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一個人需要理由嗎? - 哲學新媒體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愛情的理由本體論:情到濃時我們喜歡打趣地問一下情人「到底你為甚麼愛我?」,我們希望得到的答案是「沒理由,我就是無條件愛你」;但是在分手關頭, ... 人訂閱 泛哲學 愛一個人需要理由嗎? 愛情的理由本體論 情到濃時我們喜歡打趣地問一下情人「到底你為甚麼愛我?」,我們希望得到的答案是「沒理由,我就是無條件愛你」;但是在分手關頭,一方問「你為甚麼愛我?」,她/他要的不僅是要給出理由,... by:Litman,10/19/2020-12:00 您在這裡首頁»專欄»泛哲學 ByLitmanon週一,10/19/2020-12:00 加入書籤,請先登入網站 泛哲學 難度: 1 「愛一個人需要理由嗎?」 「不需要」似乎是普遍接受的答案,愛情這回事好像沒有甚麼理性可言,自然談不上理由。

也因這樣,情到濃時我們喜歡打趣地問一下情人「到底你為甚麼愛我?」,就是想她取消問題中的預設(presupposition)地說「愛你需要理由嗎?」,所取消的就是「愛一個人是有理由」的這預設1。

pixabay 「你為甚麼愛我?」 但也有時候,我們是不同意這個預設,比方說分手關頭,一方問「你為甚麼愛我?」,不僅是要給出理由,而且是好的理由才能避免分手收場。

若你此時否定這個預設、拒絕給出任何理由,因為你不接受這個預設,這樣不單是沒有共識(commonground)討論,根本連溝通也說不上。

一方打算要判斷你的理由有多好/壞,另一方就拒絕給出任何理由,應該不難想像結局是怎樣…… 那到底愛一個人需不需要理由呢?既然我們不是在談戀愛,也不是處於愛恨交纏的分手關頭,看來可以求真地研究一下這問題。

事實上,愛不需要理由這講法就是愛情哲學中的無理由觀(no-reasonview)。

在深入探討前,我們還得快速看一下所謂的「理由」是在說甚麼。

理由 「理由」大約可以有三個意思:原因(cause)、目的和解釋,所以愛一個人的「理由」也會不同。

假設愛情和其他現象一樣,都是可以化約為自然科學中的因果關係,那愛一個人明顯有「理由」,因為愛一個人這後果的前因可以是性激素、荷爾蒙、多芭胺、睪酮、苯胺基丙酸呈某種隨時間有序的排列、由演化而來的繁殖慾望、社會建構出的理想情人等等。

如果是目的話,就是在問愛一個人背後到底是要達到甚麼目的。

但是通常我們真的想知道的,既不是自然科學因素,或是行為背後的目的,而是解釋。

就是說答方得要給出論證來證成(justify)「我愛你」這個結論。

雖然我們可以在概念上區分開三者,但有時候其實很難判斷某個回應到底是理由、目的還是原因。

可以肯定的是在絕大多數的情境中,反問一句「你要原因、目的、還是理由?」完全沒有幫助……2。

我們就略過原因和目的,集中研究解釋好了。

所以問題是,我們有需要給出論證或證成「我愛你」嗎3?無理由論者說「不需要!」 無理由論與愛情歸謬法 我們怎樣支持愛一個人不需要理由這講法?一般而言,我們或多或少是理性的(至少不是完全非理性的),我們做一件事通常是有理由可言的。

比方說在電車難題中,我拉桿與否也要給出一個解釋,哪怕只是「我就喜歡拉呀」的爛理由也好。

為甚麼愛一個人的行為是例外呢4? 注意我這裡問的不是愛一個人的理由有多好或多壞,而是為什麼需要給出任何理由。

這是一個本體論的命題,情況就像如果你想要領養的不是貓,那給你黑貓、白貓或咖啡貓都不對。

同理,如果你認為愛一個人不需要理由,那壞的理由5也好,好的理由也好,都是無謂的。

一篇短文無法處理這個大問題,我只好嘗試給出一些意見。

我想,人們認為愛一個人不需要理由,是因為任何一個想得出來的理由都不能充當愛一個人的理性基礎。

這似乎是歸謬法:假設理由是愛一個人的基礎;理由會告訴我們應不應該愛某個人,如果有好的理由就應該去愛她,反之則不應該;任何一個愛上一個人的理由都未能提供這該有的指導作用;但是我們的確會愛上其他人,並且不是完全亂來的;所以說某個前提錯了;愛一個人需要理由這個假設是假的;愛一個人不需要理由。

