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力與創造力 - 蒙特梭利居家教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就像中國的西遊記,裡面也有牛魔王、鐵扇公主和孫悟空鬥法的故事,非常有趣。

如果孩子的心智夠成熟,有能力分辨真實和虛幻的不同,就能從這些想像力豐富的故事中得到益處, ... 想 像力與創造力 陳秀芬 演講 陳睿倩、吳珍 整理 童 話故事的問題 想像力與創造力這兩者與藝術創作有很大的關係,大部分的人都認為想像力的培養,可以從童話故事中啟發,但童話故事在蒙特梭利哲學裡,是有爭議的主題。

蒙特梭利並不贊成給年幼的孩子講虛幻的童話故事,她認為幼兒對現實生活中的事物,已經需要花很多能量去了解,若再加上虛構的故事,不僅會妨礙孩子的學習,還可能會使孩子誤以為真。

所以蒙特梭利強調要慎選故事,盡量避免色情、暴力、鬼怪、虛幻的內容,以免對孩子的心靈有負面的影響。

史坦丁在「蒙特梭利與兒童教育」一書中,曾引述契斯特頓(G. K.Chesterton)的論述說:「非常小的孩子,並不需要童話故事,因為生命已經夠有趣了。

故事上說湯米打開門,看見一條龍,會讓七歲的孩子興奮不已;但若光是告訴一個三歲小孩說:『湯米打─開─門─了─!』就足以讓他興奮好久。

大一點的孩子喜歡浪漫的故事,小一點的孩子則喜歡真實故事,因為他們覺得真實的故事很浪漫。

」真實世界中的變化已經夠吸引孩子了,太陽每天早上昇起來,天就亮了;晚上太陽下山,天就暗了。

大自然已經夠神奇了,我們應該要多介紹真實的世界給孩子認識。

史坦丁接著說:「在兒童成長的初期,有許多事要做,要將宇宙的許多圖塊拼湊起來。

我們不應再任意加入一些像仙女、巫婆、火龍與精靈等根本就不存在的東西,使他的工作益形困難。

我們應該記住,在這階段的兒童,會把這些東西當作客觀事實來接受,並且相信“角落那裡真的有一隻火龍”。

…他必須浪費部分的心智能量來分辨『事實』與『虛幻』。

…有時我們甚至會將孩子暴露於身體的危險中。

一位兩、三歲的小女孩,在看完『彼得潘』的故事後,認為她也可以飛,一回家就從窗口跳出而喪命。

」 朋友的孩子兩歲半,剛上幼稚園,有一陣子突然晚上不敢睡覺,就是睡著也惡夢連連。

媽媽問他原因,才知白天他在學校聽了白雪公主的故事。

於是媽媽跟學校老師溝通,但老師還年輕,經驗不是很多,只覺得其他孩子聽了沒什麼問題,所以不認為與此有關。

可是我們有經驗的媽媽都知道,「白雪公主」故事中有巫婆和壞後母,年幼的孩子聽了真的會害怕。

另外以迪士尼電影來看,畫面活潑精緻,音樂也很優美,但我們仍然應該為孩子篩選內容,因電影裡面多半有壞角色,而且有些畫面也蠻恐怖的(如「獅子王」裡獅子打架、追逐的畫面,或是「美女與野獸」裡,野獸剛出現時兇猛的樣子),對兩、三歲的小孩並不合適,所以最好不要看。

