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通勤第一品牌》:不只是一個節目,也是一家公司 - INSIDE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從外部的視角看,這個節目的主體就是三位主持人:李毅誠(逞誠)、張家倫(家倫)、何勁旻(何ㄟ)。

但從節目製作的分工來看,逞誠是台通的製作人,也是家 ... 集團資訊 關於我們 集團介紹 我們的團隊 旗下媒體 關鍵評論網 everylittled. INSIDE 運動視界 Cool3c 電影神搜 未來大人物 歐搜哇 商益 旗下節目 多元服務 Ad2 Taketla拿票趣 關鍵議題研究中心 Cr.ED ShareParty 達思智能科技 士奇傳播 與我們合作 內容行銷與廣告業務 異業合作 原創內容暨內容媒體業者合作 加入我們 新聞中心 評論 《台灣通勤第一品牌》:不只是一個節目,也是一家公司 2021/05/30 精選轉貼 媒體 、自媒體 、podcast 、台通 、台灣通勤第一品牌 台通雖然「工作項目」單純,但他們花了將近三個月在「彼此校正判斷原則」,只要見面,幾乎就是兩個人不斷在對話,持續至少四、五個小時。

評論 評論 本篇原文刊登作者部落格,INSIDE獲授權轉載。

作者:吳學展,1990世代,不斷在政治與媒體圈玩耍。

從去年12月到現在,我當podcast節目《台灣通勤第一品牌》主持人(兼製作人)李毅誠的助理剛好半年了。

最近因為疫情的關係,五月原訂將近10場演講活動幾乎取消,所以就趁這時候來整理一下半年來的心得。

先說明,雖然這篇文是以逞誠助理的名義發的,但,例如以創作的範圍來講,我覺得我還只能猜到他腦袋裡大概僅10%的東西而已,所以大多數都只是我個人的判斷和想法而已。

助理的工作內容,抽象來說就是:「讓創作者維持在可以舒服創作的(心理)狀態。

」所以我大多數的時間都是在處理接洽、前期溝通、日程協調等等「創作以外」的事情。

如果將台通視為一間公司(也真的是一間公司啦,去年底完成登記了,現在業配都是開發票囉),這間公司的「產品線」主要可以分成幾類:業配、來賓邀約、外部頻道的feat.合作、演講和表演,還算蠻單純的。

可是,雖然「工作項目」單純,但我們花了將近三個月在「彼此校正判斷原則」。

雖然不用天天去蛇窩,但只要見面的時候,幾乎就是兩個人不斷在對話,持續至少四、五個小時。

台通的聽眾應該可以想像,以逞誠聊天的capacity,這個工作強度實在不低。

(所以家倫的角色其實超難扮演的,相信大家後來也都有發現。

)以下,就從助理的視角跟大家分享,台通針對各種產品線,在哪些事情上、我們如何判斷、如何思考、如何決定。

一、《台灣通勤第一品牌》從外部的視角看,這個節目的主體就是三位主持人:李毅誠(逞誠)、張家倫(家倫)、何勁旻(何ㄟ)。

但從節目製作的分工來看,逞誠是台通的製作人,也是家倫和何ㄟ的經紀人。

這半年很多人會問我,「所以你是逞誠的經紀人嗎?」我都會直接回答,「不是,只是助理。

」這種問答的經驗,表現出的是大家對於「經紀」這項工作的不了解,以為負責溝通、協調的就是經紀人。

如果更嚴謹來看經紀人的工作,應該是「製作一個藝人」,要決定這個藝人的市場定位、表演風格、甚至是更具體的每一步的發展路徑,例如:逞誠到現在還是拒絕讓何ㄟ單獨接受採訪。

就製作人的身份,台通這個節目已經超過一年了,但直到現在,絕大多數的集數在錄音之前,都只有逞誠自己知道這一集的主題和結構,即使連業配(除非需要試用、試吃),家倫和何ㄟ也都是到要錄音的時候才「搞清楚狀況」。

