屏還有哪些絆腳石

全面屏的最終形態,或者說廠商發力的全面屏方向,是手機正面為一整塊螢幕。

但從目前各家廠商的產品設計來看,這一問題都不能得到很好的解決。

iPhone X 的 Face ID 留下了大劉海,小米 mix2 的前置攝像頭留下了大下巴......手機前面板的設計,現階段依然不能完全解決掉聽筒、攝像頭等元器件占據的空間。

雖然我們還沒聽到哪家廠商做出「屏下攝像頭」、「屏下聽筒」諸如此類的設計,但所幸的是,指紋模塊這個占據前面板最大的絆腳石已經被幹掉,從此不必為這個識別區域騰出一塊面積。

當然了,屏下指紋也是應對全面屏趨勢下的技術升級。

除去保留手機設計 ID 的完整性,在功能和使用上其實沒有太多顛覆性的體驗。

換句話說,單憑一個屏下指紋還不足以讓用戶換機。

如果你對當下的全面屏並不感冒,手機的指紋功能也使用正常,那極客君建議還是等這一技術優化到位後再考慮也不遲。

GEEK 君有話說

不可否認,屏下指紋的推出,掃除了手機在全面屏道路上的巨大障礙,同時也讓用戶在操作上更加沉浸。

相信在接下來這一年裡各家廠商也是迅速跟進,至於帶來的體驗好壞,就要看各家的調教和優化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CES2018:vivo展示首款屏下指紋手機

去年主流國產手機基本都進入了全面屏時代。全面屏手機不僅邊框更窄、從而使得手機更美觀;同時還顯著增加了操作面積,部分手機廠商甚至還引入了全新的手勢操作,可以說讓智慧型手機的工業設計和交互方式都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