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舉策略對一致投票與分裂投票的實證研究:2010年臺中市 ...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派系政治與臺灣政治變遷》。

臺北:月旦。

陳義彥(2010)。

《政治學》。

臺北:五南。

陳義彥、陳世敏(1991)。

《七十八年選舉的報紙新聞與廣告內容分析》。

臺北:業強。

Skipnavigation 中文 English 中興大學機構典藏NCHUInstitutionalRepository 中興大學機構典藏DSpace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NCHUInstitutionRepository 法政學院 國家政策與公共事務研究所 請用此HandleURI來引用此文件: http://hdl.handle.net/11455/22382 標題: 選舉策略對一致投票與分裂投票的實證研究:2010年臺中市市長選舉之分析TheEmpiricalStudyontheDifferentImpactwithElectionalStrategiesofUnanimousVoteorSplitVoteforTaichungMayorSuffragein2010 作者: 謝承辰Hsieh,ChengChen 關鍵字: 選舉策略;electionstrategy;一致投票;分裂投票;賽局理論;選戰行銷;unanimousvote;splitvoting;gametheory;marketingcampaign 出版社: 國家政策與公共事務研究所 引用: 一、中文部分 (一)專書 王振寰(1996)。

《誰統治臺灣?:轉型中的國家機器與權力結構》。

臺北:巨流。

朱鎮明(2003)。

《政治管理》。

臺北:聯經。

巫和懋、夏珍(2002)。

《賽局高手---全方位策略與應用》。

臺北:時報。

李培元(1997)。

《政治商品化理論》。

臺北:揚智文化。

林水波(2011)。

《選舉政治學》。

臺北:五南。

胡佛(1998)。

《政治學的科學探究(三)》。

政治參與選舉行為。

臺北:三民書局。

袁方(編)(2002)。

《社會研究方法》。

臺北市:五南。

張永誠(1991)。

《選戰行銷---如何在競爭中獲勝》。

臺北:遠流 張美慧(2012)。

《政治行銷》(PoliticalMarking)。

臺北:揚智。

梁世武(2006)。

《政治傳播與競選策略》。

臺北:五南。

畢恆達(1996)。

《詮釋學與質性研究.於胡幼慧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

臺北:巨流。

陳明通(1995)。

《派系政治與臺灣政治變遷》。

臺北:月旦。

陳義彥(2010)。

《政治學》。

臺北:五南。

陳義彥、陳世敏(1991)。

《七十八年選舉的報紙新聞與廣告內容分析》。

臺北:業強。

陳義彥、黃麗秋(1992)。

《選舉行為與政治發展》。

臺北:黎明文化。

陳鴻基(1995)。

選舉行銷戰: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臺北:正中書局。

彭芸(1975)。

《政治傳播理論與實務》。

臺北:巨流。

彭懷恩(2005)。

《競選傳播》。

臺北:風雲論壇。

鈕則勳(2005)。

《政治廣告理論與實務》。

臺北:揚智文化。

(2006)。

《競選傳播策略:理論與實務》。

臺北:韋伯文化。

鄭自隆(1992)。

《競選文宣策略廣告、傳播與政治行銷》。

臺北:遠流。

(2004)。

《競選傳播與臺灣社會》。

臺北:揚智文化。

謝淑貞(1999)。

《賽局理論=GAMETHEORY》。

臺北:三民書局。

(二)期刊論文 王智賢、曾姵華(2008)。

〈勸退參選的賽局分析-政黨利益模型〉。

《經社法制論叢》,第42期,頁193-227。

王嵩音(2010)。

〈臺灣選民媒介使用對於候選人形象與評價之影響:傳統媒介vs.新媒介〉。

《傳播與管理研究》,第10卷第1期,頁3-36。

王業立、彭怡菲(2004)。

〈分裂投票:一個制度面的分析〉。

《臺灣政治學刊》,第8卷第1期,頁31-45。

王靜儀、傅恆德(2007)。

〈派系政治下之府會關係:臺中縣的個案研究(一九五一至二○○五)〉。

《政治科學論叢》,第34期,頁45-71。

吳重禮(2000)。

〈美國「分立性政府」研究文獻之評析:兼論臺灣地區的政治發展〉。

《問題與研究》,第39卷第3期,頁75-101。

(2001)。

〈分立政府:肇因、影響、改革〉。

《中國行政評論》,第10卷第4期,頁1-22。

(2008)。