二、2021台灣podcast產業動態逞誠在很多訪問中都說過,台通的出現跟武漢肺炎的疫情有關。

現在疫情比去年更嚴重,那有可能再次成為podcast市場拓展的契機嗎?對未來的判斷,我當然不知道。

但可以提供兩個數據給大家參考:1、台灣的podcast在2020年爆紅,下半年整體聽眾有顯著成長,但在2021年似乎有點「停滯」。

自今(2021)年以來,台通節目單集的收聽次數都處於「穩定、持續微小成長」的狀態,目前平均單集收聽次數在節目上傳兩週後大約13萬,沒有明顯「數量級」的成長。

這個數字代表的是人流。

2、另一個是金流。

我從一月開始跟逞誠交接業配溝通的工作至今,台通業配都蠻穩定,且多是品牌和代理商主動來信邀請合作,我還不用發展陌生開發業務的技能。

業配排程大約都是排到1.5~2個月後,例如:三月底時,業配排程大約就會排到五月中下旬。

(最近因為疫情升溫,除了演講等實體活動紛紛延期或取消,也收到一些業配想要延期的訊息,因為他們想業配的產品是跟旅遊相關的QQ)三、業配怎麼接在我接手業配的溝通工作之前,原以為大多數應該是「行政工作」,但其實不然。

這個工作充滿大量的「判斷」,也因此有趣。

簡言之,需要判斷的問題就是:「這個合作要不要接?不要接的理由是什麼?」從經營「影響力」這門生意來看,「信任」是最核心的資產,因此「風險」是比「利潤」更該優先考慮的事情。

對此,我們建立了一個基本的SOP,在確認接案之前,要先把品牌名和幾個關鍵字丟去Google,以避免最麻煩的「道德風險」:如果你這次推薦的產品或品牌(曾經)出事,那下次就沒人要相信你了。

除了這串要跟品牌搭配Google的關鍵字列表,還有一些明確或模糊的判斷原則:“爭議OR詐騙OR中國OR中資OR九二共識OR太陽花OR韓國瑜OR香港OR反送中OR西藏OR食安OR資安OR全球暖化OR環保OR反同OR歧視OR過勞OR血汗”1、不接「投資類型」的產品「投資一定有風險,基金投資有賺有賠,申購前應詳閱公開說明書。

」即使加上警語,但在我們能夠「清楚理解」產品風險之前,還是傾向不為投資類型產品背書,並推薦給聽眾。

而且,經濟世界變化這麼快,真的有辦法「清楚理解」嗎?聽眾如果投資慘賠,我們要/能負責嗎?但,「信用卡」就比較接近支付工具,跟基金、投資型保單、甚至更複雜的金融商品不太一樣。

至於「機器人AI投資工具」,我們則認為屬於投資類型的產品,畢竟這很像是推薦一個「理財專員」,風險蠻不可預期。

2、何謂「保健食品」我也是接手這個工作之後,才更明確地知道廣告相關的法規分很多種:藥品的、化妝品的、健康食品的、一般食品的……等等。

至於常聽到的「保健食品」其實並非法律名詞,而只是一種「(聽起來)對身體某部分有好處」的「一般食品」。

除了法規問題(例如非藥品就不能宣稱療效等等),還有責任問題。

藥物廣告(例如斯斯感冒膠囊)有更嚴謹的規範,所以反而只要按照規定做廣告,就比較不會有爭議;那「保健食品的效果」,要如何為其背書呢?例如,葉黃素要吃多久,眼睛才會有多大程度的改善?改善又要如何定義?即使親身試用覺得有用,但如果產品效果會因每個人的年齡、體質、生活方式而異,那我們要用多強的力道推薦?甚至在業配的同時「打預防針」?這些問題我們至今都還沒有答案。

