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出創意5:50個魔法科學實作 - 臺灣網路科教館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本書是「玩出創意」系列第五集,內容涵蓋七大類(共50項)的實作科學實驗。

... 也可以將外型予以美化、趣味化,或可發想將本活動之概念,設計成具有實用性之用品。

首頁 生活科學廳生活科學補給站 分類查詢 全文檢索 科展群傑廳科展資料 生活科學廳問與答及補給站 教學資源廳影音資源 作品名稱 作品摘要 指導老師 全文 資源名稱 全文 資源名稱 全文 名稱 講者 全文 生活科學補給站 化學 生物 健康教育 地球科學 數學 生活科技 物理 專題導言 STEAM 玩出創意5:50個魔法科學實作 瀏覽人次10525 加入最愛 資料來源科學研習月刊57-08 文/白榮銓 臺中市居仁國中退休教師 依據「十二年國教自然科學領域課程綱要草案」,學習重點除了涵蓋「科學核心概念」之學習內容之外,更重視各學習階段學習者,面對科學相關議題時,展現的「科學探究能力」與「科學的態度與本質」之學習表現。

即自然科學課程應引導學習者,經由探究、實作等多元方式,習得科學探究能力、養成科學態度,以獲得對科學知識內容的理解與應用能力。

到底要如何在科學實作中玩出創意?科學探究要如何融入科學實作?       本書作者許良榮是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科學教育與應用學系教授,致力於科學遊戲、科學魔術、科學概念診斷與學習、科學史與科學本質等研究領域。

本書是「玩出創意」系列第五集,內容涵蓋七大類(共50項)的實作科學實驗。

各單元包含:操作過程、原理說明、叮嚀的話以及參考資料。

實驗主題涵蓋:力、水、電磁、光、空氣、化學及其他等,每一單元皆包含:可供讀者下載觀賞實驗影片的QRC、所需器材、操作過程與現象、製作方法、原理、叮嚀的話以及參考資料等。

到底這些科學實作,能帶給學生那些體驗、驚喜和領悟?  培養科學探究的興趣 本書「袋鼠下坡」單元,是「步行下坡」(rampwalker)系列玩具之一,袋鼠玩具的前後腳掌皆為圓弧形,當袋鼠玩具置於斜坡頂點時,隨著下坡的運動過程,前後腳會交替接觸斜坡(即輪流做為支點),呈現前後搖擺的趣味姿態(影片連結)。

製作時,以飛機木為材料,裁切出袋鼠的身體和雙腳,最後以竹籤和鐵絲組裝起來(圖1)。

圖1.袋鼠下坡玩具(圖片來源:許良榮教授) 「袋鼠下坡」身體前後搖擺的原理,以分解動作(圖2)說明如下: (1)一開始以後腳為支點,此時重心在支點的右側,故袋鼠頭部朝下運動,前腳會向前著地; (2)前腳為支點,重心在支點的左側,故後腳由於本身的重量往下掉,往前腳靠近; (3)由於重心在支點的左側,故袋鼠會尾巴朝下、頭部朝上,以及前腳往前跨出一步; (4)此時支點轉移到後腳,重心在支點的右側,故袋鼠會發生尾巴朝上、頭部朝下的運動。

反覆上述步驟,就形成袋鼠前後搖擺的步行下坡現象。

圖2.袋鼠下坡原理(圖片來源:許良榮教授) 本書的「紙杯下坡」單元,可視為「袋鼠下坡」單元透過創造力的「轉換」(transfer)原則,即「將某領域的做事原理,應用到另一個領域」,設計出來的動手做活動(影片連結)。

製作步驟(圖3)如下:以竹籤插入瓦楞板的頂端,再貫穿紙杯中央,瓦楞板必須可以在紙杯內自由轉動;在紙杯內側分別黏貼兩塊保麗龍,以限制瓦楞板的左右擺動幅度;左邊的保麗龍不要超出杯底,插入長腳圖釘,以調整杯子的重心偏向左側;右邊的保麗龍要凸出杯底約0.2公分,而且要以美工刀將底部修成圓弧狀。

圖3.紙杯下坡裝置示意圖(圖片來源:許良榮教授) 將製作完成的裝置,放在斜坡上,紙杯中央能夠自由轉動的瓦楞板,如同袋鼠的後腳;紙杯底前端的保麗龍,則如同袋鼠的前腳;故紙杯口能反覆一開一合地步行下坡。

