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与和平-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战争与和平》主要以1812年拿破仑侵俄的战争为中心,叙述三个俄罗斯贵族家族,在战争与和平的年代里,经历生活中无数的苦痛后,终于体验出人生真谛的故事,同时随着主角的 ... 战争与和平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关于与“战争与和平”标题相近或相同的条目,请见“战争与和平(消歧义)”。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8年2月18日)请协助补充多方面可靠来源以改善这篇条目,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会因为异议提出而移除。

致使用者:请搜索一下条目的标题(来源搜索:"战争与和平"—网页、新闻、书籍、学术、图像),以检查网络上是否存在该主题的更多可靠来源(判定指引)。

此条目阅读起来类似评论,需要清理。

(2018年2月18日)请帮助改进这个条目以使其语气中立,且符合维基百科的品质标准。

战争与和平1869年初版首页原名Войнаимир作者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类型历史小说、战争小说语言俄文主题俄法战争故事时代背景19世纪故事背景地俄罗斯帝国发行信息出版机构RusskiVestnik(series)出版时间1865年-1869年(series)出版地 俄罗斯帝国媒介印刷品(精装、平装)与电子版本文本战争与和平在维基文库上的版本规范控制ISBNNA 《战争与和平》(改革前俄语:Война́имиръ,改革后俄语:Войнаимир,罗马化:Voynáimir,[vɐjˈnaiˈmʲir])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部长篇小说。

本书于1865年到1869年出版,讲述欧洲拿破仑时期的俄罗斯所发生的事。

《战争与和平》自从问世以来,一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之一。

故事以1812年的俄国卫国战争为中心,通过记叙1805年至1820年的重大事件,包括奥斯特利茨战役、博罗金诺战役、莫斯科大火、拿破仑溃退等。

展示了当时俄国社会的风貌。

目录 1故事简介 1.1第一卷 1.2第二卷 1.3第三卷 1.4第四卷 1.5尾声 2评价 3中文译本 4改编 4.11956年美国版电影 4.21968年苏联版电影 4.32016年英国版迷你影集 5相关条目 6参考资料 7外部链接 故事简介[编辑] 《战争与和平》拥有许许多多真实的人物,如拿破仑、亚历山大一世,不过小说也塑造了虚构的人物。

人物在第一卷与第二卷依序进入故事情节当中。

小说的故事主轴与历史背景关系十分密切,但重点主要放在三个贵族家庭:别祖霍夫(Bezukhovs)、保尔康斯基(Bolkonskys)以及罗斯托夫(Rostovs)在十九世纪初期于战争与生活中的体验。

《战争与和平》还有一点突破传统:虽然身为历史小说,理应由记叙文组成,但是托尔斯泰从第二卷起慢慢塞入了一些专题性的议论文,以讨论他对历史、战争、权力等的看法。

尾声的第二部分甚至完全跳脱故事框架,一针见血地分析并道出了故事的主题。

第一卷[编辑] 1805年7月,拿破仑征服了欧洲中西部的国家,法俄之间酝酿着可能的战争气氛。

然而在彼得堡上层的人们依旧过着贵族们安逸悠闲的生活,某个晚上达官贵人们都聚集在皇太后的女官兼宠臣安娜·帕夫罗芙娜·舍雷尔(AnnaPavlovna)举办的社交聚会上。