至於四、五歲以上的孩子,就可視孩子的成熟度,選擇適合的卡通給他看。

假如孩子看完後會害怕,或有不良情緒反應,就表示時間還沒到,我們太早給他看了。

所以何時該給孩子看什麼,應為孩子作明智的判斷,萬一發現給得太早,就趕快更正。

再如哈利波特一書,對小學中、高年級以上的孩子應該是好的,因為這個異想天開的故事,可以提供孩子廣闊的想像空間。

就像中國的西遊記,裡面也有牛魔王、鐵扇公主和孫悟空鬥法的故事,非常有趣。

如果孩子的心智夠成熟,有能力分辨真實和虛幻的不同,就能從這些想像力豐富的故事中得到益處,也能增進字彙和閱讀能力。

舉例來說,哈利波特第一集中有一段描述哈利波特的朋友榮恩,因家境比較貧窮,買不起好的飛天掃帚,只有一把破破的古董掃帚,飛得很慢。

書中描述「連經過的蝴蝶都會不小心超車」,你能想像那一幅景象嗎?那是很棒的形容方式!但是對於學齡前的孩子來講,哈利波特的故事內容太詭異,最好不要讓孩子看書,也不要看電影,尤其是電影,畫面刺激又逼真,實在讓孩子們很難輕易釋懷。

 幫 助孩子開展想像力 許多人以為蒙特梭利教育不鼓勵孩子的想像力,其實這是一種誤解。

相反的,蒙特梭利博士不但不壓抑幻想力,反而認為兒童應盡量發揮,以獲取最大的利益,所以她提出方法來達到這個目標。

幻想力一定和影像有關,但這些影像從哪兒來呢?首先是來自外在世界。

蒙特梭利認為幻想力必須具有感官基礎,感官教育讓我們能正確地察覺事物性質的不同,幫助我們從外在世界收集資料,提供幻想的空間。

所以我們協助孩子發展幻想力的最佳途徑,就是帶領他去經歷真實的世界,讓他藉由自發性的觀察,多用眼、耳、鼻、口和手去接觸環境,以累積正確的影像。

這裡舉一個小故事來說明:有一天,我的兩個孩子(當時姊姊約四歲半,弟弟三歲)拿了一條小涼被,鋪在客廳地毯上。

姊姊在前、弟弟在後,兩個人一前一後坐在涼被上面,弟弟扶著姊姊的肩膀。

只見兩人忽而前傾、忽而後仰,玩得很高興。

過了一會兒,姊姊站起來,拿了一本書,書上放了一些小東西,然後捧到弟弟面前問:「請問你要喝什麼?」「你要雞肉還是牛肉?」原來他們在玩「坐飛機」的遊戲!因為他們坐過飛機,有真實世界的經歷作為基礎,可以提供他們想像的材料,才能玩這樣的遊戲。

那他們怎麼玩坐飛機呢?就是自己小腦袋想像出來的喔!書怎麼會變成拖盤呢?一些小東西怎麼會變成雞肉呢?全都是他們自己的想像。

我們所做的,只是帶領他們坐過飛機而已。

再說到另一個例子,有一天我因事出門,請我媽媽幫忙在家看著孩子。

我回家的時候,看到滿地的衛生紙屑,兩個孩子把衛生紙撕得碎碎的,還很高興地跟我說下雪了。

我知道他們很想念在美國下雪的日子,他們撕滿了整個客廳的衛生紙,不知撕了多少張,實在是一個很有想像力的創作。

我欣賞了一下,同時也告訴孩子們該收拾了,我們要準備晚餐了。

就這樣,孩子們又一片一片地把衛生紙撿起來,丟到垃圾桶,完成了一次史無前例的創舉。

我事後回想,家裡什麼東西最適合做雪呢?孩子們的想像力真令我佩服。

藝術家達文西也有一個小故事,他想創作一條火龍,就養了各種恐怖的蜥蜴和昆蟲,並仔細觀察牠們,為要得到靈感,眼睛、手腳、大小比例都從這裡觀察。

據說他最後完成的「傳說中的火龍」相當逼真,他的僕人看到後飽受驚嚇,甚至奪門而出。

這些都是由真實的基礎中得到靈感,所展現出來的想像力與創造力。

所以蒙特梭利強調,要幫助孩子發展想像力,最好的方法就是多帶孩子接觸這個真實的世界,多提供他想像的材料。

  智 慧的兩種型態 蒙特梭利說智慧有兩種型態,一種是幻想力,表現時並不需要外在的輔助;另外一種是屬於知識性的、自發性的智識工作(spontaneous intellectualwork),需要特殊的方法才能突顯出來。

