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话-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惟惠之海豐與潮為近,語音不殊。
至潮梅之間,其聲習俗又與梅陽之人等”。
說明當時潮州與梅州都有各自的土音,彼此 ...
客家話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客話」和「客語」均重新導向至此。
關於其他用法,請見「客話(消歧義)」和「客語(消歧義)」。
注意:本頁面含有Unihan擴充B區漢字:「𠊎」。
有關字元可能會錯誤顯示,詳見Unicode擴充漢字。
客家話(客家語)Hak-kâ-fa(Hak-kâ-ngî)母語國家和地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民國 香港及其它海外客家人社群區域主條目:客家地區
中國大陸分布:廣東、江西南部、福建、廣西、四川、海南、浙南等地主要地區人口:廣東(2000萬)江西(900萬)福建(500萬)湖南(150萬)四川(200萬)廣西(400萬)臺灣分布:(212萬)[1]主要集中於桃竹苗、臺中東勢一帶、六堆地區、花東縱谷母語使用人數約5000萬人(日期不詳)語系漢藏語系
漢語族贛客語支客家話(客家語)文字漢字客語白話字客家話拼音方案(中國大陸)臺灣客家語拼音方案(台灣)客語拼音(英語:HagfaPinyim)(香港)官方地位作為官方語言 中華民國[2]承認少數語言 中華民國台灣地區法定大眾交通工具播報用語言之一[3]管理機構 中華民國客家委員會(僅限台灣地區,非強制性機構)[註1]語言代碼ISO639-3hakGlottologhakk1236[4]語言瞭望站79-AAA-g>79-AAA-ga
(+79-AAA-gbtransitionto79-AAA-h)客家話的通行範圍
中國各地語言生活
近代語言史:京
津
冀
晉
內蒙
遼
吉
黑
滬
蘇
浙
徽
閩
贛
魯
豫
鄂
湘
粵
桂
瓊
川渝
黔
滇
藏
陝
甘
青
寧
新
港
澳
中國語言教學
方言電影史
語言電影列表
1949年前
1950年-1978年
1979年-1999年
2000年-2004年
2005年-2009年
2010年-2014年
2015年-2019年
語言電影史
港產片
澳門電影
藏語電影
停產
滬語片
廈語片
方言童謠/民歌
按地域:京
津
冀
晉
內蒙
遼
吉
黑
滬
蘇
浙
徽
閩
贛
魯
豫
鄂
湘
粵
桂
瓊
川渝
黔
滇
藏
陝
甘
青
寧
新
港
澳
按語言:國語歌
吳語歌
粵語歌
陝西話歌
四川話歌
客語歌
閩南語歌
苗語歌
彝語歌
壯語歌
藏語歌
維語歌
蒙語歌
民族唱腔
方、語言電視廣播史
京
津
冀
晉
內蒙
遼
吉
黑
滬
蘇
浙
徽
閩
贛
魯
豫
鄂
湘
粵
桂
瓊
川渝
黔
滇
藏
陝
甘
青
寧
新
港
澳
革命電視劇里中共領導人的方言
各地讀音字典
方言口述材料庫:鄉音苑(2013-)語保工程採錄展示平台(2020-)
各地字音速查:古音小鏡東方語言學(上海師大)復旦大學中華文明數據中心
WikiProject:中國傳統聲音
客家
客家支系(客家地區)
贛南系(贛州)
閩西系(汀)
粵東系(梅、惠、潮)
香港新界原居民
臺灣系(臺灣)
客家語言
客家話
梅縣話
𠊎話
土廣東話
懷遠話
臺灣客家話
香港客家話
平婆話
客家文化
客家文學
客家飲食
廣東漢樂
客語流行音樂
客家山歌
客家八音
客家表現藝術
舞麒麟
木偶戲
採茶戲(三腳採茶戲)
客家大戲
廣東漢劇
客家建築
客家土樓
圍屋
敬字亭
祠堂
客家武術
客家龍形拳
客家流民拳
白眉派
周家螳螂拳
朱家教
布雞拳
金鷹拳
客家信仰
三界爺
土地伯公
龍神
觀音菩薩
民主公王(閩西客家)
定光古佛(閩西客家)
慚愧祖師(粵東客家)
開漳聖王(漳州客家)
五顯大帝(漳州詔安客家)
三山國王(粵東潮州客家)
義民爺(臺灣客家)
客家傳媒
梅州電視台
客家電視台
講客廣播電臺
惠州市廣播電視台
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客家之聲
大漢之音電台
寶島客家廣播電台
新客家電台
苗栗客家文化廣播電台
高屏溪廣播電台
閱論編
客家話(白話字:Hak-kâ-fa)亦稱客家語,是漢藏語系漢語族的一種語言,為客家民系的母語。
其母語人口分佈於廣東東北部、江西南部和福建西南部,即傳統的客家地區;臺灣分佈於桃竹苗、六堆和花東縱谷等地(臺灣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東南亞尤其是馬來西亞亦有不少母語人口。
客家語在各地有多種稱呼,至1930年代方被正式定名,為語言學界所熟知。
客家話曾被太平天國列為官方語言[5]。
因為太平天國發動者,不少會客家語。
目次
1地位
2分布
2.1客家人在各省的源流、稱謂
2.1.1嶠語
2.1.2四川:土廣東話
2.1.3廣西:艾話
2.1.4台灣:粵東語
2.1.5廣東:福廣音
2.1.6江西:本地話
3客家話的起源
3.1宋代贛語東支、苗瑤層次
3.2中原論
4與其他漢語族語言的關係
4.1與閩語
4.2與贛語
4.3與粵語
4.4與各大方言的韻母相似度
5古代文獻記載
6現狀
6.1母語人口統計
6.2中國大陸
6.3香港
6.4臺灣
6.5其他地區
7下屬方言
7.1代表音
7.2內部互通性
8語音特點
8.1聲母
8.2韻母
8.3聲調
8.4音韻存古
9書寫形式
10參見
11註釋
12參考文獻
12.1引用資料
12.2研究書目
13外部連結
地位[編輯]
據《中國語言地圖集》(1987)中國社會科學院的權威介定,客家話是漢語的一級方言,與官話、粵語、吳語、閩語、晉語、湘語、贛語同級別。
若視漢語為語族,視客家話為獨立語言的話,則客家話下有數支客家話的方言。
無論如何劃分,客家話的地位都跟官話、粵語、吳語、閩語、晉語、湘語、贛語等相同,要麼同為獨立語言,要麼同為漢語下的一級方言。
客家話也是一種聲調語言,這點跟漢語下的一眾語言相同。
分布[編輯]
主條目:客家地區
客家話是客家民系的母語,分布區域非常廣泛,遍及中國大陸東南沿海、南部、西部包括四川等省份,另亦見於香港(尤其在新界地區)、臺灣及海外客家人移民地區(如模里西斯、印度等等)。
比較集中的中心文化區位於廣東省的東北部即粵東、粵北以及江西的南部,福建的西部。
即閩粵贛三角地帶。
亦稱閩粵贛邊區或者嶺東地區。
客家話也因此叫嶺東語。
在中國大陸,廣東、江西、福建、廣西、四川、海南、浙南等地都有客家話的族群,其中廣東2000萬人、江西900萬人、福建500萬人、湖南150萬人、四川200萬人、廣西500萬人。
臺灣客家話使用者總共有212萬人,主要集中於桃竹苗、臺中東勢一帶、高屏六堆地區、花東縱谷[6]。
臺灣客家話的影響力僅次於中華民國國語和臺灣閩南語。
海外方面有馬來西亞沙巴、南美洲蘇利南的華裔社群亦通用客家話。
客家人在各省的源流、稱謂[編輯]
客家話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稱謂。
在廣東的西部和廣西稱之涯話、麻介話、新民話,湖南一些地方稱客姓話,在江西則稱之為「懷遠話」。
簡稱客話。
在近代,台灣立法將其正名為客家語(Hak-kâ-ngî)[7][3][8],簡稱客語(Hak-ngî)[9]。
稱謂
分佈地區
稱謂由來
附註
客家語、客家話、客話
廣東的東部、北部、珠三角(包括香港),福建,江西南部,湖南東南部
源自於客家人的稱謂。
𠊎話、涯話、哎話
廣東西部,廣西的南部、東部,海南
因第一人稱為「𠊎」(ngai)而得名。
新民話
廣西的中南部
相對於壯族人和說白話的人,客家人是新移民,所以漢壯混居地區的當地人稱客家話為新民話。
粵東話、廣東話
臺灣[10]、四川、陝西[11]等地
日治時期為了稱呼和記録的方便,都將籍貫廣東省的臺灣土民記載為「粵籍」或者「粵東人」,而「粵籍」或者「粵東人」的語言稱之為粵東語。
目前臺灣已少用「粵東語、廣東話」等稱謂。
臺語[12]、臺灣客家話、客語[13]、粵東話[14]
臺灣
專指臺灣客家人所使用的客家話。
土廣東話
四川和重慶的一些地方[15][16]
土廣東話的名稱最早來源於「廣東話」,後加「土」字以區分客家話和粵語。
嶠語[編輯]
嶠,讀作qiáo/ㄑㄧㄠˊ,意為高大的山。
原來指五嶽,即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北嶽恆山、中嶽嵩山、南嶽衡山;後來「嶠」字又被賦予了中國南方的五嶺的含義,即越城嶺、都龐嶺、萌渚嶺、騎田嶺、大庾嶺。
據説客家人的淵源,可以上溯到晉、唐等各朝代先後從中國中原地區,南遷到五嶺一帶山區定居的古代移民。
中原為唐,五嶺為嶠,故居住在南方的客家人,就有了「唐嶠人」、「嶺上人」、「粵嶠人」的別稱。
然而事實上,目前定居於中國南方各省的客家人,多是明清時期,政府以「湖廣填四川」、「復界令」等政令,發動組織當時廣東省東部的惠州府、嘉應州、韶州府、廣州府、潮州府及福建省汀州府、漳州府等地的當地居民遷往各地墾荒的。
定居於五嶺的古代移民,經過千百年唐嶠之民早已成為南方的新土著。
因而不僅沒有自稱「客家」的習慣,甚至早已形成以土著自居之實。