〈政黨偏好、制衡認知與分裂投票-2006年北高市長暨議員選舉的實證分析〉。

《臺灣民主季刊》,第5卷第2期,頁27-58。

吳重禮、王宏忠(2003)。

〈我國選民「分立政府」心理認知與投票穩定度:以2000年總統選舉與2001年立法委員選舉為例〉。

《選舉研究》,第10卷第1期,頁81-114。

吳重禮、徐英豪、李世宏(2004)。

〈選民分立政府心理認知與投票行為:以2002年北高市長暨議員選舉為例〉。

《政治科學論叢》,第21期,頁75-116。

吳重禮、許文賓(2003)。

〈誰是政黨認同者與獨立選民?──以二○○一年臺灣地區選民政黨認同的決定因素為例〉。

《政治科學論叢》,第18期,頁101-140。

吳重禮、黃紀、張壹智(2003)。

〈臺灣地區「分立政府」與「一致政府」之研究:以1986年至2001年地方府會關係為例〉。

《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15卷第1期,頁145-184。

林長治、黃紀(2007)。

〈不同層級選舉中之一致與分裂投票:2005年臺北縣之分析〉。

《問題與研究》,第46卷第1期,頁1-32。

林繼文(2005)。

〈虛假霸權:臺灣政治學研究中的理性選擇〉。

《政治科學論叢》,第25期,頁67-104。

紀俊臣(2006)。

〈都會區産業與都會發展之關係-以臺中都區為例〉。

《中國地方自治》,第59卷第5期,頁16。

(2009)。

〈縣(市)合併改制直轄市:理想性與現實性抉擇〉。

《中國地方自治》,第62卷第8期,頁28。

范惟翔、蔡明純、羅聖宗(2008)。

〈選舉行銷色略之前因與對選民投票行為影響之研究---以2006年高雄市市長選舉為例〉。

《行銷評論》,第5卷第3期,頁409-440。

徐永明(2005)。

〈2005年臺灣三合一選舉評析〉。

《臺灣民主季刊》,第2卷第4期,頁135-145。

許勝懋(2001)。

〈臺北市選民的分裂投票行為:一九九八年市長選舉分析〉。

《選舉研究》,第8卷第1期,頁117-158。

許慶復(2007)。

〈臺灣2008年大選與兩岸關係〉。

《T&D飛訊》,第61期,頁1-13。

陳陸輝(2000)。

〈臺灣選民政黨認同的持續與變遷〉。

《選舉研究》,第7卷第2期,頁109-141。

彭芸(2001)。

〈2000年總統大選的媒介使用、選舉參與及投票對象〉。

《選舉研究》,第7卷第1期,頁21-52。

游清鑫(2004)。

〈分裂投票解釋觀點與臺灣選舉之應用:以2002年高雄市長與市議員選舉例〉。

《臺灣政治學刊》,第8卷第1期,頁47-98。

鈕則勳(2004)。

〈2002年選舉馬英九的競選廣告策略─領導品牌之政治行銷〉。

《華岡社科學報》,第18期,頁61-86。

黃秀端(2005)。

〈候選人形象、候選人情感溫度計、與總統選民投票行為〉。

《臺灣民主季刊》,第2卷第4期,頁1-30。

黃信達(2011)。

〈臺中縣市合併格後地方派系與政黨關係初探〉。

《AsiaJournalofPoliticsandPolicy》,Vol.1,No.2,pp.91-140。

黃紀(2001)。

〈一致與分裂投票:方法論之討論〉。

《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13卷,第5期,頁541-574。

黃慕也、張世賢(2008)。

〈政治媒介藉由政治效能、政治信任對投票行為影響分析—以2005年選舉為例〉。

《臺灣民主季刊》,第5卷,第1期,頁45-85。

詹雅莉(1991)。

〈選民投票行為研究〉。

《傳習》,第9期,頁77-180。

蕭怡靖、黃紀(2010)。

〈單一選區兩票制下的一致與分裂投票2008年立法委員選舉的探討〉。

《臺灣民主季刊》,第7卷,第3期,頁1-43。

(三)專書論文 任宜誠(1993)。

(選舉行銷的策略規劃與執行)。

《選戰行銷---選舉行銷理念與實戰智慧》。

臺北:中華民國管理科學學會。

胡均立(2006)。

〈賽局論的智慧-分析策略與權勢的學問〉。

《交通大學管理學院推廣教育教材》,新竹市:國立交通大學管理學院。

(四)學位論文 王冠翔(2000)。

《政治行銷:候選人形象定位及認知差異之研究-以臺灣二○○○年總統大選為例》。

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王重義(2008)。

《我國兩大政黨陣營選舉策略、組織動員與配票方式之比較研究-以第五屆立法委員臺北市第一選區選舉為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任宜誠(1979)。

《選舉行銷策略規劃、實務與應用---以國內主要政黨及增額立委為例》。

國立中興大學企業管理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宋蕙吟(2003)。