每個人都具有智慧的兩種型態,福祿貝爾教強調想像力的發展,蒙特梭利強調自發性的智識工作;福祿貝爾強調遊戲,蒙特梭利強調工作,兩者看起來是截然不同的派別。

不過我認同蒙特梭利的看法,幻想力不需要外在的輔助,像我們家的小朋友,拿著一條涼被當飛機,完全是他們自動自發的作法,如果是你建議他們的,那就變成是你的想像,不是孩子的想像了。

所以在想像力的部份,比較不需要外在力量的幫助。

可是另外一種智慧型態(智識工作),就很需要外在力量的幫助、培養喔!而且它必須要靠特殊的方法,就像我們要透過顯微鏡,才能看到微小的細菌一樣,自發性的智識工作更需要外來力量的幫助,所以我們才必須引導孩子認真工作,並多經歷真實世界的東西。

  想 像力與創造力的關聯 讓我們想一想「詩人」和「瘋子」有什麼異同呢?他們最大的共通點是,他們的想像力都很豐富。

但是他們最大的不同是,詩人能分辨真實和虛幻,他的觀察敏銳,能用文字表達意念,創造出美麗的作品;瘋子的幻想則與真實世界脫節,毫無創造力可言。

所以單有想像力是不夠的,能夠把想像力化成創造力,才是我們的最終目標,也是人類進步的動力。

試想,一千年前的人,能想像出現今人類坐飛機飛行的樣子嗎?經過歷代科學家的努力,人類飛行終於成了事實,世界文明科技的進步,主要就是靠人類的想像力與創造力。

因此,我們應該要多帶孩子經歷真實世界,培養他的想像力,提供他想像的空間,讓他自由地創作,不要給他太多的建議,更不要壓抑。

切記:「有想像力的創造」才是我們的目標。

一所蒙特梭利幼稚園的「及幼父母資源中心」建議父母親們,要協助孩子開展想像力與創造力潛能,為人父母不應該: 鼓勵孩子只依賴大人的判斷。

要求孩子順從大人,且要避免犯錯。

(這裡父母要注意,勿在一發現孩子錯誤時馬上指正。

因為若讓他自己發現,他能自行更正錯誤,才能內化成自己的經驗,他的內在生命也才會得到成長。

兩個例外狀況:一是有立即的危險,當然必須立刻制止;二是有大而明顯的錯誤,如把教具當皮球丟,才應馬上矯正。

) 一再獎勵孩子聽話的行為。

(我們要孩子聽話,但勿太過強調。

像台語所說的「囝仔郎有耳無嘴」,強調孩子只能聽,不准說,就太過份了。

) 嫌惡孩子問東問西。

為孩子訂定繁複的家規。

經常為孩子出主意、做決定。

(尤其是藝術性的創作,一經批評,孩子就不敢放手做,下一次會先看看你的臉色或暗示,再決定要怎麼做。

) 經常批評孩子。

浮濫誇獎孩子。

至於父母親應該怎樣幫助孩子,開展創造性潛能: 允許自由遊戲的時間,不要經常打擾孩子,應該多觀察,少介入。

允許孩子創造自己的玩法。

接納孩子的好奇心及探索慾。

包容孩子的行為,對孩子的特異舉動延遲判斷。

允許孩子面對新的事物。

允許孩子自己解決問題。

提供孩子可自由操作的真實用品與工具,不要提供商業化的成品玩具。

只允許孩子一天看三十分鐘篩選過的電視節目。

(我個人覺得孩子若整天在家,一天只看三十分鐘電視可能太少了。

可考慮開放早、午、晚各三十分鐘,由孩子自己決定要不要看。

但各家情況不同,有些家庭連三十分鐘都沒有,因為根本就沒有電視。

) 充分提供孩子與大自然接觸的機會。

    幼 兒藝術教育 想像力與創造力跟藝術有很大的關係,從這個主題就延伸到蒙特梭利的藝術教育。

關於藝術方面,每個人有不同的看法,就像藝術本身一樣,它是非常自由的,非常多樣化的。

