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講話-機緣品第七問題講解1 - 人間通訊社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六祖壇經講話-機緣品第七問題講解1 ... 劉志略有一位姑母是比丘尼,法名無盡藏,時常誦念《大涅槃經》,六祖一聽就知道經文的妙義,於是替他講解說明 ... 大師專區新聞報導大師全集全球宗教佛光新聞宗教新聞修持靜心國際兩岸國際新聞兩岸新聞社會萬象地方采風寰宇人物參訪交流教育人文教育線上校園風光體壇風雲樂活閱讀生活休閒旅遊美食醫療保健新奇科技文化藝術美術展覽出版訊息藝文活動慈善公益慈善關懷監獄布教全球公益心靈補給佛學講座名人名言弘法開示其他新聞專題佛光山春節平安燈法會法寶節系列活動佛光盃大學籃球邀請賽國際書展暨蔬食博覽會國際佛光會世界會員代表大會專題報導世界神明聯誼會紙上博物館寶島采風人間菩薩三好校園其他2021國際佛光會世界會員代表線上大會線上三皈五戒2021傳授萬佛沙彌戒會 首頁>大師專區>六祖壇經講話-機緣品第七問題講解1 大師專區 字級 大 中 小 圖說:平等院阿彌陀佛坐像/平安天喜元年/定朝/日本京都宇治。

圖/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提供 六祖壇經講話-機緣品第七問題講解1 【作者: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 2019-03-03 (一)六祖大師在黃梅得法後的機緣如何?六祖大師是禪宗的一代宗師,對中國文化貢獻很大。

他對於佛學的闡明,禪學的修證,尤其後來把很多研究佛法的飽學之士攝受在其門下,使禪宗在中國佛教中更是一枝獨秀,展現輝煌的成就。

說到六祖大師,他本來出身寒微,是以砍柴維生的樵夫,後來由於善根深厚,所謂風雲際會,而於黃梅五祖座下開悟得法,成為一代大師。

開悟後的六祖大師,回到韶州曹侯村。

當時有一名儒士劉志略,對六祖大師十分恭敬有禮。

劉志略有一位姑母是比丘尼,法名無盡藏,時常誦念《大涅槃經》,六祖一聽就知道經文的妙義,於是替他講解說明。

無盡藏比丘尼便拿著經卷請問經文字義,六祖大師說:「你要問什麼道理,你可以問,經本我是不看的,我不認識字。

」無盡藏比丘尼心想:「這個人字尚且不認識,哪裡能夠理解經中的意義?」六祖大師知道他的意思,就說:「諸佛妙義,不關文字。

」無盡藏一聽,非常驚訝,即刻改變態度,對他刮目相看,並且遍告里中耆德說:「此是有道之士,宜請供養。

」所以,後來陸續有韶州的法海禪師來跟六祖討論「即心即佛」的問題;洪州的法達法師來討論《法華經》要義;壽州的智通來討論唯識要義;信州的僧智禪師來討論如來知見的問題;廣州的志道禪師來討論涅槃三昧的問題等,六祖大師儼然已成了當時學術界的中心。

所以,過去大家一直以為六祖大師是一個砍柴的樵夫,是一個不識字的人。

其實,六祖大師並非不識字,相反的,六祖大師不但在禪學的修證上有所體證,在佛學義理上,他也能發揮深奧微妙的道理。

他講《涅槃》、《法華》、《唯識》;他對《金剛經》、《維摩經》、《楞伽經》、《楞嚴經》、《梵網經》等,也都有很精到的研究。

因此,雖然在《六祖壇經》中,惠能大師確曾自稱是一個不識字的人,但這只是六祖大師自謙的言辭,不可以因此把他當作不識字,沒有學問。

當然,學問在六祖大師而言,並非如一般學生從書本上認字、求知識;六祖大師並不是心外求法,而是心內求法。

心外求法是外道、是枝末,心才是知識的根本,義理的泉源,智慧的寶藏;只要心裡一悟,真是無所不通,無所不達。

因此,六祖惠能大師後來能成為一代宗師,並且引度了許多對他一生關係重大的弟子,如青原行思禪師、南嶽懷讓禪師、永嘉玄覺禪師、河北智隍禪師、荷澤神會禪師等。

由於這許多各方聞風而來的學者紛紛歸投六祖門下,使得六祖「南宗頓教」的禪法能在唐朝時代大放光芒。

尤其,青原行思禪師與南嶽懷讓禪師如同六祖的左右手,這兩大弟子後來更發展出五家七宗,使禪宗的弘揚達到前所未有的黃金時代。

六祖大師的一生,雖然遭遇迫害,災難不斷,可以說集榮辱、毀譽、災難、恭敬於一身。

不過,得道的人跟一般未得道的人畢竟不一樣,沒有道行的人在災難、傷害面前,他就屈服、失敗了,可是六祖大師愈是受到傷害,愈是崇高;愈是遭逢打擊,愈是成就。

所謂「沒有黑暗,哪有光明?沒有罪惡,哪有善美?」正因為災難重重,誹謗不斷,反而幫助六祖大師弘揚禪學,闡揚佛法,得到更多人的認同。

(二)什麼叫做「即心即佛」?《華嚴經》云:「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佛和眾生的不同,只在於心的迷悟之間。