赴宴中有官高位重的华西里公爵(PrinceVassilyKuragin)、他倍受瞩目的美丽女儿海伦(HeleneKuragin)与高壮戴着眼镜的年轻人皮埃尔。

皮埃尔(PierreBezukhov)是莫斯科著名贵族别祖霍夫的私生子,由于与华西里公爵有着亲属关系,暂居于其住处。

他在法国留学后到首都谋职。

在宴会中他遇到了聪明又略为妒世的老朋友安德烈(PrinceAndreiBolkonsky)。

安德烈是先朝的退职老总司令保尔康斯基的长子,与其有孕的妻子丽莎出席宴会。

但安德烈在婚后对其妻子丽莎的肤浅感到无奈,并对彼得堡的贵族生活毫无兴趣。

此时,安德烈命中注定参与库图佐夫将军的征召,出任他的传令官,将出国跟征战欧洲的拿破仑军队作战。

即将分娩的妻子丽莎和信仰虔诚的妹妹玛丽雅虽再三劝留,也改变不了他的决心,他期望通过这次战争为自己带来辉煌与荣耀。

在出征之前,安德烈把妻子从首都送到了在莫斯科郊外童山居住的父亲保尔康斯基公爵那里,委托父亲加以关照。

于是他前往前线,在波兰追上了俄军总司令库图佐夫(GeneralKutuzov),总司令派他到联合纵队去任职,并受到了嘉奖。

在莫斯科,贵族罗斯托夫(CountIlyaRostov)共有四位青少年子女。

13岁的娜塔莎认为自己爱上了保里斯(PrinceBorisDrubetskoy),一位有志气而即将入伍的军官。

20岁的长子尼古拉与保里斯相同,即将入伍从军。

尼古拉(NikolaiRostov)钟情于长年寄住在罗斯托夫的表妹宋妮雅(SonyaAlexandrovna),自小就是孤儿的宋妮雅亦专情于尼古拉。

长女薇拉(VeraRostov),略为高傲的个性则与在俄罗斯从军的德国军官别尔格相恋。

彼嘉(PetyaRostov)是家族最年轻的幼子,希望成年能跟随尼古拉的脚步从军。

罗斯托夫伯爵则因一直以来家族财务窘境而困扰不已。

俄奥联军对法的奥斯特里茨战役(1805年12月2日)已于战争前夕,由于在战前的军事会议上,主战的将军意见主导了俄军的攻势,在误判了法军的阵线后,俄军遭法军所击溃。

战役中尼古拉对沙皇亚历山大的魅力深深着迷,且尼古拉作为少尉在中队骠骑兵首次尝试了战斗。

而安德烈却在战役中受伤被俘,在受伤当下对自己先前天真的作战意识有了重大的改变,且对后来视察俘虏的拿破仑不再抱持原有对其崇拜的思维,相反由濒临死亡的体验产生了一些严肃而壮丽的想法。

之后安德烈被法军诊断其伤势过重不可能活下去而被留下由当地居民照顾。

第二卷[编辑] 1806年年初,尼古拉偕同军团连长杰尼索夫(VasilyDmitrichDenisov)休假而短暂返回莫斯科。

娜塔莎已是出落亭亭玉立的年轻姑娘,杰尼索夫爱上娜塔莎向她求婚,却被娜塔莎婉拒。

而罗斯托夫家的财务日渐崩溃,虽然他的母亲恳求尼古拉为家族找一个背景良好婚姻,但尼古拉断然拒绝他母亲的请求。

他仍遵守承诺与宋妮雅之间的关系。

皮埃尔回到莫斯科,他继承了别祖霍夫伯爵身后所有的遗产,摇身一变成为莫斯科数一数二的富豪,成为社交界的宠儿。

他的亲戚华西里公爵早就觊觎别祖霍夫家的财产,本想通过篡改遗嘱来谋得,失败后又处心积虑安排,让女儿海伦嫁给皮埃尔,但海伦是一位生性放荡的女子,曾传言与她兄弟阿纳托里(PrinceAnatoleVasilyevichKuragin)有过乱伦的关系,尽管皮埃尔理性知道这是错误的爱情,但他却无法拒绝这不幸的婚姻。

结果华西里的计谋顺利达成。

之后皮埃尔发现了妻子与好友陶洛霍夫(Dolokhov)之间的暧昧关系,他与陶洛霍夫进行决斗,但陶洛霍夫并未回击,而让皮埃尔幸运的击倒对方,事后海伦否认她与陶洛霍夫之间的关系,但皮埃尔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而与妻子分居,深陷善恶和生死的困扰之中,在加入共济会后,受到共济会教规的熏陶,试图挽回婚姻。

之后皮埃尔亦卷入一些共济会的相关活动并对共济会的道德规范努力实践,一方面想办法让自己的道德完美,另一方面则融入这个道德不完美的社会,他也曾试图解放自己的农奴,但最终却没有实现。