3、「政治人物」類:跟錢掛鉤會很麻煩,不掛鉤的話還是很麻煩目前「政治人物」類的案子都還不想「跟金錢掛鉤」。

曾經有來自縣市政府(透過廣告代理商)的業配詢問,業配的名目是地方的軟性活動(XX市OO節)。

因為不是硬性的政策辯護和背書,所以初步判斷應該相對可行。

但對方後來進一步提出,想讓首長接受台通訪問的宣傳方式。

針對這個問題,最直觀的想法就是yesorno,一手交錢一手交貨,且基本原則是一定要揭露本集有收費。

第二階段的想法,則是認為「此例一開將後患無窮」。

因為可能會讓人覺得「只要找個名目付點錢,就能來上節目了」。

那,如果將「活動業配」和「首長受訪」兩件事分開呢?例如在業配上線的一、兩個月之後,再以不收費的方式專訪首長,前提當然也是製作人對這個題材(首長)有興趣。

只不過,再進一步想,同樣是「此例一開將後患無窮」。

因為後續肯定還是會招致「台通就是有接到標案才會讓XXX上節目」、「那下次先給錢,我也能上台通受訪吧」等等批評。

到時候,再怎麼解釋「是因為這個題材有趣才做的」,也很難有說服力了。

雖然那個案子後來沒有成案,但也因此釐清了目前的想法:「政治人物」類的題目不跟金錢掛鉤。

在沒有商業合作的前提下選題,選題原則就變得比較單純,亦即:一切視個人價值觀、輿論風向、偏好、美學及風險等綜合考量而定。

但也能想像,即使一切不與金錢掛勾,未來只要讓A來上節目後,B、C、D的幕僚團隊可能也會接著來信詢問,到時候該怎麼尷尬但不失禮地說明「他可以,但你不行」,仍然是個挑戰。

四、我想推薦XXX來上台通接受訪問(因為他OOO,所以他很讚)跟錢有關的膚淺話題交代完了,接著進入跟創作比較有關的主題。

但還是再次強調,我自認到現在,還是只能理解逞誠腦袋裡大概10%的創作想法。

因為這就像你很難「幫一個小說家寫小說」,畢竟大部分的東西都裝在他腦袋裡。

台通節目的形式,目前基本還是分兩種:2~3人對談、訪談來賓。

對談的集數先不講,因為這類內容我幾乎不涉入,很多集數我也是上線之後才聽到的,甚至很多故事我平常也沒聽過,例如最近EP112提到的:國中生何ㄟ和他爸從流星街騎機車載古箏回土城的故事。

來賓的話,大家應該可以想像,世界上有各式各樣的人背負著「宣傳」的責任,想要到台通這個「閒聊台」說他們想說的話。

而且因為台通節目的「綜合性」特質,所以邀約名目真的是五花八門。

近期來賓訪談的集數比例有些微增加,這些來賓們也都是「有話要說」,而且節目效果也都還不錯。

身為新聞所的肄業生,我覺得現在的台通訪談,可以用「新聞」的分類方式來說明:台通做的訪談是「人物專訪」,而不是「專題報導」。

節目內容是以「人」為主,而不是「議題」,所以不可能整集60分鐘的篇幅都在講「你想講的事情」。

以下提供部分訪談集數連結,括號中是每位來賓的「有話要說」:EP108不哭不哭眼淚是珍珠ft.家安、子桓(紅鼻子醫生) EP105「不想接手隨時可以放棄」👐🏻ft.陳昭賢(明華園) EP101有用的人就有用ft.Omah(小綠)(母語保存/可口可樂對話瓶*) EP99收好塑膠袋ft.林美美(獼猴共存協會) EP91一定和解,已經和解ft.楊雅喆(天橋上的魔術師)其中,可口可樂這一集,是有收費的「整集」商業合作,報價當然就會比一般的業配高,因為前期溝通和製作成本也比一般業配高很多。

