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剩腳印的文化-原住民祭典轉變與語言流失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台灣目前被承認的原住民族群只有14族,佔台灣總人口數的2%。

但還有許多散落的族群因為證明的不足、語言的不完整、族人的數量、不被政府承認,在面臨主流文化 ...   :::  相關文章  :::       部落青年挺出來,傳承部落新文化只剩腳印的文化─原住民祭典轉變與語言流失 劉宜軒:阿美族/社工三 林裕恆:阿美族/物理一 林亜築:卑南族/醫學一 李庭萱:布農族/社工一 安耀群:鄒族/企管一   壹、研究動機  南島語族,一個主要分布在太平洋的族群,擁有1300多種語言,每個語言都代表著自己族群的文化,在這進步的世代之下,許多文化都面臨消失的危機。

   台灣目前被承認的原住民族群只有14族,佔台灣總人口數的2%。

但還有許多散落的族群因為證明的不足、語言的不完整、族人的數量、不被政府承認,在面臨主流文化的衝擊下,漸漸消失。

在這2%人口中,包含了14種不同的文化,因此這些特有且還不被主流文化掩蓋的傳統,更應該積極地保留下來。

   在很多年以前,這塊美麗的寶島,居住了許多原始的族群和生物,如:雲豹、梅花鹿......。

荷蘭人的到來,梅花鹿皮的高價值,使其漸漸銷聲匿跡;漢人的到來,平埔族的文化被同化;日本人的到來,山林資源的高經濟,森林的消失、雲豹瀕臨絕種;國民政府的到來,直接影響原住民的存在空間。

西方的宗教、日治時期的皇民化運動、國民政府的山地平地化政策…..,從歷史看來,過度曝光於文明之下,讓我們的文化就像雲豹一樣,只剩下腳印可以追朔,很難再看到真正的本質。

為甚麼我們的文化會漸漸流失呢?隨 著現代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台灣的每個原住民族群都有一樣的狀況,台灣的主流文化正以驚人的速度衝擊甚至取代原住民族群的文化,使其失去它固有的特色和個 性。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文化多樣性宣言》特別指出:“目前世界上文化物品的流通和交換所存在的失衡現象是對文化多樣性的一種威脅”,近年來,國家對原住民 傳統文化的保護措施明顯增多,但結果不盡如人意,民族傳統文化流失、甚至被破壞的現象並沒有得到根本性地緩解。

   台 灣的原住民傳統文化中,流失速度較快的是語言、祭典等方面,曾有學者提到「一個族群的語言,象徵著該族群的文化與生命;語言的流失,常被引喻為該族群文 化,甚至是族群生命的沒落。

」(邱英哲),這證明了語言對於一個族群的重要性,加上台灣原住民族的語言目前除了蘭嶼達悟族的圖形曾被懷疑疑似有文字的功能 外,其餘的則沒有文字系統得以記載,皆是利用口傳的方式如:故事、歌謠等方式傳給後代子孫。

而原住民的祭典儀式一直是披著一層神秘的面紗,每一族群都具有其獨特性,也非常的神聖、莊嚴,但面對清朝時代的遷徙與漢化,日治時期殖民政權的干擾、當代觀光化的衝擊以及基督宗教的傳入,這種種原因導致原住民族群文化的大轉變。

   不過就算以前有過如此的遭遇,各原住民族群的文化流失的速度並不像我們這一世代如此快速,而基於我們認為語言與祭典的重要性加上這兩種文化元素是現今所有文化中,保留較完整卻同時間消失最快的,於是我們變開始展開以下的研究。

貳、目的 一、      了解原住民語言與祭典快速流失的整體脈絡 二、      配合現代世代找出文化保存的可行方法 三、      喚起新生代原住民對自我文化的認同 參、內容 在1/24到2/3號我們到蘭嶼鄉朗島村出隊服務,在那裡我們看見當地年青人能夠流利的利用族語和族人們溝通,這個舉動深深的震懾了我們,於是我們開始思考,為什麼自己的文化會在我們這一代快速的流失?所以我們想從自身的經驗去分享我們的觀點和所見。

