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整步伐的魅族2018恐難翻身 關鍵原因有這3點!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1月16日,魅族召開媒體溝通會,並向外界分享了魅族2017年的一些數據,以及在未來一年魅族的產品規劃。

魅族CMO楊柘稱,在過去的2017,魅族全年總出貨量近2000萬台,銷售額突破200億元,業務遍及全球40多個國家,在大環境不利的局面下穩中有升。

不過這其中有多少是魅族手機的銷量,又有多少是魅藍的銷量,楊柘沒有做進一步的披露。

其次,楊柘表示,2018年品牌文化建設將會是重點工作,魅族今後將更加專注中高端市場,面向商務、政企、高端、精英人群。

這是自去年12月,魅族經歷高層大換血之後又一大動作。

可以看到,黃章接連做出重大決定,重振魅族的決心也是非常的堅定。

然而在經歷2017年的寒冬之後,魅族的新戰略究竟能不能幫助魅族實現翻身,目前來看還很難說。

2017年同樣信心十足的魅族並沒有如願

2017年魅族也經歷過相同的大調整,先是很久沒有出現的黃章宣布復出,接著又進行了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將魅族分為魅族事業部、魅藍事業部和Flyme事業部。

然而在產品上魅族只卻交出了Pro 7這一份答卷。

然而這份答卷卻並不令人滿意,不但沒能讓魅族再次大放異彩,甚至讓魅族在2017年的後半段過得灰頭土臉。

Pro 7的「畫屏」設計的確匠心獨到,在國產機同質化嚴重的今天,不得不說是一股清流。

但是再出色的外形設計也沒有辦法彌補硬體和價格上的缺陷。

在採用聯發科晶片和整體配置偏低的情況下,Pro 7賣出了4000元的高價,使得這款手機自上市之初就不被看好,連不少一直支持魅族的「煤油」都下不去手。

果然上市三個月的時間,Pro 7就經歷價格大跳水,售價連2000元都不到,市場反應十分的慘澹。

相比於2016年發布14款新品、召開12場「演唱會」的魅族來說,2017年尤其是後半年用非常沉寂來形容也不為過。

國產手機廠商在為全面屏而紛紛推出新品之際,只有魅族不緊不慢的在前進,直到今年才打算推出全面屏新機。

依靠這些新戰略就翻身,黃章想的太簡單

我們可以看到,魅族這幾次的調整主要在三個方面,首先是產品上推出全新的首款全面屏手機魅藍S6,並在隨後推出旗艦手機魅族15plus;其次,將幾個底層業務提升至事業部級別,要加大在海外市場的投入;最後,品牌定位中高端手機,面向商務、政企、高端、精英人群。

事實上,在國產手機遍地開花的大背景下,魅族的戰略調整並不出彩,甚至可以說有點落後,筆者對於這些調整深表懷疑,下面從以下幾個方面說一下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覺。

原因一:無論是全面屏新機還是海外事業部,魅族整個步調落後於其他手機廠商

2016年小米MIX在全球首次提出「全面屏」概念,這也為小米之後銷量逆襲奠定基礎。

隨後三星galaxy S8 使用超窄額頭和下巴設計再次將全面屏推向新高度,iphone X的發布徹底將這把火點燃,國產手機紛紛推出所謂的18:9全面屏手機。

2017年可以說是全面屏迸發的時間,無論有沒有需求,手機廠商都不得不硬著頭皮推出新機。

而這個時候卻恰恰是魅族最為落魄的時間,整個公司都被Pro 7的失敗打擊的抬不起頭,根本沒有心思去做全面屏。

等到魅族終於回過神來,全面屏這把火早已經燒的非常旺了。

魅族不得不調整步伐加快準備新機,但是2017年已經快結束,只能把全面屏新機放到今年推出,落後全國各大手機廠商幾個月的時間。

千萬不要小看這幾個月,這個時間節點正是大眾對全面屏好奇的時間,不少人願意掏錢購買所謂的全面屏手機。

魅族在全面屏最火的時候卻沒有產品,不得不說非常尷尬。

魅族官方、包括李楠在內的員工,在微博上只能靠蹭友商話題保持熱度。

現在,全面屏概念已經基本普及,無非就是屏占比變大了些,沒有什麼獨特之處。

可以說如果魅族新機不能在其他方面取得突破,很難在全面屏這股大潮中出頭。

其次,無論是華為、OPPO還是小米在海外市場已經打拚有一定的成果,尤其是頗受歡迎的印度市場被幾大國產手機廠商侵入,蠶食的速度非常快,連穩坐第一多年的三星也地位不保。

魅族直到12月才成立的海外事業部顯然太遲,在能夠進入的海外市場被基本瓜分的情形之下,魅族又有幾分把握從他們手上搶奪用戶?

由此可見,魅族的整個步調和發展都落後與國產手機,現在的戰略不過是走別人走的老路而已並沒有什麼超前的見解和想法。

原因二:手機品牌新定位和魅族以往形象相差太大

魅族將品牌新定位在中高端手機,面向商務、政企、高端、精英人群。

從上一代Pro 7的外形設計來看,魅族就有瞄準商務、政企人士的打算,雖然Pro 7由於硬體存在缺陷使得計劃暫時擱置,但魅族這樣的定位與以往人們對魅族的影響相差太遠。

大部分人對魅族的影響都停留在「小而美」「文藝青年」上,商務、高端和魅族似乎沾不上邊。

但凡是提起適合商務、政企、高端、精英人群使用的手機,人們的第一印象必然是華為。

華為無論從外形設計還是品控上來說都非常適合這類人,他們不追求新穎的設計,但是手機必須穩定、能夠滿足日常辦公需求、續航能力強,最重要的是在群體中有認同感。

華為的商務風早已經深入人心,即便是這部分人群中有追求潮流,喜歡新鮮感的人也更加偏向於選擇蘋果或者三星,很少有人會想起魅族。

魅族想要在中高端手機中做出成績這點沒有什麼值得質疑的,但是在品牌定位上魅族真的找准了嗎?在商務、高端人群中魅族並沒有具備與華為、蘋果和三星一戰的競爭力。

原因三:全球智能機增長放緩,魅族卻要迎接新一輪洗牌期

從2015年起,全球智慧型手機增長速度放緩,到2017年這個現象更加嚴重。

集邦諮詢(TrendForce)近日發布報告稱,2018年全球智慧型手機產量預計將達到15.3億部,同比增長5%,相比2017年6.5%的增長有所下滑。

這意味著,2018年智慧型手機競爭會更加激烈,手機行業很有可能進入洗牌期。

從目前各家的出貨量以及增長速度來看,華為、OPPO、VIVO以及小米這四大金剛的位置基本很難動搖,那麼在二三線廠商之間必然爆發殘酷的戰爭,爭奪剩下的市場份額。

在魅族消沉的這幾年,錘子、一加等手機行業的新玩家快速成長,已經有不弱於魅族的實力。

一旦手機行業進入洗牌期,魅族本身並沒有核心競爭力與這些手機廠商競爭。

再加上魅族一次次讓用戶失望,不少「煤油」已經變節,究竟還有多少人能夠堅持下去支持魅族,恐怕還需要魅族拿出產品能說話。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對比魅族這幾年不按市場規律出牌,走馬觀花的戰略規劃,魅族選擇重回「惟精惟一」,融入更多科技、高端與精品氣質是一個正確的決定,但是最終能不能大翻身還是要看魅族自身如何運作、怎麼快速趕上友商步調,在2018年手機行業的競爭之中脫穎而出。

作者:小謙,網際網路觀察員,多家科技媒體專欄作者,轉載請註明版權,合作請私信聯繫。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