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手機,領跑國產高端市場的喜與憂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感謝IT之家網友 埃爾南德斯Hernandez的投稿

華為,這個名詞所代表的,已經不僅僅是一家高速發展的中國民營通信技術科技公司和全球領先的信息與通信技術解決方案供應商,更是一個代表著中國頂尖科技水平,足以讓中國為之驕傲的品牌。

而華為手機作為國產手機的代表之一,在國人的心目中更是足以比肩蘋果和三星的存在,隨著去年年末Mate9的發布和今年年初P10的登場,華為手機在市場上可謂是搶盡風頭,占據了國產高端旗艦產品的制高點。

縱然榮光無限,華為手機仍舊擺脫不了樹大招風的命運,無論是花粉水軍也好,還是黑子噴子也罷,圍繞華為手機特別是高端旗艦產品的話題與爭議一直以來都不曾停息過。

而在接下來的文章中,筆者將站在自己的立場上,不吹不黑地來闡述自己對於華為高端手機現狀與發展的分析與見解。

華為的手機業務,最早可以追溯至2003年7月成立的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手機業務部,2005年3月,在手機牌照制改為核准制之後,華為成為首批獲准進入中國市場的手機廠商之一。

然而在那個諾基亞,摩托羅拉和愛立信三足鼎立的時代,華為雖然也作為國產手機的代表參加過3GSM大會,但依然還只是默默無聞的存在。

而後,隨著中國3G通信技術的普及與發展以及手機廠商依聯合營商這種模式的崛起,華為手機作為「中華酷聯」的一員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終端產品逐漸在國內得以普及。

2009年2月,華為在西班牙世界移動通信大會上展示了其第一款Android智慧型手機——Pulse,進入2010年後,華為開始全線布局Android智能終端。

在2012年1月的CES上,華為發布了當時全球最薄的智慧型手機Ascend P1 S(S即Slim),值得一提的是,該機採用了當時業界領先的德州儀器OMAP4460 Cortex-A9雙核處理器,相信Ascend P1也是最早一款為消費者所熟知的華為手機產品了。

2013年前後,隨著小米的崛起,國內的手機行業開始了新一輪的大洗牌,原有的「中華酷聯」在小米網際網路思維的衝擊下逐漸走向沒落:聯想自己的手機品牌已經被拋棄,雖然收購了摩托羅拉並且經營著主打性價比的ZUK品牌,但也一直是不溫不火的狀態;中興的主要業務已經轉移到美國市場,國內只有偶爾一見的天機系列刷刷眼球;最慘的還是酷派,淪落到了要賣身的地步,結果和奇虎360的姻緣不歡而散導致元氣大傷,而現在的乾爹樂視也處在自身難保的狀態,酷派可謂是已經走到了生死存亡的邊緣。

「中華酷聯」中唯獨華為不僅依舊活著,還活得很滋潤,近兩年更是風頭正盛,在和小米的對決中實現了後來居上的反超。

華為能夠實現這一絕地反擊的壯舉,不至於像聯想中興一樣走向沒落,甚至還成為了國產高端旗艦市場中的佼佼者,歸根結底是有其原因的,現在回過頭來審視華為手機這四、五年來的發展歷程,優越的基因、適時的決策和踏實的努力這三個因素在其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讓華為不至於在市場的風雲變幻中被淘汰,反而煥然新生般地站在了國產手機發展的浪潮之巔。

首先讓我們來談談華為優越的技術基因。

華為作為一家根基於通信技術的科技公司,其深厚的技術底蘊和超群的研發能力是小米、魅族等其他眾多國產品牌所無法媲美的,這也是華為能夠跑在其他競爭對手前頭的根本原因。

在這點上,華為的麒麟晶片就是最好的體現。

作為智慧型手機最為核心的硬體,SoC直接關乎手機性能的好壞,SoC市場一直以來也是兵家必爭之地:德州儀器,博通,英偉達,因特爾等著名企業都曾經在這片戰場上廝殺過,然而他們最終都以失敗退出的結局收尾,在殘酷的市場中存活下來的主要有幾乎具有壟斷地位的高通,自成一派自給自足的蘋果A系列,供應鏈大戶三星自家的Exynos,定位中低端的聯發科,以及華為的Kirin,當然,小米後來也加入了自主研發手機晶片的行列。