一、      我的部落現況 (一)阿美族:      即使人數為目前原住民族裡最多,但語言的斷層也還是很嚴重,祭典 方面也是為了觀光利益而做了改變。

以前豐年祭為五天,前三天男生跳,禁止女性加入,接下來則為女生跳一天再來男女共舞一天。

而現今在共舞的那一天,遊客可 以到參與到舞群裡面。

都市的豐年祭目前也已失去豐年祭歌謠的傳唱,改為使用喇叭及撥放音樂祭典內容成了運動競賽,失去了豐年祭原本的樣子。

(二)鄒族: 現 今的語言斷層嚴重,古調以及山中技藝逐漸失傳,加上面臨求學及工作的壓力下,部落青、壯年人口不斷地外流失,許多新一代青年甚至因為從小生活在外,竟然連 自己的族語名字以不知道,講得一口流利的國語、台語,自己的母語倒完全聽不懂了。

而鄒族戰祭近幾年曾經出現使用喇叭系統以及在儀式前有頒獎典禮,而導致祭 典開始延遲的情況,這是前所未聞的。

且祭典進行中,會有攝影師走進祭典隊伍中拍照。

幸虧原住民意識近幾年抬頭,這些事情都漸漸的被重視。

(三)卑南族:   卑南族被認為是漢化最嚴重的原住民族之一,像是八大部落之一的寶桑部落,由於分布區域接近台東市區,現在面臨嚴重的文化語言流失問題。

而同為八部落的初鹿部落,也在漢人與原住民3:1的比例下原文化趨於劣勢,於日常生活中族語可能僅占不到五成的出現率,多被國語、閩南語所取代。

而祭典文化也是在近些年因為民族意識抬頭而再度復興。

(四)布農族: 現 在與過去的文化和習俗已經完全大不同了,過去布農族的獵人若在山上獵到山豬或動物,都應該將獵到動物的肉分送給部落裡的每一個人,若是獵到山豬,山豬的頭 就必須是狩獵者自己保存,而豬肝就應該是分給小孩和老人吃,然而現在的社會已經不在重視這些傳統的習俗了,只要有獵到山豬就是大家一起分享,卻沒有顧慮到 長幼的順序。

過去傳統布農族的打耳祭和現在也有一些改變,過去傳統的打耳祭中的耳朵都是使用獵人從山上獵到的山豬耳朵,但現在因應野生動物保護法,打耳祭 中的耳朵都是市場上直接現買的豬耳朵,已經失去了祭典的傳統性。

二、   我們對於文化流失原因的看法       (一)安耀群/鄒族/Uongu:     其 實在每一個時代只要是屬於少數或是次文化的文化,總是會很輕易被主文化干擾、甚至併吞,但是為什麼會在我們的這一個世代裡流失的特別快速?我也曾認為,講 國語也能方便溝通,就算祭典不回去,部落裡還是有老人會繼續舉行祭典。

