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的頓悟,你想實現嗎? - 人人焦點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頓悟,在禪宗的修行方法體系里,特指在短時內通過特定的指導迅速證悟到自己的「真如自心」。
這也是禪宗最具魅力的地方,化數十年苦功於談笑之頃刻,開 ...
人人焦點
影視
健康
歷史
數碼
遊戲
美食
時尚
旅遊
運動
星座
情感
動漫
科學
寵物
家居
文化
教育
故事
禪宗的頓悟,你想實現嗎?
2020-12-21般若風暴
頓悟,在禪宗的修行方法體系里,特指在短時內通過特定的指導迅速證悟到自己的「真如自心」。
這也是禪宗最具魅力的地方,化數十年苦功於談笑之頃刻,開靈明妙智於日用之當下,這就「明心見性」。
平常所傳說的德山棒,臨濟喝,雲門餅,趙州茶等等的故事,都是歷代祖師大德,在引導人頓悟上所根據自己功夫和來人機緣,而拿出的應機手法,也因此留下了衆多玄機奧妙的智慧公案。
真如自心,是生命的奇蹟,充滿了神奇的內涵。
所以在整個佛法世界裡,它有很多名字,都是標指它在不同方面的意義。
作爲「真如」來稱謂,是指身體、思維意識,世界一切萬法都是由種種元素反覆組合而成的,是一種「因緣和合相」,而真如並非由某種元素來構成,它不再有可以拆分的空間,它即是實體,所以是「真實不虛」的。
在這樣的基礎上,它始終是那樣子不曾變化,所以如如不動。
作爲「如來」來稱謂,是指一切萬法都有時空特性,從過去來到現在去往未來,而它在這個特性之外,「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作爲「涅槃」來稱謂,「涅者不生,槃者不滅」,一切萬法都是在生、住、異、滅的無常變化中運行,而它不在這個變化里,所以它並非由什麼東西生出,也不會在某種情況下覆滅,這是永恆的意思。
作爲「佛性」來稱謂,是指這也正是佛陀的核心,一切佛法智慧,一切的修行法門和三昧,都是以它爲依據建立,以它爲發揮的第一原則。
同時這也是修行人最終證悟到佛陀那樣境界的關鍵,所以是佛陀的心。
作爲「法性」來稱謂,是如華嚴所指「五蘊悉從生;能畫諸世間;無法而不造」,在佛陀最終證悟的智慧里,證實了它是一切萬法的底源,所以是萬法的實質,物質或是能量抑或精神等等事物,在物理意義上的最底層形態。
作爲「正覺」來稱謂,是指在這個視角去觀照一切萬法所得到的認知和結論,會是完全正確的智慧,會是真理,因爲這是產生真理的先決條件。
也是基於這個原因,佛法才會有包羅萬象無量無邊的智慧。
作爲「實相」來稱謂,是指一切萬法看似萬有紛繁無常,而從其真實意義上來說,一切萬法的內在,當下就是不生不滅的形態,只是我們更願意從哪個層面去看待萬法而已,就如波浪是水在動一樣。
作爲「一乘」來稱謂,是指諸佛出現在各個時空說法,都是爲了啓示大衆這份法寶,而因爲根器機緣的殊差才有了不同角度、層次和邏輯的引導方法,所謂八萬四千法門,也都是處於此而歸於此,所以「唯有一佛乘,無二亦無三」。
作爲「佛眼」來稱謂,這是五種智慧之眼之一,是指諸佛智慧種種見地之中,最高深奧妙的見地,都是以真如的視角而產生的,所以是佛的眼睛。
作爲「解脫」來稱謂,是指這份證悟可以破除三界六道衆生老病死一切的煩惱,使之從種種煩惱中脫離出來,將種種煩惱化解爲清涼智慧。
作爲「金剛」來稱謂,其中有兩義,一則是「如意」,大梵天王有妙寶摩尼珠,所願皆滿,價值三千大千世界,名爲金剛,而取其義,第二是此真如能破一切法,而一切法不能破此真如,如金剛寶劍而取其義。
作爲「般若」來稱謂,般若即智慧,此真如即是「智」,發生的種種作用皆稱爲「慧」,比如燈與光,光是燈之用,隨用隨有,燈是光之體,寂然常在。