如果紙杯內的瓦楞板、保麗龍的底部傾斜不平整,則紙杯下坡時就會歪歪斜斜。

可以指導學生探究「重心位置」對於「下坡的速度」有何影響。

「ToysfromTrash」網站透過創造力的「減少」(reduce)原則,即「變少或減小原有事物的大小、長度、重量、數量、比例等」,設計出更簡單的「走斜坡」(walkingtheramp,網址)動手做活動。

製作步驟(圖4)如下:以厚度0.25公釐的透明塑膠片為材料,依網站提供的圖型輪廓剪下來,再摺疊出四條腿、頸部、頭部和尾巴等部位;然後以彩色膠帶美化外觀,或者以油性簽字筆畫上自己喜歡的圖案;最後取一支兩端添加少許黏土的竹籤,以膠帶黏貼在「身體」的中央。

圖4.「走斜坡」玩具(圖片來源) 實驗時,斜坡以保麗龍板較佳,因為摩擦力較大,成品才能振動下坡(影片連結)。

注意調整竹籤上的黏土重量,若黏土太多,則可能壓垮成品;若黏土太少,則振動幅度太小。

指導學生探究: (1)改變不同光滑程度的斜坡材料,觀察對於振動下坡的影響為何? (2)若作品無法在一直線上直走下坡,則可能有那些影響因素?要如何調整? (3)採分組競賽,看看誰的作品可以走最快(或最慢)?在相同的距離,誰的作品走了最多步? 2017年,遠哲趣味科學競賽有一項「下坡玩具大車拼」(影片連結),參賽者以規定的材料(竹籤、黏土、吸管、塑膠板、西卡紙)設計並製作步行下坡、振動下坡玩具,並經由調整重心位置、質量分布、轉動角度等變因,使下坡玩具分別於「步行下坡慢慢走」及「步行下坡快快走」活動中,能以最慢及最快速度,一步一步的往下走。

此項「創意競賽」不限定材料,參賽者可以發揮創意,自行設計下坡玩具及斜坡,使下坡玩具能沿著斜坡往下走,也可以將外型予以美化、趣味化,或可發想將本活動之概念,設計成具有實用性之用品。

英國「GrandIllusion」玩具網站,曾推出一款壓克力材質製成的透明盒子,表面有規則排列的半圓凸狀,呈「45度傾斜」排列,稱為「拷貝編碼器」(copycoder)。

表面半圓凸狀的結構,目的是「利用圓柱體的折射原理,能將文字進行編碼和解碼」。

編碼時,使用者只要將拷貝編碼器置於文字訊息上方,即可呈現出一大堆亂碼的影像;或者到「CopycoderMessageCreationPage」網站(網址),輸入想要傳遞的英文文字訊息(中文無法正常編碼),就能得到編碼後的影像(圖5),然後寄給對方。

解碼時,只要將拷貝編碼器置於亂碼圖像上,就能辨認出原來的文字訊息(圖6)。

圖5.THANKYOU經過編碼後的圖像 圖6.經過拷貝編碼器解碼後的圖像(圖片來源:許良榮教授) 「拷貝編碼器」須至國外網站網購,耗時又耗費,其實只要了解拷貝編碼器的原理,就能使用「壓克力圓棒」為材料自行製作。

值得注意的是:國外拷貝編碼器表面的半圓凸狀,呈現「45度傾斜」平行排列,文字編碼則沒有傾斜。

自行製作時,若同樣將壓克力圓棒傾斜排列,則每根圓柱體的長短不一,剪裁相當麻煩又可能不整齊。

本書自製的「密碼編碼器」單元,透過創造力的「轉向」(changedirection)原則,即「對一件事物轉個角度來看,藉由角度的轉變而產生新的觀念或物品」的動手做活動,將文字改以「45度傾斜」編碼(圖7),而壓克力圓棒則改為「垂直排列」,這樣產生的編碼和解碼(圖8)效果,相當於國外購買的拷貝編碼器(影片連結)。

  圖7.編碼的「天天開心」(圖片來源:許良榮教授) 圖8.解碼後的「天天開心」(圖片來源:白榮銓老師) 至於詳細的製作方法及原理,請參考本書作者在本刊第56卷第4期發表的《教學現場:密碼解碼器》(網址)。

中文的文字除了能透過編碼器編碼之外,還能夠透過影像處理軟體(例如PhotoImpactX3)製作,但是為了節省教學準備時間,本書提供現成的「密碼紙圖檔」(共12頁)網址,只要下載列印出來,即可供「密碼解碼器」解碼之用。