如果這種「整集專題」的模式,內容本來就有正面的社會意義、或者本身就是個好題材,當然是何樂而不為,例如:可口可樂想討論的「語言/原住民」。

但對製作過程來講,從訪綱的對焦、來賓的選擇,再到準時上刊的時間壓力,過程就會比較辛苦。

因為,製作方最不希望發生的事情就是,「因為收錢,所以節目變難聽了。

」這對節目長期發展一定是壞事。

以這一集的來賓邀約工作為例,我們原本曾想找原住民演員、或是電視劇的族語老師,再後來才透過朋友推薦而認識了小綠。

(再次感謝從花蓮遠赴台北錄音的Omah小綠!)先撇除商業合作因素,關於來賓類型,有兩種是我們比較頭痛的,所以目前成立的case非常少:1、高層出馬可以展現誠意但節目很難成立有些邀約方會覺得,一定要請出組織內一位具權威性的大大來上節目,藉以展現誠意。

但這通常很難成立,因為位階越高的人,講話包袱越重,節目的效果就容易越差。

明華園的執行長昭賢可說是難得的特例,但這可能也跟她所屬的產業(表演藝術)有關。

2、政治人物在各種來賓類型裡,最「麻煩」的就是政治人物了。

政治的「合作」和一般商業的考量非常不同。

第一,是政治產業的「風險」本來就高且難預測;第二,是「背書」的對象不一樣;第三,則是因為台通的訪談方式「毫不客觀中立」,所以一定必須是主持人「有感覺」(例如:喜歡、好奇、疑惑)的人選,節目也才可能好聽。

商業業配多僅限於「產品」,但政治合作,背書的對象是「個人」或「政策」。

如果政治人物之後爆出爭議,即使是婚外情這種毫無公共性的事件,或是政策因為各種人為或不可抗力的因素而無法順利執行,節目可能都會間接受傷。

所以,目前台通訪問過的政治人物,仍僅有呱吉和陳柏惟這兩位「非典型」的政治人物,還有早期EP20的「高雄市民」陳其邁。

五、節目以外前面講完業配與來賓的合作原則,接下來講節目以外的事情。

公司的收入結構目前就是以業配為主,其他的外部節目feat.、演講、表演活動等等邀約,費用考量真的是其次,因為這些收入很難和業配一樣高。

接不接邀約的主要考量,主要是準備與執行的時間成本,以及合作內容的有趣程度。

以台通現階段的狀態來說,仍然是「如果有外面的舞台,就盡量去。

」畢竟podcast在整個台灣社會中仍然是小眾。

以演講為例,無論是大學系上課程、社團、校方或政府部門邀請的演講,我們也都希望盡量接。

目前也從這些外部活動得到一些回饋:1、大學生聽podcast的人數蠻少的,所以有機會還是會想去接觸看看。

政府部門願意接觸新興傳播媒介,也很值得鼓勵。

但外縣市的邀約,真的就是時間成本問題,例如:三月去中央大學光電所演講,即使只是中壢,但算上演講前的午餐,就要花上整整一個工作天。

近期的例子:高雄市政府青年局【一生都在研究怎樣講話才好笑】2、參與其他節目的錄製和拍攝,同樣是以時間成本為主要考量。

常設製作的節目,有的是媒體公司製作的常態性節目、有的是公關公司執行政府部門行銷標案,通常都有固定的通告費/車馬費,通常是幾千元不等。

近期的例子:【台通】0成本滾出一桶金!破解2個月衝上Podcast冠軍秘辛ft.台灣通勤第一品牌|下班經濟學1453、有些「特別企劃」則是企業品牌委託製作公司拍攝的。