我發現我們的社會,對藝術的推動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我們很多人從小在藝術方面沒有得到很好的培養,所以我們的頭腦比較僵硬,比較沒有創造力,這是我們從小受限制的地方。

在我們培養孩子藝術能力的時候,要特別注意這一點。

接下來我們將就藝術的定義、藝術的功用、對孩子作品的反應,以及幼兒藝術發展的階段部分,來討論學齡前幼兒的藝術教育。

  What IsArt?什麼是藝術?         我們每個人先想想:什麼是「藝術」?自己填上定義。

這個問題並沒有標準答案,每個人可以綜合過去的生活經驗和感受,由不同的角度來看。

有位藝術老師對藝術的定義是:「以人類技巧來重組或修改事物,以達到自我表達的目的。

」這是一個很特別的角度。

舉例來說,自然界的每一朵花都是很美麗的,因為有不同的顏色、形狀、樣式和大小。

但如果把花拿來做成壓花或插花,就變成了藝術,因為經過了人類技巧的修改及重組的過程。

為什麼需要重組或修改呢?乃因人類有自我表達的需求。

所以就這個觀點而言,藝術與自然是相反的。

  Through ArtWeCanLearn藝術的功用 Self-expression 自我表達:人類自我表達的工具,一是語言、文字;另一個就是藝術。

其中又以文字和藝術是可以一直流傳下來的。

所以我們今天可以從敦煌壁畫和古埃及的文字與藝術,看出他們所要表達的是什麼。

Visual CommunicationSkill視覺溝通的技巧:藉著視覺引起溝通,使觀者與作者雙向交流,產生共鳴,而且每個人的共鳴也不盡相同。

舉例來說,像畢卡索的畫作,有些人非常欣賞,一幅畫可拍賣到一百多萬美元;但也有人看了半天,就是無法產生共鳴。

所以看藝術作品就像是看大自然,不同心境也會有不同的感受。

Problem-solving Skill解決問題的技巧:要如何完成一件藝術作品,從動機的啟發(也就是靈感)一直到完成,中間有許多問題需要克服,包括要做什麼?用什麼材料?如何呈現?這中間需要很多解決問題的技巧。

前面提到的達文西,為了雕塑一條火龍,就養了各種蜥蜴和昆蟲,來觀察牠們的外表和生態,幫助他完成的火龍有真實感。

Independent WorkingandThinkingSkills獨立工作與思考的技巧:藝術創作本身,需要很多頭腦思維的運作,加上手眼協調以及動作的精確度,所以多半是個人創作。

許多人一起合作完成的大型作品,多半藝術性較差;而能夠流傳久遠的,多半是個人的作品。

Self-esteem 自我肯定:不論大人或小孩,在完成一件藝術作品後,都會有自我滿足的效果。

其實這很容易了解,尤其是小朋友畫完一幅畫,很高興的跑過來跟媽媽說:「媽媽妳看,這是我畫的。

」他是很快樂的。

他在創作的過程中,也許做的並不是很好,可是完成以後,他是很快樂的。

他覺得他有能力,他可以把它完成,這整個創作過程再加上完成,就是一種自我肯定。

孩子喜歡模仿大人畫畫,我們說他是塗鴉嘛,對不對?他看著大人拿著筆,他也要拿起筆隨便畫,在過程中他就很滿足,他覺得他很厲害啊!所以這是一個自我的肯定。

 對 孩子作品的反應(認同但不是讚美)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對孩子作品的反應,什麼叫認同但不是讚美呢?就是說我們肯定孩子的努力,也指出他所畫的東西。

