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自潛課程沒教的潛在危險(上) - 女子的海Ms.Ocean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自由潛水容易遇上的意外大致可分為三類:溺水(缺氧)、過熱或失溫、海中 ... 人死亡(62.5%),249 人獲救(33.7%),28 人失蹤(3.8%),六成的死亡 ...
跳至主要內容
自由潛水
學習
裝備
潛點
消息
賽事資訊
PacificRimCup
2020-2021
2019
台灣盃深度賽
其他賽事
海洋
專題
女子的海
海星星計劃
人物
議題
生活
窩在家
女子大小事
旅行
課程與教練
課程/活動公佈欄
自由潛水教練資訊
精選活動
自由潛水課程
自由潛水旅行
選單
自由潛水
學習
裝備
潛點
消息
賽事資訊
PacificRimCup
2020-2021
2019
台灣盃深度賽
其他賽事
海洋
專題
女子的海
海星星計劃
人物
議題
生活
窩在家
女子大小事
旅行
課程與教練
課程/活動公佈欄
自由潛水教練資訊
精選活動
自由潛水課程
自由潛水旅行
選物商店
尚未選購任何商品。
NT$0
購物籃
首頁>那些自潛課程沒教的潛在危險(上)
學習
那些自潛課程沒教的潛在危險(上)
黃華揚
|
2018-11-19
|9,304次瀏覽
六歲時,我曾有過一次溺水經驗,在一個底部有高低差的泳池玩滑水道,並沒有注意到滑水道下來後就是深水區,溜到底的瞬間才發現,我踩不到底。
嘗試呼救但無法出聲,回到水面的時間不到一秒只夠吸氣,不斷吃水。
水中的每秒鐘都變得漫長又短促,只能望向其他人,在岸邊的家人也沒有發現。
直到載浮載沉掙扎約三十秒後,和泳池中一位男性泳客對上眼,他察覺異狀後,推我一把到淺水區,慢慢調整呼吸後才恢復正常。
圖、溺水示意圖(來源)
任何水上運動都有機會發生意外,自由潛水也是。
本文主要介紹在AIDA自由潛水課程介紹的傷害及急救方式之外,在從事自由潛水時,常見的意外狀況及第一時間的處理方式。
自由潛水容易遇上的意外大致可分為三類:
1、溺水(缺氧)
依據消防署統計,2016年台灣各地消防機關,執行救溺勤務溺者事故,全台共739起,其中462人死亡(62.5%),249人獲救(33.7%),28人失蹤(3.8%),六成的死亡率不可不小心。
(註一)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親身溺水,或是看過別人溺水的經驗?真正溺水的人並不容易注意到,因為出水面的時間只夠拿來換氣,沒有餘力出聲呼救,呈現眼神渙散、緊張或是雙眼緊閉,長髮者可能頭髮覆蓋臉部,兩手做出像是爬梯子、想抓住浮具的動作,整個人載浮載沉。
缺氧的行為及意識影響在AIDA課程內大致已有說明,如LMC(自主控制功能喪失)及BO(昏迷)。
但導致缺氧的溺水情況其實可以細分成二種,分別是溺水及二次性溺水。
表、溺水與二次性溺水的差異
尤其,更應注意在下潛時「不可咬著呼吸管」,減少在溺水時液體進入肺部的可能性。
2、過熱或失溫
台灣自由潛水的海域中,一年之中溫差可能10度甚至以上。
多數人知道,夏天戶外活動容易發生過熱、脫水等情況,自由潛水也不例外。
因為泡在水中,流汗不易感覺;或是在海中排尿,增加體液流失。
加上海邊陽光強,遮蔽物較少,更應注意過熱的潛在傷害。
熱衰竭(Heatexhaustion):
患者大量流汗,體溫正常或微高,通常有意識,但嚴重時意有可能昏迷。
較無生命危險,但須觀察避免復發。
熱休克(Heatstroke):
患者意識不清甚至失去意識,體溫超過40°C,可能皮膚呈現潮紅、不出汗或出汗少。
較危險,若無積極處理可能死亡。
表、熱衰竭與熱休克的差異(修改自註二)
除了過熱,相信許多人也曾自潛時冷到發抖,嚴重甚至會「失溫」,輕微失溫體溫32-35.5 °C;嚴重失溫則是低於32 °C。
第一步是先離開水域回到陸地上,換下濕衣服進行保暖,保暖時請注意不要特別加熱手腳掌等身體末梢。
因此時應著重在「升高身體核心溫度」,而非將血液分散至身體末梢。
若體溫過低,也建議不要用運動的方式升高體溫,因前期體溫會先降得較保暖更低後,才開始回升。
3、海中生物或礁石傷害
最常見的大概就是水母螫傷了,水母螫傷簡易的處理方式是先以海水或鹽水清洗患部,若有殘留的觸鬚等,應以毛巾、稍硬的紙片或信用卡背面輕輕刮除,若有水泡不可弄破,避免感染而成蜂窩性組織炎。
接著可用42°C–45°C熱水浸泡30–90分鐘,緩解症狀與疼痛。
發生嚴重水母過敏反應、不認識或其他的生物螫傷、刺傷,請盡速送醫處理。
海膽刺折斷在腳趾上(照片提供:Gov.小甫)
而一般礁石造成的外傷部分主要需注意海洋弧菌的感染,上岸後以乾淨清水或生理食鹽水清洗傷口,塗上凡士林等軟膏敷蓋傷口避免感染。
尤其是有以下情況者,為高風險族群,海洋弧菌感染可以在體內快速地傳播,並導致嚴重的肌炎和肌膜炎引發嚴重的壞疽:酒精性肝硬化、肝病(包括肝硬化),以及慢性肝炎、酗酒、遺傳性血色(鐵)沉著病,及有慢性疾病,包括糖尿病、風濕性關節炎、地中海型貧血、慢性腎衰竭、淋巴瘤。
