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解鎖走心整理 面部識別只能排到最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手機解鎖的安全設置在很早的功能機時代就有涉及,一方面是對於個人隱私的保護,另一方面也是對於手機安全起到一個保護作用。
隨著智慧型手機的問世,加密方式也在不斷的升級,從當初的「*」加功能鍵方式到如今的面部解鎖似乎看起來已經越來越方面越來越安全,除了在手機解鎖上應用,它們還新一步被用到支付、軟體加密上。
從另外一方面來看,隨著iPhone X發布,手機正式進入了全面屏時代。
採用全面屏的手機有著更廣闊的視野以及更寬闊的操作範圍,但影響到了手機的解鎖方式。
傳統的前置指紋解鎖隨著手機的屏占比提高而逐漸被淘汰,在全面屏時代里,唯有以下這幾種解鎖方式才能深入人心。
TOP 4 最具時代意義的面部解鎖
其實在使用傳統手機螢幕的年代裡,面部識別解鎖已經被部分手機所應用,只不過當初前置指紋解鎖的便利以及面部識別的不成熟,讓它並沒有被人們所接受。
直到iPhone X摒棄了傳統的指紋解鎖,採用Face ID解鎖才被人們所應用。
掃臉手機,解鎖更快捷
iPhone X使用的人臉解鎖,不是某些國產手機那種噱頭,而是實實在在的Face ID技術,憑藉「劉海」上的紅外鏡頭、泛光感應元件、點陣投影器,就可以完整的記錄玩家面部的特徵點,然後用來進行解鎖、加密、支付、購買等等操作,Face ID不僅可以解鎖iPhone X,甚至能代替密碼/指紋在iTunes和App Store購物,這已經完全替代了指紋識別Touch
ID,可以說是非常碉堡的。
由於iPhone X的巨大影響力,各大安卓手機也紛紛為手機加入了人臉識別功能,只不過安卓手機的人臉識別的平面識別,是靠獲取臉部基本輪廓來解鎖的,並不需要任何獨特的硬體支持,只需要通過升級算法就能實現。
安全性較蘋果的Face ID相差甚遠。
面部解鎖的安全性受到質疑
面部解鎖技術在手機上雖然發展迅猛,但其實,大部分宣稱支持面部解鎖的手機廠商都只是裝裝樣子的「紙老虎」而已,安全性能其實並不高。
那麼在眾多手機廠商中,有沒有真正的掃臉實力派呢?答案是有的,就是下面登場的這款手機。
iPhone X帶火了面部解鎖
作為市面上少數敢於把面部識別當做唯一解鎖手段的手機,iPhone X的和它的Face ID可謂是藝高人膽大。
但是也正由於iPhone X領先的3D面部模擬技術,面部識別解鎖才得以發揮出了它真正的實力,為我們的安全解鎖和支付提功了有力保障。
TOP 3 前途很美好的虹膜解鎖
在iPhoneX登場之前,三星S8/Note8上的解鎖方式算是業內領先;但是在Face ID出現之後,指紋識別甚至獨有的虹膜識別都變得不夠看了——不過三星似乎並沒有放棄這個安全的解鎖方式。
虹膜識別成未來生物識別的趨勢
在今年三星最新發布的S9系列上,三星再次升級了虹膜識別,「智能掃描」算是三星S9的一大賣點,智能掃描是結合人臉識別和虹膜識別的新技術,即使在光線不足的情況下也可以輕鬆方便地解鎖手機。
三星S9智能掃描速度更快
三星S9推出智能掃描不難理解,這是為了提升用戶體驗來達到系統的流暢性,是為了追趕蘋果面容ID的解鎖速度而不是安全性。
雖然虹膜識別實際使用起來總體滿意,但偶爾會出現無法識別,識別錯誤等問題,目前使用的廠家不是很多。
有消息稱,谷歌目前正致力於將虹膜識別技術集成到安卓系統中,並且可以開放給第三方應用使用,極大地提升用戶的使用體驗。
目前安卓得面部解鎖技術還不太成熟,如果能夠搭配虹膜解鎖,應該會更準確、更安全。
TOP 2 更具安全性的指紋解鎖
指紋解鎖最早出現於IPhone 5s,只要把手指放在指紋識別區域就能解鎖。
簡單、快捷、安全。
後來指紋解鎖被用於各大安卓旗艦。
再後來就爛大街了,各種千元紅米,百元魅藍都標配指紋識別。
指紋識別可謂是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ps,指紋識別模塊到底放在正面還是背面,一直是人們爭論不休的話題。
)
指紋解鎖被看做最安全、最方便的解鎖方式
在前置指紋解鎖備受人們應用的時候,後置指紋解鎖也被開發,從前到後,這無疑是一個習慣性的改變,不過在一開始的全面屏時代里,後置指紋解鎖是除面部識別外最常用的解鎖方式。
榮耀V10採用前置指紋
前置指紋算是比較人性化的設置,但是現在市場上用前置指紋的新品不多了,去年出廠的手機可能就那麼幾款。
比如榮耀V10,仍然是前置的指紋解鎖。
但是視覺效果還是很不錯的,很顯屏大。
這得益與V10精細的架構,各元件合理排布,保證屏占比。
與榮耀V10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一加5T。
官方自曝,初期的一加5T是採用前置指紋的。
只是由於全面屏的原因,選擇了後置指紋識別。
在持握的情況下,用食指尋找按背後指紋,和用拇指按前置指紋,方便程度相差不大。
一加5T採用後置指紋