這樣的格局也決定了不同手機品牌之間完全不同的命運:蘋果依靠A系列晶片的強大性能以及其與自家iOS系統之間的完美優化,以一己之力抗衡著整個安卓陣營;三星則採用了自家的Exynos和高通的驍龍系列混合使用的模式,這樣既發展了自家的晶片產業,不至於被高通所掣肘,又保證了旗艦產品的性能水準和用戶的選擇的多樣性;而那些沒有自主SoC的手機品牌就只能依賴使用高通、聯發科或者三星的晶片來解決了,特別是高通,其頂級產品由於技術和性能上的優勢已經成為安卓旗艦的標配SoC,具有極大的壟斷性。

在這樣的情況下,要想使用高通的SoC,就必須付給對方相應的專利費用,這對一些國產手機品牌而言,無疑是極大的成本負擔,更有甚者因此和高通翻臉,最終吃到了大跟頭,這家企業就是魅族。

2016年,魅族因為高額的專利費用和高通翻臉,無法再使用驍龍系列SoC,轉而投向了三星和聯發科的懷抱,然而這兩家的SoC在整體性能上畢竟無法和驍龍820抗衡,因此魅族雖然在2016年開了一整年的演唱會,發布了數量多達14款的手機產品,卻仍然因為旗艦的缺失和產品性能方面的完敗而慘遭滑鐵盧。

魅族僅僅是境遇最慘的一個而已,其他國產手機品牌也早已在SoC高額專利費的泥沼中苦不堪言,連雷軍的小米最終也走上了自己研發晶片的道路。

而華為在SoC這一點上已經走在了國產手機品牌的最前列:由於任正非希望擺脫對美國晶片依賴的高瞻遠矚,華為早在2004年10月就組建了手機晶片研發隊伍,並於五年後的2009年推出了自家的第一款智慧型手機晶片——Hi3611(K3V1),由於不是很成熟,這款產品最終並沒有走向市場化。

2012年,華為發布了採用1.5GHz主頻四核Cortex-A9架構,集成GC4000的GPU,使用40nm製程製造的K3V2晶片。

這款產品被用在了華為D2、P2、Mate 1和P6手機上,這也是華為第一次把自家的海思晶片用在華為自家手機上。

但是因為K3V2的40nm製程落後和GPU兼容性不好,導致最終體驗不佳。

2014年初,華為發布了麒麟910晶片,作為麒麟9系列的開端,這款產品已經能夠滿足手機日常使用的需求,標誌著華為自研自產的晶片開始逐步走向成熟和強大。

在麒麟910發布之後的兩年時間裡,華為又先後發布了麒麟910T、920、925、928、930、935、950、955、960等一系列旗艦級SoC產品,麒麟晶片開始逐步可以和高通的頂級產品相抗衡,2016年10月發布的麒麟960,首次配備了ARM Cortex-A73 CPU核心,小核心為A53,組成四大四小的big.LITTLE組合,GPU為Mali G71 MP8,CPU能效提升15%(單核10%、多核18%),圖形處理性能提升180%,GPU能效提升20%,存儲方面支持LPDDR4和UFS2.1,號稱DDR性能提升90%,文件加密讀寫性能提升150%,並且解決了CDMA全網通基帶的問題,在總體表現上已經基本能與高通16年的旗艦產品驍龍820一較高下。

而搭載960的華為Mate9系列和P10系列也毫無疑問的成為了16年底和17年初的國產最強旗艦。

當然,SoC僅僅只是華為尖端技術的一方面而已,但卻也是華為這兩年能夠在眾多國產品牌中脫穎而出的關鍵所在,是華為強大的技術基因和研發能力的縮影。

據剛剛發布的華為2016年財報顯示,去年公司將營收的14.6%投入到了研發當中,達到764億人民幣之多,自2007年以來已經足足增長了6倍之多,足以見得華為對技術創新、發展和積澱的重視程度,而正是這樣優越的技術基因,保證了華為能夠在這個競爭愈發激烈的時代不斷前行,成為中國技術、製造和品牌的代表和驕傲。

