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寶島變熱島】高溫會殺人| 專題 - 聯合報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什麼是都市熱島效應?林子平教授說,都會區人口聚集、開發密度上升,導致水泥建築、柏油路面增加,這些材質都會蓄積熱能,交通工具 ... 高溫會殺人幫都市退燒新加坡綠化降溫過去8年間,台北市每年平均有近兩個月的溫度超過35度。

高溫讓人「厭世」。

台北夏季體感溫度若達31.5度,溫度每上升1度,死亡率便提高5.1%。

體感溫度若達30.7度,溫度每上升1度,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便增加3.5%。

體感溫度若達31.4度,溫度每上升1度,呼吸系統疾病死亡率便增加12.5%。

當寶島變熱島高溫會殺人熱、好熱、非常熱!還不到5月,台北市已飆出攝氏35.9度高溫,高掛的太陽把路上民眾曬昏了頭,腳下的柏油路也冒著熱氣,許多民眾邊擦汗邊問:「怎麼會這麼熱?」除了受全球暖化影響,都市熱島效應(UrbanHeatIslandEffect)也是增溫的關鍵推手。

汽車排廢、易吸熱的柏油路、不通風的密集街區等因素,以及無法散熱的盆地地形,導致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特聘教授林子平研究團隊的調查發現,在台北車站與西門商圈周邊等台北市最熱的地區,夏季平均溫度與木柵、關渡等台北郊區的差距最多達4度。

隨著高溫熱氣被困在都市建物中無法散去,不僅讓民眾感到厭世、高溫自殺率屢屢攀高外,空汙的程度也跟高溫有關。

對岸的香港政府更研究發現,2003年爆發嚴重的SARS疫情,疫情擴散也與都市建築物密集,導致空氣不流通有關。

要如何減緩熱島效應,讓台灣島不「發燒」,已經刻不容緩。

發燒的都市氣象專家彭啟明指出,台北市會這麼熱,除了熱島效應外,盆地效應、太平洋高壓籠罩、溫室效應等因素也有影響。

他預測,未來20年內,台北市中午會經常有高達40度的高溫。

資料來源/中央氣象局熱島效應特色一:集中在都會區什麼是都市熱島效應?林子平教授說,都會區人口聚集、開發密度上升,導致水泥建築、柏油路面增加,這些材質都會蓄積熱能,交通工具、空調系統也會排放廢熱,加上綠地減少、通風變差,都會區像是個悶燒鍋,市中心比周邊溫度還要高,在全球氣候變遷與溫室效應的影響下,更加劇都市高溫化。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氣候變遷組指出,台灣都會區極端高溫的次數越來越頻繁,以去年5月為例,台北測站超過37度的高溫日數有4天、超過35度的有13天,都打破台北站5月的高溫日數紀錄;去年8月5-20日連續10天高溫超過36度,更改寫了2012年7月8-16日連續9天的120年紀錄。

中央氣象局測政組組長李育棋表示,可以從台北、淡水氣象站的氣溫差距,看出都市開發對氣象站所測溫度的影響。

台灣汽機車密度極高,而車輛排熱是也導致都市溫度增高的因素之一。

圖/杜建重台北、淡水氣象站的氣溫早期十分接近。

但自1985年起,兩站氣溫差距增至0.6度,到了2018年已經接近1度。

推究其因,1985年前後是台北氣象站周邊地表環境改變最大的時刻。

1980年,中正紀念堂落成1986年,國家圖書館啟用1987年,兩廳院啟用這些新落成的大面積水泥鋪面與建築物,均是造成台北氣象站周圍溫度上升的因素。

熱島效應特色二:夜間增溫比白天明顯都市熱島效應夜間比白天影響更大,水泥建築在白天吸收的熱能,入夜後釋放出來,照理說太陽下山後,氣溫會逐漸下降,但這些人工熱能持續悶燒,讓都市夜間增溫。

如果夜間最低氣溫高於25度,就像熱帶地區的夜間溫度,稱為「夜間熱帶」(TheTrapicalNight)。

夜間高溫日數越多,代表熱島效應影響越顯著。

根據中央氣象局資料,1991-2000年每年平均夜間高溫日數為81日,2001-2010年為97.5日,但2011-2018年提高到109.9天。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研究員林傳堯,分析台北市7、8月每小時均溫的長期趨勢,也證實台北市夜晚越來越熱;以每日最低溫出現的清晨5點來看,1971-1980年每日平均溫度為25.6度,但2001-2010年則提高到27.3度。

長期觀測氣象資訊的中央氣象局氣象科技中心科長陳孟詩就說,天氣越來越熱,當晚間溫度超過28度,就需要開冷氣,否則根本沒辦法好好睡,但開冷氣睡覺的天數不斷增加,電力使用增加,加上空調熱氣都讓戶外溫度再上升,就更得依靠冷氣,簡直是惡性循環。

台北7、8月每小時均溫走勢圖資料來源/ClimatevariabilityofheatwaveandprojectionofwarmingscenarioinTaiwan作者/林傳堯、龍世俊、郭勉之、蘇炯瑞、錢伊筠這是台北在7、8月間不同時刻的溫度走勢圖。