作爲「禪」來稱謂,是圓融義,是指禪宗一法本具上述所有意義以及更多沒有提及到的意義,一法而具諸法妙義,隨用隨取,隨用隨舍,不落粘黏,如同流水無常態,隨緣施設而不離真本,所以叫做「禪」。
以上所說,凡在頓悟之後,都能很快證悟到有關的境界和智慧,也正是因爲有了這樣的領悟和更多的領悟,於是作爲一個生命而言,我們在生活工作里、人生歷程中、生死輪迴上有關的一切事事務務里就都有了豐富智慧。
我們可以在一切事務上,多維度的去認知和領會,可以在一件事情上拿出很多種智慧來應對,可以包含不同層次,不同角度,不同邏輯間的應機組合應用。
這是成爲一位大智者的開始,這就叫做「大自在」,這就是禪宗的頓悟。
我們即將開始就頓悟這一法門開展具體的指呈,以輔助大家實現真正的證悟,讓生命境界從此獲得質的提升,歡迎大家關注。
相關焦點
禪宗的「頓悟」真能實現嗎?胡適說很難,基本不可能
究其原因在於,禪宗的思想最爲深奧,也最爲常人能夠理解。
「頓悟」。
頓悟是由禪宗的宗旨,但真正發揚光大還是得感謝六祖慧能,以及七祖神會。
嚴格的說,六祖和七祖的稱呼並不規範。
7世紀晚年,五祖弘忍死後,他的兩大弟子,神秀就稱爲北宗的大師,慧能也成爲南宗的大師。
佛教禪宗的頓悟心法
我們現在來說說禪宗的頓悟心法。
祖師禪流傳到今天,還在廣泛應用的心法,有三個:「機鋒」、「話頭」、「默照」,雖然方法形式表面上不同,實際內在是一致的,只是看哪個得力一點,結果指向也是一致的,不會有不同的結果取向,禪宗法門的基調,都是「頓悟」,一瞬間就覺悟過來,不強調長期的撕磨。
禪宗頓悟的宗教價值判斷——莫錫坤
——頓悟法門價值論之一毫無疑問,頓悟是禪宗最核心的理念或旨歸。
佛教的目的是解脫煩惱,覺悟成佛。
而禪宗追求的是剎那見性、剎那覺悟,至少也得是即身成佛。
禪宗對覺悟的時間條件提出了更加嚴厲的要求。
照佛教傳統看,從煩惱至解脫、此岸至彼岸、衆生至佛地,那一般都得經過漫長的修行歷程,說不好還得以「劫」爲單位來計算。
慧能與神秀,頓悟與漸修(禪宗)
根本不和你講習氣,講習氣就是沒有徹悟,徹悟了還有什麼習氣?!《楞嚴經》說:「理屬頓悟,乘悟並銷。
」就是說,徹悟時,什麼習氣都消盡了。
後來人依此理說,禪宗只到六祖爲止,後面不算宗,只算教了。
爲什麼呢?後面禪宗行人都講頓悟漸修了,頓悟其理,漸修其事,有漸次就是教了。
「理屬頓悟,乘悟並銷」,「事則漸除,因次第盡」。
教上分頓悟、漸修,所以《楞嚴經》說的是兩種法。
上面是頓悟,下面是漸修,並在一起作爲一種法是不對的。
現在我們遷就衆生的習氣根基,將頓悟漸修聯合在一起說先打開本來證見理體,然後再事上鍛鍊,漸除妄習。
賀疆:此「頓悟」、彼「頓悟」——平鄉竺道生VS禪宗淵源
此「頓悟」、彼「頓悟」——平鄉竺道生VS禪宗淵源賀疆
禪宗「頓悟」說與中國古代美學嬗變
倘若正常的思維路數不被打斷,見相而起念,滿腦子都是世俗間事,是斷斷無法「頓悟」的,即使稍有走神,也「自救不了」。
這就是禪宗強調「離相無念」的根本原因。
常言道,「天下名山僧占多」。
禪宗正式形成之前的佛徒,爲了擺脫世間的拖累,抵禦外界的干擾,稀釋內心欲望不得實現的痛苦,往往重林谷而輕世間,隱居山中,獨坐養性。
禪宗,就是心中的純真和乾淨,讓人「頓悟」,立地成佛
佛教的盛世危機,直到有個叫慧能的弟子,創立了禪宗,才迎來驚天逆轉。
禪宗,猶如一枚驚世駭俗的深水炸彈,炸開了人們思想的禁錮。
禪宗,是佛教善於學習勇於與時俱進的又一證明。
禪宗,是佛教的「新概念」版本。
禪宗,拋棄了佛家那些苛刻的清規戒律,想娶妻生子享受天倫之樂,想大口吃肉大碗喝酒,沒關係,「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只要心中有佛就行。
在禪宗看來,人人都有佛性,所以人人都可以成佛。
佛教:爲什麼說「參話頭」,並不是禪宗的頓悟法門?
