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明日大嶼」填海計劃今天引發的爭議- BBC News 中文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示威者認為香港政府的資源應投放到民生問題上,而不是用來填海。

香港特首林鄭月娥上周 ... 香港社會在討論填海的議題時,最多引述的是新加坡的例子。

香港「明日大嶼」填海計劃今天引發的爭議李翰文BBC中文記者2018年10月18日圖像來源,GettyImages圖像加註文字,示威者認為香港政府的資源應投放到民生問題上,而不是用來填海。

香港特首林鄭月娥上周發表上任第二份施政報告,建議建造多個人工島,得來的土地可規劃用作興建數十萬個住宅單位。

計劃公布後引來外界質疑,也再次激發香港社會對填海的討論。

香港媒體早前引述消息指,這個名為「明日大嶼」計劃建議在香港島和大嶼山中間的水域建造多個人工島,總面積約1,700公頃,耗資約5000億港元(約638億美元)。

計劃公布後,引起外界迴響,一些香港市民在10月14日舉行遊行,要求政府取消計劃,其中不乏帶同自己小孩一起遊行的家長,香港媒體引述這些家長說,他們認為林鄭月娥的計劃將耗盡香港的財政儲備,也會進一步破壞香港的海洋生態。

填海在香港並不是新鮮事情,而香港社會對填海帶來的爭議也不陌生。

過去許多的填海計劃都在香港社會引發爭議,但隨著香港的房價越來越貴,供應越來越少,香港社會對增加土地供應的討論越來越熱烈。

支持填海的意見認為填海是增加土地最直接的方法,而且在新加坡和澳門等鄰近香港的許多地方都用這方法增加土地供應。

反對意見就指出,其實香港有方法釋放更多的土地作發展用途,無須填海。

圖像來源,HONGKONGGOVERNMENT圖像加註文字,香港政府建議建造多個人工島(圖中粉紅色範圍),並用多個新的道路和鐵路網絡(紫色和藍色線所示)把它與香港其他地方連接起來。

計劃為何引起爭議?反對「明白大嶼」填海計劃的人士主要有數個不滿的地方:費用過高:香港官員透露,整個項目的造價高達5000億港元(約638億美元),而香港政府預計2018至2019年的政府總開支為約5500億港元。

民主派立法會議員范國威形容,林鄭月娥的計劃是「燃燒」香港的儲備。

有意見認為,人工島建成後,政府可以透過出售島上的土地給發展商,取回一些建造成本。

但香港前立法會議員姚松炎形容,這是一個「基建旋轉門」。

他接受BBC中文訪問時指出,人工島的成本這樣高,島上土地的售價會水漲船高,最後建成的樓宇售價自然也會貴,受影響的始終是想買房子的人。

圖像來源,Reuters圖像加註文字,組織示威的團體指高峰期有約20,000萬參加遊行,香港警察就說參加者約5,800人。

對環境造成影響: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海洋保育副總監李美華指出,香港政府在推出「明日大嶼」計劃前沒有完全掌握受計劃影響地區的生態。

她接受BBC中文訪問時說,香港政府至今仍沒有對建議填海的地區進行生態價值研究,但據他們所知,該水域內島嶼的天然海岸線有珊瑚群落,當地漁民也反映那是他們的重要漁場。

尚有其他選項:香港政府早前發表《香港2030+》報告,指當地長遠需要增加約4,800公頃的土地供應,而現在的發展計劃只能提供約3,600公頃土地,仍差約1,200公頃。

香港民間組織本土研究社今年5月發表的一份報告指,香港各處有許多棕地、以不同方式短暫出租外界作私人用途的政府土地,其中政府可收回約1,000公頃的土地發展,興建住宅或其他有公共用途的設施。

香港中文大學地理及資源管理學系教授伍美琴也認為,香港現時並不缺乏土地,只是沒有好好利用,香港也「必須做好規劃,迫不得已才應向海洋打主意」。

她接受BBC中文訪問時指出,香港政府可動用《收回土地條例》等相關條文收回土地作發展,但前提是必須做好規劃。

「做好規劃後,就能知道哪些地方的土地適合發展。

」甚麼是「棕地」?棕地(brownfield)是泛指一些已經發展而用作不同用途的土地,包括物流後勤用地、荒廢或已被破壞的農地、工場或回收場等。

香港政府在2013年提交立法會的文件強調,棕地並沒有一個「清晰統一」的定義。

圖像來源,Reuters圖像加註文字,這幅位於香港新界的棕地目前被用作儲存貨櫃。

香港各區都有許多類似的棕地,有意見認為政府可先發展這些棕地,興建房屋。

甚麼是《收回土地條例》?香港的土地管理在主權移交中國前後,均跟隨英國習慣,所有土地均屬英國皇室擁有(主權移交後改為中國國家擁有,在《基本法》規定下授權香港特區政府管理)。