反而是入清以後,政府組織了這些唐嶠之民南遷廣東省沿海一帶,被廣東省沿海一帶的早期移民(即廣府民系)稱為客家,才有了現今「客家民系」的名稱。
四川:土廣東話[編輯]
比如四川客家人至今仍稱客家話為土廣東話,甚至是「廣東話」;自稱為「廣東人」。
土廣東話的名稱是來自廣東省的移民對自己的語言的理解。
這一個「土」字顯示出,這些原來定居於廣東省的居民,不但沒有「客家」的自稱,反而早已存在了身為嶺南本土居民的認同。
正因為身處廣東省原鄉之時,已經有了身為嶺南本土居民的認同,纔會在他們移民四川時,把這種認同又帶到四川省,並一直保留到現在。
然而目前在不少領域,已經把廣東省的別稱「粵」字,作為了以廣州話為基礎形成的所有文化現象的專用名稱。
在港澳台,廣東話這個説法目前幾乎極少指客家話,甚至在大多數情況下沒有包含客家話,卻可能是指另一種方言,也就是廣州話,英文Cantonese,又名廣府方言。
在香港,粵語、廣府話、廣州話這三個名稱在很多情況下,被理解是完全等同的概念,都是指廣州話,英文Cantonese。
但在香港的學術界,粵語有可能是包含廣府系、客家系兩種方言的總稱。
廣西:艾話[編輯]
又比如在廣西壯族自治區,一般多稱客家話為「艾話」,而很少稱為客家話。
因為「客家」這個名詞是誕生在廣府地區,由於從粵東遷來的移民,在粵東原鄉的時候並沒有自稱「客家」的習慣,也就沒有把這個在廣東西路地區誕生的新名詞,帶到廣西的客家居住區。
當地講「艾話」的粵東移民沒有自稱「客家」,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況且事實上在廣西和廣東省西部,早於明代就將講廣府方言的人稱為「客戶」,有《亷州府誌》的記載可証。
《亷州府誌》中記載的「客戶」一説,並非指定居深山,以耕作為生的粵東移民,而是指定居城廓,從事商業的廣府移民。
既然當地已經有「客」的存在,也就不可能把後來從粵東遷來的移民,也就是講艾話的人,又稱為「客家」了。
至今,在廣西仍將客家話稱為「艾話」或者「新民話」,將廣府話稱為「客話」或者「土白話」。
「客話」這個説法,在廣西,一般會讓聽者感覺是指廣府方言。
廣東省西部和廣西稱廣府人為客戶,是因為在廣西講土白話的居民,跟艾人一樣,原來也同樣不是當地原住居民,而是宋元以來從廣東省廣府地區遷去的。
台灣:粵東語[編輯]
在台灣,明代末年就有廣東省籍客家人隨鄭成功的軍隊入台。
為了稱呼和記録的方便,在台灣地區,早期一般是把籍貫福建省的軍民稱為閩南籍、閩南人,也就是現在台灣的閩南族群;籍貫廣東省的就稱為粵東籍、粵東人,也就是現在台灣的客家族群。
其實「閩南」、「粵東」原來分別是福建、廣東兩省全省的別稱,與今天僅指兩省部分片區的概念,並非完全等同。
在台灣日治時期的各種文獻之中,都將籍貫廣東省的台灣土民記載為「粵籍」或者「粵東人」。
但1945年日治時期結束之後,誕生於大陸廣東省的客家學說,逐漸傳入台灣。
在大陸地區,自1933年11月《客家硏究導論》出版後,客家變成了一門正規的學術。
原來在廣東省西路先居之民口中作為鄙夷用語的「客家」一説,被論証為西晉永嘉年間「五胡亂華」為始,衣冠南渡的移民,這種説法迅速得到不少粵嶠人士的追捧,奉為圭臬。
1945年前後正值這種學説呈上陞之勢的時期,所以民國時期開始之後,「客家」的説法迅速在台灣取代了原來粵籍、粵東人等等所有説法。
台灣客家話在日治時期則常被稱為廣東語,並出版諸多相關作品。
[17]
廣東:福廣音[編輯]
在廣東省東部地區,一般人認為客家話包括兩種音系,一是水源音、一是福廣音。
水源音是從江西省的東江水源地而來的,所以叫做「水源音」;福廣音是發端自福建九龍溪流域,爾後傳入廣東省境內形成的,所以叫做「福廣音」。
惠州府一帶也有把從福建省傳入廣東省的音系稱為「歸善音」的説法,見於《長寧縣誌》、《惠陽縣志》可証。
江西:本地話[編輯]
江西省贛南地區的客家話,過去有「本地話」的自稱,後來又誕生了「廣佬」和「廣佬話」的説法。
江西省的客家對周邊的相鄰民系也有特定的稱謂,如福建(閩南)、鮌侖(廣府)、彭鄱(贛語);曰鶴佬、鄱佬。
客家話的起源[編輯]
宋代贛語東支、苗瑤層次[編輯]
1990年代以來,學界一般認為客家話的音韻,大體在宋代形成[18](或泛指為「晚唐五代至宋初」[19]),語音上有極小量南朝通語的痕跡。
[18]劉鎮發(2001)指出客家話是宋代贛語的東支,發展至明中葉在贛語內自成一支。
[20]
其他贛語在明清時受官話大幅侵蝕,而贛語東支卻只有很少官話成份,是由於南宋時江西南部講贛語東支的漢人已大舉侵入並墾殖畲人(屬苗瑤百越)世居的閩西山區。
元朝、明朝優待畲人的科舉名額和徭役,引來閩西山區的贛系漢人和畲人互相合作;[21]最終促成畬語母語者大規模漢化(贛化)並語言轉換,是客家話的直接源頭,並奠定了客家民系的人口基數。
鄧盛有(2007)指出「客家話...有一些是苗瑤語和侗台語的古代同源詞,這些詞彙的音義都屬於苗瑤語、侗台語中極為存古的...若從客家話的詞法現象、動物性別修飾成分的逆序構詞現象和表示動作重複的副詞的後置現象等來看,顯然客家話和苗瑤語、侗台語之間有十分緊密的連繫關係」[18][22]
中原論[編輯]
羅香林的「客家人由中原五次南遷」論調曾經風行一時,自1990年代「受到了來自學術界普遍的質疑和批判」[23],但此前「極少人去質疑過這個傳說、去公開挑戰過這個流傳說法,部份語言學家沉迷於這傳說,立志要找到證據支持客家話源於北方」。
[24]所謂「中原」,一般指客家話源於西晉或南朝,例如魯國堯、張光宇等[25][26],少數指源於唐五代西北方言(丁邦新)。
[24]
在1933年羅香林寫下客家民系開山之作《客家研究導論》之前,客家話的語言系屬分類在1920年代一般歸入贛語或粵語之中,客家人則是由畲族等百越漢化而來(註:這兩個觀點在1990年代後再次成為主流)。
身為客家人的羅香林對此不滿,在1933年提出「客家人是漢族裡頭一個系統分明的富有忠義思想和民族意識的民系,客家先民是因受到中國邊疆少數民族侵擾影響,逐漸從中原輾轉遷移到中國的南方來的,而且自認為是中原最純正的正統漢人的後裔。
」[27]受該書誤導,客家話在1947年首次被學界列入「漢語大方言區」。
[28]1980年代廣東、福建藉助羅香林的客家源流觀點拉攏海外客家「僑商」投資,學術界開始發覺羅香林其實是主觀地「透過對於地方志、族譜的重新解讀,創造獨特的客家歷史」,[29],1990年代起羅香林「受到了來自學術界普遍的質疑和批判」。
[23]
與其他漢語族語言的關係[編輯]
與閩語[編輯]
羅肇錦的指導博士生鄧盛有的博士論文(2009)指出「有些詞彙是客、閩語中共同來自於苗瑤語的底層詞彙成分,除了詞彙外,客、閩語在詞法上也有和苗瑤語一致的表現情形,因此,客語和閩語不僅在漢語成分上有許多相同的表現情形,從非漢語的詞彙、詞法上來看,兩者之間也有許多相同之處。
客、閩語在早期的形成過程中,應該有過共同的苗瑤語來源。
」[18]
與贛語[編輯]
羅常培在1942年《從客家遷徙的蹤跡論客贛方言的關係》最先提出兩者關係。
[30]
音韻方面,贛語與客家話是最為接近的。
一般認為,宋朝江西省裡,客、贛兩者有著發生學的關係。
這就導致現代客家話和現代贛語在發音特點上有較大的接近。
過去有不少語言學家將它們合稱為客贛方言(客贛語)。
不過,這種分法得到許多客家研究學者的反對,他們認為客家話是客家民系的重要標識,因而不應該與贛語合二為一。
20世紀80年代以後,語言學家們發現了贛語和客家話之間雖有一些共同之處,但差別還是非常明顯的,因而拆分為二的看法得到越來越多的語言學者的認同。
[31]
與粵語[編輯]
在詞彙方面,粵語與客家話是最為接近的。
根據語言學家連春招博士的研究,抽取日常基本詞彙3000條對客家話、贛語、粵語、閩南語進行對比,客家話與粵語共同詞彙率最高,達733條,遠高於客家話與贛語的543條、客家話與閩南語的435條。
閩南語也與客家話有大量同源基本詞彙,如「朘」、「膣屄」、「汝」、「毋」等。
香港新界原居民的粵語方言圍頭話之用語「掌牛」(看管牛隻),與客家話之「掌牛」[tsɔŋŋiu]相同。
與各大方言的韻母相似度[編輯]
各地區方言韻母相似度表[32]
北京(%)
濟南(%)
西安(%)
漢口(%)
成都(%)
揚州(%)
太原
60.8
60.7
61.4
58.2
61.6
63.1
蘇州
49.9
51.1
54.8
54.9
54.5
60.8
溫州
39.4
42.8
44.1
42.2
44.1
40.7
婁底
49.0
48.1
48.8
53.0
50.6
45.9
南昌
58.2
49.8
53.3
60.2
61.8
54.3
廈門
48.0
43.9
47.1
50.7
47.7
45.9
潮州
44.3
41.5
46.5
46.8
49.9
47.5
梅州
52.8
46.5
47.0
56.2
57.2
50.2
廣州
47.5
45.4
45.5
47.0
45.4
46.7
古代文獻記載[編輯]
早在宋代,客家大本營的梅州和汀州的語言就曾引起當時人們的注意。
南宋慶元間任汀州教授的陳一新,在其所寫的《跋贍學田碑》有云:「閩有八郡,汀鄰五嶺,然風聲氣習頗類中州」。
差不多同時代的劉克莊(今福建莆田人)在他詠漳州風物的詩句中有:「風煙絕不類中州」。
比照著看,可見在宋人眼中境土相鄰的汀、漳兩州居民的方言和文化面貌是不同的,汀民類中州,而閩南漳民相差較大。
明代《永樂大典》引宋代某氏《漫遊集》《過汀州》詩一首:「地勢西連廣、方音北異閩」。
說明當時汀州地區語言與福建其他地區的語言不同。