其次,我們再來看華為在這幾年發展中的發展戰略決策,我把它概括為適時的決策,主要是因為華為這幾年的發展歷程可以用「在正確的時候沒有犯錯誤」來概括。

的確,這十年來,智慧型手機市場可謂是風雲激盪,近幾年更是已經從最初的藍海演變成了一片血海,諾基亞、摩托羅拉、黑莓等昔日巨頭如今早已日薄西山,國內的行業競爭在一輪又一輪殘酷的洗牌之後更趨白熱化,在這樣的環境下,任何不作為和犯錯行為都有可能讓企業付出慘痛的代價:「中華酷聯」的由盛轉衰,大可樂等手機品牌在市場上消亡,魅族迷失的2016年,三星Note7爆炸事情……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而華為則一直保持著穩中求進的狀態,這種「在正確的時候沒有犯錯」的步調,讓其在近年的發展歷程中可謂是獲益匪淺。

當然這,種不犯錯並不意味著不作為,在這幾年的時間內,華為在兩個方面的適時決策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成功的基礎。

一個方面,是華為在這幾年的摸索中成功地劃分了自家的產品線。

每一個成熟的品牌,都有一個完善的產品線來滿足市場的需求,為不同的消費者提供多樣化的選擇,蘋果和三星這兩大巨頭便是業界的典範。

而華為的產品線也在近十年的摸索中,從最初的D、G、P、Y(分別代表Diamond、Platinum、Gold、Young,即鑽石、鉑金、黃金、年輕,分別對應旗艦、高端、中端、入門)的定檔方式逐步演變成為了Mate系列、P系列、榮耀系列三條線為主:其中,Mate系列和P系列同屬於旗艦系列但側重點不同,前者主打大屏、商務、續航,而後者在主打商務的同時更側重於年輕、時尚、拍照以及一系列技術和軟體方面的創新嘗試,榮耀系列則是華為應對小米所單獨設立的網際網路品牌,主攻中低端機型,以追求性價比為主。

除此之外,華為還有和電信合作的麥芒系列以及專門為年輕用戶和女性用戶所推出的Nova系列,但這兩個系列目前來看並不是非常成功。

這兩年來愈發成熟的產品路線以及合理的產品發布計劃可謂讓華為手機的市場知名度和占有率急劇提升,2016年全球的出貨量達到1.39億部,稱霸國產品牌。

另一個方面,是華為抓住了兩次至關重要的機會,兩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產品讓華為迎來了嶄新的時代。

第一次是在2014年,那是三星口碑沉寂的一年,S5和Note4在前作的基礎上並沒有拿出讓人信服的表現,讓這個安卓陣營的排頭兵頗為失意。

而在那一年,華為發布了Mate7手機,這款從Mate2升級而來的產品,其改變之多,對得起華為跳序命名的舉動。

華為Mate7擁有一塊6英寸1080P顯示屏,不過超高的屏占比令它和其他品牌5.7英寸甚至更小尺寸的手機大小相近;機身背面的布局設計也十分和諧漂亮,整機一眼看去漂亮到了極點。

雖然Mate7與同代的旗艦產品特別是Note4相比性能上並沒有優勢,但是其超強的續航、價格上的優勢和整機的優良體驗依舊讓不少人為之心動,當年也幾乎是一機難求的狀態,這也是華為手機在市場上火爆起來的一個開端。

在此自後發布的Mate8和P8,也同樣在進步,算是承前啟後的兩款機型,而2016年4月份發布的P9,成為了華為手機的另一個里程碑。

P9主打的是與德國徠卡聯合設計的雙攝,雖然說雙攝早已不是什麼稀罕事,黑白加彩色的雙攝也不是第一次被運用在手機上(360奇酷手機是全球首款採用黑白加彩色雙攝的手機),但華為的黑白攝像頭和彩色攝像頭是與百年相機品牌徠卡共同研發設計,CMOS部分均採用了由索尼定製、擁有1200像素的IMX286,在原理上也與一般雙攝有所區別,黑白加彩色雙攝利用兩枚後置攝像頭在結構上的細微差異,經算法融合呈現優於傳統單枚攝像頭的成像效果:其中,彩色的攝像頭採用傳統的RGBG拜耳陣列,用以記錄畫面中的彩色信息;而另一枚名為Monochrome的攝像頭取消了CMOS上面的分色濾鏡,進光量是普通拜耳陣列CMOS進光量的數倍。