換句話講,愛一個人的基礎並不是來自理由。

性質關係論 但真的任何一個愛的理由都有問題嗎?我們來考慮一下典型的性質關係論。

我們很常會列出一些愛人的性質來解釋為甚麼愛他/她。

但甚麼性質也好,這世界總有其他人擁有同樣的性質。

如果你愛X的充份及必要條件是性質P,Y也有性質P,你為甚麼愛X不愛Y呢?我想大部份人其實是把性質P處理為必要條件。

即是說任何不符合P的人你都不愛,但要到愛上X而不是Y,還需要外加一些與X的歷史關係,例如你愛她是因為她有長頭髮和性情溫和(性質)、而且這些年來一直陪伴你一邊吃麥當勞一邊唸康德(歷史關係)。

問題是,如果愛人的某些性質改變了,或者你們不能保持某種關係,你就有理由不愛她了,這真的合符我們對愛情的概念嗎6?當神雕俠侶中的楊過變成功夫中的包租公,這是小龍女和他分手的好理由嗎?此外,我們不是有時候會愛上並不符合我們認同的性質和歷史關係的人嗎?你可能結果還是愛上了藍短髮和你打電動的老朋友,這不是十分常見嗎? 博客來購書連結 我們可以進一步研究一下性質關係論中的分手問題:如果X符合愛一個人的性質關係,你不能不愛X 。

也是說,如果X沒有變,並且你和她過去有段美好的歷史關係,你不能與她分手,即使現在你們無法保持這種關係。

但我認為這裡要把時序納入考慮,相關的為什麼只是過去經歷呢,當下的經歷不是同樣重要嗎?兩人當下關係變差不就是現在分手的好理由嗎?這也不一定,因為可能兩人將來會有一段美好的關係,所以即使現在合不來,總的來說也符合性質歷史條件(先不談我們怎麼預知未來),所以現在不應該分手。

盡管這樣,問題依然是,有時候我們明知道和某君一起沒有美好的將來,我們還是會愛上她/他。

除此之外,有時候,即使伴侶不再有令你愛上的性質,也沒法保持當初的歷史關係,我們還是會愛著對方。

所以性質關係論不見得是應否愛一個人的基礎7。

所以歸根究底,不管是甚麼樣的性質關係,我們也很容易找到反例。

如果我們愛一個人是有道理可言的,似乎特定的性質關係不能作為理性基礎。

當然,這是很粗糙的性質關係論,說不定我們真的會找到一個版本是能證成為甚麼愛一個人。

說不定一些進階的性質關係論可以避開歸謬法,從而支持愛情論理由論。

也說不定我們可以在性質關係以外,找到愛一個人的理性基礎。

如果你是康德的追隨者,你可以從根底排除掉絕大部份愛情的理由,不用每個理由逐一審核了。

定言律令第二格言 性質關係論和很多其他理由一樣,都具有「愛一個人,因為……」的格式,而這違反了康德的定言律令第二格言(thesecondformulationofthecategoricalimperative): 「人只可作為目的的自身,不可作為達成目的的手段」8 ImmanuelKant, GroundingfortheMetaphysicsofMorals(p.364:429) 根據第二格言,我們要視愛人為目的的自身,不可視她為手段。

性質關係論如何違反第二格言呢?假設某些性質關係在真實世界中會選出X這個人,但不難想像同樣的性質關係條件在其他可能世界會選出Y,你在現實中愛X而不是Y只不過是偶然,所以X對你而言沒有不可替換性。

如果X是可替換話,似乎很難說你視X為目的自身。

某些帶目的論色彩的理由則更明顯過不了第二格言,例如愛一個人讓你變得完整、愛人是一面鏡子讓你認識自己、生小孩、發揮彼此潛能等等。

這些理由都是在說愛一個人是因為一些其他的東西或達到一些目的,而不是視該人自身為目的。

推而廣之,任何理由只要是有「愛一個人,因為……」都過不了康德。

但「愛一個人,因為……」這個格式以外的理由還剩甚麼? 康德的理由:義務 我們還有好的理由去愛一個人嗎?康德說:兩個字,義務(Duty)。

WikimediaCommons 「我是無條件地愛你」聽起來是讓情人覺得很窩心,還是很寒心? 我們可以比較一下定言律令和假言律令(hypotheticalimperative)來了解這個愛情義務論。