明代《永樂大典》引宋代《圖經志》曰:「潮之分域隸於廣,實古閩越地。
其言語嗜慾與閩之下四州頗類,廣、惠、梅、循操土與語,則大半不能譯。
惟惠之海豐與潮為近,語音不殊。
至潮梅之間,其聲習俗又與梅陽之人等」。
說明當時潮州與梅州都有各自的土音,彼此不能相同。
而梅潮之間所操土音則與梅州同。
宋代潮梅之間相當於今天的大埔豐順等地,皆是操客家話的地區。
這揭示當時方言分佈於今天大體相同。
可推斷早在宋代客家方言已經形成。
明代嘉靖年間《惠州府志》,記載興寧、五華地區的方言、風俗曾記載所:「言語習俗,與贛相類」,說明當時五華興寧地區的語言和江西省贛州市地區的方音相似。
明代正德年間《興寧縣志》,有當時興寧方音較詳細的記載:「其聲大率齊韻作灰,庚韻作陽,如黎為來,聲為商,石為鑠之類,與江南同。
乃出自然...亦有楊黃不分之陋。
」也有當時一些詞彙記載:「謂父曰阿爸,母曰阿姐,呼哥嫂輒以亞為先之,如兄則曰亞哥,嫂曰亞嫂,呼小廝曰孻,呼兒曰泰,遊樂曰料,問何物謂罵介,問何人曰罵堇,無曰冇,移近曰埋,其不檢者曰散子,其呼溪曰開,嶺曰兩」。
表明當時人已經注意到客家話詞彙上的特殊性。
[33]
清代康熙年間武平人林梁峰所著《一年使用雜字文》,初略統計,約有3000個詞語,其中客家話特色詞語約有350個。
清代乾隆年間《歸善縣志》收錄了二十多個詞語,如「兄曰亞哥」,「下雨曰落水」等等。
清代道光年間《長寧縣志》記載了當時一些用詞,例如:「地豆」(花生)、「苦麥」(一種略帶苦味的萵苣)。
清代同治年間《贛州府志》記載「贛州界接閩粵,語言文字多與相類...稱水道為圳,字書所無。
稱水石相際為屝,見之《象山集》中。
有義同而移其音者,恆為常,汝為爾也。
有義同而殊其用者:呼為喊,走為行也。
有混而不分者:飲酒為食酒。
下食之具曰幫飯,幫與佐同,此可解者也。
行鳩曰鬧死人,鬧與毒鳩全不相入,此不可解者也。
其餘:儒為於,仁為贏,輝為非,胡為巫,馮為洪,荒為方,江浙曰議、曰帖,此皆曰字、約。
訟和曰調停,此曰做中。
事情關說曰居間,此曰去來人。
房屋間架,吳曰幾進,燕京曰幾層,而此曰幾棟。
僦屋之稱,吳曰租,燕京曰賃,此曰稅。
米穀用斛、斗,此間用桶、籮。
算田以畝為則,天下通行,此間以租糧為則。
糶糴以米穀為則,此乃以銀為則。
」
清代同治年間《河源縣志》也記載了十來個方言詞彙。
清代光緒年間《清稗類鈔》記載廣東有客話:廣東之南雄州,韶州,連州,惠州,嘉應州五屬,及廣州之花縣,龍門,清遠,潮州之大埔,豐順等縣,均操客話。
蓋土著以其後至,故稱其人曰客家,乃遂以其言為客話。
其語之節湊句度,較之內地不甚相遠,實與六朝音韻相合。
現狀[編輯]
母語人口統計[編輯]
據民族語言網(Ethnologue)統計,至2013年客家話使用人數約4,782萬人,居世界第34名[34][35]。
根據《客家方言的分區》,截至2007年為止全球以客家話為母語的人數大約有4400萬人,但能流利使用者不到3000萬人[36]。
中國大陸[編輯]
客家話現時情況不樂觀。
在中國大陸,由於各地區文化經濟交流的增加,中國大陸的客家人對外普遍使用普通話或粵語,傳統客家地區也一般不使用客家話授課,年輕一代自小接受普通話教育。
同時,由於普通話電視媒體的普及,客家話又較少用於新聞傳媒和大眾娛樂。
目前年輕一代客家人使用客家話的比例在下降,一些人改說強勢語言普通話和粵語。
以口頭方式流傳的傳統的客家童謠現時已經較少人能完整誦唱。
另一方面,在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小部分地方,客家話以「方言島」的形式存在於個別村鎮,受粵語和普通話的影響,一些客家人家庭生活用語轉向粵語或普通話。
梅縣話是一種行用於廣東省梅州一帶的客語方言,歷來被公認為客家話的代表。
梅縣話或稱梅州客家話在語言學上被稱為客家話的代表方言或標準音,中國國際廣播電台是中國唯一國家級從事對外國廣播的國家電台,其客家話廣播是以梅縣話廣播;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是中國國家電台,其客家話廣播是以梅縣對全國國內廣播;與此同時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其對臺灣廣播的客家話亦以梅縣話廣播。
在中國大陸的客家地區中,江西省贛州市、廣東省梅州市區(含梅江區、梅縣區)及河源市區的大部分公交線路都採取了普通話、客家話雙語語音報站系統播報站點,其中梅州市區採用梅縣話,河源採用客家水源音(即龍川佗城話),贛州則採用了接近梅州口音的尋烏話。
河源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河源客家古邑研究會會長認為,河源和梅州是客家文化原生態保護區,在客家方言區日漸成為「語言孤島」的背景下,河源市區公交車增設客家話報站,對於傳承河源特有的客家文化尤其是保留原生態的河源客家話(水源音),具有積極意義。
[37]
香港[編輯]
主條目:香港語文、香港客家話、新界原居民和香港本土語言保育協會
在香港,香港原屬廣東省寶安縣,是客家人的傳統聚居地之一。
香港仍未開埠至1898年英國租借新九龍及「新界」前,客家人已在今天的香港立足多年,屬香港原居民之一。
在新界631個原住民村落裏(例如赤柱村、荃灣三棟屋),以客家人為主的村落有341個,佔54%[38][39]。
根據2012年的《中國語言地圖集》,香港客家話被歸類為粵台片梅惠小片。
[40]
2010年,假若包括原居民和非原居[41]的客家人,則香港的客家人約有200萬人[42][43]。
雖然客家人(包括原居民及非原居民的客家人)在港數量不少,但現時多數是中、老年香港客家人仍使用客家話[44],不少香港客家新一代都不會講客家話,或者只懂聽不懂講。
這是由於20世紀70年代初,來自五湖四海的內地移民帶來了不同的漢語方言(比如廣州話、四邑話、客家話、潮州話、泉漳話、福州話、上海話等),港英政府遂選擇了粵語廣州話作爲統一香港華人的華語。
因此,粵語便成為了香港的強勢語言。
現時,在香港以客家話為母語的僅有62,340人,佔香港人口的0.9%[45][46];報稱通曉客家話的香港人,亦只有259,738人,佔香港人口的4.7%[46][47]。
以上數據都顯示以客家話為母語的香港人口比例正逐年下降,情況不容樂觀[46]。
臺灣[編輯]
主條目:臺灣客家話
在臺灣,因客家人在清領前期一度受限於渡臺禁令,而在人數上不如閩南移民,於是今日除國語外,閩南語也成為臺灣的強勢語言之一。
因大眾傳播媒體的影響,即使平常不以閩南語互相溝通的客家人,大多可略通閩南語。
部份地區客家人集體轉用閩南語,成為福佬客,目前多屬年齡層較高者。
而轉向使用國語的客家人更多,尤其是年齡層越低者。
根據中華民國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於2004年所做之調查,30歲以下年輕客家人有三成能聽解客語,而僅一成可流利使用;在家庭語言方面,30歲以下約有60%使用國語、20%使用閩南語、未滿10%使用臺灣客家話。
有資料顯示,台灣客家話被認為是地球上衰落最快的語言之一[48]。
近年來,臺灣居民意識到保護母語的重要性,臺灣客家人也不例外,政府成立了專門的機構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訂定《客家基本法》[9],在學校推行台灣客家話教學,同時設立了客家電視台及客家廣播電台、舉辦客語認證,並立法規定火車、捷運等大眾運輸工具需提供台灣客家話播音服務[49]。
2016年1月,蔡英文於電視政見會中承諾,在她當選總統之後,會把客語正式的定為國家語言[50]。
並於2017年12月29日三讀通過客家基本法修正案,正式將台灣客家語列為國家語言[51][52]。
其他地區[編輯]
在馬來西亞的華人當中也有不少的客家人,尤其是沙巴地區,目前在西馬的柔佛州客家話依然廣為流傳。
而且被分為不同腔調流派的語系,也受到當地文化跟語言的影響,發展出獨特的用語。
在馬來西亞的華人方言非常多元化,在文化交流下互相影響,但並沒有其中一種方言取得獨特強勢的影響地位。
僅會因為地域性和歷史發展因素造成某種方言是廣為使用的大宗。
例如在北馬的檳城使用閩南語的華人居多,不論籍貫都熟悉閩南語;在怡保和吉隆坡中部一帶是粵語為大宗;而南馬的柔佛州一帶,尤其古來和新山為數的不少的華人人口使用和熟悉客家話。
在上述使用別種方言為大宗的地方依然可以找到使用客家話的人口。
下屬方言[編輯]
主條目:客語方言
客家話分布區域廣泛,具有多種方言。
中國大陸、台灣、海外各有不同的客家方言劃分方法。
根據2012年版的《中國語言地圖集》,中國的客家話被分成八個大片,分別是:粵台片、粵北片、海陸片、粵西片、汀州片、於信片、寧龍片和銅桂片。
[40]。
而臺灣地區的客家話則被歸類為幾個大類,主要是四縣腔(包括南四縣腔)、海陸腔、大埔腔、饒平腔、詔安腔,還有少數的永定腔、汀州腔、豐順腔、長樂腔、平和腔等等。
代表音[編輯]
語言學家一般把廣東梅縣話作為客家話的典型代表。
在台灣以四縣話為典型代表,大眾運輸之客語廣播多從之。
但是並不存在一個公認的標準口音。
民間對梅州話作為標準音缺乏認同,多數使用非梅州口音的客家人都不會說梅州話,甚至跟說梅州話的人交流時還存在一定的溝通障礙。
在台灣方面的四縣話因為大眾媒體(客語電視、運輸系統)的普遍,反而較梅縣話獲得更多推廣空間,連非客語母語者都有比較多的機會接觸學習。