但是老人會離去,漸漸地,部落裡會只剩下我們這一代年輕人,到時部落的文化將會消 失。

曾經我被問過了一個問題「你拿什麼證明你是鄒族?」,當下我震懾了,而對方接下來問的許多問題也一一的擊潰我,證明了自己對於自己鄒族的文化是多麼的 不了解。

也在當時我開始認為,『文化』便是證明一個族群的證據,文化若流失,族群的根便會慢慢斷絕,屆時我們也只是空有軀殼的原住民。

(二)劉宜軒/阿美族/Tipus:   都 市長大的原住民學生,每年暑假都會回到花蓮參加原本部落的豐年祭,也會參加都市裡的豐年祭,但部落與都市的差異性還滿大的。

部落裡的豐年祭較傳統,五天時 間跳舞,前三天男生跳,女生不可以下去與男生共舞,甚至連看也不行,後兩天為女性跳一天,最後一天男女合舞。

而現在女生在前三天時可在一旁觀看,在男女合 舞的那一天觀光客也可一同參與。

都市豐年祭,分區進行表演以及運動競賽,豐年祭過程中,跳舞時則使用機器播放音樂,沒有原本豐年祭的味道存在。

現今鄉下的 祭典有趨向都市豐年祭的運作模式,變得像是節慶的形式,給大家娛樂用的,導致祭典意義漸弱。

(三)林裕恆/阿美族/Andis: 越來越多原住民利用節慶祭典的舉辦帶動觀光發展,以提升知名度,促進經濟發展,並宣揚地方文化以及建立部落的凝聚力,例如:豐年祭加入運動會的要素。

但這些舉動帶來的好處,真的足以讓我們改變原先祭典的意義嗎?因為經濟上的考量,許多原住民族將部落朝向觀光發展,而吸引遊客需要一些因素,節慶氣氛,為了讓遊客感受到特殊的文化活動,為了讓遊客瞭解新的事物;活 動內容具有趣味性,才可和別人分享這些經驗和活動獨特的地方。

導致年年觀光客人數上升,而參加活動的族人卻年年下降,族裡的人認為,現在的祭典沒有以前會 跳的舞蹈、會唱的古調,主辦單位對文化認知不足,文化傳統商業化,且未能尊重與真實呈現族人對祭典真正的意涵。

祭典被更改反而無傳統精隨在其中,我們也逐 漸為了迎合觀光客的喜好,改變祭典,也因為外來的文化影響太深,對於自己族群的語言不在重視,族語斷層的擴大,也是我們這一代要彌補的。

(四)林亞築/卑南族:    對於我們的現狀我是著急的,我的部落並非不重視傳統文化,我們舉辦任何還能舉辦的祭典,努力傳承祭歌(最近發現很多以前只有老人家唱的歌現在也有年輕人在唱了),也盡力要將傳統技藝傳下去。

然而在根本的問題上還有很多沒有解決,像是語言,每次語言班開課總是叫好不叫座,而學齡的孩子無意學習更是白白錯失大好機會!如果沒有語言,那族群將會名存實亡,事實是在我同輩的族人中會使用族語的似乎一隻手就可以數出來,這能讓人不擔心嗎?    再來說到祭典,我們是很努力將之發揚光大沒錯,但是近來真的曝光過度了在最近一次’amiyan(年祭)中, 是有史以來最多人的,繞了三圈的跳舞隊伍在以前根本不會出現!人哪裡來?當然就是外地觀光客了,在資訊發達以及縣政府的「宣導廣告」下,人,多了,然而我 看到的並不是一個值得族人驕傲的祭典,反而在我眼中這是場難堪的鬧劇!層層的隊伍除了讓場地擁擠外也讓帶舞的排頭消失在人頭陣中,更因此後面的人無法跟上 腳步,原本流暢的隊伍也就拉拉扯扯亂糟糟地不再好看了。

還記得當時老人家也很生氣,而為了不要再讓畫面如此糟糕甚至主動下達了"跳最簡單的舞步"這種破天荒指示,連現場教學(左腳、右腳……)都出現了!我真的是想笑卻又笑不出來,還有點認不出自己到底是身在何處。

到此,我只問一句:這,還是我們的’amiyan嗎?在以前,12月31到元月1號的通霄舞我一直認為我們的歌聲,漂亮的舞步是可以讓祖靈聽見、看見的,是與天同樂而又帶點莊重的,而今次地又算什麼呢?祭典不是演戲而是我們真正存在,活生生的文化,在整晚閃爍不停的閃光燈以及遊客比族人多的情況下我不在肯定那是我們的祭典了。

