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翻唱孰優孰劣?台灣流行音樂史上的經典「翻唱」專輯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日前,歌手王若琳以翻唱專輯《愛的呼喚》拿下第31屆金曲獎最佳國語專輯獎 ... 延伸出幾個值得令人深思的議題:譬如「原唱」與「翻唱」兩者孰優孰劣, ... 親愛的網友: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IE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 全產品速覽 服務 會員中心 U利點數 我的新聞 歷史新聞 活動專區 udn粉絲團 udnline好友 新聞評論 聯合新聞網 願景工程 轉角國際 鳴人堂 倡議家 時事話題 世界日報 股市理財 經濟日報網 房地產 基金 中經社 樂透 發票 生活娛樂 噓!星聞 優人物 udnSTYLE 500輯 遊戲角落 發燒車訊 元氣網 運動 NBA台灣 野球夢田 運動筆記 健行筆記 閱讀創作 讀書吧 讀創故事 udn部落格 u值媒體 聯合文學 聯經出版 聯文雜誌 文創購物 數位文創 IP授權 瘋活動 售票網 買東西 報時光 更多產品 聯合知識庫 聯合電子報 聯合影音網 聯合學苑 有行旅 APP行動網 新冠肺炎 時事觀察 軍事評論 鳴人放送 法律評論 鳴人選書 影評 作者群 原創、翻唱孰優孰劣?台灣流行音樂史上的經典「翻唱」專輯 李志銘 08Oct,2020 歌手王若琳以翻唱專輯《愛的呼喚》拿下第31屆金曲獎最佳國語專輯獎。

圖/索尼提供 日前,歌手王若琳以翻唱專輯《愛的呼喚》(其中包括4首日文歌、2首粵語歌及5首國語歌)拿下第31屆金曲獎最佳國語專輯獎,隨即引發部分網友質疑,表示該專輯內容皆為翻唱,且「國語歌曲比例只占一半」,認為該獎項本身應以鼓勵「創作型歌手」為主。

對此,擔任金曲獎評審團總召的陳鎮川提出解釋,說明《愛的呼喚》無論是在編曲、製作、演唱及選曲各方面的美學概念及整體精緻度都很高,「雖是翻唱歌曲,但超出翻唱更難」!況且在金曲獎的規章裡,也並沒有明訂翻唱專輯不能報名參賽,因此儘管王若琳得獎受到爭議,但又確實沒違反規定。

有趣的是,透過這起事件,反倒令我們延伸出幾個值得令人深思的議題:譬如「原唱」與「翻唱」兩者孰優孰劣,評論的美學標準為何?而「翻唱」本身是否必然要比「原唱」更鮮少創新?一般而言,翻唱別人的經典名曲,往往因為珠玉在前而難以取代原唱的地位。

但相對地,卻也有些歌曲因為翻唱者賦予了原曲新生命,甚至超越原唱。

同樣是翻唱的費玉清(左)於1996年奪得金曲獎最佳演唱專輯獎;鳳飛飛(右)也曾留下製作精良的《想要彈同調》專輯。

圖攝於1994。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每一首樂曲的演繹,都是一種「再創造」的過程 在我們開始思考、回答這些問題之前,不妨先問問你我身邊那些資深的古典樂迷:同樣一首貝多芬、莫札特的(第N號)交響曲,每次不斷地反覆聆聽,且還蒐集各家演奏版本,都不會覺得悶嗎? 我想,若是從來不聽古典樂的朋友,大概很難理解,即使聆聽不同的演奏者如何處理同一首樂曲,雖然表面看來是「重複」,實際上卻是在細聽他們各自對於這首樂曲的不同「想法」(idea)和「概念」(concept)。

而一位優秀的音樂家,往往能將深藏在樂譜裡,僅屬於個人獨特的美感經驗發掘出來,就算是超過百年的作品,也能演奏出新意。

換言之,在古典音樂的美學情境下(進一步延伸更包括所有傳統音樂領域皆然,如古琴、南北管、戲曲等),特別注重所謂的「詮釋學」(interpretation)。

我們今天聽到的許多古典音樂作品,都是歷經兩三百年來詮釋傳統所累積,其豐厚的精神內涵,早已超越作曲者當年首演時的眼界和思維。

也就是說,每一首樂曲經過不斷反覆的演奏或翻唱,其實都是一種再創造(recreate)的過程。

若以最嚴格的古典詮釋學來看,則更要求演奏者在演出之前必須痛下功夫,從作曲者的時代背景與各種社會脈絡,去掌握住原作品的整體精神生命,來作為詮釋的基礎,甚至要達到「比原作者本人更了解他自己」的程度。