內部互通性[編輯]
客家方言內部有相似的一面,也有差異巨大的地方。
包括梅州話、惠陽話、四縣話等在內的75%(以使用人口計)的客家話可以共通。
這75%的客家話也稱為主流客家話,包括:
廣東省梅州市各縣(除豐順縣湯南鎮外)
廣東省惠州市各縣(除惠城和龍門縣部分地區)
廣東省東莞市的鳳崗鎮、清溪鎮與樟木頭鎮
廣東省河源各縣(除東江沿江部分地區外)
廣東省揭陽揭西縣、汕尾陸河縣
廣東省深圳市的龍崗區、鹽田區以及寶安的龍華、石岩、觀瀾、九圍、麻布、關內等30%的地區如南山之南水、西麗、白芒等。
廣東省中山市的五桂山及南朗鎮、板芙鎮、東區長江村等部分村鎮。
廣東省台山市赤溪半島及附近地區
粵北部分客家地區(韶關新豐、翁源、英德、佛岡、仁化、樂昌等縣)
江西省贛州南部各縣(龍南等三南地區、安遠、尋烏)
四川省、重慶的大多數客家話(土廣東話)
江西省贛州中北部部分縣市
江西省吉安部分山區鄉鎮
湖南省瀏陽東鄉山區鄉鎮(主要分布於張坊、大圍山)汝城縣盈洞鄉、熱水鎮等。
湖南省東南部的炎陵、桂東、汝城三縣大部分鄉鎮
福建省龍巖客家地區南部各縣(永定、上杭、武平,以及連城南部,長汀南部)
廣東的珠三角、粵西、廣西、海南的大多數客家話
香港客家話
大多數的台灣客家話
語音特點[編輯]
聲母[編輯]
全濁聲母與次清聲母合流,不論平仄多讀成送氣清塞音、塞擦音。
莊組與精組洪音無別,讀齒齦音[ts]、[tsʰ]、[s]。
泥、來母不混。
曉、匣母逢合口大部分讀作[f]。
非、敷、奉、微母部分字讀重脣音。
多數點知組聲母二三等不分。
多數點知組三等與章組個別字相當一致讀[t]、[tʰ]。
精組分洪細的少,見組分洪細的略多,但尖團多不混。
微母字和匣影雲以合口多混同為[v]聲母。
影母洪音不與疑母混同。
多數點把部分次濁去聲字讀成清聲母。
韻母[編輯]
同攝(山、蟹、咸等攝)內一二等在不同範圍內有不同讀音。
梗攝字白讀多為[aŋ]、[iaŋ]或帶[a]的鼻化韻。
山攝開口一等牙喉音字多與合口一等齒音字混同,而韻腹多為[ɔ]、[o]。
宕攝開口一等唐韻與江攝二等江韻字多混同,讀為[ɔŋ]或[iɔŋ]。
果假兩攝韻腹的區別普遍為[o]、[ɔ]和[a]、[ɑ]之別。
侵韻莊組字「森」、「蔘」多與其他聲母字讀音有異。
遇攝字「五」多有[ŋ]的讀音。
四等韻(如齊韻)字有讀洪音。
宕攝一等字開合口多混同,一般讀作[ɔŋ]。
曾攝開口一等字與梗攝開口二等字(文讀)多不分,讀作[ɛn]或[ɛŋ]。
多數點無撮口呼。
多數點陽聲韻三分。
多數點入聲韻三分兼保留韻尾。
聲調[編輯]
多數點聲調為六類,平入各分陰陽,上去雜為二調。
古入聲字今聲調大多數按清濁分讀兩調。
古次濁入聲字有兩個走向,或與清聲母同,或與濁聲母同。
古全濁、次濁部分上聲字除少數地點外均有把常用字讀作陰平調。
保留入聲調類之方言,其入聲多為短促調。
音韻存古[編輯]
此條目內容疑欠準確,有待查證。
請在討論頁討論問題所在及加以改善,若此條目仍有爭議及準確度欠佳,會被提出存廢討論。
[陝西師範大學]]邢向東主任認為客家話較西安話更像長安話,現在的西安話和古代的長安話相比,發生了變化。
北方話演變得快,而有些方面西安話的改變較北京話大。
於西安外語學院擔任教授的張崇指出,學院派公認目前南方話特別是客家話,相對今日中原話,保留古代的中原方言更多。
現代西安方言的人聽不懂周、秦、漢、唐時的長安話,但客家人可能能聽懂一半。
客家人從中原到了南方後,形成方言島,內部通婚、貿易、交往,保留從中原帶去的方言。
現在仍保留大量入聲音,但西安話中已經沒有。
[53]
如果按照隋代《切韻》、唐代《唐韻》、宋代《集韻》等古代出版的韻書記載的發音來分析的話是今天的客家話,如客家話發音的你、我、他就是爾、吾、其的古音[54]。
並且客家話詞彙能與現今陝西老派關中話相通[55]。
國學大師章太炎曾對客家語言系統作過一番研究,他選取了63條客家話詞語,用《說文》、《爾雅》、《方言》、《禮記》、《毛詩》、《戰國策》、《老子》等古代典籍加以印證,說明客家方言與古漢語同源。
客家話保留中州音韻。
[56]
而邱從容《唐朝官話的研究》從日語、韓語及越南語的漢字發音入手,和客家語、閩南語、粵語等方言深入研究,做聲韻特徵比對、歸納、整理及溯源、分析,發現最接近唐朝官話的語言是客家語。
客家語無須轉韻換聲,依然能和傳到海外而被保存流傳至今的日本、韓國、越南的漢字發音吻合。
[57]
客家話繼承了較多古漢語的特性,如完整的入聲韻尾[-p̚]、[-t̚]、[-k̚]。
一般認為,客家話和唐宋時期中古漢語之間的承襲關係較為明顯。
比如有些無法用官話、普通話押韻的詩詞(如唐詩宋詞)在客家話音系中可以做到押韻。
客家話的語音在繼承古漢語的基礎上,發生了有規律的音變。
例如,中古漢語當中,「人」、「日」部的漢字聲母(即日母),在今日普通話裡發為[ʐ-](r-),客家話則為[ŋ-]或[n̲ʲ-];「武」的中古漢語發音是[*mioX][來源請求],客家話則音變為[vu]([v-]在部分官話方言和普通話裡並不作為音位存在)。
章太炎《客方言·序》:「廣東稱客籍者,以嘉應諸縣為宗。
」「大氐本之河南,其聲音亦與嶺北相似。
」章太炎對客家語言系統作過一番研究工作,選取了63條客家話詞語,用《說文》、《爾雅》、《方言》、《禮記》、《毛詩》、《戰國策》、《老子》等古代典籍加以印證,說明客家方言的詞彙與古漢語同源。
中華詩詞學會會長鄭欣淼說「國家對詩歌吟誦的傳承和發展很重視,吟誦是中國人傳統的詩作交流方式,也是一種文化傳承方式,客家話是古漢語的活化石,我第一次聽到了用原汁原味的中州方言-客家話吟誦的詩詞,南方的客家話,保留了過去的詩風,很有欣賞價值」
《集韻》吾,牛加切,音牙
《說文》我自稱也
《爾雅·釋估》吾,我也。
「吾」「我」的古音是nga/ngai,也是客家話「吾」「我」的讀音:牙、涯,符合古音
古音「他」為「其」,音同姬,客家話「他」也是叫「其」,也和姬同音
古音「你」為「爾」「汝」,客家話「你」也是叫「爾」「汝」
按照隋代《切韻》和宋代《廣韻》等韻書記載的發音來分析的話的確是今天的客家話,民國時期的國學大師章太炎就指客家話是千年前的中州音韻。
邱從容《唐朝官話的研究》也利用了日本保留的唐音詞彙來分析也的確是今天的客家話,因為發出的音一模一樣。
以聲母為例,疑母[ŋ-]字在大部分官話(除西南官話)完全消失,客家話則保留了疑母,如「魚」字,無論普通話或廣州話都丟失疑母[ŋ-]而讀[jy],但是客家話讀[ŋ̍]。
另外非母、敷母和奉母[f-]在唐末之前並未出現,仍屬幫母、滂母和並母,即所謂「古無輕脣音」,客家話有部分非敷奉母字保留重唇音的念法。
如「飯」,普通話讀[fan],但一些地區的客家話則讀[pʰan],類似廈門話png。
進一步比較:
「吠」字:客家話[pʰoi],日本吳音[bai],日本漢音[hai],閩南語的廈門話[pui],閩東語的福州話[pui]、[hie],吳語的溫州話及上海話為[vi],粵語為[fɐi],北京話、南京話及蘭州話[feɪ]。
[58]
「肥」字:客家話[pʰui],日本吳音[bi],日本漢音[hi],廈門話及福州話[pui],吳語的上海話文讀[vi],白讀[bi],粵語的廣州話[fei],北京話、南京話及蘭州話[feɪ]。
[59]
類似的字還有「發」(客家話[pɔt])、「扶」(客家話[pʰu])、「孵」(客家話[pʰu])、「輔」(客家話[pʰu])、「分」(客家話[pun])、「糞」(客家話[pun])、「斧」(客家話[pu])、「沸」(客家話[pui])、「肺」(客家話[pʰui])、「蜚」(客家話[pi])、「痱」(客家話[mui])、「飛」(客家話[pi])等等。
書寫形式[編輯]
客家話過去一直都使用漢字來書寫。
19世紀中期,基督教教士為了方便傳教,為文盲的平民創立了多種客家話的拉丁拼音字母。
這些拼音字母,大都依照每個地方的鄉談來設計,所以變成了不同地方的客家話的寫法都不同。
世界名著《小王子》亦於2000年從英文轉譯成客家話出版。
該書是基於苗栗的方言,一種演變自四縣話的方言。
該書亦是雙語版本,不過採用的是通用拼音。
除了以上講述的漢字、教會羅馬字及通用拼音方案以外,其他機構亦有自己的客語拼音方案,如臺灣語文學會就有客音標方案。
中華民國教育部目前採用的客家語書寫原則,是以漢字(包括台灣客家語書寫推薦用字)書寫客家語內容,拼音則採用部訂的客家語拼音方案。
參見[編輯]
客家人
客家地區
客家話音系
客家話語法
客家話拼音方案
臺灣客家語拼音方案
台灣客家語書寫推薦用字
客語白話字
臺灣客家語
梅縣話
海陸客家話
興寧話
長樂話
𠊎話
粵贛方言
客、贛、通泰方言源於南朝通語說
客家電視台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客家基本法
客語流行音樂
客家腔國語
山由話(粵語:山由話)
註釋[編輯]
^截至2005年9月,客委會對五種台灣客家話的常用字詞作了讀音、用字規範,這種規範施行於客家語言能力認證考試中,但不對日常使用進行強制。
除客委會外,香港崇正總會、廣東省教育廳、台灣語文學會、中華民國教育部等機構亦進行了一些規範,但都沒有達到正音正字的高度。
參考文獻[編輯]
引用資料[編輯]
^過半客家人不會說客語 客委會修法鼓勵.[2017-05-17].(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5-31).