(五)李庭萱/布農族與排灣族/Tjuku:       對 於原住民文化嚴重的流失,想必我們必須再重新探討保留文化對我們的重要性,人們太依賴現代文化的方便性而忘記了傳統文化所要表達的精神和意義,文化的逐漸 流失只是讓我們漸漸忘記了人本身所擁有的生存能力,而不是依賴機器手機等一些現代商品,傳統原住民文化的祭典和語言都包含有特別的涵義,語言和記點更是記 錄原住民的生活習慣和跟大自然之間的共生關係,那是最原始的法則,是我們更不應該流失的文化。

  三、我們如何做,讓文化保留? (一)阿美族: 都蘭阿美有「Pakalungay青少年傳統教育及技藝訓練活動」,由歌手舒米恩Suming帶起的一項活動,目的在於讓年輕一代的阿美族青年能夠有族群的認同,並學習傳統的技藝和文化的傳承。

 「Pakalungay青少年傳統教育及技藝訓練活動」就是一個橋梁,集合部落的青少年一起學習,每個年齡階層有不同的分工合作,男女生學習項目也不同;還有部落耆老教唱傳統歌曲等活動。

原本參加的青少年只有40人,活動辦到現在參加人數增為100人,可見這活動的成效是被大家看見的,當地的青年不只學到自己傳統的文化,這些古老的記憶也被越來越多人重視,文化保留成功。

Suming認 為,這些技藝若能紮實學習,將來也許都會成為他們的資產,成為族人與他人不同的特色亮點:「更重要的是,讓部落年輕人更有自信去面對自己和社會,成為會打 獵採集說母語、也會打電腦跳街舞的新世代。

」這是現代文化保留的方法,讓原住民青年學會傳統的文化,又可以接受現代的世界,找到現在與以前的平衡點。

  (二)鄒族-以阿里山鄒族青年團為例(yu’fafoinana) 以鄒族為例,目前有阿里山鄒族青年團(yu’fafoinana)在做文化保留的動作,青年團團員主要是由離開部落的鄒族青年學子所組成的,利用課餘的時間,聯繫部落長輩,一起回去山上學習歌謠、傳統技藝以及祭典儀式等,因為我們認為這是現在鄒族青年最容易上手的事物。

1. 祭典: 請長輩講解儀式步驟、禁忌,團員牢記之後,在每次祭典來時,號召團員們回來部落一同參與部落祭典。

2. 生活技藝: 聯繫部落長輩,一起回去山上學習歌謠、傳統技藝,請高蕾雅協助並將歌謠錄製成CD,是融合現代技術保留古調的方式。

製作竹片風笛                     練習歌舞 搭建臨時工寮                    錄製古調CD                          青年團   (三)卑南族-跨部落文化成長班:    青少年是部落的「心臟」。

部落既要活化起來,就必須先自發性活化這一個階層,這也實質符合了卑南族社會的傳統組織運作。

     1.成立文化成長班: 卑南族的各部落於每年暑假期間舉辦,部落青年之間決定舉辦日期,然後其他部落也出人力來幫忙。

藉由文化成長班,將卑南族的文化傳承下去。

 2.傳統文化: 由青年帶著年紀更小(約國小)的弟弟妹妹去部落會所(巴拉冠)學習傳統文化,過程中除了讓新一代的卑南孩子可以及早將傳統文化根深,而新一代的  青年長大後,能繼續帶著下一代的弟妹。

    3.部落青年: 到生活中外,也培養年輕人團隊組織運作的能力,使他們在未來成為部落中主要人物時能更有能力。

也讓在部落的年輕人們在一起工作的同時能更團結,對部落更大的熱忱,在未來能努力為卑南族發聲。

   4.影響實例: 在A部落有一位從小參加成長班的青年,他生上了國中持續協助帶領成長班,從學員到帶領弟弟妹妹的人。

有次部落廣播說要鄰長需集合開會,這個青年跟媽媽說 他要去參加,媽媽問為什麼,他回答:因為也許部落會需要我。

部落青年 成長班近照   (四)布農族    文化保留:    1.藉由原住民教會教導母語和傳統歌謠    2.教會舉辦母語演講比賽,藉由母語歌謠教學和比賽,讓部落青年更重視母語   母語演講比賽          布農打耳祭 獵人          和全部落分享豬肉       肆、建議  新 生代原住民,對於自己的語言和文化卻沒有清楚了解,我覺得這是台灣教育必須修改的地方,身為原住民,是否就應該要有母語學習和文化的必修課程,這不是我們 的權益而是一種義務,如果我們能從小學開始教育自身文化的重要性和珍貴性的話,那文化流失的狀況就不會那麼嚴重了。