所有入射光線都直接傳到傳感器並被捕捉,因此可以有效提高像素細節,使得兩者結合產生遠不止1+1=2的效果。

可以說,P9是借鑑了當年諾基亞聯手卡爾蔡司的經典案例,讓國產品牌藉助外力完成了一次成功的品牌升級,從而達成了全年銷量上千萬的壯舉,拉開了華為手機的全新時代。

而在當年三季度,華為迎來了自己的第二次機會:三星旗艦Note7因為爆炸事件全球召回並提前退市,公關上的差別對待更是惹怒了眾多中國消費者的抵制情緒,Note7遺留下來的市場空白自然而然也就成為了眾多手機品牌競相爭奪的對象。

除了早先發布的P9,華為更是在Note7退市至S8上市這段空檔期內發布了在P9基礎上進行複製和升級的Mate9系列(包含聯合保時捷設計的限量版)和P10系列,一舉奠定了自己國產旗艦的領跑地位。

對於華為來說,Mate7和P9這兩款在各自系列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產品,在三星兩次失誤的節骨眼上幫助華為抓住機會取得了極大的成功。

得產品者得天下,華為的這種適時的決策無論是先見也好,運氣也罷,最終都得以讓自家的產品特別是旗艦產品在占領市場的同時也贏得了消費者的青睞與好評,可謂是名利雙收的好事情。

最後,讓我們來細數一下華為這些年來所做的那些踏實的努力吧,之所以說是踏實的努力,是因為這些細節都是追隨市場所做出的點點滴滴的細微改變,也許不是創新,也許只是跟風與模仿,但所體現出來的,卻是華為這幾年來一直在用心的努力:手機外觀設計上不斷趨於美觀時尚,超薄設計,高屏占比的大螢幕,雙曲面屏,豐富配色等近年來的流行元素華為基本都囊括其中;硬體軟體與功能技術上華為也幾乎是不輸於人,除了上述提到的麒麟晶片、徠卡雙攝等提升之外,華為的手機信號強度和續航能力也是一向出眾,SuperCharge快充技術、Huawei Pay、雲服務等一應俱全,EMUI也在不斷地進步中;除此之外,華為的營銷推廣和渠道建設也可謂是日漸成熟,巨量的投入使得華為的廣告幾乎隨處可見,重金聘請過梅西、張藝興、關曉彤等國內外明星做過代言,線上電商與線下實體雙模式結合地完美運用,當然還有不得不說的華為海軍……華為這幾年來的名氣大增與銷量大漲絕對離不開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努力,我們不能否認的一點是,華為手機一直在改變,一直在進步,一直在變得更好,而這一切,都是華為一步一個腳印去做出來的,值得我們去認同與肯定。

這兩年,身邊越來越多的親戚朋友同事都換上了華為手機,很多人甚至之前是蘋果和三星手機的用戶,這也側面反映了華為手機在國內市場的影響力。

華為作為國產品牌的驕傲,承載著無數中國人心中追趕蘋果三星的希望,但客觀地來看,華為要成為如同蘋果三星那樣的國際性大品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至少在我看來,華為在很多方面仍然存在著不小的差距:

第一,上游供應鏈控制力上的差距。

三星自然不用說,除了自有的SoC之外,自家的OLED螢幕、快閃記憶體業務幾乎已經是冠絕群雄,市場上大部分旗艦產品都離不開三星供應鏈提供的零部件,甚至如今連蘋果都要開始使用三星的OLED螢幕了。

而蘋果更是一直以出色的供應鏈控制力牢牢占據著手機產業中絕大部分的利潤,近日一直為蘋果提供圖形處理晶片的Imagination Technologies更是因為蘋果宣稱兩年內棄用其PowerVR技術,導致股價大幅跳水70%之多,足以見得蘋果對供應鏈巨大的影響力。

而華為在這點上與兩大巨頭的差距是十分明顯的,在安卓手機已經漸趨走向拼裝的時代,華為雖然有著自產的SoC,但仍然極度依賴著三星的供應鏈,此前坊間多有傳聞稱華為Mate9 Pro之所以產能跟不上,就是因為三星死掐著自家OLED螢幕的供應所致,甚至有爆料稱三星提供給華為的快閃記憶體也是一再漲價,導致華為不得現貨採購。