《理性選擇理論與國際安全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邱雅萍(2009)。

《政治媒介使用、人際傳播網絡與投票抉擇相關性因素探討:以2006年北高市長選舉為例》。

南華大學傳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高捷(2010)。

《2010直轄市長選舉競選傳播之研究以臺南市為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許孝儒(2012)。

《民進黨選舉行銷研究---以2000~2008總統大選報紙文宣分析》。

東海大學政治學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陳姿君(2003)。

《從賽局理論分析地區性選舉》。

國立成功大學統計學系碩博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陳春富(2001)。

《臺灣選戰行銷模式之建構》。

國立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傅明穎(1996)。

《北市選民的候選人評價與投票行為—以民國八十三年臺北市長選舉為例》。

國立臺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辜皇譯(2010)。

《選制改變後之立法委員政治選舉策略分析---以彰化縣選舉區為例》。

國立中興大學國家政策與公共事務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辜皇譯(2010)。

《選制改變後之立法委員政治選舉策略分析-以彰化縣選舉區為例》。

國立中興大學國家政策與公共事務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黃義傑(2005)。

《我國複數選區下政黨候選人選舉行銷的運用-以2004年立法委員選舉臺灣團結聯盟高雄市北區候選人為個案分析》。

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未出版,高雄。

溫浩君(2011)。

《2010縣市合併改制直轄市對選舉策略之衝擊---臺中市長選舉之分析》。

東海大學政治學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廖峻宏(2003)。

《地方政治生態與選舉關係之研究以臺中市立法委員為例》。

南華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劉德偉(2000)。

《民意調查、選舉預測及選民投票選擇之研究─1998年高雄市長選舉個案分析》。

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蔡文崧(2008)。

《臺灣政治人物評價分析—以情感溫度計測試》。

東吳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顏孜潔(2008)。

《我國單一選制下選舉行銷之研究:中部三縣市實務分析》。

東海大學政治學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五)譯著 李美華、孔祥明、林嘉娟、王婷玉(1998)。

《社會科學研究方法》。

(EarlBabbie著)。

臺北:時英。

林文益(2001)。

《政治傳播學》。

(BrianMcNair著)。

臺北:風雲論壇。

林金榜(2006)。

《明茲伯格策略管理》。

(HenryMintzberg著)。

臺北:商周。

姚洋、邢予青、賴平耀(2010)。

《民主的經濟理論》。

(AnthonyDowns著)。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徐載華(1990)。

《局論》。

(N.N.Vorob’ev著)。

臺北:桂冠圖書。

康 樂(1989)。

《韋伯選集(三)支配的類型》。

(MaxWeber著)。

臺北:遠流。

藍兆杰、徐偉傑、陳怡君,(2002)。

《策略的賽局》AvinashDixit&SusanSkeath著)。

臺北:弘智文化。

(六)電子資源 黃秀端(2010)。

〈2010年直轄市市長選舉面訪案〉,取自《TEDS臺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資料庫》,網址:http://www.tedsnet.org/cubekm1/front/bin/ptlist.phtml?Category=182。