落實教育真的是最好也是唯一的方法,只 是以目前來看部落學校的實施方針可能並不能達到落實,原因是因為所謂的「第三學期制」,亦即利用非正規學期(例假或寒暑假),針對國、高中的原住民學生實 施「民族教育」,並肩負起文化傳承的重任……想都不用想哪個學生會想在大家都放假去玩時還去上課呢?此外這種非長期處在族語環境中的方式成效如何也令人質 疑。

身為青年的我們,可以做的其實有很多,我們可以在部落裡舉辦尋根的活動,去了解部落的歷史和過去祖先還保存下來的建築和雕刻….等原住民文化的遺產。

一、語言 (一)將各族與提升至官方語言的地位,並增加各族分布區的公共場所使用母語機會(像是台東到花蓮的火車上就有使用阿美語)。

(二)政府應更加積極推動族語教育。

以目前來說政府的政策都是喊得大聲而已,像是目前部落學校的設置完全站在一個理想而不可能實現又沒效率的立場,推動族語教育必須要從更小時開始,例如純母語幼稚園到小一小四,之後做兩年國民教育的接軌,然後正式進入國民教育體系。

(三)透過建立社區運動家庭-鄰里-社區的母語及文化傳授中心。

這非常重要,尤其是如果以前項2作為教育方針,那麼回到國民教育體系時這將是原住民學子繼續保有民族向心力及文化熱忱的動力來源。

二、祭典 (一)文化尊重:由政府宣導,讓觀光客能在參與祭典時事先知道其文化意義,並且盡可能地事先教育,使觀光客可以在了解後而尊重這個祭典,也比較不容易犯了無心的禁忌。

 (二)各方幫助:各方幫助除了有民眾自重外,尚需有族人幫忙,如果知道他是觀光客,那麼可以主動向他做些基本教育,如此除了可以讓對方感覺到友善,也可以使對方了解文化祭而尊重整個祭典。

    (三)建立與祭典相關的網站,讓想多了解祭典的觀光客或族人有足夠的資訊可以事先了解,或在祭典開始前,發放給大家小冊子,簡易介紹祭典的來由與意義。

(四)文化尊重:由政府宣導,讓觀光客能在參與祭典時事先知道其文化意義,並且盡可能地事先教育,使觀光客可以在了解後而尊重這個祭典,也比較不容易犯了無心的禁忌。

(五)各方幫助:各方幫助除了有民眾自重外,尚需有族人幫忙,如果知道他是觀光客,那麼可以主動向他做些基本教育,如此除了可以讓對方感覺到友善,也可以使對方了解文化祭而尊重整個祭典。

(六)建立與祭典相關的網站,讓想多了解祭典的觀光客或族人有足夠的資訊可以事先了解,或在祭典開始前,發放給大家小冊子,簡易介紹祭典的來由與意義。

  三、我們可以做的: (一)部落進出口設置登記處,祭典來臨時能控管遊客進出,同時列印祭典規定,並在遊客進入部落時告知,並嚴格實施,祭典過程中青年們協助宣導。

(二)祭典來臨時,部落青年號召彼此練習歌舞。

(三)設置部落族語班,並且多方宣傳,影響家長也影響青年。

(四)推廣給尚未成立青年團的族群,鄒族、卑南族、以及阿美族的例子,成立相關團體。

(五)旅外原住民青年成立返鄉服務團或尋根之旅。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