(註三)
上下岸時,也需注意浪與岸邊地形,避免碰撞礁岩或岩岸。
若有較嚴重的撞擊,上岸後需盡量避免移動患部,若有骨折疑慮,可先用堅硬的棒狀物,如粗壯的樹枝或帳棚支架等,綁在患部固定,注意需固定超過前後兩個關節,例如:固定前臂時,棒狀物需超過手腕與手肘固定,才是有效的固定。
若頭部受到撞擊,則可能導致腦震盪或頸椎損傷,此時若要移動傷患盡可能以頸部固定器、長背板、擔架、大片木板等,避免移動傷患頸部的器材輔助。
若無,則以離開危險區域、如避免海浪拍打為優先,再等待救援。
上述這些意外最基本的預防方式:下水前補充充足水分、著適當厚度的防寒衣下水,穿著手套襪套避免接觸傷害。
注意環境跟潛伴狀況,了解自己的極限再做自由潛水挑戰。
—
註一:
消防署,2018,消防機關水域救援統計
註二:
《受熱衰竭與中暑》,2008,紅十字通訊RedCrossNewsSummer
註三:
《診邊細語》生食海鮮當心感染海洋弧菌
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874943
朱旆億、姜湘楹、黃翌聰,2015-06-16,第四十九章創傷性弧菌症VibriovulnificusInfection(pdf),疾病管制局
那些自潛課程沒教的潛在危險(下)
延伸閱讀:
暈浪─即使不是初學者也會遇到的敵人
那次讓我差點致死的淺水昏迷:自由潛水BO奇幻之旅
黃華揚
昆蟲系畢業,嗜水成性,自由潛水教練兼救生員教練兼游泳教練,相信喜歡玩水的人也會對環境多點在乎。
加入女子的海「LINE好友」掌握自潛大小事
歡迎讀者投書分享海洋、潛水、女性等主題
您可能會想看
【BTV免手平壓】風險分析與系統化評估
葉竣銓
2021-06-11
【書摘】改變人生的最強呼吸法─原來閉氣有這麼多好處
王文彥
2021-06-07
2020年11月Dahab藍洞的事故報告
乃森
2021-05-10
愛上泳池賽系列|提升效率的防寒衣挑選指南
王文彥
2021-04-22
愛上泳池賽系列|正確的配重才能讓你動力徹底發揮
黃文祥
2021-04-19
愛上泳池賽系列|轉身與蹬牆的祕訣(有影片)
黃文祥
2021-04-15
搜尋
最新文章
【火山浮石】隨著季風吹來的不速之客
LilianChen
2021-12-20
【投書】潛水人該重視的1218公投──我們要用何種方式能源轉型?
吳秉宥
2021-12-14
2021環太平洋自由潛水泳池賽賽事結果
王文彥
2021-11-25
台灣盃(TaiwaneseCup2022)深度賽報名簡章
編輯部
2021-11-14
【專訪】臺灣自由潛水泳池記錄大滿貫──許越翔
陳書萱
2021-11-09
PRC2021獎項
編輯部
2021-11-03
Facebook
Instagram
msoceantw
【TaiwaneseCup2022】
關於台灣盃/aboutTa
【PRC2021獎項公佈】
《公開組獎項》
載入更多...
在Instagram上追蹤
合作夥伴
WenPhotographer
Instagram
msoceantw
【TaiwaneseCup2022】
關於台灣盃/aboutTa
【PRC2021獎項公佈】
《公開組獎項》
載入更多...
在Instagram上追蹤
Facebook
合作夥伴
WenPhotographer
搜尋
選單
自由潛水
學習
裝備
潛點
消息
賽事資訊
PacificRimCup
2020-2021
2019
台灣盃深度賽
其他賽事
海洋
專題
女子的海
海星星計劃
人物
議題
生活
窩在家
女子大小事
旅行
課程與教練
課程/活動公佈欄
自由潛水教練資訊
精選活動
自由潛水課程
自由潛水旅行
選物商店
延伸文章資訊
- 1小琉球同地點2周2死!女友潛水消失35分陳屍海灘…當地人曝 ...
- 2自由潛水的死亡率 - 壹讀
自由潛水者中最常見的死亡年齡是20到29歲。在這個年齡段;大約90%是男性,而10%是女性。在所有報告的自由潛水事故中,發現大多數發生 ...
- 3那些自潛課程沒教的潛在危險(上) - 女子的海Ms.Ocean
自由潛水容易遇上的意外大致可分為三類:溺水(缺氧)、過熱或失溫、海中 ... 人死亡(62.5%),249 人獲救(33.7%),28 人失蹤(3.8%),六成的死亡 ...
- 4自由潛水真的有那麼危險嗎?
如果你認為「危險」的概念是「受傷」或者「事故」,那麼自由潛水的受傷或者事故的 ... 如果獨潛,昏迷後會溺水死亡,如果有buddy,只需要簡單的救援步驟就可以喚醒).
- 5那次讓我差點致死的淺水昏迷:自由潛水BO奇幻之旅 - 女子的海
這就是我發生淺水昏迷(Shollow Water Blackout)的過程,在沒有潛伴陪同的情況下,大多數自由潛水BO的人在失去意識後,口鼻就會進水、下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