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被“超高”屏佔比套路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無疑,全面屏逐漸普及,讓智能終端的屏佔比大大提升,這十年間,智能手機的屏佔比從之前的五成多發展到當今的九成。

屏幕的可視面積的提升,優勢顯而易見, ... 首頁 黨政 黨網·時政 人事 反腐 理論 黨史 黨建 要聞 經濟·科技 社會·法治 文旅·體育 健康·生活 國際 軍事 港澳 台灣 教育 房產 科普 觀點 人民網評 三評 人民財評 人民來論 人民訪談 互動 領導留言板 黨建雲 強國論壇 維權 可視化 視頻 圖片 圖解 地方 京 津 冀 晉 蒙 遼 吉 黑 滬 蘇 浙 皖 閩 贛 魯 豫 鄂 湘 粵 桂 瓊 渝 川 黔 滇 藏 陝 甘 青 寧 新 鵬 雄安 舉報專區多語言 | 合作網站 毛主席紀念堂 周恩來紀念網 鄧小平紀念網 人大新聞網 工會新聞網 中國僑聯 學習強國 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 中組部12380舉報網 全國哲學社科工作辦 中國統一戰線新聞網 旗幟網 國家保密局 人事考試網 科普中國 知識產權 中國城市網 中國國家人文地理 登錄 退出 人民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領導留言板 強國論壇 人民視頻 人民智雲 人民日報報系 人民日報 人民日報海外版 中國汽車報 中國能源報 健康時報 証券時報 國際金融報網 諷刺與幽默 中國城市報 新聞戰線 人民論壇 環球人物 中國經濟周刊 民生周刊 國家人文歷史 人民周刊 旗下網站 國家重點實驗室 環球網 海外網 人民圖片 人民視覺 人民網研究院 人民網>>IT 小心被“超高”屏佔比套路 文靜 2018年08月30日08:16|來源:廣州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小心被“超高”屏佔比套路   今年以來,全面屏在手機市場上遍地開花,而屏佔比成為眾多廠商在宣傳新品時不斷強調的參數。

無疑,全面屏逐漸普及,讓智能終端的屏佔比大大提升,這十年間,智能手機的屏佔比從之前的五成多發展到當今的九成。

屏幕的可視面積的提升,優勢顯而易見,特別對於喜歡看視頻、打游戲的用戶,視覺上更帶沖擊力。

不過,手機屏幕的好壞,不單靠屏佔比這單一參數所決定,它更包括了材質、亮度、對比度、色域等。

因此,消費者不要輕易落入所謂“超高”屏佔比的套路中。

  未來,越來越多廠商將採用OLED屏以及多種指紋方案+攝像頭推出,甚至利用新技術的革新,令移動終端的屏幕有進一步提升。

  屏佔比提升高屏佔比不等於全面屏   去年,全面屏“橫空出世”,讓眾多廠商都扎堆到這一技術上。

隨之而來的是,今年全面屏已成為全球眾多品牌新品標配,無論是高端旗艦機,還是價位區間在2000~3000元左右的中端機型,都配備上全面屏。

隨著全面屏的普及,“屏佔比”一詞陸續成廠商最喜歡挂在口中的關鍵詞。

然而,在這十年,智能手機屏佔比從過去的52%發展到今年的93.8%。

進入下半年,各大品牌更早已摩拳擦掌,在9月將有更多高屏佔比的新機登場。

  屏佔比的計算方式業界沒有統一的標准,一般而言,屏佔比=可顯示面積(長x寬)/物理屏幕面積。

同一尺寸的手機屏幕下,屏佔比越高,顯示區域越大。

對於喜歡手游和看視頻的玩家,高屏佔比的手機,在打游戲和看視頻時確實較為舒爽。

  據CINNOResearch最新調查數據顯示,2018年上半年全球智能手機用全面屏面板出貨4.35億片,出貨量環比增加118.6%﹔其中,Notch全面屏(包括俗稱齊劉海的U形槽及美人尖的V形槽)手機面板出貨1.17億,相比2017年下半年,Notch全面屏出貨有了爆發式的增長。