相對於「詮釋學」在古典音樂領域所佔有的核心(價值)地位,現代流行音樂界毋寧更重視推出新作品的「原創性」(originality)。

由於不同樂種型態而造成如此差異的原因,主要有幾個: 流行音樂的原創作品不斷推陳出新,傳播速度與汰換周期皆非傳統音樂能夠比擬,許多優秀新人新曲都快聽不完了,更遑論舊作翻唱。

一首流行歌曲要能納入翻唱經典之列,往往需要更長時間的沉澱和累積。

現代翻唱者可能面臨更多侵權和抄襲的糾紛與限制。

一代傳奇歌星鄧麗君,生平演唱超過上千首的歌曲當中,就有約三分之一是翻唱。

圖攝於1979年。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齊秦(左一)的首張台語專輯《暗淡的月》,翻唱了11首台灣歌謠;張清芳(左三)曾發行翻唱台語經典的《古早的歌,阮來唱》系列專輯。

圖攝於1994。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超越原曲的翻唱,以及堪稱經典之列的翻唱專輯 改編翻唱再創流行,本身並沒有絕對的好壞。

歷史上亦不乏有些歌曲在起初原唱時並不特別受到重視、甚至備受冷落,直到後來被他人翻唱之後才逐漸火紅、繼而廣泛流傳。

回顧台灣上世紀50、60年代,便有許多經典歌曲並非台灣作曲家原創,而是直接將日本演歌填上台語歌詞,大量翻唱並製作成唱片在市場上銷售,這類所謂日曲台唱的「混血歌曲」,遂成為當時台語流行音樂的主流。

比方當年由葉俊麟、文夏填詞翻唱的〈媽媽請您也保重〉、〈黃昏的故鄉〉,無論是傳唱好幾世代的影響力,或是歌詞本身的情感意境,對台灣人來說都早已遠超過日本原曲的歷史地位。

除此,提及一代傳奇歌星鄧麗君,世人盛譽「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她的歌聲」,其生平演唱超過上千首的歌曲當中,就有約三分之一是翻唱。

其中最廣為人知、於1979年正式發表的經典代表作〈甜蜜蜜〉,即是從印尼蘇門答臘民謠〈DayungSampan〉(划舢舨)翻唱而來。

其後,1992年鳳飛飛離開歌林唱片加盟EMI科藝百代,先後替台灣流行音樂史上留下二張製作精良的《想要彈同調》專輯。

裡頭收錄了鄧雨賢〈望春風〉、姚讚福〈悲戀的酒杯〉、楊三郎〈異鄉夜月〉、許石〈風雨夜曲〉、洪一峰〈淡水暮色〉等多首翻唱自戰前30年代、橫跨到戰後60年代的台語經典老歌。

當時在名作家小野的策劃下,鳳飛飛不僅透過結合爵士藍調(jazzblues)民謠風格的演唱方式賦予全新演繹,亦將當年(1934)鄧雨賢譜曲、陳君玉作詞的〈想要彈像調〉予以部分改寫歌詞並重新編曲,成為該專輯主打歌〈想要彈同調〉,使得這首在台灣大眾記憶中塵封了將近60年的絕版老歌重新出土。

除了歌曲翻唱的美學成就,更別具歷史意義。

羅大佑(中)組建「OK男女合唱團」所發行的《再會吧!素蘭》《寶島鹹酸甜》,大多是羅大佑過往歌曲的台語翻唱。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無獨有偶,1994年齊秦以他特有的搖滾抒情唱腔,在首張台語專輯《暗淡的月》翻唱了11首40年代至70年代的台灣歌謠,並與同樣是翻唱的費玉清《晚安曲》專輯一同入圍角逐第7屆(1996年)金曲獎「最佳演唱專輯獎」,最後由費玉清勝出。

約莫同一時期,島內歌壇競相掀起「新台語歌」運動的時代浪潮之下,舉凡張清芳翻唱台語經典的《古早的歌,阮來唱》系列專輯(1988年至1990年),乃至陳淑樺歌聲中帶有淡淡純情、令人耳目一新的《淑樺的台灣歌》(1992年),抑或唱得深情款款、百轉千迴的《洪榮宏的新老歌:愛的一生》(1995年),還有羅大佑組建「OK男女合唱團」展現濃厚台味氣息的《再會吧!素蘭》(1995年)和《寶島鹹酸甜》(1996年,其中大多是羅大佑過往歌曲的台語翻唱,但也有穿插一些新創作的歌曲),以及「台語歌后」江蕙藉由歌聲反轉「性別刻板形象」,接連翻唱一眾男歌手代表舊作、將之演繹得情感奔放、淋漓盡致的《台灣紅歌》(2000年)。