假言律令是在說個別行為是建基於某些條件之上,比方說我去念哲學是因為畢業後可以賺大錢;但定言律令是無條件的,就如我去念哲學就是因為想要念哲學,沒有別的。

康德認為道德上正確的行為就是持定言律令為道德動機 (will),這是不建基於任何條件之上。

考慮一下例子中念哲學和賺大錢的重要性。

如果你念哲學是為了賺大錢,那念哲學的重要性是來自於賺很多錢,如果念哲學賺不到錢,那念哲學就沒有重要性,所以念哲學只有衍生的(derivative)重要性。

反觀以念哲學自身為目的朋友,念哲學的重要性並不基立於任何條件之上,不管怎樣念哲學都是重要的,即使永遠找不到女朋友或窮一生也好。

康德認為道德倫理應該是像定言律令這樣才對。

比較阿強和阿祥,阿強因為會得到別人的信賴所以從不說謊,阿祥則是純粹覺得說謊是錯的所以不說謊。

阿強不說謊的道德價值是來自於得到別人信任之上,如果不說謊不能得到別人信任,就變得沒有價值;反之阿祥不說謊的道德價值則不會因為得不到/得到別人信任而改變。

如果一人不說謊的動機是定言律令,哪怕因此會被世界唾棄然後入獄也好,這行為仍是道德上正確的,值得表揚的。

簡單來說,不說謊對於阿強來說是他的義務,是一個一定要執行的命令,一個不管多難,後果有多糟都要執行的命令。

愛情是道德倫理的其中一面,涉及行為,自然受到定言律令的規範。

根據定言律令,愛一個人就是純粹愛一個人,沒有因為甚麼才愛一個人。

當然,第二格言給出一些比較具體的說明,如不能視愛人為手段和只視能視愛人為目的自身。

反過來想,如果愛一個人的動機是假言律令,你愛她是因為她有一雙藍色的眼睛和懂得Lamda演算法,那你對她的愛的價值和重要性都是來自於藍眼睛和Lamda演算法,那你的愛的終極來源其實不是那個人,而是藍眼睛和Lamda演算法,換了另外一個藍眼睛和會Lamda演算法的人是沒有關係的,你真正愛的其實是藍眼睛和Lamda演算法,其人對你來說只有衍生的重要性。

所以,建基於假言律令的愛情似乎有點不太對勁,定言律令似乎還能解釋一下我們對愛情的一些想法,比方結婚時我們有一堆「要對雙方忠誠、要忍讓、要互相幫助……」,這都是你要遵守的定言律令,沒有人會問牧師或婚姻註冊職員為什麼,這些都是你對伴侶的義務。