因此,發展商在香港「買地」並不是永久買下土地,而只是買下土地的使用權。

香港政府在條例授權下,可「收回任何土地作公共用途」。

新加坡在立國之初也訂立類似的法案,當地稱為《收地法案》,新加坡政府當時就大量徵收私人土地,興建房屋賣給當地人。

政府高估土地需要:香港政府統計署去年公布人口預測指,當地的人口到2024年會增至約774萬人,到2043年會到達822萬人的頂峰。

但隨著人口老化和死亡率增加而慢慢回落,到2066年會降回約2024年的水平。

Clicktoseecontent:chinese_hk_population_projection 本土研究社研究員楊夏至接受BBC中文訪問時批評,林鄭月娥在施政報告提出的填海計劃與政府本身預測的數字已經自相矛盾。

他指出,統計署預測香港人口到頂峰時,就是人工島建成可供入住的時候,而香港政府除了建議的人工島外,在香港其他地方還有其他土地供應。

他指出,這些土地發展加起來遠遠超過政府本身人口和土地的計算,「這令人思疑:要不就是政府本身的計算沒有基礎,要不就是政府暗示可能有大規模人口移入。

」填海爭議填海在香港並不是新事物。

早在1842年中國把香港島割讓給英國後,港英政府就開始填海造地計劃。

至今許多住宅區、以至赤鱲角機場等的用地,都是透過填海得來。

香港目前面積約1100平方公里,當中有40%都被劃作郊野公園範圍,已發展的面積少於25%,而截止2017年末的數字,香港現時有6%的土地來自填海。

Clicktoseecontent:chinese_hk_land_use_2017 隨著香港的環境保護意識抬頭,填海開始成為香港社會內具爭議的一個爭題。

香港主權移交前,當時的立法局通過《保護海港條例》,限制在分隔九龍和香港島的維多利亞港填海。

此後,香港的民間組織多次成功阻止香港政府在維港兩岸填海。

其中民間組織「保護海港協會」成功引用《保護海港條例》,迫使香港政府縮減在灣仔的填海計劃。

香港終審法院在2004年頒下判詞,指香港政府只能在有「凌駕性的公眾利益」下,才能推翻《保護海港條例》的規定,在維港範圍內進行填海。

自此,香港填海工程的焦點此後轉移到維港以外的地方。

圖像來源,AFP圖像加註文字,維多利亞港是香港一個國際知名的地標。

支持者:填海是「最直接方案」前任香港特首董建華牽頭成立的香港智庫「團結香港基金」早前提出一個跟林鄭月娥的建議十分類似的計劃,建議在大嶼大和香港島之間的水域填海2,200公頃。

林鄭月娥提出填海的計劃後,「團結香港基金」表示十分樂見林鄭月娥也認為填海是一個「比較有效的土地供應來源」。

基金的高級研究員葉文祺接受BBC中文訪問時指出,「團結香港基金」並不反對棕地、農地等其他任何可以提供土地的方案,但他認為徵用棕地或其他已出租的政府土地需時與對方討論搬遷和賠償等問題,不會是一個快的程序。

即使成功徵地發展,政府也需要為那個區域擴建現時的交通設施,反而填海造地的話沒有徵地的問題,填海的同時也會建造一套新的交通基建,「不會加重現時交通系統的負擔」。

葉文祺又說,「團結香港基金」提出填海計劃時已經委托顧問公司作環境評估,發現建議的填海區域無中華白海豚等動物的蹤影。

他又說,如果香港政府真的要落實填海計劃,必先作一個嚴謹的環境評核,才可以正式動工。

点击看资料 東涌等多個香港新市鎮都是建在填海得來的土地上 2006年的東涌已建成一個新市鎮 1994年,東涌與赤鱲角機場填海正在進行 葉文祺承認填海工程不是短期能完成的事情,但香港在考慮土地供應來源時,除了短期也必須做長期的工作。

「我們現時房屋供應不足的原因,就是因為過去十多年沒有長期土地供應。

」「如果我們永遠不去想長遠的土地供應的方法,那麼這個循環會不斷重覆,可能十年後我們會重回現時的位置,房屋供應繼續短缺。

」香港鄰近的地區怎樣看待填海?圖像來源,ROSLANRAHMAN圖像加註文字,新加坡透過填海,大幅增加國土面積。

香港社會在討論填海的議題時,最多引述的是新加坡的例子。

新加坡1965年獨立至今透過填海,成功令國家土地面積增加20%。

當地政府2013年發表人口白皮書,預期當地人口到2030年將增長至690萬,建議透過填海、發展自然保留用地和增加發展密度等增加土地供應,預計可以提供約70萬個住宅單位。