  其中,Notch全面屏在2018年上半年快速增長的主要是和以蘋果、華為、OPPO、vivo、小米等品牌全面推動有關。

Notch全面屏帶來的最直觀優勢是比傳統18:9全面屏實現了更高的屏佔比。

  然而,高屏佔比不等於全面屏。

目前,市場上主流的全面屏都具有“劉海”、“下巴”。

一位資深手機界人士告訴全媒體記者,從技術角度,100%全面屏暫時仍未能實現,相比屏幕上下的“劉海”與“下巴”,左右兩邊的邊框更容易“變得”窄小。

因此,眾多廠商會將左右邊框盡量變窄,不過,這似乎未能滿足用戶對全面屏的追求。

事實上,在邊框的上下兩端,如“劉海”是包含了前置攝像頭、眾多感應器件,尤其是支持人臉識別方案的全面屏機型,前劉海或“美人尖”的設計是無可避免。

  看手機屏佔比也要看屏幕綜合“能力”   屏佔比很重要嗎?答案是肯定。

不過,屏佔比非唯一的標准,因為手機屏幕的好與壞講求的是綜合性。

當中包括多種的指標數據,包括材質、亮度、分辨率、色域、PenTile排列等。

  來到全面屏時代,越來越多高端機型都開始採用OLED屏。

當前,智能手機屏幕都是採用LCD或者AMOLED。

眾所周知,相比之下,OLED有著不少優勢:它沒有背光層,能讓屏幕更為輕薄。

同時由於其自發光的特性,有利於移動終端的續航能力,還能支持屏下指紋的使用。

在色彩表現上,其對比度高、色域廣,畫面層次上更有層次感。

目前,除了蘋果、三星之外,vivo、OPPO、堅果、華為、小米、一加等國產品牌的高端全面屏機都是搭載OLED屏幕。

  業內技術人士指出,用戶還需留意手機屏幕的最高亮度。

由於大家很多時候都會在戶外使用手機,陽光充足的情況下,如果陽光直射而看不清手機屏幕會造成較差的使用體驗,那麼強光環境下,手機顯示的情況,其亮度有著重要的影響。

例如三星S9的OLED屏,就擁有1130nits的最高亮度,是普通液晶屏的四倍,意味著在較為充足的陽光下屏幕依然清晰可讀。

大部分同樣採用OLED屏的機型,有的亮度約在600nits,有的是500nits,有的卻近有300多nits。

  一位手機線下店家表示,不要單單看廠商給出的屏幕參數而選擇機型,最好是自己實際體驗。

所謂“一分錢一分貨”,智能手機屏幕的成本本身就佔整機成本的不少比例,盡管現在各家都強調是用OLED屏幕,但不同價格機型的OLED屏的顯示效果亦有差別。

  第一手機界研究院院長孫燕飚接受全媒體記者採訪時表示,智能手機上所有高科技功能實現后,具有全面屏、屏佔比高,才是核心。

因為隻有實現了人臉識別技術、屏下指紋等功能性技術,才能讓終端產品擁有高屏佔比。

他坦言,目前業界的問題是缺乏功能性的創新。

  未來:屏下指紋+“打孔”技術將進一步提升屏佔比   盡管當前從技術上尚未能實現真正的全面屏,但無論是整機廠商和上游面板廠商,都利用不同的方案還是技術提供屏佔比。

  記者發現,目前不少整機廠商,都是使用將指紋識別放置在機身背面的方案。

一方面能繼續支持指紋識別,另一方面將屏幕的“下巴”盡量縮窄。

這種方案,除了能快速地將“下巴”縮小,同時兼顧了安全性與性價比,對於價位在2000元左右的中端機型,使用指紋識別更為合理。

  然而,進入今年,有廠商開始在高端機型嘗試屏下指紋方案。

據悉,魅族全新的16th系列採用屏下指紋技術,而廠商數據顯示,其屏佔比達到90.97%,16thPlus的屏佔比更是高達91.18%。

在國內廠商中,首先採用屏下指紋方案的是vivoX21,隨后,同門旗艦機NEX系列更利用屏下指紋+升降前置攝像頭方案,讓屏幕的屏佔比達到九成多。

  據業界最新消息,美國專利局通過了一項蘋果最新申請的屏下指紋識別解決方案,這意味著,不久將來有機會在蘋果產品中見到。

據透露,這項專利技術通過重疊傳感器、介電傳感器配合光源以及屏幕下面的微孔攝像頭識別指紋。

  作為上游,面板廠商也在努力突破。

對於未來全面屏的發展,據CINNO數據研究的預測,Notch全面屏會不斷進化,由“齊劉海”變為開口更小的U形槽或者美人尖。

從手機品牌端的規劃來看,下半年更加極端的打孔屏(開孔內徑3.xmm)將會上市。

早前,三星公布了一項“挖孔”屏幕的專利申請,引起業界的高度關注。

從網上公開的專利示意圖顯示,這種屏幕上的“齊劉海”已完全消失,直接在顯示面板上開孔放置傳感器。

當然了,如果這項技術真正實現量產,屏幕上仍會出現一個個開孔的黑洞,然而,其可視面積相比目前亦增加了不少。

  業內資深手機人士表示,曲面屏雖然從數據方面上看,其屏佔比不如直面屏高,但是其曲面能達到視覺延展的效果。

然而,曲面屏存在的問題是側邊欄的交互作用不大,有的甚至沒有任何功能。

  此外,孫燕飚透露,目前與全面屏配合的屏下指紋技術主要是配合在OLED屏使用在智能手機上。

而據產業有關消息,屏下指紋+液晶屏的方案已經在做,今年底到明年,屏下指紋技術有望在中端市場普及。

換言之,未來屏佔比高的全面屏能在價位更低的手機上出現。

(責編:孟哲、畢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攻克技術難題,LCD屏也能用屏下指紋識別國美“黑伍”進入返場期TCL電視現勁爆低價華為MatePadPro蘇寧首發,到手價3199元雙曲面柔性AMOLED屏幕實現更大可視面積觀感微信支付寶確認關閉三星GalaxyS10等機型指紋支付沃爾德:借助科創板繼續領跑“活體指紋識別”技術,是噱頭還是安防利器?三廠商推超高像素攝像頭手機肇慶943個高考考場全面推行人臉識別京東方推高分辨率屏下指紋識別解決方案 客戶端下載 人民日報 人民網+ 手機人民網 領導留言板 人民視頻 人民智雲 人民智作 熱門排行 1想讓孩子長個子?家長別錯過這個關鍵的時…2“神箭”在弦,再度問天!神舟十二號載人… 人民日報社概況 | 關於人民網 | 報社招聘 | 招聘英才 | 廣告服務 | 合作加盟 | 供稿服務 | 數據服務 | 網站聲明 | 網站律師 | 信息保護 | 聯系我們 服務郵箱:[email protected]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363263    舉報郵箱:[email protected]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証10120170001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証B1-20060139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証(廣媒)字第172號  |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証書(京)-非經營性-2016-0098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証0104065 |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証京網文[2020]5494-1075號 |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証(京)字121號 | 京ICP証000006號 | 京公網安備11000002000008號 人民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1997-2021bywww.people.com.cn.allrightsreserved 評論 分享 關注 微信微博快手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 返回頂部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