當然,這僅僅都是未經證實的傳聞,但是年初由於供應鏈成本上漲所導致的國產品牌手機集體漲價卻是不爭的事實,這正是國產手機品牌在供應鏈上脆弱不堪的體現。

當然,這個問題很大程度上是目前的供應鏈格局決定的,國內供應鏈廠商技術實力確實與國際一流水平存在著較大差距,這並不是華為自身的問題,而是整個國產手機行業的痛點。

但是華為作為中國先進科技企業的代表,要想在手機產業上追趕三星和蘋果,就必然要解決這個問題,肩負起引領中國製造走向未來的責任。

第二,工業設計和技術創新底蘊上的差距。

縱觀手機行業,無論是現在風頭正勁的蘋果和三星,還是已經日薄西山的諾基亞、摩托羅拉、索尼等昔日巨頭,都無一例外的是工業設計的典範和技術創新的先驅,蘋果和三星引領著行業風向自然不必多言,即便像諾基亞這樣幾經沉浮的企業,其所積澱下來的技術和設計底蘊依舊是一種驅之不散的情懷。

再反觀國內的手機產業,近年來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是依賴學習、模仿、追隨和抄襲三星和蘋果的結果,以至於很多品牌的手機都長著傻傻分不清的「蘋果臉」,雖然也有小米MIX這樣令人眼前一亮的產品,也有諸多領先於蘋果和三星的技術創新,但是在工業設計和技術創新上的沉澱與國外巨頭之家還是有著顯而易見的差距的。

而華為在這方面的表現雖然已經足夠出色,但卻仍然不夠出眾,華為手機在顏值上已經可以說是相當不錯,但仍然擺脫不了三星和蘋果的陰影,沒有自己的工業設計可言,很多東西只停留在了純粹模仿的階段,比如Mate9 Pro的曲面屏,相比於三星S7 edge,除了為手機提供更美的外觀視覺之外,並沒有像對手那樣針對曲面屏提供相對應的功能,而為了單純追求無邊框效果而導致的大黑邊問題更是被瘋狂吐槽,而華為的EMUI在設計、軟體和用戶體驗上也一直沒有達到小米MIUI和魅族Flyme水準。

華為P10推出後,一改往常P系列方方正正的設計,改用了模仿iPhone的鵝卵石外觀設計,雖然這樣做更符合年輕消費者的審美,但我還是不得不去問一句:華為法國美學所的設計呢,沒用上麼?華為,已然成為優秀的國產品牌,但要成為一流的國際品牌,需要做的,還有很多很多,至少工業設計和技術創新的底蘊,還需要一步一個腳印地積澱。

第三,高端旗艦之爭,華為贏得了國產,贏不了蘋果三星,贏得了市場,卻贏不了利潤。

去年Mate9系列發布以來,網絡上就「以前沒錢用華為,現在沒錢用華為」的段子就傳播開來。

華為高端旗艦手機的發展進步有目共睹,然而其定價卻也讓更多看好華為手機的消費者只能望而卻步。

不得不說,從P9、Mate9系列的定價水平來看,雖然和蘋果、三星的旗艦產品還有一定的差距,在國產品牌中已經略顯偏貴,因此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用戶的選擇,至少從我自己的角度而言,如果我有足夠的預算,我會偏向於蘋果和三星,華為旗艦在性能和體驗上和二者之間還是有差距的,而在沒有足夠預算的情況下,華為肯定是旗艦中較好的選擇,但如果再考慮性價比的話,為什麼我不選擇小米或者一加3T呢?

在P10國行發布之後,P10和P10 Plus分別高達3788和4388的起步價再一次引髮網絡上的激烈爭論,在我看來,華為目前正在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狀態和「高價即是高端」的陷阱,這樣的定價策略下,如果不考慮稅收因素,華為旗艦的價格已經直逼蘋果和三星,但目前來看華為並不具有與二者一樣的性能、用戶體驗和品牌溢價能力,在旗艦之爭中仍舊很難去撼動蘋果iPhone和三星Galaxy S系列的地位。

這樣的局面還勢必導致華為在很大程度上將失去3500價格檔以下的國產旗艦市場,2016年藍綠大廠之所以能夠崛起,OPPO R9系列之所以能夠突破2000萬的銷售量,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抓住了這部分價格空檔的機會。