但新加坡的填海工程並非一帆風順,馬來西亞、柬埔寨和和印尼先後停止向新加坡出售填海用的砂石。

其中柬埔寨去年宣佈停止向新加坡出售砂石時,柬埔寨官員指從當地河牀挖掘沙石時對當地環境造成長久破壞,因此決定全面永久停止出口砂石。

環保人士也指出,填海工程對當地的環境造成破壞,更演化成國際糾紛。

馬來西亞認為新加坡東部大士區的填海工程侵犯領土,也破壞柔佛海峽的海洋環境,影響當地漁民收入。

兩國最後在2005年和解,新加坡現時的填海工程集中在南部,主要就是為了避免再次引起馬來西亞不滿。

香港觀察:房屋困局誰能解鎖?從「唐宮」到「鄭宅」:香港高官為何屢陷「違建門」?新加坡擬再填海滿足人口增長需求圖像來源,MotherNatureCambodia圖像加註文字,馬來西亞、柬埔寨和和印尼先後停止向新加坡出售填海用的砂石。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海洋保育副總監李美華留意到,許多國家現時都開始提出「可持續發展」,例如中國國家海洋局今年1月提出方針,禁止嚴重海壞海洋生態環境、非涉及國計民生、和用於商業地產開發的填海,被當地媒體稱為「史上最嚴圍填海管控措施」,令中國內地幾乎所有填海工程都被叫停。

中國國家海洋督察組也向河北和海南等地的填海作批評或要求整改。

其中,海南省近年大興土木,目前已完成填海建設或獲批填海的人工島至少11個,總面積約1845公頃。

督察組批評海南多個建在填海地上的項目「違法違規用海」,而當地的相關部門對項目「未批先建」等違法行為處罰不足。

另外,廣東省南部珠江三角洲內多個城市的填海項目因應海洋局的要求先後停工,包括珠海橫琴南部、中山市翠亨新區、東莞長安新區等。

Clicktoseecontent:chinese_housing_prices_hike 李美華認為,當中國都已經叫停填海項目的時候,反而香港就甚麼也不管。

她形容這是個「很大的矛盾,也讓人很難明白為何有其他不傷害環境的選項,卻不先走那些,而選擇填海」。

香港中文大學教授伍美琴指,外界以為保護生態的意思純粹是保育動物,她說這其實是一個「很大的誤會」,因為人身心的健康與大自然的健康十分有關,而且大自然向人類經濟提供原材料,不健康的自然生態也會影響經濟的發展。

她指,她所說的保育生態,其實不是為動物發聲,「即使是很自私地說人類,其實人類也需要」良好的生態。

更多相關內容香港觀察:房屋困局誰能解鎖?2017年3月7日從「唐宮」到「鄭宅」:香港高官為何屢陷「違建門」?2018年1月16日頭條新聞魯西迪紐約遇刺:被伊朗懸賞百萬美金追殺的《撒旦詩篇》作者3小时前塑料無處不在光鮮的反面是黑暗?3小时前FBI突襲特朗普住宅搜查令披露發現可能危害國安的絶密文件2022年8月13日特別推薦法國鯨魚:困在塞納河的白鯨轉運中被執行「安樂死」2022年8月10日中國環台軍演:解放軍導彈「穿越台灣上空」的戰略及民眾反應2022年8月5日台灣危機給拜登的對華策略帶來什麼改變?2022年8月5日美國副國務卿謝爾曼訪問所羅門群島中美太平洋爭端日益凸顯2022年8月7日新加坡如何把多層停車場變成農場2022年8月8日「媲美地中海飲食」北歐飲食你了解多少?2022年8月9日為什麼越來越多台灣年輕人開始學習作戰2022年8月7日佩洛西訪台觀察:兩岸情勢升溫台灣人為何不緊張?2022年8月3日大熊貓:近親遠祖600萬年前在歐洲大陸生息繁衍2022年8月8日熱讀1大腦如何駕馭我們說雙語或多語2最近在中國發現的「琅琊病毒」是什麼?3魯西迪紐約遇刺:被伊朗懸賞百萬美金追殺的《撒旦詩篇》作者4台海危機、海南疫情、香港BNO學費問題和本周更多重要故事5印巴分治:75年前英屬印度為什麼被分而治之?6FBI突襲特朗普住宅搜查令披露發現可能危害國安的絶密文件7「關乎全身健康」--深層牙齦疾病的潛在危險8台海危機:貿易制裁之輕難掩兩岸經貿大變局9塑料無處不在光鮮的反面是黑暗?10科技創新:汽車爆胎會成為歷史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