此類案子的「商業性質」更純,而且也不是常態性的節目,合作預算就會比較高,因為扮演的角色其實更不像「來賓」,而是有一點點「代言/站台」的味道。

近期的例子:【吉列5分鐘鋒利鍛造廠Podcast】六、演講主題針對演講這個「產品線」,可以多說明一些。

截至目前最大宗的邀約,都還是請台通去分享「如何製作節目」。

但有幾次經驗,發現台下參與者,背景並非相關科系或產業,甚至沒聽過台通,更甚至沒聽過podcast。

面對這樣的TA,直接以台通節目為案例分享「如何製作節目」,用想的就知道效果不會太好。

所以我們近期也開始調整,將演講再分成幾個「子產品」:節目製作、人生哲學、聊天術。

而且我們也嘗試在演講的前幾天,請主辦單位代為發布簡單的問卷,先調查這次演講的參與者背景,讓主持人得以事先掌握情況,再調整演講各段內容的比例。

1、面對需求明確的主辦單位和參與者,分享「如何製作節目」,應該算是目前最輕鬆的演講,因為執行的經驗最多。

2、要講「人生哲學」,則是從前述的經驗發現,總會有些講座的參與者對podcast並不熟悉,但主辦單位仍想找一些「當紅人物」來做經驗分享,所以才衍生出這個題目。

但即使是同為「人生哲學」的主題,也需要根據參與者的背景而定,畢竟上班族、大學生和高中生的煩惱應該不太一樣。

3、「聊天術」則是很最近才收斂出的主題。

生成的邏輯跟上一段很類似。

如果不想講太廣泛的心靈雞湯,但又無法進到專業的「節目製作」主題,那就提供一項人人都能用到的技能——「懂閒聊」——這也是台通經常被媒體貼的標籤。

例如,即使是逞誠平時跟朋友的聚會,當有遲到的人出現時,逞誠就會幫這位朋友「前情提要」當下的話題,就像他經常在節目上說,「來,這裡我們先跟聽眾說~明一下」,這就是一種從節目內容可以看出他比一般人「懂閒聊」的線索。

但這個產品還未成形,而且近期的演講都因為疫情取消了,哭哭。

我自己蠻期待這套演講的內容。

七、小結如同本文最一開頭說的,我的功能是「讓創作者維持在可以舒服創作的(心理)狀態。

」相對的,要如何「製作」一個節目,或是如何「經紀」一個藝人,這兩件事都是高度「創作思維」的工作。

你現在如果問逞誠「為什麼要這樣經營何ㄟ?」這個問題可能就像問諾蘭「為什麼要這樣拍《全面啟動》?」。

他們當然可以講出很多「概念」和執行方面的「如何」,但講到底,是很難有下一個人用一樣的想法拍出《全面啟動》的。

所以,身為一個助理,老實說在「公司經營」的大方向上能提供的建議非常有限。

我能部分使得上力的,多是針對特定來賓的意見、談論時事新聞的政治風險判斷、提供人脈牽線、或是想偷渡一些自己在乎的社會議題等等範圍。

但台通兩年後會是什麼樣子?我真的不知道呀。

最後,也跟身邊對台通有興趣的親朋好友說一聲,我的頭銜就是助理啦,所以各種合作事項當然不是我說的算。

我能提供的具體協助,應該比較像是「提案階段的顧問」,讓有興趣來合作的朋友,可以事先徵詢意見,減少提案的溝通成本。

畢竟現在疫情期間整天在家,有人打電話來陪我聊聊天,我也是很開心啦。

*更多討論可見臉書版本責任編輯:Chris延伸閱讀:真正起飛還是泡沫?台灣「Podcast元年」的8個觀察【帶你看Podcast】兒童節目攻佔排行榜/新手錄音大禮包/Podcast如何在地化【傳統與數位的媒體抉擇之路】EP3.敏迪:Podcaster全職創作越自由,就必須越克己【傳統與數位的媒體抉擇之路】EP4.廣播主持人陳思安:聲音媒體沒有輸,陪伴感是強項! 分享文章或觀看評論 評論 精選轉貼 品牌 博弘雲端二度蟬聯HRAsia最佳雇主獎!打造公開透明職場環境,追求有意義的夥伴關係 2022/08/19 廣編企劃 企業文化 、價值 、博弘雲端科技 、亞洲最佳企業雇主獎 、HRAsia 、經營理念 、人才資本 、產業人才培訓 台灣雲端服務領導品牌博弘雲端科技Nextlink二度榮獲「亞洲最佳企業雇主獎」,其職場透明、重視人才資本、積極培育人才是獲獎關鍵。