^「客家基本法」三讀客語列國家語言.[2017-12-29].(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1-05).
^3.03.1《大眾運輸工具播音語言平等保障法》:「大眾運輸工具除國語外,另應以閩南語、客家話播音。
」民國89年(2000年)3月31日立法
^Hammarström,Harald;Forkel,Robert;Haspelmath,Martin;Bank,Sebastian(編).HakkaChinese.Glottolog2.7.Jena:MaxPlanckInstitutefortheScienceofHumanHistory.2016.
^劉村漢主編.《廣西客家方言研究論文集》.廣西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11.ISBN9787549509119(第一節:客家話:太平天國的「國語」)
^過半客家人不會說客語 客委會修法鼓勵.[2017-05-17].(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5-31).
^「客家語」、「客家話」,在台灣客家話的白話字中分別寫作「Hak-kâ-ngî」和「Hak-kâ-fa」。
1924年在汕頭出版的《客英詞典》(AChinese-EnglishDictionary:Hakka-dialectasspokeninKwang-tungProvince)中,分別拼寫作「Hak-ka-nyi」、「Hak-ka-fà」。
^存档副本.[2015-12-22].(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2-28).
^9.09.1客家基本法.中華民國司法院.2010-01-27[2010-02-15].
^吳守禮.一百年來的閩南系臺灣話研究回顧#正名.老醫之家.2003-04-02[2012-02-27].(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6-25).
^孟萬春.陝西商洛「廣東話」語音研究[J].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0(05),100-103.
^黃玉振.不僅只有台灣閩南語,台灣客家語也是「台語」!.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11-05-25[2012-04-17].(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28).
^臺日大辭典.臺灣總督府.1931–1932:406.
^吳守禮.一百年來的閩南系臺灣話研究回顧#正名.老醫之家.2003-04-02[2012-02-27].(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6-25).
^肖平.成都「土廣東」[J].四川黨的建設城市版,2006,(05),61-62.
^程世平,張雪山.四川客家話與亞文化圈研究[J].成都大學學報(社科版),2005,(5),27-30,50.
^野田岳陽《台灣土語叢誌·廣東語》(1900年)、志波吉太郎《廣東語會話篇》(1915年)、劉克明《廣東語集成》(1918年)、台灣總督府《廣東語辭典》(1932年)、菅向榮《廣東語の手引》(1933年)、河野登喜壽《廣東語の研究》(1933年)等等。
^18.018.118.218.3鄧盛有.客家話的古漢語和非漢語成分分析研究(PDF).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鄧曉華.客家话跟苗瑶壮侗语的关系问题(PDF).《民族語文》.1999,(3).(原始內容(PDF)存檔於2019-03-27).
^劉鎮發.《客家——誤會的歷史、歷史的誤會》.香港:學術硏究雜誌社.2001年:11.祖語可以追溯到宋末的贛東方言,當時應該屬於贛語的東支。
...明代以後,更多人經過閩西進入嘉應州和粵北,部份留下來成為今天的閩西客家方言,但更多說這種話的人進入了廣東。
...明代中葉可以說是嘉應方言從贛東、閩西方言分離出來,演化成一個方言支系的形成期。
劉鎮發後來將書稿在客家討論區帖文13-16樓公開:“客家”─误会的历史、历史的误会(以及相关讨论)(頁1第13,14,15樓).客家風情.2007-02-26[2020-07-04].(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04). ,“客家”─误会的历史、历史的误会(以及相关讨论)(頁2第16樓).客家風情.2007-02-26[2020-07-04].(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04).
^畲民之間:帝國晚期中國東南山區的國家治理與族群分類(PDF).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2020,91(1).(原始內容(PDF)存檔於2020-07-13).
^羅肇錦《客語源起南方的語言論證》,《語言暨語言學.客語專號》第二期,中央研究院語言研究所,2006年7月,頁545-568。
^23.023.1冷劍波.罗香林客家源流观的再认识.《嘉應學院學報》.2007,(4).(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10).長期被奉為聖諭的他的客家源流觀,受到了來自學術界普遍的質疑和批判
^24.024.1Hashimoto,MantaroJ.HakkainWellentheoriePerspective(客家方言的波浪性发展)..JournalofChineseLinguistics(HongKong:ChineseUniversityPress).1992January,20(1):6-7.TheHakkapeoplearewidelybelievedtohavemigratedtoSouthChina"fromthenorth"-fromtheCentralPlainsofChinacontinentinparticular.Numerousfamilyrecordshavebeenutilizedto"prove"thislegendorethnicsaga.Butveryclearlythisistoalargeextentnothingmorethanapopularbelief.[...]Veryfewstudieshaveeverquestionedthislegend--tosaynothingofpubliclychallengingthispopularbelief.Quitetothecontrary,somelinguistswereobsessedbythisbelief,andweredeterminedtofindlinguisticevidencetosupportthetheoryofthenorthernoriginsofHakka.Forinstance,TingPang-hsininhisarticleonNorthernChinesedialects[丁邦新1987〈論官話方言研究中的幾個問題〉],contributedtoLanguagesandDialectsofChina,searchesforthehomelandofHakkainthenorth,askinghimselfwhynotasinglemodernMandarindialectmaintainsaspiratesforallthevoicedstopandaffricateinitialsofAncientChinese,ifindeedtheHakkapeoplemigratedfromShaanxi,ShanxiandHenan.Hewasthereforeveryexcited,whenGongGwang-cherng龔煌城discoveredthatvoicedstopandaffricateinitialsofatwelfthcenturyNorthwesternChinesedialectwereutilized[...]. 請檢查|date=中的日期值(幫助)
^魯國堯.客、赣、通泰方言源于南朝通语说.《鲁国尧自选集》.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4:66-80.(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5-16).
^張光宇《閩客方言史稿》(1996)「總而言之,客家話的起源是西晉末年的司豫方言」
^羅香林(1933)《客家研究導論》。
轉引自鄧曉華.客家话跟苗瑶壮侗语的关系问题(PDF).《民族語文》.1999,(3).(原始內容(PDF)存檔於2019-03-27).
^劉鎮發.《客家——誤會的歷史、歷史的誤會》.香港:學術硏究雜誌社.2001年:11. 劉鎮發後來將書稿在客家討論區帖文13-16樓公開:“客家”─误会的历史、历史的误会(以及相关讨论)(頁1第13,14,15樓).客家風情.2007-02-26[2020-07-04].(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04). ,“客家”─误会的历史、历史的误会(以及相关讨论)(頁2第16樓).客家風情.2007-02-26[2020-07-04].(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04).
^陳麗華.族群與國家:六堆客家認同的形成(1683-1973).台灣.2015:293-294頁.透過對於地方志、族譜的重新解讀,創造獨特的客家歷史...羅香林這一學說影響深遠,是因為這一學說他從文化上闡述客家民系先進性,...絕大多數運用『正統』、『中原』概念塑造客家族群的人均採用其說法
^《從客家遷徙的蹤跡論客贛方言的關係》,羅常培,《中國青年》,第7卷,第1號,1942年7月。
後結集於羅常培,《語言與文化》,附錄三,1950年,北京大學出版社。
^侯精一主編,《現代漢語方言概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143~144頁
^《方言間韻母系統相似度測度研究》陳海倫
^《16世紀興寧客家方言》/TheRecordsofHakkaDialectin16thCentury(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田志軍編,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9年4月第30卷第2期
^林,文映.客家話在香港極需保育.[2019-04-13].(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13).
^Top100LanguagesbyPopulation.[2005-02-25].(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19).
^謝留文,黃雪貞.客家方言的分區.北京:《方言》.2007-08-24:238–249[2014-12-29].(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29)(中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簡冊》(2004),使用客家話的人口江西大約800萬,廣東大約2300萬,福建大約500萬,湖南大約300萬,加上廣西、四川、海南、台灣、香港及海外華人、華裔的客家話人口,總計4,400萬左右
^河源市区公交增客家话报站.廣州日報.2013年3月8日[2013年3月10日].(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年3月14日).
^張雙慶莊初升.《香港新界方言》.香港:商務印書館.2003:14[2015-02-26].ISBN 9620716825.(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26)(中文).
^鐘山,《走向海洋的優秀民係—漫話港澳臺的客家人和客屬組織》,你好台灣客家鄉親網站,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對臺灣廣播中心.[2015-05-20].(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05).
^40.040.1張振興.中國語言地圖集第二版.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116–124[2016-02-04].ISBN 7100070546.(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01)(中文).
^原居係指1898年7月1日租借新界和新九龍之前,已在香港存在的村落的居民後代
^香港客家人.中國評論通訊社.2010-09-23[2020-08-22].(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19).目前香港的客家人約有200萬人
^香港客家人.[2015-05-20].(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3).
^莊初升黃婷婷.《19世紀香港新界的客家方言》.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4[2015-02-26].ISBN 9787218087085.(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26)(中文).
^2011年按新市鎮及慣用語言劃分的五歲及以上人口.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政府統計處二零一一年人口普查辦事處.2011[2015-02-26].(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26)(中文).
^46.046.146.22001年、2006年及2011年五歲及以上人口能說選定語言/方言的比例.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政府統計處二零一一年人口普查辦事處.2011[2015-02-26].(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3)(中文).