對華為來說更為致命是高端手機利潤率的問題,雖然手機的銷量在持續上升,高端手機的銷售占比在2016年也已經達到44%之多,但華為的利潤率甚至還不如藍綠大廠,更別提與三星蘋果之間的天壤之別。

賣得高端手機更多了,手機的定價也更高了,而利潤率卻不能達標,這聽上去很荒唐,但卻是華為手機真實的寫照。

供應鏈導致的成本上漲、研發和營銷費用的大量投入可以說是導致這一現象的重要原因,特別是華為在營銷費用上的巨額投入:人力成本,廣告費用、明星代言和線下體驗店等等……但是企業的核心終究是利潤,在控制成本和提升盈利方面,華為的表現依然很糟糕,高端旗艦之爭,華為的勝利可謂還只是停留在紙面而已,等待在前方的,會是更漫長坎坷的征途。

第四,華為品牌仍需精心呵護。

作為中國製造的驕傲,中國科技企業的代表,華為的品牌是一塊金字招牌,需要精心地培育與呵護。

然而單反照片充當手機拍照樣張、微博抽獎作弊和P10的疏油層事件等黑點,都給華為品牌造成了很大的損害,這些都是一個優秀企業必須去重視並極力避免的問題和錯誤。

華為近兩年也沒少因為樹大招風而陷入輿論的旋窩之中,包括對友商的言論與抨擊(曾有華為高管在講話中直指OPPO「高價低配,利用信息不對稱獲利」),「滅了蘋果、滅了三星」之類過度狂妄自大的口號和媒體的過度捧殺等等。

而關於歷來有關華為海軍的說法,我也是寧信其有,因為我確實在各大論壇和網站中都見到了很多片面、過分吹捧華為的言論,也許這只是粉絲瘋狂追捧的結果,在蘋果和三星等大品牌中也屬於常見現象,但我還是要說,作為國人心中的希望,華為品牌絕不是靠吹噓就可以達到世界一流水平,理性地去看待、評判和支持一個品牌的發展,才是每一個用戶應該去做的事情,而不是只停留在無腦愛國和過度自信的層面之上。

我堅信,一個能夠走向世界、能讓中國驕傲的華為,需要華為自身和廣大用戶共同的努力、呵護和支持。

我要寫在最後的,是自己對於華為手機的希冀,嚴格意義上來說,我並不是一個華為手機用戶,我在這篇文章中也儘量避免涉及到對華為手機本身的評價、使用和體驗問題,而是從戰略發展的角度去評析華為手機近幾年來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問題。

我相當欣賞和看好華為手機,但我也一直沒有選擇華為手機,因為以我自己選擇的方式和考慮的因素來說,華為手機雖然已經足夠出色,但卻仍然不夠出眾,華為的發展道路依舊漫長而坎坷。

但我和無數同胞一樣,支持華為並希望這個中國品牌能夠不斷地發展與進步。

我始終堅信著一點:華為要做的不是中國的蘋果,不是中國的三星,而是中國的華為,世界的華為。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2017年,或許這些手機能夠搶得各家處理器首發

時至今日,手機處理器在手機中的地位越來越重。這也造就了一種現象,新時代的「軍備競賽」已然從硬體性能廝殺中轉向了對優質處理器的爭奪中。因而最近一兩年高通等晶片廠商在推出一款新品處理器的初期,往往會...

魅族E系新機,輾壓華為小米!

8月10日魅族要召開新品發布會,據稱這場發布會將會發布一個全新的E系列,主打超強性能,採用的將是三星的高性能晶片Exynos8890,這款晶片將足以輾壓華為、小米新機。

國產手機的「芯」痛

魅族的頹勢: 接下來的這兩天裡,魅族又有兩場發布會要開,回顧整個2016年,魅族前前後後發布了十幾款手機,全部採用聯發科處理器。對比去年魅族全年2000萬的出貨量的輝煌成績,今年的魅族在業內被唱...

魅族會是下一擁有晶片的廠商嗎?

眾所周知,這些年來國產手機發現迅速,當年的山寨機的名聲慢慢的脫離,2010小米的橫空出世,成為一匹野馬,傲視群雄,小米連續五年高速發展,連續三年成為全面銷量冠軍,而華為手機也從華為Mate7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