而如此向心凝聚的企業,營收也不斷創高,更預計在今年第四季將營運版圖拓展至東南亞,成立暨香港、上海後的海外第三據點。

評論 SPONSORED PhotoCredit:博弘雲端科技 評論 台灣雲端服務領導品牌博弘雲端科技Nextlink,從330家企業中脫穎而出,二度榮獲由《HRAsia》所頒發的「亞洲最佳企業雇主獎」。

博弘雲端科技總經理何冠生表示:「博弘雲端創立以來即以透明誠信為經營理念,我們非常重視每一位員工,並積極與同仁經營有意義的夥伴關係,很榮幸再次獲得HRAsia的肯定,非常感謝每位同仁的用心與努力,博弘也將持續提供優質的工作環境。

」2022「亞洲最佳企業雇主獎」共吸引了亞洲各國共330間企業報名,其中僅有90間企業獲得此殊榮,而博弘雲端科技在評鑑三大指標「企業核心文化」、「員工自我意識」、「團隊溝通協作」,各項分數上皆高於產業平均值;其中「企業核心文化」及「員工自我意識」部分更高於產業平均分數20%以上,顯見員工對於博弘核心精神的肯定與認同。

PhotoCredit:博弘雲端科技博弘雲端科技二度蟬聯HRAsia亞洲最佳企業雇主獎。

打造透明職場,讓員工了解自己對公司的價值從創立至今博弘以「誠信」、「極度透明」與「追求有意義的合作成果與關係」作為經營理念,對外以誠信服務客戶,為客戶爭取最佳利益;對內則鼓勵塑造公開透明的組織環境,給予同仁積極參與公司營運與決策的平台。

藉由每月舉行月會,透明化公司營運及發展,博弘相信公開企業經營可讓員工了解公司的規劃,並認識自身對於公司的價值,進而達到與公司共同成長、一同前進的目的。

何冠生表示:「我們希望員工間不只是把彼此當成同事,而是能成為共同追求有意義成果的夥伴。

」重視人才資本,積極培訓雲端產業人才博弘相信「人才」是公司最重要的資本,除了對內積極傾聽員工聲音,並且提供員工專業技能訓練與原廠訓練外;對外也持續為業界培養雲端產業人才,舉辦「Bootcampprogram」培訓課程,提供結構式培訓計畫。

課程中除了安排公司內部資深講師開課教學,以及學長姊實習制度外,更安排Amazon、Google等原廠專業講師授課,讓全無經驗的新鮮人能從零到有學習雲端產業知識,為培養產業人才貢獻一己之力。

追求平衡生活,鼓勵員工參與公益與運動除了員工自身與公司的成長外,博弘雲端科技亦重視家庭關係與平衡生活,鼓勵員工追求工作與生活平衡,特別規劃家庭日及MeaningfulDay有薪假,其中家庭日更可申請津貼,鼓勵員工在休假期間與家人共享時光;也期透由MeaningfulDay鼓勵同仁參與公益活動及各項運動,樂於工作生活中。

PhotoCredit:博弘雲端科技博弘雲端科技不定時舉辦員工活動凝聚團隊向心力。

立足台灣放眼亞太,Q4啟動海外第三據點公司成員的肯定也帶動了公司營運表現,因疫情所帶動的數位化浪潮正盛,博弘自2020年開始,營收表現不斷創新高,2022上半年的業績較去年疫情爆發時更成長了64%。

何冠生表示:「看好後疫情時代企業對於數位及上雲需求的持續增長,我們Q4預計將營運版圖拓展至東南亞,成立暨香港、上海後的海外第三據點。

」希望以博弘堅強的技術團隊與多年客戶服務經驗,提供亞太區企業更全面的雲端服務體驗。

本文章內容由「博弘雲端科技」提供,經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廣編企劃編審。

分享文章或觀看評論 評論 廣編企劃 由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業務團隊》製作,由各品牌單位贊助。

業務與行銷相關合作,歡迎與我們聯繫。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