有人說參話頭這個法門能夠讓人中精神,這樣的說法並沒有錯,但是我們要知道集中精神也不是參話頭的目的,也就是說如果把集中精神當成目的,認爲參話頭能夠提高修行者資質或去除知障,從而最終達到了悟的途徑,那麼參話頭本身就變成了漸修,而不再是頓悟。
讀經典系列—季羨林談佛之《六祖壇經》與禪宗及其頓悟與漸悟
當然,他對佛法的理解那是他自己看法,信不信由你,我們可以從他的論述中看到另一種解釋。
季先生講,頓悟與漸悟的問題是《六祖壇經》的關鍵問題。
印度小乘佛教不可能有,大乘佛教有一點萌芽,但並沒有系統化,也沒有提頓悟與漸悟的對立。
禪宗之中,所謂的「頓悟」是什麼?真知道的人不多
在中國禪宗的歷史上,特別是六祖慧能之後,一直存在有「漸修」和「頓悟」的說法,即北宗神秀(漸修)和南宗慧能(頓悟)。
佛寺雖然神秀、慧能兩位祖師都多次的表示禪宗並沒有「南頓北漸」的說法,六祖更是向弟子們進一步的說明,他說:「法本一宗,人有南北
禪宗的「頓悟」,悟到了什麼?真知道的人並不多
學佛的人都知道,禪宗講究「頓悟」,儘管很多祖師並不承認「頓悟」這種說法,但「頓悟」這一概念卻廣爲流傳,六祖慧能聞《金剛經》而悟道就是最好的證明。
那麼,所謂的「頓悟」是什麼呢?換句話說,「頓悟」的人悟到了什麼?真知道的人並不多。
慧能不識字,爲何卻能頓悟,並成爲「禪宗六祖」
慧能不識字,爲何卻能頓悟,並成爲「禪宗六祖」?對於這個問題,我們先不著急回答,還是讓我們從頭說一說這段兒故事吧。
話說達摩祖師自南北朝時期,來到中土,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之後,創立了「禪宗」。
「禪宗」是中國佛教的宗派之一,它就始於達摩祖師,換句話說,達摩祖師就是禪宗的「初祖」。
「原創」禪宗頓悟法門,該如何取捨?