由上述可知,透過創造力的「轉換、減少、轉向」等原則,能夠激發創意,將國外的玩具轉化為適合國小、國中程度的動手做活動。

活動的目的是讓不同學習階段的學生,能透過科學探索瞭解現象發生的原因或機制,並滿足好奇心;同時能透過成功的科學探索經驗,感受自然科學學習的樂趣。

即學生能透過動手實作,感受以成品表現自己構想的樂趣,並透過解決問題或驗證自己想法,獲得成就感及增強自信心。

 提升科學探究的能力 普通的噴泉是應用連通管的原理,即利用管子將高處水源的水,引到低處,因為高處水源的水面,高於低處水源的水面,所以會發生噴泉的現象,由於能量的損失,普通噴泉噴出的水位高度,通常低於高處水源的水面。

若高處水源的水面,與噴泉噴嘴處的高度差為h,則這段高度差水柱所產生的壓力差hd(d:水的密度),就能造成噴泉向上噴發。

但是水源一定要高於噴嘴,才能產生噴泉嗎?古希臘數學家、物理學家和工程師希羅(HeronofAlexandria,約10-70AD),發明了水源低於噴嘴的噴泉,稱為希羅噴泉(Heron'sfountain)。

這項偉大的發明符合了創造力的「逆向」(reverse)原則,即「將現存的事物或觀念以反轉的方式思考,或是力學機制的反轉使用,是一種不侷限於現有機械的反轉運作」。

希羅噴泉(圖9)包含三個組件:噴水口A盆、水源B瓶以及氣壓源C瓶,各個瓶口和水管的連接處,必須確實密封,否則實驗無法成功,當B瓶入水約八分滿時,就能在噴水口A盆產生噴泉。

圖9.希羅噴泉結構示意圖(圖片來源:許良榮教授)   實驗時,將水由上往下,緩緩倒入A盆,這些水會經由通往C瓶的管子流入C瓶(A、C瓶水面的壓力差h1d);隨著C瓶內的水位上升,C瓶內的空氣受到擠壓,空氣經由通往B瓶的管子流入B瓶;B瓶內的水面受到來自C瓶空氣的擠壓,經由通往A盆的管子往上流往A盆(A、B瓶水面的壓力差h2d),由於h1d>h2d,所以水會由噴嘴口噴出,形成噴泉。

若C瓶的位置愈低,則h1d-h2d愈大,噴泉就會噴得愈高。

本書的「希羅噴泉」單元,使用的材料,包含:寶特瓶、吸管、細透明水管、滴管(做為噴嘴),須以熱熔膠粘封透明水管、吸管和寶特瓶的接口處,使其沒有任何縫隙,否則實驗無法成功。

實驗步驟(圖10)如下: 圖10.寶特瓶組裝的希羅噴泉(圖片來源:許良榮教授) (1)先將水倒入A盆,水會自動流入C瓶; (2)當C瓶內水位約八分滿,倒立整個裝置; (3)使C瓶的水,全部流入B瓶; (4)再將整套裝置轉為正立,然後緩緩倒水入A盆,注意水位不能高於噴嘴口,就能在A盆的噴嘴看見噴泉現象(影片連結),實驗原理如上段所述。

教學時可以採取分組競賽,看看那一組製作的成品,噴泉的高度最高,或是噴泉持續的時間最久。

2015年8月,英國「每日電訊報」(TheTelegraph)網站,刊登一篇《如何將手機變成3D全像投影機》(Howtoturnyourphoneintoa3Dhologramprojector)的動手做活動,可視為利用創造力的「延伸」(extend)原則,即「將一個現存的事物,加以擴大,可以是有形的外在尺寸,也可以是將功能或效能的擴大」。

此篇文章介紹以透明單片光碟盒為材料,裁切成四片梯型,再以膠帶固定成梯形立體錐,置於平放的手機螢幕上,然後到YouTube搜尋全像影片(hologramvideo)播放,在光線較暗的環境下,能夠在手機上方的立體錐內,看到浮空幻影(圖11)。

圖11.手機螢幕上方的浮空幻影(圖片來源) 其實,早在19世紀60年代,英國科學家和發明家佩珀爾(JohnPepper,1821-1900),就展示了一種能在劇場和魔術表演中,產生幻覺的技術,他使用平面鏡和燈光設置,能讓舞臺上的物體消失或復現,這項技術稱為「佩珀爾幻象」(Pepper'sghost)。