安德烈在居民的救治下奇迹似的康复。

愈后的他直奔老家,是日夜晚,妻子丽莎正好产下一名男婴小尼古拉,但她却在分娩中死去了。

安德烈在战时启发的想法在妻子过世后又再次遭受考验,他没有返回军队而选择决定留下来经营他的领地。

同时间皮埃尔前来探望他,并带来了道德与上帝的种种议题,虽然意见相左,但安德烈在自己的领地上却让农奴过着比皮埃尔的农奴更好的生活。

1807年6月,俄与法在弗里德兰战后停战,短暂的和平生活又再度开始。

1809年5月,安德烈为庄园托管一事而去拜访罗斯托夫伯爵并注意到娜塔莎的存在。

1809年8月,安德烈为再次证明自己的存在而不甘只做为一位领主而出发至彼得堡,天真地期望自己制定的军事法律能够接近并影响沙皇亚历山大一世。

但在彼得堡期间,贵族间的思想与行径仍然令安德烈感到不快,但他被天真充满生命力的年轻小姐娜塔莎深深吸引。

但因为童山居住的父亲保尔康斯基公爵强烈反对,只好先私下订婚以一年时间做为二家族折冲的缓冲期,这一年安德烈则至较温暖的国家休养因战争受伤而虚弱的身体并增广见闻。

但是,年轻的娜塔莎无法忍受寂寞与了解安德烈公爵的独特的个性,且经不起皮埃尔之妻海伦的哥哥阿纳托里(AnatoleKuragin)的诱惑,而擅自约定私奔。

虽然最终二人并没有私奔,但此举让安德烈与娜塔莎的婚约宣告无效。

皮埃尔对海伦,阿纳托里与娜塔莎感到不齿,但又矛盾的发现自己对娜塔莎的爱慕之情。

娜塔莎因为对自己的行为感到耻辱而企图自杀并生了重病。

第三卷[编辑] 1812年,娜塔莎的身体在罗斯托夫家族的照顾与对信仰的体悟下渐渐好转。

1812年6月,拿破仑借故与俄国再次交战,他率领法国与其他欧洲国家共组的西欧军队入侵俄国,库图佐夫临危受命成为俄军总司令。

在库图佐夫整合俄军后与步步进逼莫斯科的拿破仑军队于博罗金诺展开一场规模盛大的会战。

俄军虽然于博罗金诺战役奋力一搏,但仍无法扼止拿破仑的攻势,莫斯科也陷于拿破仑之手。

但拿破仑军队在入侵莫斯科后军队纪律涣散,在莫斯科大量抢夺与烧毁俄国财物,让俄国人民上下产生对拿破仑与其军队同仇敌忾的心理。

且博罗金诺一役让拿破仑军队士气重挫,因为这是第一次拿破仑的军队遭受如此顽强的抵抗,也是日后拿破仑带军自动撤退逃离莫斯科的主因。

在拿破仑入侵俄国同时,保尔康斯基公爵死于中风,而试图保护家产的玛丽雅因尼古拉的及时来到平息了农民的暴动。

玛丽雅坚忍不拔的个性对尼古拉产生了吸引力,不过他仍坚持对宋尼雅承诺而未曾对玛丽雅表达心意。

在拿破仑进入莫斯科前,罗斯托夫家中的彼嘉说服了父母而去从军。

在拿破仑入侵俄国后,安德烈决心投入战场中,让自己的感情与思绪能暂时抛诸脑后。

安德烈在博罗金诺的前线中身受重伤,在治疗的过程中,于邻床巧遇曾想诱惑娜塔莎的阿纳托里,阿纳托里亦因截肢伤重而痛苦不堪,让安德烈心中对他产生怜悯和友爱,安德烈的大爱抺去了对阿纳托里的怨恨。

但阿纳托里并未逃离死神的掌下而死去。

第四卷[编辑] 安德烈在后送的过程中,辗转被罗斯托夫家用来搬运家产的马车所运送。

而娜塔莎在伤兵中发现了将死的安德烈。

她向他谢罪并热诚看护他,安德烈在娜塔莎未求他原谅时已原谅了她,并在日渐严重的伤势中,接受身体衰弱与即将死亡的事实,安德烈在娜塔莎、妹妹玛丽雅以及他的儿子小尼古拉的陪伴下,渡过了人生最后几天而安息。