譬如說他畫很多的線條,很多的顏色,我們肯定他的這個部分,但是我們不要有太多的溢辭讚美,太多的讚美有時候會有不良的影響喔。

假如我們跟孩子說,你這幅畫畫得很好,那幅畫畫得比較不好的時候,我們在暗示什麼呢?暗示我們是裁判,我比你好,我才能夠做判斷。

可是藝術偏偏不是這樣,父母年紀大並不表示就比孩子好,我們沒有資格當裁判。

藝術家克利的作品中,有很多類似兒童塗鴉,像鳥鳴機器、死亡與火等,這樣的作品,每個人看到都有不同的反應。

我也不明白為什麼這些作品,常常被放到世界有名的博物館展覽,然後一幅要拍賣一百多萬美元?我們不懂的東西太多了,所以我們不要妄自當裁判。

其實小孩子的作品有許多抽象的、藝術性的部分,我們不要壓抑他,不要說他畫的好不好,也不要太誇張的說:「你真是天才喔,你畫的好棒喔,好了不起喔!」。

如果我們讚美孩子畫得好,他有可能會照著你所讚美的一直重複去做(比方一直畫同樣的烏龜),這樣會限制住他的作品,所以最好連誇獎的話都不要說,只要認同他就好。

「認同」的話需要訓練,我們從下面兩方面來看: 1. Startwith“I” 當孩子很高興的拿圖畫作品過來給你看,你可以表達你個人看後的感想,或強調他認真的態度。

儘量從「我」開始,例如說:「我喜歡這畫的顏色。

」「我看到你用好多顏色。

」「我喜歡這個三角形。

」「我喜歡這個小女孩。

」這些都是從”我”開始。

如果我們說:「你這個女孩畫得很美。

」那就是在當裁判;換成說:「我覺得這女孩很可愛。

」就比較沒關係。

2. Question 對孩子作品的反應也可以從「你」開始,然後用問號結束,例如說:「你覺得很好嗎?」「你還想再加點顏色嗎?」「你看呢?」「你看怎麼樣呢?」都是問號的型態。

如此小心謹慎的應答,可以開啟與孩子溝通的方向,談談藝術創作時的想法,或描述創作的內涵,增進親子間互相的了解。

    如 何預備藝 術教育環境 1. 為孩子準備一個固定、安靜的角落,做為「藝術工作區」     最好能選擇靠窗、有自然光線之處為佳,不然至少是用白色日光燈作為光源,以免影響色彩的判斷。

為孩子準備好圍裙、畫筆,教導他如何使用和清洗畫具,建立常規。

材料、紙張都應充分供應。

 2. 教導孩子「技巧」,而非「畫什麼」         這點非常重要,不要告訴孩子畫什麼,或什麼東西怎麼畫,因為他以後會照著我們所畫的來畫,結果可能就被限制住了,所畫出來的花都是一個樣子,樹、房子或魚也都是一個樣子。