禪宗發展到今天,在傳承上,主要是以六祖慧能大師所立的南宗頓悟法門爲主,其傳承宗旨是不立文字,直指心性,明心見性,頓悟成佛。
禪宗代表著作《壇經》的主旨大意說的是:人人皆有佛性,這個佛性就是人的清淨本心,此心本淨,只是被塵垢遮蓋,自己不識,這個塵垢就是人的貪、嗔、癡、慢、疑、惡見等慾念執心。
慧能大師:頓悟成佛的禪宗大師
佛教禪宗祖師,禪宗第六祖,世稱禪宗六祖。
唐中宗李顯追諡大鑒禪師,是中國歷史上有重大影響的佛教高僧之一。
一天,弘忍想物色繼承人,就把衆學徒召集起來,讓每人寫一首偈,寫得最好的就被定爲繼承人。
當時弘忍的門徒中,學業最佳、聲望最高的是神秀上座,神秀恐負衆望,就作了一首偈寫在牆上,偈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南禪北禪都是禪,頓悟漸悟都是悟——一種禪宗,兩種人生
南禪北禪都是禪,頓悟漸悟都是悟。
禪宗爲什麼會分成頓悟漸悟、南禪北禪兩個分支?何以會出現南能(慧能)北秀(神秀)兩個派別?簡言之,南禪頓悟說從「性相近」入手,北禪漸悟說從「習相遠」入手。
頓悟重修「性」得悟,漸悟重修「習」得悟。
頓悟重瞬間得悟,漸悟重逐步得悟。
禪宗祖庭設在黃梅五祖寺:南宗講頓悟北宗講漸悟
禪宗祖庭設在黃梅五祖寺:南宗講頓悟北宗講漸悟2014-12-0510:19:01來源:湖北日報作者:責任編輯:唐云云 中國化佛教,始於禪宗
不要再被禪宗故事誤導了,「頓悟」並不是大多數人的正確修行方式
禪宗是中國化佛教的代表,也是最具中國文化意味的宗教。
禪宗公案雋永而又意味深長,禪意深深影響到了中國人的日常,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形容一個人經常性的口語,稱爲「口頭禪」;一些歪門邪道的方法,被叫做「野狐禪」......禪宗故事更是深入人心。
六祖慧能—頓悟成佛
,安道誠說:「這個我還沒弄懂,你如果想知道,可以去黃梅問弘忍大師。
」慧能撓了撓頭,「我真想去!但家中老母需要照料,走不開!」安道誠說:「如果你願意,就把這十兩白銀拿去安頓老母,然後去黃梅吧!」《五燈會元》、《祖堂集》和《壇經》等書,都比較詳細地記載了這次見面的情景——五祖問:「你從哪兒來?」慧能道:「從嶺南來。
」五祖問:「你到這裡想幹什麼?」慧能道:「不求別事,只求作佛。
」五祖道:「你這個獦獠,又是嶺南人,你怎麼能夠成佛呢?」慧能道:「人雖然有南北之分,佛性卻沒有南北之別。
禪宗參話頭趣事,看看你的悟性,一句話頓悟,直了生死
2020-11-2110:37:05 來源:燈管娛記舉報 參話頭是個有趣的事,禪宗把修行代入日常生活中
慧能頓悟成佛的小故事
達摩和尚,在南朝的時候,從印度到河南嵩山少林寺修行,達摩是中國佛教禪宗的創始人,尊爲禪宗始祖。
弘忍又問:「你來看我,想求什麼?」青年虔誠答道:「別無所求,只求作佛。
」弘忍笑了:「來者大多求福,唯有你想作佛,嶺南地偏癖,像你這樣一個獐獠也有佛性?」青年恭敬答道:「地有南北之分,佛性不分南北,人不分獐獠,大師,佛性無上下之別。
」
延伸文章資訊
- 1禪宗頓悟價值觀@ 流轉的生命歷程 - 隨意窩
定義: 「事須理智兼釋,謂之頓悟;並不由階漸,自然是頓悟義; 自心從本巳來空寂者,是頓悟;即心無所得者為頓悟; 即心是道為頓悟;即心無所住為頓悟;存法悟心,心無 ...
- 2頓悟_百度百科
頓悟是禪宗的一個法門,相對於漸悟法門。也就是六祖惠能提倡的“明心見性”法門。 ... 它通過正確的修行方法,迅速地領悟佛法的要領,從而指導正確的實踐而獲得成就,當然這 ...
- 3今日在此詳說細解禪宗漸悟與頓悟,解除諸位頓漸之疑惑!
漸悟與頓悟的分別產生與中國禪宗五代與六代傳承時期!到五祖弘忍時期,門下出了兩位高徒,一位是上座弟子神秀,一位是淘米僧慧能。
- 4【中台世界】 頓悟與漸修
- 5南禪「頓悟」說的理論基礎--以「眾生本來是佛」為中心(1)
「一切眾生本來是佛」的說法,明顯地,源自《涅槃經》等印度經論中的「佛性」說,但卻與「佛性」說有不同的意義;這也是本文所要說明的。 一、「頓悟」的意義中國南方禪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