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屏手機深度解讀:iPhone 8,小米MIX2誰更強?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雖然這幾年手機的各項性能都有了明顯的提升,但外觀卻還是「千機一面」。

「同質化」這個詞,不知不覺已經說了好多年了。

但今年手機市場一改常態,旗艦機型都開始在設計上做文章,紛紛趕上了全面屏的潮流。

所以今天借著小米MIX2iPhone 8發布的契機,就和大家聊聊這個既熟悉,又新鮮的「全面屏」吧!

常見的全面屏類型

  • 上窄下寬型

提到全面屏,就不得不提到夏普的Aquos Crystal。

雖然當時夏普沒有使用「全面屏」這個詞進行宣傳,但不少人認為這才是全面屏手機的始祖。

Crystal的實際屏占比算不上特別高(約80%),但是它大膽的去掉了螢幕上邊的「額頭」。

而一般人的閱讀習慣,多是「從左到右、自上而下」,所以去掉上邊框帶來的視覺衝擊是最直觀、最震撼的。

但大家都知道,手機的額頭並不是裝飾

前置攝像頭、聽筒、距離感應器、光線傳感器等等都聚集在這裡。

沒了額頭,這些傳感器難道就不要了嗎?

當然不是!像Crystal,它把大部分傳感器都放在了手機的下邊框

聽筒則用骨傳導來替代。

因為手機下端的元器件增加,所以手機的「下巴」也長了一些。

去年小米MIX則更進一步,把距離感應器改成了超聲波、用陶瓷發聲代替骨傳導。

做到了手機正面不開孔、下方能看到的只有攝像頭;下邊框縮短,屏占比也更高了。

順帶一提,小米MIX的屏占比,我實際測量大約是84.7%,比小米宣傳的91.3%要低不少。

但是無論是夏普Crystal還是小米MIX,它們在使用上都有明顯的問題。

比如攝像頭移到了右下角,自拍、視頻通話的時候,手機需要上下顛倒過來才好用。

另外語音通話也是個大問題。

目前無論是骨傳導,還是陶瓷發聲,技術都還非常原始。

效果遠不及傳統聽筒那麼給力。

像去年的小米MIX,通話音質不好、漏音嚴重就是一大敗筆。

從目前的消息來看,下一代的小米MIX2應該還會維持這種設計,但是下邊框進一步收窄。

這樣一來留給傳感器、攝像頭的空間更少了。

效果能不能做好,我覺得是有疑慮的。

  • 上下對稱型

作為少數有能力生產螢幕手機廠商,三星和LG不約而同地選擇了這種螢幕形態,像三星Note8以及最新的LG V30。

這種設計保留了手機的上下邊框,但是寬度大大縮小。

騰出了更多空間給螢幕。

保留手機上邊框的意義,不只在於保留聽筒和攝像頭。

更重要的是為先進的傳感器預留空間

例如三星S8這小小的額頭上,排布了7個開孔,6個傳感器

正是有了這些傳感器,才帶來了虹膜識別、面部識別這些新功能

而這些新的安全認證方式,無疑會成為手機行業的下一個熱點。

而至於保留下邊框,除了工藝需求外,可能是基於防誤觸的考慮。

在我們單手握持手機時,手掌心很自然地會觸碰到手機的下邊框。

如果完全去掉下邊框,將螢幕延伸到底端,就會很容易出現誤觸

用過三星S7 edge的朋友都一定會明白誤觸的痛。

對於橫屏玩遊戲、看視頻的時候,這種保留上下邊框的設計也更方便。

總體來說,我覺得這種「上下對稱」的設計,是目前最「實用」的

既可以維持用戶原有的使用習慣,也可以保證通話、自拍的質量。

額頭留出的空間還能為面部識別、虹膜識別作準備。

今年下半年到明年的全面屏手機,都是以這種設計為主。

但這種設計也不是沒有缺點,一來視覺上沒有「上窄下寬」那麼震撼。

二來,上下對稱的全面屏手機,同時保留了上下邊框,跟普通屏沒有絕對的界限。

像是vivo X20,金立M7 Power,甚至去年的ZUK edge,都說自己的全面屏手機。

但實際上他們的屏占比差異巨大,誰是李逵,誰是李鬼,只能是見仁見智了。

  • 異形全面屏

要較真的話,上面的兩種 「全面屏」設計,可以說都是名不副實的。

畢竟這些手機,只是提高了屏占比而已,並不是整個正面都充滿了螢幕。

那麼,在現有的條件下,有沒有一種設計,可以盡最大可能地利用手機正面的空間呢?

要實現這種「終極幻想」,大概只能祭出終極大殺器——異形全面屏了

以即將發布的iPhone 8(也許會叫iPhone X?)為例,目前普遍猜測它會使用異形全面屏。

這種設計的手機,正面幾乎全部被螢幕占據,只在額頭上留出一個小的豁口,用來安放聽筒和各類傳感器。

不必改變拍照、通話的習慣;面部識別、虹膜識別都不成問題。

屏占比還能輕易突破90%,可以說各種好處都被它占了。

但按照現在的潮流,多是以對稱、圓滿為美。

無論是iPhone X,還是Essential Phone。

都需要在螢幕上沿留出一個豁口,無可避免地會破壞視覺上的完整性

今年年初iPhone X的圖片第一次曝光的時候,討論的焦點都集中在這個豁口上。

覺得這種設計「丑」的人不在少數。

異形全面屏是未來?