在拿破仑入侵莫斯科后,皮埃尔对启示录的疯狂执著让他产生宿命论,在军队入城时打扮成农夫,想伺机刺杀拿破仑,但却在一场莫斯科的火灾中被法军逮捕而成为俘虏。

其妻海伦则于鲍罗金诺战役前夕在彼得堡突然去世。

皮埃尔在成为俘虏的过程中,经历过险象环生的枪决事件并与俄国各种身份的战俘共处,其中的一位农民普拉东让他体会到朴实中简单的美好,这与他在获得巨大遗产背后衍生出来的问题与困扰背道而驰,也让皮埃尔最终在人格上有了真正的突破与成长。

在拿破仑的军队撤退时,陶洛霍夫与杰尼索夫的游击部队正巧攻击俘虏皮埃尔的法国部队,在拯救皮埃尔之际,罗斯托夫家的小儿子彼嘉却不幸战死在行动中。

而彼嘉战死的消息传回罗斯托夫家,罗斯托夫公爵夫人情绪几乎崩溃,娜塔莎感受到母亲的悲恸而重新振作,不再沈溺在安德烈死亡的悲伤。

之后皮埃尔于莫斯科拜访安德烈之妹玛丽雅时巧遇娜塔莎,彼此对安德烈的思念与过去到现在的改变慢慢转化成吸引对方的情愫。

尾声[编辑] 1813年皮埃尔与娜塔莎结为夫妇,而罗斯托夫伯爵不久后便逝世,并为罗斯托夫家留下不小的负债,迫使尼古拉掌管债台高筑的家产。

在一次玛丽雅的拜访后,尼古拉与玛丽雅发现彼此依然深深吸引著对方,虽然尼古拉对宋尼雅的亏欠与家族的债务让他不愿面对感情,但二人终究还是如愿在1814年结婚,组成一个家庭。

尼古拉带着妻子,罗斯托夫伯爵夫人以及宋尼雅定居在童山,且在三年内不变卖任何玛丽雅的财产而还清了债务。

1820年,皮埃尔与娜塔莎拜访童山,娜塔莎已然成为一位称职的母亲,在皮埃尔与娜塔莎的长兄尼古拉的对话中,暗示著安德烈的儿子小尼古拉与皮埃尔将会做些什么,而故事到此亦划下句点。

作者托尔斯泰在尾声第二部对历史的演进与方向有个人的独特见解,并试图表明,推动历史演进的力量并非单由几位知名的历史人物所决定,这在他的书本中与工作中,有深刻的表达。

这个在历史背后所推动的力量,他认为是个人自由意识与必然理性因环境、时间与因果关系相互关连所产生的共同汇总结果,托尔斯泰强调历史的原因无法像学者以对少数历史名人的论述的决策而推论得之,因为来源仍是由细小的每一人所组成。

评价[编辑] 自称对文学有“狂恋式的爱情”的托尔斯泰,前后耗费十余年的光阴,才完成这部划时代的巨著。

《战争与和平》主要以1812年拿破仑侵俄的战争为中心,叙述三个俄罗斯贵族家族,在战争与和平的年代里,经历生活中无数的苦痛后,终于体验出人生真谛的故事,同时随着主角的命运轨迹,展露出19世记初期俄国社会与政治变迁的形形色色,记下欧洲历史最动荡的时期,气势恢宏澎湃,无以伦比。

托尔斯泰作品最大的特色便是运用写实主义和心理分析的手法,在《战争与和平》中,人物就多达559个,每一个都是活生生的血肉之躯,各有其独特的个性,且充满了生命的悸动,书中也拥有史诗般的辉煌节奏与宽阔视界。