在1971年至1980年及2001年至2010年間,台北在夜間及清晨的溫度上升近2度。

同一時期,台北在中午的溫度則僅上升近1度。

顯示受熱島效應影影響,都市在夜間的溫度增幅較明顯。

變成熱島後...3.76%:每增溫1°C,農業生產力減損3.76%(資料來源:中央研究院)5.49%:熱島效應強度增加1℃,可能會使得老年人口之自殺死亡率相對上升5.49%(資料來源:國家衛生研究院、中央研究院等研究機構合作的研究)6%:外氣溫度每上升一度,全國夏季尖峰耗電量增加6%(資料來源:台灣電力公司)11%:只要溫度超過33.5度,65歲以上老人掛急診的比率提高11%(資料來源:中研院環變中心龍世俊研究員)高溫讓人厭世對於心血管、呼吸道等慢性病患,不只寒流來要小心,天氣太熱也會提高致死率。

多數人認為好天氣會有好心情,但研究顯示,天氣太熱時自殺率會上升,精神疾病發作率也會增加。

台大醫學院環境職業醫學科教授郭育良說,高溫除帶來中暑、熱衰竭等熱傷害,還會影響身心健康,尤其受到都市熱島效應的影響,都會區的脆弱族群如65歲以上老人、14歲以下兒少、慢性病患者或社經地位較低的民眾等,都要及早調適。

事實上,熱不只帶來中暑、熱衰竭等健康衝擊,對健康的衝擊比想像的更全面。

郭育良分析1994-2003年全台灣死因資料庫,發現最低死亡率的宜居溫度為26-27度,當氣溫超過31度,每增加1度整體死亡率提高5%。

郭育良說,在心血管、呼吸系統疾病的死亡率上,當夏季的每日平均體感溫度達到30.7度、31.4度,每上升1度死亡率就增加3.5%、12.5%;簡言之,當日均氣溫超過31度時,高溫對健康的衝擊就很明顯,值得各單位重視。

郭育良與中、日、南韓學者的跨國研究中,分析各國的自殺人數與氣溫變化,發現高溫會影響人的精神狀態。

以台灣為例,當氣溫上升2.3度,自殺風險提高7.8%;在南韓氣溫增加4.7度,自殺率提高6.8%;而在日本氣溫增加4.2度,自殺率提高4.5%。

他解釋,不管在台灣、日本或南韓,分析結果都顯示氣溫增加到一定程度,自殺率就會提高。

郭育良說,憂鬱症與高溫也有關聯,他與國家衛生研究院合作探討台灣氣相因子與憂鬱症發生的關係,發現在台灣憂鬱症的最低發生風險之死亡風險溫度為20-23度,年均溫在23度以上的地區,每增加1度,憂鬱症罹患率提高7%。

他強調,高溫與自殺率、憂鬱症相關的發現,顛覆了一般認為天氣陰冷容易心情低落的觀念,但自殺或精神疾病的成因很複雜,仍有待研究。

空氣愈來愈髒近來備受關注的空汙議題,因為都市熱島效應可能更趨嚴重。

中研院研究發現,當氣溫升高時,都會區空汙濃度隨之上升,台北市PM2.5日平均濃度增加4成,台中、高雄則增加約一倍,儘管都未超過環保署的空品標準,仍值得關注。

學者也發現,都會區在入夜後,空氣品質因為都市熱島效應而惡化。

中研院研究員林傳堯,分析2014年7月與2015年7、8月期間,台北、台中與高雄三都的空氣品質與氣溫變化,研究發現,當夏季高溫發生時,在太平洋高壓影響下,風速微弱,污染物擴散不良、容易累積,以致於高溫期間都會區內部分空氣汙染物的濃度也容易增加。

這項研究把過去40年每日最高溫的前5%溫度定義為高溫日標準,台北為攝氏35.2度、台中34度、高雄33.3度;換句話說,當每日最高溫超過標準值,就屬於高溫日,低於標準值2度定義為非高溫日。

以環保署測站資料研究分析發現,當高溫日發生時,空氣中臭氧、PM10、PM2.5的濃度均明顯高於非高溫日,但一氧化碳、NO2、SO2沒有明顯差異;透過數值模擬,也得到類似的結果。

林傳堯說,高溫會造成臭氧增加,高溫期間,細懸浮微粒中二次氣膠所占比例也大幅提高,同時也可能影響空氣中的懸浮微粒濃度。

以民眾最關注的PM2.5為例,台北市在高溫日的濃度比非高溫日高出43.8%,高雄市、台中市PM2.5濃度,在高溫日都比非高溫日多出91.7%、115%,儘管都未超過環保署的標準值(35微克/立方公尺),但仍代表高溫對空汙造成影響。

林傳堯說,都市熱島效應帶來的高溫,除了熱本身會影響健康,隨溫度升高而增加的空汙濃度,儘管目前仍未超過標準值,但隨著都市氣候越來越熱,對人體的危害值得關注。

填寫問卷幫都市退燒新加坡用綠化降溫勞工高溫休息於法有據醫籲落實勞檢聯合筆記/走路有風的城市超「綠」辦公樓出差要買碳排費減緩短暫強降雨致災情況公私合作打造新北海綿城市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