^2011年按出生地點、慣用語言及使用其他語言/方言的能力劃分的五歲及以上人口.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政府統計處二零一一年人口普查辦事處.2011[2015-02-26].(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26)(中文).
^吳伯雄的客家情結(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南風窗》
^大眾運輸工具播音語言平等保障法.中華民國司法院.2000-04-19[2010-02-15].(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05).
^總統候選人蔡英文第三場電視政見會第一輪政見發表全文.點亮台灣LIGHTUPTAIWAN.2016-01-08[2016-01-30].(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18).
^客基法修正三讀客語列國家語言.[2018-01-25].(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31).
^國家語言發展法拚過關「用母語教數學不會被罰了」.[2018-01-25].(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1-26).
^地道的西安人聽不懂古長安話.西安日報.2008-01-12[2020-08-22].(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10).客家話比西安話更像「長安話」「現在的西安話和古代的長安話相比,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北方話演變得非常快,而有些方面西安話的改變比北京話還大。
」邢向東說。
張崇說,「學院派」公認,目前南方話,特別是客家話,相對今日中原話,保留古代的中原方言更多。
也就是說,說一口地道西安方言的人聽不懂週、秦、漢、唐時的長安話,但客家人可能能聽懂一半。
客家人從中原到了南方後,形成方言島,他們內部通婚、貿易、交往,保留從中原帶去的方言。
他們現在還保留大量入聲音,但西安話中已經沒有。
^客家語言古汉语的活化石.中考網.能與《切韻》《唐韻》《廣韻》《集韻》等古代韻書記載的發音對應,今仍保留大量文言文字眼,如客家語發音的你、我、他就是爾、吾、其的古音
^中原官話、河東方言、客家方言.文庫.
^客家文化與開封客家話中原古韻的活化石.開封新聞.2014-10-13[2020-08-22].(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10).章太炎對客家語言系統作過一番研究工作,他選取了63條客家話詞語,用《說文》、《爾雅》、《方言》、《禮記》、《毛詩》、《戰國策》、《老子》等古代典籍加以印證,說明客家方言的詞彙與古漢語同源。
客家話保留的中州音韻,歷時千年,至今基本不變。
^邱從容歷經四年研究,最接近唐朝官話的語言《唐朝官話的研究》.達拉斯新聞.[2020-08-22].(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10).邱從容從日、韓及越南語的漢字語音,和客家語、閩南、粵語等方言深入研究,做聲韻特徵比對、歸納、整理及溯源、分析,發現最接近唐朝官話的語言是客家話。
「唐朝官話的研究」書中指出,從唐朝到現在經過千年歲月,客語無須轉韻換聲,依然能和當時傳到海外而被保存流傳至今的日、韓語、越南的漢字語音吻合。
^高本漢B.Karlgen著,趙元任、羅常培、李方桂譯:《中國音韻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1940,1994,2003),頁586。
^高本漢B.Karlgen著,趙元任、羅常培、李方桂譯:《中國音韻學研究》,頁565。
研究書目[編輯]
溫昌衍編《客家方言》,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
李如龍編《客贛方言調查報告》,廈門大學出版社,1992年。
鍾榮富(南台科技大學).四海客家話形成的規律與方向(PDF).2006年[2020-08-27].國科會專案計畫NSC92-2411-H-017-005.(原始內容存檔(PDF)於2020-09-21).
呂嵩雁(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臺灣語文學系副教授).臺灣四海客語的音韻擴散研究(PDF).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2007年12月,第38卷(第一期)[2020-08-27].(原始內容存檔(PDF)於2020-09-10).
江俊龍(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兩岸大埔客家話研究(PDF).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2020-09-02].(原始內容存檔(PDF)於2020-09-10).
徐儀錦(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現代客家童謠在客語教學之應用─以鍾振斌童謠作品為例(PDF).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14年.
鍾榮富(南台科技大學).台灣客家話在地化現象之考察(PDF).台灣語文研究(第1期).2014年.
劉鎮發(廈門大學中文系).唐宋官話南遷: 從語言接觸看客家話與閩南話的形成(PDF).語言文化分佈與族群遷徙工作坊論文集.2011年.
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香港新界方言調查報告(PDF).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1999年.
客家語拼音方案使用手冊(PDF).中華民國(教育部).2012年.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語文領域-本土語文(客家語文)(PDF).
客家語言發展計畫效益評估報告(PDF).中長程個案計畫效益評估委託研究報告.2013年.
部編版客家語分級教材(PDF).中華民國(教育部).
外部連結[編輯]
維基百科提供如下語言版本:客家話維基百科
維基孵育場的維基詞典語言試驗版:客家語試驗版
維基文庫有此種語言版本:客家話文獻庫
中華民國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客家語言能力認證考試資訊網
香港本土語言保育協會,網上設有香港客家話的發音字典
中華民國教育部臺灣客家語推薦用字(第1批)(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臺灣客家語拼音輸入法(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臺灣本土語言互譯及語音合成系統
梅州羅馬字方案(英語)
客家語言學:梅州方言的特色(英語)
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客語字典
臺灣客語詞彙資料庫(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漢字古今音資料庫:查詢客家語各方言單字發音(現代>客語)
台灣客家語言地圖網
母語學習fun輕鬆
哈客網路學院
台灣客家數位圖書館(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客語教師進修網
中國方言客家話
閱論編漢語 漢語分支漢語分支官話通用語
現代標準漢語(普通話
中華民國國語
臺灣國語
新馬華語)
老國音
官話分區
北京官話
東北官話
冀魯官話
膠遼官話
中原官話
蘭銀官話
西南官話(桂柳官話、岷赤話、貴州話、雲南話)
江淮官話
其他
天津話
贛榆話
漢中話
南通話
軍家話
海南軍話
廣東軍話
新疆官話
新加坡華語
晉語
并州片
呂梁片
上黨片
五臺片
邯新片
大包片
張呼片
志延片
粵客贛粵語
粵語方言
粵海粵語
香港粵語
蜑家話
莞寶粵語
邕潯粵語
勾漏粵語
羅廣粵語
桂南平話
四邑粵語
高陽粵語
欽廉粵語
吳化粵語
儋州話
越南白話
客家話
客語方言
梅縣話
惠陽話
畲話
四川客家語
香港客家話
臺灣客家語
贛語
贛語方言
昌都片
宜瀏片
吉茶片
撫廣片
鷹弋片
大通片
懷嶽片
耒資片
洞綏片
其他
邁話
富馬話
東江本地話
湘語
長益片
婁邵片
衡州片
辰漵片
永全片
吳語
吳語方言
太湖片
台州片
金衢片
上麗片
甌江片(甌語)
宣州片
閩語沿山閩語邵將語
邵武話
將樂話
閩北語
西溪片
東溪片
閩中語
三明話
永安話
沙縣話
沿海閩語閩東語
侯官片
福寧片
蠻講
燕話
興化語
莆田話
仙遊話
烏坵話
澳腰話
閩南語
泉漳片
臺灣話
新加坡福建話
浙南片
大田片
中山片
潮汕片
瓊雷語
雷州話
海南話
其他
徽語
平話土話
湘南土話
粵北土話
桂北平話
瓦鄉話
孔夫話
書寫系統書寫類型語素文字字形
漢字
繁體字
正體字
簡化字
方言字
二簡字
文體文言文
古文
文白相夾
三及第
白話文
官話白話文(京白)
中州韻白話文(韻白)
吳語白話文(蘇白)
粵語白話文(廣白)
臺語白話文(閩白)