中文译本[编辑] 《战争与和平》,郭沫若译,上海光明书局,1925年10月 《战争与和平》,高植译,上海文化生活,1931年 《战争与和平》,郭沫若、高地译,上海骆驼书店,1948年8月 《战争与和平》,童锡梁译,台北世界书局,1957年5月 《战争与和平》,王元鑫译,台北新兴书局,1957年5月 《战争与和平》,逸康节译,台北淡江书局,1957年 《战争与和平》,高植译,新文艺出版社,1957年 《战争与和平》,罗娜编译,台北东方出版,1958年 《战争与和平》,颜瑾译,台南标准书局,1968年 《战争与和平》,黄文范译,台北远景出版,1981年3月 《战争与和平》,纪彩让译,台北志文出版,1985年 《战争与和平》,李而已译,广州市新世纪出版社,1990年 《战争与和平》,子冉译,台北业强出版,1994年 《战争与和平》,刘辽逸译,人民文学出版,1997年12月 《战争与和平》,刘辽逸译,台北光复书局,1998年 《战争与和平》,草婴译,台北猫头鹰出版,1999年 《战争与和平》,萧逢年译,台北志文出版,2000年 《战争与和平》,夏丽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3月 《战争与和平》,周煜山译,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年12月 《战争与和平》,张捷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1月 《战争与和平》(托尔斯泰小说全集1-4册),草婴译,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8月 《战争与和平》,董秋思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战争与和平》,乔振绪译,漓江出版社,2013年11月 改编[编辑] 1956年美国版电影[编辑] 片名:WarandPeace/Guerraepace 导演:金·维多/KingVidor 制片人:迪诺·德·劳伦提斯/DinoDeLaurentiis 执行监制:卡罗·庞蒂/CarloPonti 剧本(改编):BridgetBoland,RobertWesterby,KingVidor,MarioCamerini,EnnioDeConcini,IvoPerilli 主演: 奥黛丽·赫本—AudreyHepburn 亨利·方达—HenryFonda 梅尔·弗尔/MelFerrer—PrinceAndreiBolkonsky 维托里奥·加斯曼/VittorioGassman—Anatole 赫伯特·罗姆/HerbertLom—Napoleon 奥斯卡·霍莫尔卡/OskarHomolka—Gen.Kutuzov 安妮塔·艾克伯格/AnitaEkberg—Helene 赫尔穆特·丹丁/HelmutDantine—Dolokhov 托里奥·卡米纳提/TullioCarminati—PrinceVasiliKuragine 巴里·琼斯/BarryJones—CountRostov 国家:美国,意大利 语言:英语,意大利语 公司:派拉蒙 成本:600万美圆 拍摄日期:1955年7月-1955年10月 片长:208分钟 上映日期:1956年8月21日(美国) 美国版的本片大幅简化了原著的情节和内涵,论艺术成就不及苏联版,但战争大场面还是拍得相当认真可观。

1968年苏联版电影[编辑] DVD封套 DVD封套 主条目:战争与和平(电影系列) 片名:Войнаимир 导演:谢尔盖·邦达尔丘克/SergeiBondarchuk 剧本:谢尔盖·邦达尔丘克,瓦西里·索洛维约夫 主演: 谢尔盖·邦达尔丘克/SergeiBondarchuk—PierreBezukhov 柳德米拉·萨维里耶娃/LyudmilaSavelyeva—NatashaRostova 维亚切斯拉夫·吉洪诺夫/VyacheslavTikhonov—PrinceAndreiBolkonsky 原创音乐:VyacheslavOvchinnikov 摄影:Yu-LanChen,AnatoliPetritsky,AleksandrShelenkov 剪辑:TatyanaLikhachyova 艺术指导:MikhailBogdanov,AleksandrDikhtyar,SaidMenyalshchikov,GennadiMyasnikov 布景师:GeorgiKoshelev,V.Uvarov 服装设计:VladimirBurmeister,NadezhdaBuzina,MikhailChikovani,V.Vavra 助理导演:VladimirDostal 国家:苏联 制作公司:Mosfilm 语言:俄语,法语 片长:403分钟 发行:分成四个部分,于1965到1967年间分别上映 奖项: 1969年第41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第26届金球奖最佳外语片 纽约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 国家评论协会奖最佳外语片 卡罗维发利电影节水晶地球仪奖最佳剧情片 导演非常擅长拍摄文学改编的史诗作品。

本片拍摄耗时五年,拍摄得到了苏联军方的大力协助,成为世界影史上动用临时演员最多的影片之一。

作为一部极其忠实于原著、制作精致、构思严谨的巨片,影片场面壮阔,气势磅礴,继承了苏联拍摄历史题材影片方面的优良传统,完美地融托尔斯泰原著精神于其中,再现了俄法战争时期俄罗斯大地广阔的历史画卷,是电影史上的不朽之作[1][来源可靠?]。

2016年英国版迷你影集[编辑] 片名:WarandPeace 导演:TomHarper 剧本(改编):AndrewDavies,LeoTolstoy 主演: 语言:英语 公司:BBC 相关条目[编辑] 1812年 俄法战争(1812年6月24日-1812年12月12日),即1812年俄国卫国战争。

