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國產手機品牌曾經登頂,現在卻只剩一地雞毛……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近日,身陷高管內鬥糾紛的魅族發布了15周年紀念手機:魅族15系列。

確認過眼神,這個系列可以說是完美錯過所有行業熱點了。

從外觀上來看,魅族15的螢幕沒有選擇18:9,仍是傳統的16:9,並致敬經典的屏下圓形Home鍵。

儘管配上了極窄邊框,視覺效果仍遜於大眾主流審美的全面屏。

在2018年全面屏將滲透61%智慧型手機的大勢之下,魅族15系列外觀上有點落後。

更具爭議的是,魅族15系列一改之前年輕活潑的風格,背殼採用金屬拉絲效果,天線條刻了傳統的回形紋。

對此有網友表示:這種佛系設計,和酷酷的智慧型手機搭在一起略有違和。

魅族15系列背殼採用金屬拉絲效果,天線條刻了回形紋。

硬體上,魅族終於和高通言和,擺脫了性能較低的聯發科處理器。

魅族15手機用上了高通驍龍660處理器,15Plus選擇了三星最新旗艦Exynos 8895。

但這兩款晶片都是去年的熱門晶片,今年的手機廠商已經把目光對準了更為強大的驍龍 845和驍龍 660 AIE。

2018年的「旗艦機」用2016年的旗艦晶片,恐怕有點說不過去吧?

更要命的是,魅族15系列在配置相對均衡、並無突出優勢、錯過行業潮流和消費熱點的情況下,要出了高價。

魅族15以4G+64G要價2499元,魅族15 Plus以6G+64G要價2999元——這個價位算是智慧型手機競爭最激烈的區間。

配備全面屏和麒麟970處理器的榮耀10和榮耀V10,小米6和DXO上拍照第一梯隊的小米note3頂配128g版都在爭奪這個價位
——更何況,這些手都是6g運存。

低配高價,魅族15系列哪來的勇氣?

外觀和產品上都沒有太大創新,年輕人未必會感興趣;又缺少高端營銷基礎,突然喊出「雕刻時光、重塑經典」的口號,中年人也未必會買帳。

總之,魅族15應該是一款品質較高的中端手機,但不夠魅族創始人黃章「夢想機」的分量。

魅族15發布之前,他也承認:「魅族15隻是我多年後回歸魅族的小試牛刀,隨後推出的16系列才是我全力打造的產品!」一款產品在發布前就被創始人這樣兜底打「預防針」,其命運似乎早被定下不好的基調。

魅族最早交卷

卻從山頂走向谷底

在智慧型手機行業,魅族算是最早交卷,卻從山頂走向了谷底。

魅族2009年發布的M8手機堪稱國產手機先驅,曾創下5個月銷售額破5億元的記錄,被媒體贊為「國產手機機皇」。

2011年,魅族M9首發,引發了上千人排隊購買的場景。

但這之後,魅族再沒能重現傳奇。

2012年,魅族手機出貨量約百萬台,而2011年才發布第一款手機的小米出貨量已達719萬台;2013年,魅族出貨量超200萬,小米出貨量逼近2000萬。

2014年,已三年沒在公司出現的黃章復出,魅族改制,一方面引入阿里融資、給員工分股權,另一方面,由沉穩的發新機步驟改為「機海戰術」,銷量優先。

2015年魅族銷量較上年增長35%,達2000萬台;2016年,魅族共舉辦了11場發布會,發布了14款手機,邀請了12組藝人,留下26首歌曲

但年銷量僅從2000萬漲到2200萬,且其中多數業績由低端系列魅藍貢獻。

但改換路線並未讓魅族盈利。

根據投資魅族的A股上市公司天音控股披露,魅族科技2015年度收入168.01億元,凈虧損10.38億元;2016年上半年凈虧損3.04億元。

2017年,魅族未公布具體凈利數據。

2018年一季度,中國手機出貨量進一步下探,同比去年同期下降至27%。

這對魅族無疑雪上加霜。

根據百度統計流量研究院的報告,2018年2月魅族在國內手機行業市場份額為2.32%。

在更多報告里,它被歸入「others」一欄,不予顯示。

魅族何以至此?

1. 產品失去競爭力

自從2016年因專利糾紛和高通交惡後,魅族就失去了全球手機晶片霸主高通的供應鏈,只能採用聯發科和三星的晶片。

聯發科晶片跑分高,性能弱的致命傷讓魅族旗艦欠缺實力,也讓用戶「談魅族色變」。

具體到2017年,經歷了前一年的熱鬧之後,魅族品牌這一年只交出了Pro 7一份答卷。

這固然讓魅族顯得「沉穩」,但答卷並不令人滿意:DXO評分僅71分、萬年不變的聯發科晶片、在全行業全面屏潮流中逆勢押寶前後雙屏,設計並不突出,整體配置偏低,卻賣出了4000元的高價。

結果可想而知。

這款旗艦機在高端市場搶不過華為,性價比爭不過小米,銷量完全撲街,庫存一度高達數十萬台,幾個月後售價跳水至1699。

不僅沒能雪中送炭,反而讓魅族在2017年後半年過得灰頭土臉。

2. 轉向慢一拍

縱觀近幾年魅族的營銷定位,大致可以得出這個結論:拼營銷的時候主打產品,拼產品的時代卻去玩營銷。

2014年以前,魅族走的是「小而美」的路線,基本以每年一部新機的速度發布新品。

而此時它的競爭對手小米、華為、OPPO、VIVO通過中低端市場快速切入,迅速做大。

2014年後魅族開始向OV學習,靠密集發布產品爭奪份額,但國內手機市場已經得到教育,小米、華為、OPPO、VIVO們已聚焦消費升級、發力中高端機市場。

從魅族15系列的定價和「惟精惟一」的宣傳語,可以看到魅族的轉向決心。

它能分得一杯羹嗎?先打個問號。

3. 產品線混亂,左右手互搏

在魅族,魅族品牌高端,負責企業形象和利潤;魅藍形象入門,負責公司的規模和份額。

設想完美,但產品線並未有效分開。

魅族在2016年的旗艦機Pro6上首發了Helio X25,但僅兩個月之後,配置相仿、價格更低的MX6就成功將Pro6拉下旗艦的寶座。

這種左右互博的局面發生在魅族多款機型中。

魅族和魅藍的渠道也在打架。

據品玩報導,魅族、魅藍的品牌拆分導致線下專賣店業務(包括代理商、督導、導購)等資產也被分成兩半,魅藍要求自己體系內的代理商重新開店,換掉魅族招牌。

產品線混亂使得低、中、高端產品相互衝擊,內耗嚴重。

4. 管理層動盪

魅族15發布前夕,魅族前文創總監張佳實名在微博 diss魅族CMO楊柘能力不夠,無法帶領魅族走出困境,將魅族內訌公之於眾。

魅族現員工、前員工和用戶也在各種社交網站上要求「換掉楊柘」。

黃章微博下的網友留言,「羊駝」指代楊柘

魅族股東變化 來源:天眼查

目前看來,魅族靈魂人物黃章的兩次復出都沒有達到預想的成效。

魅族面臨的難題也遠不止這些:手機行業的寒冬已經到來,而魅族已經三年沒有融資;新的品牌定義不受認可……這些都需要黃章整理、修剪。

2015年6月,黃章祝福高考學生時,留下一句耐人尋味的話:「我交得(卷)最早,然而……」魅族何嘗不是如此呢?


文:《中國新聞周刊》新媒體記者寒冰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