一念不覺就是凡夫,一念覺悟就是諸佛,所以說「迷即眾生,悟即佛」。

六祖大師和法海禪師談論「即心即佛」的問題,其實「佛就是心,心就是佛」。

六祖大師的徒孫馬祖道一禪師,他繼承六祖大師的道統,凡是有人來請他開示佛法,問他什麼是佛法,他總是一句:「即心即佛。

」後來有人問他:「老師!你怎麼跟人說法都是一句『即心即佛』呢?」馬祖道一說:「我告訴你,小孩子哭,不得不拿個餅乾給他吃,這樣子給他有個安慰!」這人再問:「假如小孩子不哭了,你怎麼說法呢?」馬祖答說:「那時要說『非心非佛』。

」到底「即心即佛」是呢?還是「非心非佛」是呢?其實,都是一個東西。

有時候,我們從肯定上來講,就是「即心即佛」;有時候則從否定上來認識「非心非佛」;佛非心,心非佛,因為佛不是妄心,妄心當然不是佛。

在《趙州錄》裡說:「即心就是有限量的,非心就是無限量的。

」假如有人問:「如何是佛?」「無心就是。

」「如何是心?」「佛在就是。

」在《大乘讚》裡也講:「如果不解『即心即佛』,就如同『騎驢覓驢』。

」我們騎在驢子身上,又在找驢子,不知道自己的驢子在哪裡?下了驢子以後,「喔!我的驢子在這裡。

」如同一些人,常常把眼鏡戴在頭上,卻又到處找眼鏡。

凡夫眾生騎驢覓驢的多得是,如果能認識驢子,那就是「即心即佛」。

所以,《傅大士心王銘》說:「了本識心,識心見佛。

是心是佛,是佛是心。

念念佛心,佛心念佛。

……自觀自心,自佛在內,不向外尋,即心即佛,即佛即心。

」《斷際禪師傳心法要》也一再指示我們:「佛者,就是眾生心。

」《大乘起信論》更說:「什麼是大乘?眾生心就是大乘。

」住在陝西的無業禪師,初參馬祖道一禪師時,由於相貌魁偉,聲如洪鐘,馬祖禪師一見即取笑他道:「巍巍佛堂,其中無佛。

」無業禪師隨即作禮,恭敬說道:「三乘文學,自信粗窮其旨;但禪門即心即佛,實未能了。

」馬祖禪師見他來意真誠,就開示道:「只未了底心即是,更無別物;不了時即是迷,若了即是悟。

迷即眾生,悟即是佛。

」無業禪師問:「心、佛、眾生外,更有佛法否?」馬祖禪師回答:「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豈別有佛法?如手作拳,拳空如手。

」無業禪師又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馬祖禪師答道:「祖師今何在?且去別時來!」無業禪師不得已,告辭出門,馬祖禪師隨即叫一聲:「大德!」無業禪師回首。

馬祖禪師問:「是什麼?」當下無業禪師跪下禮拜,哭訴道:「本謂佛道長遠,勤苦曠劫,方始得成。

今日始知法身實相本自具足。

一切萬法從心所生,但有名字,無有實者。

」學佛修行,說遠,須三大阿僧祇劫;說近,當下即是。

如懷璉禪師說:「古佛堂中,曾無異說;流通句內,誠有多談。

」吾人心外求法,忘失自己,勞動諸佛祖師千說萬說。

如同法海禪師不明了「即心即佛」的道理,因此六祖大師告訴他:「前念不生即心,後念不滅即佛;成一切相即心,離一切相即佛。

」又說偈曰:「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淨。

悟此法門,由汝習性。

用本無生,雙修是正。

」法海終於言下大悟,因此說偈讚歎道:「即心元是佛,不悟而自屈;我知定慧因,雙修離諸物。

」佛和心的關係,並不是要等心滅了,才有一個佛出來;只要把妄心歇下,那就是佛。

因此黃檗禪師說:「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僧求,當作如是求。

」我們不要把心和佛分開來,心和佛分開就是凡夫,就是眾生。

如果我們能把真心跟佛調和起來,「即心即佛,即佛即心」,則當下我們與三世諸佛又有什麼兩樣呢? 上一則【星雲大師全集14】八大人覺經十講11下一則六祖壇經講話-機緣品第七(五) 最新消息 中區甘露灌頂三皈五戒 給人歡喜給人希望2022-04-10佛門親家蔡素秋引領 二代5人同堂受持五戒2022-04-10佛光山中區2022年甘露灌頂三皈五戒 接引近500名新戒同持善法2022-04-10中區甘露灌頂三皈五戒 喜見佛光家庭信仰傳承2022-04-10西來大學人間佛教對談 展開與西方佛教對話新視野2022-04-10佛光童軍服務員不畏風雨發願成為人間行者2022-04-10曼城佛光協會「牙齒與我」健康講座系列之四種善根2022-04-10福山寺五戒講習 常搭「解脫服」時刻行「三好」2022-04-10法水寺協助振興地方經濟 抽獎活動熱鬧開幕2022-04-10五年前荷華寺佛化婚禮 五年後再度相見歡2022-04-10 相 關 消 息 【星雲大師全集14】八大人覺經十講112022-04-10【星雲大師全集14】八大人覺經十講102022-04-09【星雲大師全集118】隨堂開示錄6422022-04-08【星雲大師全集118】隨堂開示錄6412022-04-07【星雲大師全集118】隨堂開示錄6402022-04-06【星雲大師全集118】隨堂開示錄6392022-04-05【星雲大師全集118】隨堂開示錄6382022-04-04【星雲大師全集14】八大人覺經十講92022-04-0312345678910第1/383頁 Scroll 追蹤我們 讀報教育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