這些專輯不僅意味著「翻唱」從來一直都是樂壇盛行之事,而且即使是數十年前的老歌,也能藉由「翻唱」來帶動另一股創新潮流,甚至更有資格晉身暢銷歌曲之列,成為歌謠經典中的經典。

這些專輯不僅意味著「翻唱」一直都是樂壇盛行之事,而且即使是數十年前的老歌,也能藉由「翻唱」來帶動另一股創新潮流。

圖/作者提供 時事觀察 金曲獎 音樂 李志銘 喜歡這篇文章嗎?歡迎贊助作者,好內容值得更多人支持。

贊助 贊助說明 為了鼓勵作者持續創作更好的內容,會員可以使用「贊助」功能實質回饋給喜愛的作者。

可將您認為適合的點數贈送給作者,一旦使用贊助點數即不得撤銷,單筆贊助最低點數為{{min}}點,最高點數沒有上限。

U利點數1點=NTD1元。

我已詳閱贊助說明,且同意站方的使用條款。

確認送出 您當前剩餘U利點數:{{balance}}點;前往購買點數。

延伸閱讀 悲莫悲兮生別離:滾石唱片與潘越雲、席慕容、蘇來的〈生別離〉 民歌都是風花雪月?回首「校園民歌」的起源與爭議 《我們的搖滾樂》:歡迎來到台灣搖滾樂古著店 「民歌45」又鬧雙胞?兼談那些年的「金韻四虎」 造勢歌曲與聲音政治——當音樂作為競選工具 時代的歌,壓不扁的玫瑰——文學音樂專輯《楊逵:鵝媽媽出嫁》 作者其他文章 有飯吃有廁所上,就文明了?關於柏楊《醜陋的中國人》封印事件之我思 思想起陳達的時代現象(下):從「民歌採集」到淡江「民歌運動」 思想起陳達的時代現象(上):一位歷盡滄桑的民族樂手 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文協百年特展:台灣音樂一百年」 日本聲樂家關屋敏子與李仙得(下):於世界和本土之間流轉的永恆櫻花 日本聲樂家關屋敏子與李仙得(上):椿御殿的野玫瑰 孤高的詩人畫家秦松(下):現代詩與繪畫的跨域交流 孤高的詩人畫家秦松(上):純淨熾熱的黑色太陽 「台立友好」遠方國度立陶宛(下):藝術家、愛書人與裝幀實驗 「台立友好」遠方國度立陶宛(上):相似的歷史,與自由浪漫的追隨者 後疫情的書店共讀(下):線上轉型之必要?閱讀是一場分享的盛宴 後疫情的書店共讀(上):社群如何養成?讀書會的歷史記憶 鹽月桃甫來台百周年(下):探尋台灣風土的意象色彩 鹽月桃甫來台百周年(上):來自南國原始而濃烈的呼喚 數位時代的媒體與印刷書(下):科技萬歲?紙本書的不死逆襲 看更多內容 留言區 李志銘 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

具有天秤座理性的冷淡與分析傾向。

平日以逛書店為生活之必需,閒暇時偏嗜在舊書攤中窺探歷史與人性。

同時喜好蒐集黑膠唱片、聆聽現代音樂及台語老歌。

著有《半世紀舊書回味》、《裝幀時代》、《裝幀台灣》、《裝幀列傳》,書話文集《讀書放浪》與《舊書浪漫》,以及聲音文化研究《單聲道:城市的聲音與記憶》、《尋聲記:我的黑膠時代》、《留聲年代:電影、文學、老唱片》。

新作《書迷宮》於2021年六月出版問世。

目前專事寫作。

最新文章 中共在國際強化網路監控——一場值得警惕的大亂鬥 私生活變成聚光燈下的焦點:藝人私德爭議在西方國家是否只是小事? 顏寬恒及其家族的政治實踐,教給台灣人民必須學的四堂課 與汽車性愛的女連環殺手——《鈦》不只是異色驚悚片更是創世紀預言書 蔡宜文/在不穩定的世界裡戀愛,是一個「社會的」問題 最多瀏覽 2021年台片回顧(上):八部「讓人失望」的台灣電影 努力工作就會快樂嗎?「最懶者生存」之道:空暇是一種需求 戰狼淪為落水狗?2021中共外交亂了套 顏寬恒及其家族的政治實踐,教給台灣人民必須學的四堂課 林旺根/遏止炒房亂象——預售及新成屋「禁止轉售」並不違憲! 鳴人堂臉書專頁 鳴人堂 TOP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