假如孩子問你:「媽媽,要怎麼畫花?」你最好給他看看真正的花,或花的照片,讓他觀察真正的東西,用寫生的方式來畫。

我們自己以前所受的藝術教育或許不是很成功,假如要畫一朵花,很可能我們當中一半的人畫出來的花都相同。

所以我們的腦袋已經很硬了,在教孩子之前,最好先把腦袋敲一敲,把裡面的硬塊敲掉,讓自己重新恢復活潑的創意。

市面上的卡通簡筆畫法不要太早教孩子,卡通畫只要幾筆就掌握出動物的特色,可是孩子太早學那種畫法的話,畫風就固定了。

你看到他很多作品裡,就同樣的那隻貓,同樣的那隻兔子,沒有創意。

所以學齡前的孩子最好不要使用卡通畫法、或簡筆畫法。

其實小朋友自己畫的牛和貓,才是有想像力的,並不是說畫的像才是。

至於卡通著色畫完全沒有想像力的訓練,這不叫藝術,反而可以稱做語文的教具,為什麼呢?著色畫主要在練習手的運筆,可以做為寫字前的練習。

唯一跟藝術沾上邊的,就是配色,只是這個部份而已,完全沒有想像的空間,沒有創造力。

孩子做多了這種著色畫以後,就會覺得「貓」應該是這樣,把貓的樣子定型了,如果自己畫不出來那個樣子,就會充滿了挫折感。

我們家孩子剛開始用水彩的時候,只用單色,因為我怕他連畫筆還不太會用,到時候把顏料混色亂七八糟,所以只使用單色。

兒子很喜歡深色,他選用黑色,在圖畫紙上揮一揮,一幅抽象畫就出現了,我們想像那是一匹神情很帥、神采飛揚的馬,就像我們在看雲一樣,可以有很多想像空間。

所以我們所教導的藝術,不是要畫得像什麼,而是要開發他的創意。

        在藝術教具示範裡,我們將會有四十多項美術技巧的示範,包括剪工、貼工、撕紙、雕塑、蓋印、顏料畫、拓印、畫筆畫、摺紙、穿線、三度空間創作、縫工、編織等,有許多材料和技巧可運用,示範給孩子看,或和孩子一起做。

只要注意我們示範過的作品要拿走,讓孩子自己做他想要的樣子,這樣一來,每個人的作品都不一樣,才有藝術性。

坊間有些藝術教室,教導孩子創作,可是每個孩子做出來的作品都一樣,我們只能說,這是工廠品質管制的結果,不是藝術創作。

  3. 給予孩子心理支持 當孩子興高采烈拿作品來給你看的時候,你說:「你畫的是什麼?怎麼畫得亂七八糟的。

」這下子孩子心理就受傷了。

所以我們要提醒自己,肯定孩子的努力,就算他畫的像鬼畫符一樣,他還是有值得鼓勵的部份。

如果孩子畫的東西不成比例,也不用去修正,因為不同比例的東西很有味道,且孩子對於熟悉的事物,或是特別喜歡的東西,因為要表達的細節很多,常會畫得比較大,很有童趣。

我們也可藉著表示對他作品的欣賞,來給孩子正向的心理支持。

例如把他的作品收集起來,裱上框(貼在一張有顏色的、比原畫大一點的紙上就行了),附上名牌,註明作者、日期,一年在家中辦一次回顧展,就是很好的支持。

畫展中的畫最好讓孩子自己挑選,我們不要幫他挑,幫他挑也是有一點裁判選作品的味道。

讓他自己挑,我們來辦一個畫展,每幅作品都裱起來展示,讓孩子感受到良好的心理支持,藝術的創作會無可限量。

也有人將孩子的作品,彩色縮小影印製成卡片,正面的卡片上有作者的印章、簽名、日期,卡片背面註明作者、題目、日期、畫紙的材質、顏料種類、實際大小是幾乘以幾公分等,這樣就是一件很專業的作品了。

我的學生以此製成賀卡,充分表現出對孩子的心理支持,而且市面上絕對買不到,我們收到的人一定可以感覺到他們的心意而加以珍藏。

  4. 帶領孩子多接觸好的作品,經常參觀畫展或美術館 多帶孩子去看畫展,多看別人的作品,那麼他就會有越來越多的動機、越來越多的刺激,可以發展他藝術創作的潛能。

有一次我帶孩子去參觀法國藝術家的作品,出發前我們先讀過書面資料,及藝術家的生平故事,讓孩子有個概念。

在入口買票的時候,拿一些小單張,看看這次畫展的作品介紹。

我們進去以後,就以這張小單張為根據,進行「圖與圖的配對」,找找看它們在哪裡?當孩子在找圖時,他會非常專心喔!他不像一般人在美術館走一圈就出來了,他為了要做圖與圖的配對,他必須很專心的去看,找到小單張上的每一張圖。