檢索日期:2012年10月6日。

中央選舉委員會(2010)。

〈99年直轄市長選舉候選人得票數〉,取自《中選會選舉資料庫》,網址:http://db.cec.gov.tw/histQuery.jsp?voteCode=20101101C1B1&qryType=ctks。

檢索日期:2012年10月18日。

國家圖書館(2013)。

台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取自《國家圖書館》,網址: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AgJYmo/webmge?mode=basic。

檢索日期2012年10月3日。

陳華昇(2011)。

(民進黨臺中地區選舉策略之評析),2011年11月1日。

取自《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http://www.npf.org.tw/post/1/9910。

檢索日期:2012年10月22日。

華藝線上電子圖書館(2012)。

取自《airitiLibrary華藝線上圖書館》,網址:http://www.airitilibrary.com/。

檢索日期:2012年10月3日。

二、西文部分 (一)專書 AbramsRobert,(1980).FundationsofPoliticalAnalysis:AnIntroductiontoTheTheoryofCollectiveChoice.NewYork:ColumbiaUniversityPress. CampbellAngus,PhilipE.Converse,WarrenE.Miller,DonaldE.Stokes.(1980).TheAmericanVoter.NewYork:UniversityofChicagoPress. Campbell,A.,P.E.Converse,W.E.Miller,D.E.Stokes,(1960).TheAmericanVoter.NewYork: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 Campbell,Angus;GeraldGurin,W.E.Miller,(1954).TheVoterDecides.Oxford,England:Row,Peterson,andCo. Fiorina,M.P.(1981).RetrospectiveVotinginAmericanNationalElections.NewHaven:YaleUniversityPress. Kotler,P.(1982).MarketingforNonprofitOrganization(2ndEd.).EnglewoodCliffs:Prentice-Hall. MaxWeber.(1978).EconomyandSociety:AnOutlineofInterpretiveSociology.ed.GuentherRothandClausWittich.Berkeley: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 MerriamC.E.&H.F.Gosnell.(1924).Non-Voting.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 MillerW.L.&MartinHarrop.(1987).ElectionsandVoters:AComparativeIntroduction.London:Macmillan. MuellerDennisC.(2003).PublicChoiceIII.U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Rice,S.A.(1928).QuantitativeMethodsinPolitics.NewYork:Knopf. RikerWilliam.(1962).TheTheoryofPoliticalCoalitions.NewHaven,CT:YaleUniversityPress. HeinzM.Goldman(1958).HowtoWinCustomers,London:Printers''InkBooks. (二)期刊論文 Born,Richard.(1994).Split-TicketVoters,DividedGovernment,andFiorina’sPolicy-BalancingModel.LegislativeStudiesQuarterly,19(1):95-115. Brady,DavidW.(1993).TheCausesandConsequencesofDividedGovernment:TowardANewTheoryofAmericanPolitics?AmericanPoliticalScienceReview,87(1):183-194. Burden,BarryC.,andDavidC.Kimball(1998).ANewApproachtotheStudyofTicketSplitting.AmericanPoliticalScienceReview,92(3):533-544. Campell,AngusandWarrenE.Miller.(1957).TheMotivationalBasisofStraightandSpiltTicketVoting.AmericanPoliticalScienceReview,51(2):293-312. GamsonWilliam.(1961).ATheoryofCoalitionFormation.AmericanSocioloficalReview,26(3):375-376. Jackson,John.(1975).Issues,PartyChoices,andPresidentialVotes.American.JournalofPoliticalScience,19(2):161-185. KelleyE.W.,(1968).TechniqueofStudingCoalitionFormation.MidwestJournalofPoliticalScience,12(1):62-63. Kelly,J.S.(1974).Votinganomalies,theNumberofAlternatives",Econometrica,42(2):239-251. RichardLau.,andGeraldPomper,(2002),EffectvenessofNegativeCampaigninginU.S.SenateElections.AmericanJouralofPoliticalScience,46(1):47-66. (三)專書論文 Converse,PhilipeE.(1964).TheNatureofBeliefsystemsinMassPublics.InDavidE.Apter(ed.),IdeologyandDiscontent.NewYork:TheFreePress. 摘要: 2010年就臺中市長選舉而言,選區的改變、選民增加、都會區與非都會區的型態、地方派系勢力合作等各項變數,造成此次臺中市長改選和歷屆市長選舉有著極大差異,而候選人胡志強與蘇嘉全所面臨的競選條件也隨之不同,面對如此繁複的環境,如何選擇最佳的策略,透過理性選擇的假設,彼此間的賽局盟略也為雙方候選人所思索的。