拿破仑战争 哥萨克 战争与和平人物列表 参考资料[编辑] ^资料:电影《战争与和平》(1968年)简介.[2011-07-28].(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2).  外部链接[编辑]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战争与和平 关于WarandPeace的图书馆资源 网上图书 您的图书馆的资源 其他图书馆的资源 AylmerMaude翻译的英语版WarandPeac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Englishtranslationatgutenberg(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MDBWar&Peac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MDBVoynaimir(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MDB"War&Peac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查论编列夫·托尔斯泰作品列表传记·著作·Tolstoyan·托尔斯泰家族·文库长篇小说童年(1852)·少年(1854)·青年(1856)·家庭幸福(1859)·哥萨克(1863)·战争与和平(1869)·安娜·卡列尼娜(1877)·伊万·伊里奇之死(1886)·克莱采奏鸣曲(1889)·复活(1899)·伪票据(1911)·哈吉·穆拉特(1912)哲学著作忏悔录·什么是我的信仰·到底怎么办?·天国在你们心中·四福音书的统一性与演绎·什么是艺术·智慧历书戏剧黑暗的势力·光在黑暗中发亮·教育的果实·活尸(托尔斯泰)短篇小说阿尔贝特·破罐子阿廖沙·CroesusandFate·TheBigOven·魔鬼·谢尔盖神父·上帝看见真理,但是等待·TheGrain·傻子伊凡(1886)·一个人是否需要很多土地·霍斯托密尔:一只马的故事·KorneyVasilyev·主与仆·波利库什卡·高加索的囚徒·PromotingaDevil·QuenchtheSpark·袭击·Repentance·塞瓦斯托波尔纪事·暴风雪·三死者·三个问题·TooDear!·两个骠骑兵·我们靠什么活着·哪里有爱,哪里就有上帝·WisdomofChildren·Work,Death,andSickness 规范控制 WorldCatIdentities BNF:cb12166053w(data) GND:4099381-4 LCCN:no99086758 NLA:35552269 NLP:A11926843 NNL:000330495 NSK:000299109 SELIBR:284588 SUDOC:030194318 VIAF:183445342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戰爭與和平&oldid=72558795” 分类:​俄罗斯小说1869年长篇小说俄罗斯历史小说军事小说列夫·托尔斯泰拿破仑战争题材作品俄罗斯历史题材作品隐藏分类:​自2018年2月需补充来源的条目拒绝当选首页新条目推荐栏目的条目自2018年2月类似评论的条目需要更新图片参数的图书信息框使用过时图像语法的页面含有俄语的条目连往维基文库的条目有未列明来源语句的条目包含BNF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GND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LCCN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NLA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NLP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NNL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NSK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SELIBR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SUDOC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VIAF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没有登录讨论贡献创建账号登录 命名空间 条目讨论 大陆简体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阅读编辑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分类索引特色内容新闻动态最近更改随机条目资助维基百科 帮助 帮助维基社群方针与指引互助客栈知识问答字词转换IRC即时聊天联络我们关于维基百科 工具 链入页面相关更改上传文件特殊页面固定链接页面信息引用本页维基数据项目 打印/导出 下载为PDF可打印版本 在其他项目中 维基共享资源 其他语言 العربيةAsturianuAzərbaycancaتۆرکجهБеларускаяБългарскиবাংলাབོད་ཡིགBosanskiCatalàČeštinaDanskDeutschZazakiΕλληνικάEnglishEsperantoEspañolEestiEuskaraفارسیSuomiFrançaisGaeilgeGàidhligGalegoעבריתहिन्दीHrvatskiMagyarՀայերենBahasaIndonesiaItaliano日本語ქართულიҚазақшаಕನ್ನಡ한국어КыргызчаLatinaLietuviųLatviešuМакедонскиമലയാളംमराठीBahasaMelayuNederlandsNorsknynorskNorskbokmålLivvinkarjalaਪੰਜਾਬੀPolskiپنجابیPortuguêsRomânăРусскийSrpskohrvatski/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SimpleEnglishSlovenščinaShqipСрпски/srpskiSvenskaதமிழ்ไทยTagalogTürkçeУкраїнськаاردوOʻzbekcha/ўзбекчаVènetoVepsänkel’TiếngViệtWinaray吴语Bân-lâm-gú粵語 编辑链接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