接下來,我讓孩子選一幅他最喜歡的作品,現場臨摹名家的畫作。

不管他畫什麼,我都肯定他的認真,因為臨摹了畫以後,印象特別深刻,以後他對這幅畫就會很有感覺了。

以前我常常帶孩子去看各式各樣的畫展,他們吸收的都很有限。

後來我採用這樣的方式,他們欣賞的內容愈來愈豐富,藝術性的東西就慢慢進去腦子裡,而且漸漸累積成為他們創作的泉源。

  幼 兒藝術發展的階段 幼兒的藝術發展,類似身體的發展,有一定的順序。

孩子經過「爬」到「走路」,甚至跑跳、爬樓梯,都不是一蹴可幾的;藝術的發展也一樣,有各種不同的階段。

在大部分的塗鴉期,孩子隨意運用肌肉大肆揮灑,如果你問他畫的是什麼?常常得不到答案。

可是當他開始組合一些形狀,做有意義的表達時(也就是符號表達的階段),就可以鼓勵他說出畫的內容,多多討論並介紹自己的畫作。

因此,我們必須明白孩子現在正處於什麼階段,以便給予適當的幫助。

平時大家可以多看看不同時期的孩子作品,累積判斷的經驗,並照著所提供的建議來幫助孩子,必能給孩子最適切的引導和啟發,有朝一日讓孩子的藝術教育開花結果。

 壹、視 覺表達的開始階段(約一至三歲) 1. 前塗鴉期 孩子看大人拿筆寫字,他也想要拿筆並隨意亂畫,就叫做塗鴉。

這時候我們可以多提供他容易使用的大型藝術材料,譬如用手指沾水在玻璃上隨意畫;或是拿塊濕抹布在地上揮灑,自然成畫。

  2. 隨機塗鴉期 孩子的畫還是難以辨認,沒有什麼肌肉控制,這時我們不需要跟孩子討論,只要讓他繼續的實驗探索。

  3. 形狀重複期 孩子的畫開始有重複的形狀了,我們知道他的大肌肉控制能力,已經慢慢開始發展了,這時候可以提供給他水彩畫(單一顏色就好)、手指畫、黏土跟撕紙工作等。