然而,事實上我們不一定持定言律令的動機去愛人,這不但不構成反例,反而說出了一些義務論的優點。

義務論有列出愛情上的金律,而我們事實上會違反金律也不代表金律是錯——這只是說我們做了不應該的事情,就如你犯法偷東西不代表「不能偷東西」這規矩就是有問題的。

同理,義務論也可以說什麼時候是應該/不應該分手。

如果一段愛情涉及視伴侶為達成目的的手段,這是違犯了第二格言,是一場不該談的戀愛。

與其被情感和慾望支配,你更應磨練自己的道德意志,多看一點康德,欣賞定言律令才對! 結語 我們快速回顧一下發生了甚麼事。

我們想要找出愛一個人到底需不需要理由,從比較普遍接受的無理由論。

非理由論似乎是以歸謬法來支持,而其中我們需要支持的假設是任何愛的理由都是不好的。

我們研究了一下性質關係論,發現理論有問題。

然後從康德的定言律令第二格言,展示出任何持「因為……所以愛X」的理由都是有問題的。

我們看過了康德的義務論可以如何作為愛情理由,這好像還符合我們的一些愛情觀,並且避過了一些性質關係論的反例和分手問題。

所以說我們就這樣推翻了愛情歸謬法?義務就是愛一個人的理由?當然不是。

要推翻愛情歸謬法的話,我們還需要展示義務是一個好的理由。

如果你根本不認同義務倫理學的話,那康德的愛情義務論不會說服你,而這裡我也沒辨法處理哪一個道德倫理觀才是正確的「大問題」。

即使你認同義務論,也要留意其中會有一些你不一定同意的地方。

例如義務的合理是來自於理性,所以即使你已經十分討厭你的伴侶,你也不能不愛你的伴侶。

康德甚至會說這是好事,因為如果她不愛你、對你不好、你和她是不開心的、因為她你的事業一落千丈,你還是愛她,這就證明你的愛只是出於義務。

還有,康德的愛沒有等差,因為只要是作為人,有人性,我們就有義務去愛,但愛情有排他性,一般我們希望愛人只愛自己,也會希望愛人愛自己多於他/她的程度。

這些除了和大眾對愛情的看法有出入外,還有點不切實際9。

愛一個人需要理由嗎?不知道,我們在乎的可能只是實踐而已。

後記:愛情導師康德 話說1791年,當時有一個22歲的少女MariavonHerbert因為說了一個小謊導致和愛人分手收場。

傷心欲絕的她覺得人生已經再無意義,一度打算自殺,幸好她當時有念過康德的大作《純粹理性批判》,明白到自殺違反了定言律令才沒有輕生。

傷心的她寫信給康德,希望康德能開解她,指導一下她應該怎麼做。

康德也回信了,說了一些「浪漫愛情其實也是友情的一種」、「我們不能期待所有人都對我們好」、「一個無關痛癢的小謊也是對定言律令的嚴重違犯」、「如果你後悔內疚是因為失去你朋友的信任,這與道德倫理無關」、「如果即使你嘗試去修復關係,他對你依然冷淡無情的話,那其實他早晚也會對你這樣」。

MariavonHerbert回信說她看完康德的回信後內心依然十分空洞,她沒有生存下去的理由,沒辦法研習自然科學和藝術,也不再覺得定言律令和超驗意識是重要的,她的人生已經沒有方向。

她請求康德挽回她的道德倫理觀,或至少幫幫她排解這心靈的空虛,不然她覺得除了自殺沒有其他出路。

結果康德沒有回信,MariavonHerbert最終在1803年違反了定言律令10。

1.情況就像問「你後不後悔偷吃我的麵包呀?」一樣,如果你沒有偷吃人家的麵包,你應該否定問題的預設,即「你偷吃了人家的麵包」,而不是去解釋為甚麼後悔或不後悔。

2.因為「你為什愛我?」一問的語境通常都是情到濃時或者是已經在罵分手,這不是哲學求真的時候呀! 3.其實我們可以進一步區分開解釋和證成,我只針對較強的證成,因為具有普遍性。

因為愛某人X的解釋可能是X是漂亮泰國女孩,這解釋不具普遍性,因為其他人不一定喜歡女孩。

簡單地說,證成普遍適用的解釋,因此比較強和有趣。

4.值得強調的是,我是在研究一般人認同的愛的行為,不是愛情自身。

當然,兩者有密切聯繫,但並不是此處的重點。

如果你認為有完全不涉及行為的愛情,就另當別論了。

此外,我故意不談由愛情感覺導致的愛情行為,因為i)我們集中研究的不是原因和ii)感覺作為理由不見很有解釋力。

5.壞的理由也算是理由嗎?這涉及進一步的討論。

考慮一下,如果我問黑馬是馬嗎?當然是呀。

如果沒有壞的理由,從何而來好的理由?我這裡只能很片面的支持我的講法,這方向的討論涉及到「理由是甚麼」這大問題。

6.此處有涉及身份同一性的問題。

比方說當你的伴侶已經不是當年熱愛自由主義的熱血少年,他還是同一個人嗎?所謂的「愛一個人」是在說「愛同一個人」,所以我們的討論其實假定了某個身份同一理論,但這問題無法在此詳談。

7.邢懷安提到納爾(HichemNaar)值得論。

粗略地來說,愛一個人的理由是「她是值得被愛的(lovable)」。

這講法有點像信用卡限額或者能借多少錢,你要展示出還錢的能力才能借到更多的錢。

同樣道理,某人需要展示出她/他是值得被愛我才會愛。

比方說我生病她會來照顧我、關懷我、相信我、一起打電動等等。

但這個值得是有特定對象的,比方說是我對她好所以才使得值得被她愛。

似乎值得被愛也是基於歷史關係之上,我想要問的是我們真的愛並只愛值得被愛的人嗎?有興趣深入研究的讀者可參考邢懷安/愛一個人需要理由嗎?和納爾的"Subject-RelativeReasonsforLove" 8.英譯原文"Actinsuchawaythatyoutreathumanity,whetherinyourownpersonorinthepersonofanyother,nevermerelyasameanstoanend,butalwaysatthesametimeasanend." 9.關於排他性,我想在對任何一個人都有同等的愛與平等地愛所有人之間有點不同,後者是要當耶穌,前者是說一旦你愛上了某人,你給他/她的愛不多也不少於其他人。