本研究嘗試以2010年五都市長選舉為研究對象,藉由選舉結果歸納,對於臺中市之選舉結果,選民的投票行為進行研究,以文獻探討方式,針對相關新聞議題、廣告策略、文宣塑造等,進一步對於選舉策略運作及其成效是否影響選舉結果進行討論,以使用TEDS臺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資料庫(2010年直轄市市長選舉面訪案)面訪資料,進一步驗證選舉策略是否與一致投票或分裂投票的行為有關,同時輔以深度訪談,了解候選人競選策略之動機,了解是否選舉策略導致了選民投票行為的改變。

在經過統計資料驗證,以及訪談結果的整理後,臺中市上次選舉的過程裡,雙方候選人並非為最佳的選擇,國民黨候選人胡志強的競選策略與市議員脫鉤,無法相輔相成,創造雙贏;民進黨蘇嘉全仍然突破不了都會區選民的認同。

加強整合派系是國民黨未來選戰刻不容緩的行動,民進黨則需思索轉型為都會形象與鄉村草根間平衡的塑造,而不論是何政黨當選,能夠徹底以民為本、民意為歸才是民主政治的美麗成就。

In2010TaichungMayorelections,theconstituencychanges,thevotersincreased,thepatternsofthemetropolitanareaandnon-metropolitanareas,cooperationwithotherlocalfactionsforcesvariables,resultingintheTaichungMayorelectionhasagreatdifferenceformthepastmayoralelections.ThecandidateSu,Chia-ChuanandHu,Chih-Chiangconditionsfacedcampaignalsowillbedifferentfromthefaceofsuchacomplexenvironment,howtochoosethebeststrategy,throughtheassumptionofrationalchoice,anotherzero-sumgamebetweenthetwosidesarealsothinkingaboutthecandidates.Wetriedtostudyallfivemayoralelectionsin2010forthestudy,summarizedbytheelectionresults,theelectionresultsforTaichung,voterbehaviorstudiestoliteraturemethodsforrelatednewstopics,advertisingstrategies,propagandashaping,etc.furtherstrategiesfortheoperationandeffectivenessoftheelectionwouldnotaffecttheelectionresultsarediscussedinordertouseTEDSTaiwan''sElectionandDemocratizationStudydatabase(2010mayoralelectionmunicipalitiesinterviewedcase)interviewsdatafurthervalidatewhethertheunanimousvoteoftheelectionstrategyorsplitvoteacts,supplementeddepthinterviewstounderstandthemotivesofcandidatescampaignstrategy,campaignstrategyledtoknowwhethervotingbehaviorchange.Afterstatisticaldatavalidation,aswellasinterviewswiththeresultsafterfinishingthecourseofthelastelectioninTaichung,thetwosidesarenotthebestchoiceofcandidates,theKMTcandidateHu,Chih-Chiangcampaignstrategyandcitycouncilorsdecoupledandcannotcomplementeachother,creatingawin-win;DPPSuJia-Chuanstillcouldnotbreakthemetropolitanareavotersagree.StrengthentheintegrationoftheKMTfactionurgentactionnextelection,theDPPwillneedtothinkabouttheimageandtransformedintoabalancebetweenruralgrassrootsshape,regardlessofwhatpoliticalpartyiselectedtocompletelyservingthecommunity,publicopinionisdemocraticnormalizationpoliticsbeautifulachievement. URI: http://hdl.handle.net/11455/22382 其他識別: U0005-2108201309520000 顯示於:國家政策與公共事務研究所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ExistinguserspleaseLogin nchu-102-7100091010-1.pdf3.33MBAdobePDF僅供校內網路,您來自外部網路無法取用,詳情查閱本頁底教學  顯示文件完整紀錄   TAIR相關文章 國立交通大學 - 國立交通大學校務基金捐款芳名錄/策略發展辦公室 GoogleScholarTM 檢查 在IR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