  4. 控制塗鴉期 孩子用整個手臂來畫,有比較好的肌肉控制力量,而且他開始把形狀跟生活環境中的人物相連結。

我們可以鼓勵他多從事藝術活動,以促進肌肉控制的技巧。

  5. 命名塗鴉期 這個時候孩子開始說出他畫的是什麼,但是我們不必要求他解釋,只要保持對孩子作品的興趣,並以欣賞的態度來看他所畫的顏色與形狀。

千萬不要說:「不像啊!你怎麼會說這是隻小鳥,一點都不像啊!」我們只要聽孩子說,什麼都不必問,這樣子就可以了。

  貳、符號 表達的開始階段(約三至六歲) 慢慢的孩子所畫的東西不再是塗鴉了,而是一些有意義的東西,我們把它叫做「符號表達的開始階段」。

1. 組合形狀做簡單的表達 孩子用線條和形狀來組合成對他有意義的東西,這時我們要鼓勵孩子說出圖案的內容,可以問他:「你畫的這個是什麼?」進行深入的討論。

並且鼓勵孩子做個細心的觀察者,多去觀察真實世界的東西(例如花和昆蟲),這樣他才能夠慢慢畫出細節。

  2. 裝飾期 孩子的圖畫顯示出他對事物的興趣,他用簡單的線條來畫他最感興趣的東西,而且人和動物都適用。

在這個時期要多增強孩子的藝術動機,多帶孩子去動物園看動物、去野外爬山踏青、去菜市場買菜、參觀博物館、科學館、美術館等,增強他想要表達的動機。

  3. 人物有固定的位置和背景 當孩子滿足於他所畫的東西以後,他會把這些東西畫在他喜歡的位置,並加上背景,所以在這個階段已經有背景和固定的位置。

我們可以多帶孩子去探索大自然和他所處的環境,以提供他畫背景所需要的概念。

譬如說太陽、雲彩、花和草,都有它不同的背景位置,多帶孩子去觀察,孩子自然會表現在他的作品中。

另外,還可以帶孩子做蓋印的工作,製造出重複的形狀跟邊界,當作背景。

  4. 連結兩個相關的人或物 孩子把兩個相關的東西畫在一起,彼此之間息息相關。

這時我們可以鼓勵孩子多體驗空間關係,尤其是他跟物體或物體跟物體的相對關係,以便有大小、形狀相對應的比例。

  5. 組合圖畫 孩子把所畫的東西組合起來,成為一幅有意義的圖畫。

在畫之前,先讓他回想經驗中的所有細節,幫助他做更細緻的表達。

有一次,我的兒子跟我去菜市場買菜,回家以後,我想他有了動機,便邀請他來畫一幅菜市場。

他說:「我不會畫。

」我問他:「我們去菜市場的時候,你碰到了什麼?媽媽買了什麼菜?」他從我的菜籃一一回想:「喔!我們買了肉、青菜、魚丸…。

」他就開始畫他在市場看過的攤位。

可是有一點很特別,他對菜市場最重要的印象,竟然是一部摩托車,他在圖畫中間畫了一部大大的摩托車,旁邊的攤位都很小。

所以每個人對世界的接觸點不太一樣,我們畫的菜市場也都不一樣,這就是藝術創作特別的地方,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有自我表達的機會。

  6. 聯想出動作         孩子開始畫出人與物的動作,譬如說人在跑、兔子在跳這些動作。

孩子能夠畫出動作來,就已經算是蠻高級的階段了。

我們可以幫助他在藝術創作之前,先製造一些有創意的身體動作,有助於描繪出他想要表達的動作。

例如我的女兒有一次想要在聯絡簿上畫個東西,謝謝老師,她想要畫一個自己,對著老師鞠躬。

她問我:「鞠躬怎麼畫?」這個動作其實不太容易表達出來,我就做給她看,她照著我的動作畫,最後效果非常好。

所以說,有創意的身體動作,幫助孩子了解身體各部分的配合運作,讓他在藝術創作時,更容易表現出動態來。

也有人使用木頭人來展現動作,跳、走、劈腿、舞蹈動作等,不必大人親自當模特兒,這樣也不錯。

  兒童作品舉例: 圖       畫 發展階段 對作品的反應 前塗鴉期 (一歲四個月 男孩) 1.哇!我看到好多線。

2.你畫了很多線,不是嗎? 3.你也開始畫畫了喔! 4.你也喜歡畫畫嗎? 5.我看到你用鉛筆畫東西呢! 形狀重複期 (兩歲女孩) 1. 啊!這裡有圓形呢!還有好多個。

2.咦!我看到圓形中間有一條線呢! 3.你喜歡畫圓形嗎? 4.你喜歡用藍色畫畫嗎? 命名塗鴉期 (三歲男孩) (孩子告訴我,兩個紅色的大圈圈是爸爸和媽媽,兩個藍色的小圈圈是姊姊和他,綠色的是外公,黃色的是外婆,而且每個人都有兩個小點,代表眼睛) 1. 我看到這裡有很多圈圈,有大有小呢! 2.你用了不同的顏色來畫圈圈喔? 3.這裡還有很多小點點呢! 4.你很喜歡畫這些東西嗎? 組合圖畫期 (五歲男孩) 1. 我看到三棵樹,這是蘋果樹嗎? 2.樹下有兩個紅色的東西,那是什麼? 3.我很喜歡樹上有這麼多蘋果耶! 4.你喜歡直直的樹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