例如在地板上投影圖像(圖12),並將其反射到舞台上的玻璃片,就能讓現場演員(左)與投射的幽靈(右)互動演出。

圖12.佩珀爾幻象(圖片來源:WikimediaCommons) 本書的「浮空投影」單元,考量學生切割光碟片盒時的安全及方便,故配合手機或平板電腦的螢幕大小,影印適當大小的製作圖,以膠帶黏貼於厚度0.25mm的透明膠片背面,然後裁切、彎折,以膠帶黏貼成梯形立體錐。

「浮空投影」裝置所投射的影像,並非3D立體影像,而是全像影片內「前、後、左、右」的四個影像,分別反射到梯形立體錐的四個面而已。

指導學生探究: (1)取一個平面鏡,擺放在手機螢幕上,觀察鏡子與螢幕在不同夾角時,所形成的影像位置,有何差異? (2)製作不同角度的梯型立體錐,觀察所形成的影像位置,有何差異? 本書的「靜電動力球」單元,利用靜電,能使小保麗龍球在塑膠管內快速的來回運動(影片連結),此動手做活動運用了「靜電感應、接觸起電、靜電接地」等科學原理,可視為利用創造力的「合併」(combine)原則,即「將多種的事物、構想、目的或功能,合併成一體,以解決問題或創造出新的事物」。

製作材料,包含:保麗龍球、鋁箔紙、透明塑膠管(直徑1.5公分)、靜電棒。

製作步驟:以鋁箔紙包覆保麗龍球,並儘量使表面平滑,使其容易滾動;然後將包覆鋁箔紙的保麗龍球,放進透明塑膠管中;最後以鋁箔紙包住透明塑膠管的兩端開口。

實驗步驟:一隻手拿著塑膠管包有鋁箔紙的一端,使塑膠管維持水平狀態;另一隻手拿著靜電棒,打開靜電棒的電源開關,將靜電棒接觸塑膠管包有鋁箔紙的另一端(圖13),觀察塑膠管內的保麗龍球運動情形。

圖13.靜電動力球的裝置(圖片來源:白榮銓老師) 實驗原理如下: (1)當帶有電荷的靜電棒,接觸到塑膠管一端的鋁箔,由於靜電感應,使得保麗龍球的正負電荷發生分離,保麗龍球上的負電荷,受到排斥,集中在遠離靜電棒的另一端,而正電荷則集中在靠近靜電棒的這一端;由於正負電荷互相吸引,保麗龍球將朝向靜電棒運動。

(2)當保麗龍球接觸鋁箔之後,靜電棒持續產生的負電荷,會中和保麗龍球上的正電荷,使得保麗龍球剩下負電荷,由於同性電荷相排斥,使得保麗龍球遠離靜電棒,朝向手持的一端運動。

(3)當保麗龍球接觸塑膠管另一端的鋁箔紙,負電荷會經由人手,傳導至地面而流失,恢復電中性的保麗龍球,由於靜電感應,再度往靜電棒的方向運動,因而產生左右來回的運動。

指導學生探究: (1)改變不同的變因,例如保麗龍球的大小、塑膠管的長度、直徑和塑膠管兩側的包覆材料種類,然後觀察這些變因對於保麗龍球運動的影響; (2)改用摩擦毛髮後的氣球取代靜電棒,觀察實驗是否成功。

由上述可知,透過創造力的「逆向、延伸、合併」等原則,能夠激發創意,設計出適合不同學習階段的學習內容;學生能在實驗中,辨明多個自變項、應變項,並計劃適當次數的測試、預測活動的可能結果;並能將所學習的知識,正確連結到觀察的現象及實驗數據,並推論出其中的關聯;最後在教師的指導或說明下,瞭解探究的意義,進而根據問題特性,規劃出具有可信度的探究活動。

綜合上述,產生創意的方法有很多種,有時候創意只是改變了自己的想法,然後用不同的眼光,看待一件舊東西,就可能產生「動手做出新事物」的靈感。

創意動手做活動,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動機,教師可依據不同學習階段之學習內容,蒐集與發展符合學生程度的動手做科學課程,引導學生透過「實作與探究」,培養「思考智能」與「問題解決」等相關的探究能力,至於本書還有那些有趣又好玩的動手做活動?這些活動與那些學習內容及學習表現相關?這些都有待您進一步的閱讀與思考!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