客家話白話文(客白)
表音文字字母
拉丁字母
西里爾字母
阿拉伯字母
文體
教會羅馬字
東干文
小兒經
半音節文字
盲文/點字
三推成字法
中國切音新字
臺灣語假名
臺語諺文
其他
女書
漢羅台文
語言研究漢語歷史
原始漢藏語
原始漢語
古代漢語
上古
中古
近代
明清官話
老國音
現代標準漢語
華語
漢語音韻學
先秦
漢代
魏晉
隋唐
五代
宋代
元代
明初
明清
現代
語言研究
文字
詞彙
語法
訓詁
方言
管理機構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
香港語文教育及研究常務委員會
澳門教育暨青年局語言推廣中心
中華民國教育部終身教育司第四科
新加坡推廣華語理事會
馬來西亞華語規範理事會
漢語分支列表
閱論編客家民系客家史寧化石壁-土客衝突-太平天國-公司共和國(蘭芳共和國)-客家基因族譜客家文化客家話-客家山歌-羅香林-客家八音-廣東漢樂-漢劇-客家流行音樂-客家藍衫-天穿日-六虎牌-渡台悲歌-客家習俗-客家人的生產生活用具客家菜釀豆腐-梅菜扣肉-醃麵與三及第湯-鹽焗雞-娘酒雞-客家小炒-客家麵-客家娘酒-擂茶-艾粄-發粄-味酵粄-蘿蔔粄-茶粄-簸箕粄-雲片糕-老鼠粉-粄條-閩西八大乾-薑絲大腸客家民居花萼樓-榮槐樓-棣華圍-磐安圍-土樓群(田螺坑、高北、洪坑、河坑)主要分布地區廣東(梅州、河源、惠州、韶關、陸河、深圳)-福建(龍巖、三明)-江西(贛州、銅鼓)-湖南(攸縣、桂東、汝城、炎陵、茶陵、平江、瀏陽)-廣西(賀州、貴港、北海、欽州、玉林、防城)-海南-四川-重慶-陝西-浙江-香港-臺灣(桃園、新竹市、新竹縣、苗栗縣、六堆(屏東縣、高雄)、台中、南投、花蓮、臺東、崙背、福佬客)-越南-馬來西亞(怡保-吉隆坡-亞庇)-印度尼西亞-新加坡
閱論編客家話方言寧龍片寧都話 ·石城話 ·瑞金話 ·龍南話 ·安遠話 ·尋烏話 ·興國話 ·定南話 ·全南話 ·會昌話 ·信豐客家話于桂片于都話 ·桂東話 ·贛縣話 ·南康話 ·上猶話 ·大余話 ·汝城客家話 ·炎陵客家話 ·遂川客家話銅鼓片銅鼓話 ·修水客家話 ·瀏陽客家話粵台片嘉應小片梅縣話 ·蕉嶺話 ·平遠話 ·四縣腔(臺)興華小片興寧話 ·五華話(長樂聲) ·紫金話新惠小片新豐話 ·惠陽話 ·深圳客家話 ·珠三角客家話 ·香港客家話韶南小片英德話 ·曲江話(含武江區等)粵中片河源話 ·龍川話 ·和平話 ·連平話 ·博羅話粵北片翁源話 ·乳源話 ·樂昌話 ·仁化話 ·始興話惠州片惠州話(有爭議)汀州片長汀話(臺:汀州腔) ·永定話 ·上杭話 ·寧化話 ·武平話 ·連城話 ·明溪話(明溪邵將話、明溪客家話) ·大田話(大田客家話)) ·尤溪話(尤溪湯川話)粵西片𠊎話 ·新民話 ·麼个話漳潮片漳北小片南靖話(臺:南靖腔)漳南小片詔安客語(臺:詔安腔、平和腔、雲霄腔) ·平婆話饒平小片饒平客家話(臺:饒平腔)埔順小片大埔話(臺:大埔腔) ·豐順話(臺:豐順腔)揭西小片河婆客家話(半山客,臺:揭西腔)海陸小片陸河話(臺:海陸腔) ·山口洋客家話未分片四川客語 ·水源音(一般歸入粵中片) ·陝西客語 ·畲話(有爭議) ·浙江客語 ·混合區(臺:四海腔)代表音梅縣話(語言學界) ·惠陽話(強勢腔) ·四縣腔(台灣客家話)標音拉丁化客家白話字 ·客語白話字 ·客家話拼音方案 ·台灣客家語拼音方案 ·客語通用拼音 ·TLPA其他臺灣方音符號 ·廣東語假名漢字臺灣客家語推薦用字藝文創作客家山歌 ·客語流行音樂 ·苑塘話 ·客語文學其他客語能力認證 ·中華民國客家委員會(相關機構) ·香港本土語言保育協會參考:客家人 ·客家地區 ·客家文化註:「臺」表延伸的台灣客家話的六大腔調
閱論編中國大陸語言漢藏語系漢語族官話北京官話(普通話)·東北官話·膠遼官話·冀魯官話·中原官話·蘭銀官話·江淮官話·西南官話晉語并州片·呂梁片·上黨片·五臺片·邯新片·大包片·張呼片·志延片閩語沿海閩語閩東語(侯官片·福寧片·蠻講·燕話)·莆仙語(莆田話·仙遊話·澳腰話)·閩南語(泉漳片·大田片·浙南閩語·中山閩語·潮州話)·瓊雷話(海南話·雷州話)沿山閩語閩北語(東溪片·西溪片)·閩中語(永安話·三明話·沙縣話)·邵將語(邵武話·將樂話)古閩語原始閩語吳語太湖片·台州片·甌江片·金衢片·上麗片·宣州片徽語績歙片·休黟片·祁婺片·旌占片·嚴州片湘語長益片·婁邵片·辰漵片·衡州片·永全片贛語昌都片·宜瀏片·吉茶片·撫廣片·鷹弋片·大通片·耒資片·懷嶽片·洞綏片客家語粵台片·海陸片·粵中片·汀州片·寧龍片·雩桂片·銅鼓片·粵北片·粵西片·饒平客家語·畲話粵語廣府片(粵海片·莞寶片)·羅廣片·勾漏片·四邑片·吳化片·欽廉片·高陽片·邕潯片·儋州話·桂南平話平話和土話桂北平話·粵北土話·湘南土話·優念話歸類未定東江本地話·軍家話·邁話·富馬話·鐘山話·畲話·瓦鄉話·蔡家話·六甲話·酉水話·八峒瑤語·平地瑤話·楚語·蜀語·龍家語·盧人語·漢兒言語·協和語·嘉米話·倒話·孔夫話古漢語原始漢語·上古漢語·中古漢語·近代漢語·現代漢語藏緬語族藏-喜馬拉雅語群藏語支藏語(衛藏·康巴·安多·拉達克語)·倉洛門巴語·錯那門巴語·象雄語白馬語支白馬語羌語群嘉絨語支嘉絨語·道孚語·拉塢戎語羌語支羌語組羌語(北·南)·土家語·普米語·木雅語·卻域語·扎壩語·西夏語·白狼語貴瓊語組貴瓊語爾蘇語支爾蘇語(爾蘇語·多續語·栗蘇語)納語支納西語·納木依語·史興語·拉熱語緬彝語群彝語支北部彝語組諾蘇語(都潑語)·納蘇語(阿羅語·峨頗語)東南彝語組尼蘇語·阿務語·撒尼語·阿靈潑語·阿細語·阿哲語(阿車語)·阿扎語·木吉語(脫潑語·墨幾語)·普佤語(夫卡語·科魯拉語·綽闊語)·普拉語·富帕語(富巴語·富匝語)中部彝語組里潑語·咪俚語·山蘇語·傈僳語·勒蘇語·堂郎語·密察語·拉姆語·留米語·臘羅語(楊柳話·額喀語·芒底語·徐掌話)·拉烏語·他魯語(潑佩語·納若語·跨恩斯話·跨瑪斯話·萊茲斯話·子逋斯話·鎖內嘎話)·拉祜語·苦聰話·拉鄔語·阿鄔語·樂舞語·基諾語卡卓語組卡卓語·撒慕語·撒涅語·撒都語·孟武語南部彝語組阿卡語·勾克語·木達語·哈尼語·糯比語·糯美語·臘米語·昂羅語·期弟語·奕車語·卡別語·豪尼語(窩尼語·白宏語·布孔語·布都語·梭比語·多尼語·多塔語·阿梭語·阿母語)·碧約語·西摩洛語·卡多語·帕那語·阿克語·搓梭語·畢蘇語(老緬語·老品語)·貢語(桑孔語·楚孔語)·哈備語·姆畢語曼子語組嘎蘇話·模耆語(莫期)·末昂語·估渦語(麻峨)·估渦語(麻阿)·普標彝語(麻榭)·䏵俖語其他彝語支語言阿篤語·阿魯語·阿梯語·弄語·怒蘇語·柔若語緬語支載瓦語·阿昌語·浪速語·勒期語·波拉語·茶山語·仙島語白語支白語(中部方言(英語:CentralBailanguage)·南部方言(英語:SouthernBailanguage)·北部方言(英語:NorthernBailanguage)·拉瑪方言)其他語群薩爾語群(景頗語)|儂語支(獨龍語·阿儂語)|達尼語支(達尼語)|魯蘇語支(崩如語·魯蘇語)|舍朱奔語支(蘇龍語)|義都-達讓語支(義都語·達讓語)|格曼語支(格曼語)澳泰語系南島語族亞齊-占語群回輝話仡泰語族仡央語群仡佬語·拉基語·布央語(布央語東部方言·普標語·巴哈語·拉哈語)·仡隆語·木佬語·羿語·土蠻語黎語支黎語(黎語·加茂語)拉珈語支拉珈語侗水語支侗語·水語·標話·莫語(莫語·錦語)·仫佬語·毛南語·佯僙語·茶洞語·草苗語·𦰡溪瑤話臨高語臨高語·吉兆話泰語支壯語(布依語·岱依語·儂語·邕北壯語·東紅水河壯語·中紅水河壯語·柳江壯語·桂北壯語·右江壯語·桂邊壯語·邱北壯語·連山壯語·邕南壯語·左江壯語·德靖壯語·硯廣壯語·文麻壯語·德靖壯語·民講)·傣語/泰語(傣那語·傣仂語·傣端語·傣擔語·撣語·八甲語·傣雅語)古越語古越語·閩越語混合語誒話突厥語系西伯利亞語支西部裕固語·圖瓦語·雅庫特語·哈卡斯語(富裕柯爾克孜語)·回鶻語·沙陀語葛邏祿語支維吾爾-烏孜別克語(維吾爾語(中心方言·和田方言·羅布方言)·烏孜別克語)·艾努語·伊犁土爾克語·察合台語欽察語支哈薩克語·柯爾克孜語·塔塔爾語烏古斯語支撒拉語古突厥語原始突厥語苗瑤語系苗語族巴哼語支巴哼語·唔奈語東部語支湘西苗語(東·西)畲語支畲-炯奈語(畲語(活聶語)·炯奈語)·優諾語·巴那語中部語支黔東苗語(東北·西(繞家語)·南)西部語支布努語(布努·包瑙·努茂)·川黔滇苗語(川黔滇·滇東北·貴陽·惠水·麻山·羅泊河·重安江(英語:Gejialanguage)(家話·東家話)·平塘苗語)瑤語族勉語(勉方言·金門方言·標敏方言·藻敏方言)混合語貓家話蒙古語系中蒙古語支(英語:Mongolic_languages#Classification)蒙古語(中·西·北·東)·哈米尼干語·鄂爾多斯蒙古語·土爾扈特衛拉特語南蒙古語支(英語:Mongolic_languages#Classification)東部裕固語·土族語·東鄉語·康家語·保安語達斡爾語支(英語:Mongolic_languages#Classification)達斡爾語古蒙古語契丹語·鮮卑語·室韋語·烏桓語·吐谷渾語·原始蒙古語·柔然語(有爭議)混合語廓克蒙查克語·托茂語·五屯話·唐汪話韓語系中國朝鮮語(朝鮮語)·高句麗語·沃沮扶餘語·東濊扶餘語南亞語系佤德昂語支德昂語·日昂語·寬語·烏語·瓦語·戶語·克蔑語·木阿克語·佤語·布朗語·布興語·布芒語克木語支克木語莽語支莽語·倈語·布賡語越語支京語(越南語)印歐語系印度-伊朗語族色勒庫爾語·瓦罕語·于闐語·粟特語·回回語(波斯語)·花剌子模語·藍帽回回語(希伯來語:פרסיתיהודית)斯拉夫語族俄羅斯語吐火羅語族吐火羅語混合語澳門土生葡語滿-通古斯語系北通古斯語群鄂溫克語(鄂溫克語·鄂倫春語)南通古斯語群赫哲語西南通古斯語群滿語(錫伯語·滿語)古通古斯語肅慎語·挹婁語·靺鞨語·勿吉語·渤海語·女真語語系不明東夷語·匈奴語·羯語·柔然語輔助語言手語手語中國手語(北方手語·南方手語)·香港手語·藏語手語(?)手指字母漢語手指字母·維吾爾語手指語·韓語手指語·藏文手指字母盲文現行盲文·漢語雙拼盲文·粵語點字·藏語盲文註:絕跡語言(中國境內絕跡語言)·極危語言(中國境內極危語言)參見:中國境內的民族和族群一覽(按語言系屬分類)·中國漢語方言保護關於港澳地區的語言,參見:香港語言、澳門語言關於台澎金馬的語言,參見:台灣語言