隨著全面屏手機的壯大,正面指紋在手機上只會越來越少,既然承擔不起正面屏下指紋,又無法選擇背部指紋,蘋果的Face ID或許是個不錯的辦法,但實際上很多的廠商也做不到這麼精準。
於是,魅藍選擇了2017年被大家所遺忘的側邊指紋,雖然看起來很非主流,但如果用的多,他也會變得主流了。
魅藍S6採用側邊指紋
魅藍S6使用了極其小眾的側邊指紋,此前的中興和索尼也用過側邊指紋,但都沒有被發揚,魅藍沒有採用他們的電源指紋二合一按鍵,而是另起一部分作為指紋識別模塊,微微凹陷更讓人容易觸摸,並且也不至於做到和之前一樣的誤觸。
魅藍官方給出的解鎖速度可以高達0.2秒,看來這樣非主流的指紋識別也未必是一個不好用的方法啊。
昨天發布的魅藍E3也採用的是側邊指紋,從而解決手機解鎖和全面屏的問題。
魅藍總裁李楠在採訪的時候也表示,未來手機解鎖最合理的方式就是指紋識別和面部識別,當然如果技術和成本達到要求,螢幕內指紋是最完美的方案,而對於魅藍來說,側邊指紋是目前最為合理的方案。
TOP 1 代表著未來的螢幕內解鎖
手機解鎖方式的發展在經歷了開機鍵——按壓式——無孔式——面部識別之後,在2018年,屏下指紋識別成為了最受期待的手機解鎖方式,這項技術不但能夠根除了在螢幕正面或者機殼背面設置指紋識別按鍵帶來的機身開孔、按鍵失靈等問題,還能夠極大得提升手機螢幕的屏占比,是手機全面屏發展過程中不可小覷的一項重要技術。
vivo X20Plus螢幕指紋版是全球首款螢幕內指紋的手機
而提起螢幕下指紋,國內vivo品牌是最早展示的企業,前不久在CES2018上也展示了X20 Plus螢幕指紋量產版手機,應該是全球範圍內最早使用這項技術的產品了。
這款產品已經上市銷售,算是目前市場上非常受歡迎而且成熟的全面屏產品,有不錯的市場基礎。
除了超高螢幕占比之外,還有帶有景深信息的面部識別功能。
有了之前的經驗,vivo並沒有停止螢幕內指紋的研發,在本周的新品發布會上,vivo再次帶來了一款螢幕內指紋手機——vivo X21螢幕指紋版。
vivo X21螢幕指紋版技術再次突破
vivo X21螢幕指紋手機不僅升級了Face Wake面部識別,還配備了獨步全球的螢幕指紋技術。
這一獨家技術帶來了更順手的正面指紋解鎖姿勢,適用場景更廣。
同時,vivo X21螢幕指紋手機內置三套風格各異的解鎖引導動畫,極大滿足了用戶的個性化需求。
不僅如此,螢幕指紋還避免了機身背面開孔,使得vivo X21螢幕指紋手機的機身外觀設計有了更大的發揮空間。
螢幕內指紋被看做未來手機解鎖的主要方式
vivo螢幕指紋在便利程度與安全性上要比蘋果的Face ID強上許多,指紋唯一性的特徵下,vivo螢幕指紋幾乎是不可被攻破的。
如果從未來要完全實現全面屏的話,蘋果的Face ID需要幹掉密集的傳感器矩陣,這一難度並不小;而vivo的話只是需要幹掉上方聽筒、前置攝像頭、距離與光線傳感器就可以了。
從這一方面來說,vivo螢幕指紋技術要更為的適應未來的發展與變化。
寫在最後:
上面說到的是目前手機中最常見的幾種生物解鎖方式,論安全性最高的定然是指紋解鎖,當然也會是我們首選的生物解鎖方式。
但如果你覺得後置指紋使用起來非常尷尬,也可以藉助一下面部識別來過渡一下。
在這幾種生物解鎖方式中,你認為那個最值得信賴呢?各位可以把自己的觀點寫在文章下方的評論框中與我們進行互動交流。
手機解鎖方式花樣多 這個國產品牌一項都沒落下
手機解鎖的安全設置在很早的功能機時代就有涉及,一方面是對於個人隱私的保護,另一方面也是對於手機安全起到一個保護作用。隨著智慧型手機的問世,加密方式也在不斷的升級,從當初的「*」加功能鍵方式到如今...
全面屏手機時代,指紋識別要何去何從?
到了今年下半年,隨著三星 Galaxy Note8、小米 MIX 2、iPhone X、vivo X20 等產品的推出,全面屏已經儼然成為了手機行業里最熱門的詞彙。不過全面屏在為用戶帶來更加優秀...
全面屏手機時代,指紋識別要何去何從?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極客公園」(ID:geekpark),作者賈伯斯龍,36氪經授權發布。去年 11 月,小米在發布第一代 MIX 手機的時候,提出了「正面全是螢幕」的「全面屏」概念,用...
科客聊吧:都別爭了,指紋識別這樣設計才最好!
科客點評:老羅真是敢說,不過目前來說,指紋識別還是對手機安全比較方便設計的,什麼虹膜、聲紋還是太嫩啊,不知道未來會不會出現更先進的方式對手機進行加密改進。 最近羅永浩似乎很愛在網上發表言論,在一...
不為後置指紋而將就,這幾款手機改用其他方式解鎖
很多人都吐槽在全面屏時代的指紋解鎖變得更加複雜了,後置的指紋雖然確保了安全性,但是卻失去了應有的便利,我們今天就來盤點一下那些擁有全面屏設計,但是沒有對指紋後置妥協的手機,看你最喜歡用哪個解鎖方式。
iPhone8即將搭載的Face ID面部識別才是未來
目前最熱的手機外形無非就是全面屏了,大家想在更小的體積中獲得最大的顯示區域,但是指紋解鎖卻阻擋了這一腳步編輯:XC / 圖文來自於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