上面提到,異形全面屏是在當前技術條件下,最接近理想的「全面屏」形態

不少媒體甚至鼓吹:異形全面屏才是王道。

但是在我看來,異形全面屏是有問題的,但這個問題並非設計本身,而是在異形全面屏與系統、軟體的配合上。

目前最主流的全面屏手機,無論是三星S8、LG V30或者小米MIX。

它們雖然在設計上有不小的差異,但是他們選用的螢幕,大體上仍還是個規規整整的矩形;只不過比例更加修長、邊角調整為圓角罷了。

這種選擇是聰明的。

像三星S8上市時確實有不少APP,與這塊螢幕不能完美兼容。

但好在螢幕規整,所以適配難度不高。

到現在兼容性已經不成問題,絕大部分的APP和遊戲都能充分利用這塊全面屏的空間。

像王者榮耀,甚至可以獲得更廣闊的視野,堪稱「物理外掛」。

而異形全面屏的處境則尷尬得多。

就拿夏普的AQUOS S2為例,它的螢幕上沿留了一個豁口。

別看這個豁口面積不大,但是直接讓螢幕上沿這塊區域,處於兩難的境地:這部分到底是要用,還是不用?

要利用這塊區域的話。

如果APP和遊戲不加特殊適配,直接用到這類螢幕上。

APP或者遊戲的畫面內容,很容易落到螢幕的缺口中,造成遮擋。

這樣的體驗明顯很不好。

如果讓APP單獨給異形曲面屏做適配。

在安卓手機高度碎片化極的今天,也是不可行的。

今天你夏普出一個這種形狀的全面屏,保不准明天另個廠商又把螢幕做成另一種形狀。

軟體開發者就得要一個個單獨適配,這並不現實。

而夏普明顯也是意識到這個問題,所以採用更保守得策略:螢幕上沿的這塊空間,儘可能不去用。

所以夏普AQUOS S2的整個系統設計,都在有意迴避螢幕的上沿。

運行APP的時候會出現一個非常寬大的通知欄,不能顯示APP的內容。

玩遊戲的時候會顯示一些快捷工具條,但不能顯示遊戲畫面。

最終結果就是。

AQUOS S2這塊螢幕的「建築面積」很大,但「使用面積」卻跟普通手機沒太大區別。

全面屏的本來意義就在於提供更寬廣的視野、顯示更多的內容。

如果多出來的這些螢幕空間,不能夠為APP、遊戲所利用,這樣的全面屏,跟鹹魚有什麼區別?

當然我這裡只是用AQUOS S2做個例子,完全沒有貶低它的意思。

我只想說,任何安卓手機,如果用異形全面屏,都無可迴避地要面對這些問題。

但在iPhone / iOS上,情況就大不一樣了。

現在網上流傳的iPhone X設計圖,同樣是異形全面屏設計。

但它上沿的傳感器只會占據非常小的螢幕空間。

如果APP需要進行適配,也不需要迴避太多。

更為關鍵的是,iPhone的機型非常少,也沒有碎片化的顧慮;而蘋果對於應用商店又有絕對的控制力。

蘋果只需向開發者施壓,就能很好地保證App Store上應用和遊戲,對異形全面屏提供良好的兼容。

這對於安卓,尤其是國內的安卓應用來說,是完全不敢想像的。

雖然異形全面屏確實非常美好,但目前在Android平台恐怕行不通;只能期待它在iOS上大放異彩了

全面屏未來展望

其實從以iPhone為代表的新型智慧型手機之後,手機行業走向全面屏這條路其實已經成為必然

因為觸控屏是智慧型手機交互的核心,而更大的螢幕顯然是更有利於操作的。

這就可以解釋:雖然「回歸小屏」的呼聲一直沒有停息,但是市場仍然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大屏,而且還越做越大。

其實想想,喜歡小屏手機的人,其實他們並不是喜歡「小螢幕」;而是喜歡方便單手握持、適合隨身攜帶的「小機身」

而全面屏的出現,就很好地解決了大螢幕和小機身不能兼得的矛盾,毫無疑問會成為手機行業的下一股潮流。

也許它會跟指紋識別、4G網絡一樣。

在「無用」的質疑聲中渡過最開始一兩年,然後成為所有手機的標配

不過全面屏的時代才剛剛開始,相關技術還在不斷進步。

行還是不行?要做結論還為時尚早呢!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在妥協中前進 最完美的全面屏何時出現?

在諾基亞統治手機行業的暗黑時代,很多科幻大片中已經出現了無邊框手機。然而科幻畢竟不是現實,在全面屏大熱的今天,想要做到四邊無邊框依然是難事。從努比亞Z17S、小米MIX 2、iPhone X上,...

代工廠曝光iPhone8螢幕!三星S8對比後弱爆

之前的iOS 11測試版中,蘋果已經暗示iPhone 8去掉Home鍵,而採用全面屏設計,除了難搞的屏下指紋識別外,其實真正的全面屏還有一個最大的問題,那就是螢幕上的聽筒、傳感器怎麼來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