10.DearImmanuel--KantGivesLoveAdvicetoaHeartbrokenYoungWoman(1791)|OpenCulture,February23rd,2016 Litman 在愛沙尼亞修讀哲學博士(塔圖大學) facebook:litmanhuang 訂閱會員推薦 推薦0人投票。

Litman的專欄 加入書籤,請先登入網站 泛哲學 康德 生命倫理學 倫理學或道德哲學 本體論 行動哲學 義務論 愛 愛情 理由 義務 關係性質 定言令式 無理由論 原因 目的 解釋 訂閱哲學新媒體,支持作者持續創作、打造長長久久的哲普推廣與哲學教育平台。

收聽所有PODCAST節目 時事評論 泛哲學 書評 影評 劇評 相關內容 專題 【哲學專題】同性婚姻 國際編譯 如果天堂和你想的不一樣? 來看哲學電視喜劇《良善之地》(TheGoodPlace) by:tky,12/27/2017-17:00 國際編譯 幫還是不幫?難民援助的哲學爭議 by:tky,09/18/2015-06:00   1of35 下一頁› 今日熱門專欄文章 1 影評 FightClub:一場尋回自我的革命? by:John,09/04/2018-20:00 2 泛哲學 什麼是意識型態? by:申昀晏,10/11/2021-11:00 3 泛哲學 別傻了,生命沒有(你以為的那種)意義 by:張毓思,12/04/2017-18:00 哲學原力訓練所‧線上課程 More泛哲學 泛哲學 你確定你以為的道德真的是道德嗎? 孟子「性善說」中的道德精神 孟子主張性善,固然是肯定人單靠自己就能成就道德的善行,但是,你知道對孟子來說,(1)究竟何種意義下的... by:賴柯助,09/02/2020-15:00 2回應 泛哲學 為什麼要不斷重提啟蒙問題? 傅柯談康德的啟蒙概念 康德要人「勇於求知」,其中隱含的意義便是求知需要勇氣,而許多人拒絕知,反倒安於懶散、舒適的現況。

然而... by:申昀晏,06/02/2021-07:00 泛哲學 支持同性婚姻真的是平權嗎? 同性婚姻這陣子再次成為台灣的熱議話題,在2016年12月26日,立法院審議由尤美女等立法... by:Taylor,01/01/2017-18:00 相關文獻 哲學經典 論美論愛:柏拉圖《費德羅篇》譯註 學術專業 實踐理性批判:康德三大批判之二 哲學普及 給哲學家的分手信 哲學跨領域 背離親緣:那些與眾不同的孩子,他們的父母,以及他們尋找身分認同的故事 哲學新媒體PhilosophyMedium是由一群哲學人組成的新創團隊,目標是結合哲學專業與網路新媒體,用富有創意的方式在社會上傳播哲學內容和推廣哲學教育。

我們提供哲學課程、服務與產品,​以期​點燃人們對智識和思辨的熱情,滿足大眾對哲學的需求與想望。

訂閱哲學新媒體 最新內容 比岱讚烏堅守價值、庫恩佐籲哲學家相挺,勞德點明普丁開戰原因 更多哲學家力挺烏克蘭:Day8 by:tky,03/10/2022-19:00 可以不要理性嗎? 《理性》書摘 by:哲學新媒體,03/09/2022-07:00 齊澤克談「熱和平」、馬德論北約與核爆威脅,蓋紐薩斯談捍衛共享價值 更多哲學家力挺烏克蘭:Day6 by:tky,03/08/2022-09:00 標籤(Tags) 泛哲學 哲學教育 道德 自由 政治 藝術 獨立思考 podcast 愛 法國 書評 台灣 桌遊 知識 高中 宗教 科學 正義 理性 電影 搜尋表單 搜尋 Copyright©哲學新媒體,2014-2022.AllRightsReserved.◎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