閱論編臺灣語言南島語系台灣南島語泰雅語群泰雅語(賽考利克·澤敖利·汶水·萬大)·賽德克語(德固達雅·德路固(太魯閣語)·都達)西北語群龜崙語·巴宰語(噶哈巫語)·賽夏語西部平原語群邵語·拍瀑拉語·洪雅語(阿立昆語(荷蘭語:Arikun)·羅亞語(荷蘭語:Lloa(dialect)))·巴布薩語(虎尾壟語·道卡斯語
)鄒語群鄒語·卡那卡那富語·拉阿魯哇語魯凱語群魯凱語(霧臺·東·萬山(歐佈諾伙語)·多納(古納達望語)·茂林(德樂日卡語))排灣語群排灣語卑南語群卑南語(初鹿·知本·南王·建和)布農語群布農語(郡·卓·卡·丹·巒·蘭)東臺灣南島語族凱達格蘭語(巴賽語·雷朗語·哆囉美遠語(荷蘭語:Trobiawaans))·噶瑪蘭語·猴猴語·撒奇萊雅語·阿美語(秀姑巒·南勢·海岸·馬蘭·恆春)·西拉雅語(馬卡道語·放索語(荷蘭語:Pangsoia-Dolatok))·大武壠語馬來-玻里尼西亞語巴丹語群達悟語大中菲律賓語群(英語:GreaterCentralPhilippinelanguages)菲律賓語(常見外語)馬來語群印尼語(常見外語)·馬來語(常見外語)漢藏語系漢語族閩語臺灣話·金門話·馬祖話·烏坵話客家語臺灣客家語(四縣·南四縣·海陸·大埔·饒平·詔安·揭西(河婆)·永定·長樂·豐順)官話中華民國國語(台灣標準國語·臺灣腔)·軍家話·其他官話其他漢語粵語·吳語(大陳話)·其他漢語藏緬語族藏語(在臺藏人的語言)·緬甸語(在臺緬甸華人的語言之一和常見外語)印歐語系荷蘭語(歷史上的官方語言)·西班牙語(歷史上的官方語言和常見外語)·英語(常見外語)滿-通古斯語系滿語(歷史上的官方語言)蒙古語系蒙古語(在臺蒙古人的語言)日琉語系台灣日語(歷史上的官方語言和常見外語)朝鮮語系韓語(常見外語)南亞語系越南語、高棉語(常見外語)仡台語系泰語(常見外語)·擺夷語(在臺雲南土著民族的語言之一)混合語言寒溪語·香蕉白話·其他語言人工語言福爾摩沙語日本手語系台灣手語閱聽輔助語漢語盲文臺灣盲文參見:台灣語言保護
閱論編漢語音韻學注音
直音法
反切
音節結構聲母
五音
清濁音
零聲母
韻母介音
等呼
開合
四呼
韻腹、韻尾
舒聲韻(陰聲韻
陽聲韻)
入聲韻
空韻
聲調
四聲
平仄
調值
五度標記法
四角標圈法
變調
四聲別義
高陽入
低陰入
其他
漢語拼音音節列表
漢語兒化韻表
古代漢語上古音音系
先秦
漢代
相關條目
古四聲
古無輕唇
古無舌上
古無正齒
古無邪紐
娘日歸泥
喻三歸匣
喻四歸定
照二歸精
照三歸知
叶音
濁輔音韻尾
中古音音系
魏晉
隋唐
五代
宋代
相關條目
中古聲母
三十六字母
切韻音
等韻學
韻書
韻圖
門法
小韻
系聯法
攝
平水韻
重紐
異文
對音
洛陽音
梵漢對音
中古漢語拼音
近古音音系
元代
明初
明清
現代
相關條目
尖團音
平翹音
兒化音
子變韻
平分陰陽
濁上變去
見開二的演變
漢語族祖語
原始漢藏語
原始漢語
現代分支
官話(標準音系)
晉語
吳語
湘語
客家話
粵語(標準音系)
閩語
贛語
方言
音韻
詞彙(古百越詞
古吳語詞
古楚語詞)
歷史(上古
中古
中世
近世
近代)
相關條目
南朝通語說
客贛方言
粵贛方言
吳閩方言
學者
錢大昕
高本漢
趙元任
羅常培
王力
李方桂
董同龢
鄭張尚芳
丁邦新
潘悟雲
陳新雄
竺家寧
斯塔羅斯京
白一平
沙加爾
蒲立本
其他
從中古漢語到官話的語音演變
從中古漢語到吳語的語音演變
閱論編廣東專題總體
歷史
政治
經濟
珠三角
粵東西北
粵東
粵西
粵北
粵港澳大灣區
地理
城市
南嶺
珠江三角洲
潮汕平原
珠江
東江
西江
北江
韓江
榕江
鑒江
雷州半島
潮汕
上川島
下川島
教育
中山大學
華南理工大學
深圳大學
南方科技大學
暨南大學
華南農業大學
華南師範大學
南方醫科大學
廣東工業大學
廣州中醫藥大學
歷史文化
嶺南文化
音樂
粵劇
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廣東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廣東省歷史文化街區
飲食
粵菜
粵式茶樓
粵式酒樓
廣州菜
順德菜
客家菜
潮州菜
廣式月餅
民系
廣府人
圍頭
四邑
閩海人
閩南
潮汕
海陸豐
雷州
客家人
蜑家人
語言
粵語
廣州話
粵語方言
潮州話
海陸豐話
海豐話
陸豐話
雷州話
隆都話
山涯話
客家話
粵北土話
軍話
廣東軍話
景點
廣州塔
世界之窗
白雲山
丹霞山
羅浮山
西樵山
七星岩
鼎湖山
海陵島
南澳島
盤龍峽
湖光岩
開平碉樓
珠璣古巷
華僑城
東部華僑城
長隆旅遊度假區
長隆海洋王國
分類
共享資源
閱論編四川專題成都市(省會)總體
政治
經濟
教育
歷史國家
巴和蜀
成家
蜀漢
成漢
西蜀
前蜀
後蜀
大蜀
大夏
大西
事件
四川抗蒙戰爭(抗蒙山城)
湖廣填四川
保路運動
大後方時期
地理
城市
四川盆地
成都平原
地區(川西
川東
川北
川南)
江河(川江
岷江
嘉陵江
沱江
雅礱江)
山脈(大巴山
龍門山
邛崍山
橫斷山脈)
文化
川劇
川主
川菜
川酒
川茶
川鹽
蜀錦
蜀繡
清音
音樂
建築(宋元建築)
園林
人口
四川人
土廣東
老湖廣
藏族
羌族
彝族
語言
四川話(通用語,含成渝、岷江、仁富、雅棉四片區)
蜀語(中上古)
土廣東話
老湖廣話
四川普通話
康方言
嘉絨語
羌語支
諾蘇語
旅遊景點
九寨溝
黃龍
峨眉山
樂山大佛
青城山
都江堰
四川大熊貓棲息地
貢嘎山
三星堆和金沙遺址
稻城亞丁
分類 共享資源
參見:大四川和重慶市
閱論編江西專題南昌市(省會)總體
歷史
政治
經濟
地理
城市
幕阜山
九嶺山
羅霄山脈
武夷山脈
贛江
鄱陽湖
鄱陽湖平原
長江
秀水河
教育
江西師範大學
江西財經大學
江西農業大學
南昌大學
華東交通大學
南昌航空大學
文化
贛菜
贛劇
採茶戲
建築(贛派建築、圍屋、江南民居等)
宗教
民系
江右民系
客家民系
吳越民系
江淮民系
閩南民系
語言
贛語(南昌話、宜春話)
客家話
官話(江淮官話、西南官話)
吳語
徽語
閩南語(贛東北閩南語)
旅遊景點
東林寺
廬山
柘林水庫
分類
共享資源
規範控制
AAT:300388390
GND:4249616-0
NDL:001117797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客家话&oldid=70595388」
分類:客家話客家江西語言廣東語言廣西語言福建語言台灣語言湖南語言四川語言浙江語言新加坡語言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馬來西亞漢語隱藏分類:引文格式1錯誤:日期使用ISBN魔術連結的頁面使用Unicode擴展漢字的條目語言使用人數沒有註明日期的條目信息框沒有參考資料欄位的語言類條目含有非中文內容的條目準確性有爭議的作品拒絕當選首頁新條目推薦欄目的條目有未列明來源語句的條目包含AAT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GND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DL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共享資源維基導遊
其他語言
AfrikaansPangcahالعربيةܐܪܡܝܐمصرىAsturianuअवधीتۆرکجهBrezhonegCatalàMìng-dĕ̤ng-ngṳ̄ČeštinaCymraegDeutschEnglishEsperantoEspañolفارسیSuomiFrançais贛語GalegoGaelg客家語/Hak-kâ-ngîहिन्दीFijiHindiBahasaIndonesiaItaliano日本語JawaQaraqalpaqsha한국어LietuviųമലയാളംBahasaMelayuမြန်မာဘာသာनेपालभाषाNederlandsNorsknynorskNorskbokmålਪੰਜਾਬੀPolskiPiemontèisپنجابیPortuguêsPinayuananРусскийᱥᱟᱱᱛᱟᱲᱤScotsSimpleEnglishSvenskaKiswahiliதமிழ்ไทยTürkçeУкраїнськаTiếngViệt吴语Vahcuengh文言Bân-lâm-gú粵語
編輯連結
延伸文章資訊
- 1聯合大學客語翻譯系統/ NUU Hakka Translation System
國立聯合大學客家研究學院文化創意與數位行銷學系智慧客家實驗室. 計畫團隊成員:聯大客院文創系張陳基教授、許雲翔專案助理. 客語TTS語音技術支援:意傳文化科技.
- 2字典- 客語萌典
- 3客家話的語音系統與標音符號
限於版面,將「客家語拼音方案」之例字減少。) (一)聲母. 序. 號. 發音. 部位. 注音. 符號. 客語拼音.
- 4臺灣客家語-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語音
- 5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資料載入處理中... 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logo. 主功能列. 訊息公告 · 關於本系統 · 分類索引 · 辭典附錄 · 學習資源 · 英文簡介 · 網站導覽 ·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