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學】「迴避型人格」又名「叢林裡脆弱的小白兔」 我們 ...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標籤: 依附理論, 愛情, 伴侶, 交往, 迴避型. ... 很多情侶都是「焦慮依附」跟「迴避依附」(逃避型依戀)的組合,以至於很多伴侶衝突以及溝通障礙,都 ... 集團資訊關於我們集團介紹我們的團隊旗下媒體關鍵評論網everylittled.INSIDE運動視界Cool3c電影神搜未來大人物歐搜哇旗下節目多元服務Ad2Taketla拿票趣關鍵議題研究中心Cr.EDShareParty達思智能科技與我們合作內容行銷與廣告業務異業合作原創內容暨內容媒體業者合作加入我們新聞中心日本版新上線EnglishEdition簡體/正體2021/06/01,生活PhotoCredit: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大人學「大人學」意指「成為大人的學問」,是兩位管理顧問:姚詩豪(Bryan)與張國洋(Joe)於2005年所創立的學習平台。

除了分享職涯發展、人際關係、溝通技巧以及經營管理等領域的文章外,也舉辦各類課程和工作坊。

每年超過7,000位來自兩岸三地與世界各地的專業工作者都加入我們的學習行列。

「大人學」的核心精神是「相信思考,勇於改變」。

離開學校後難免遭遇許多人生難題,但老師沒教,父母也沒提,「大人學」期望以理性思考為支點,社群協作為力臂,槓桿出優質正向的內容,彌補教育的斷層,讓更多人邁向成熟大人之路!(更多好文請上部落格:www.darencademy.com,成為更好的大人課程:shop.darencademy.com) 看更多此作者文章...訂閱作者收藏本文每月一杯咖啡的金額,支持優質觀點的誕生,享有更好的閱讀體驗。

立即支持文:張國洋 本篇也可以搭配我們的Podcast《大人的SmallTalk》一起聆聽,或者選擇在Spotify上收聽也可以今天我想跟大家聊聊的,是關於「迴避型依附者的相處模式」。

為何要談這個呢?我們這幾年開了不少跟兩性相處相關的課程,無論是戀愛大人學,或是周慕姿老師的成熟大人的伴侶溝通學,都有講到關於依附理論、或是依附障礙造成的相處衝突。

很多情侶都是「焦慮依附」跟「迴避依附」(逃避型依戀)的組合,以至於很多伴侶衝突以及溝通障礙,都是源自於這兩種狀態的底層衝突。

事實上,很多同學問我的問題,或是最近我們開設Podcast問答信箱後有不少兩性關係的問題,常常也是因為這個緣故,就是因為彼此不理解對方──焦慮型依戀者不了解逃避型依戀者,逃避型依戀者也同樣不了解焦慮型的另一半。

所以這次我就想來跟大家聊聊,到底該怎麼跟迴避型、逃避型的人來相處。

但我也要先說,我終究不是諮商心理師,對於依附理論還有心理學,雖然我這幾年看了不少書,但並不敢說有很全面的理解。

只是因為我自己算是非常明顯的「迴避型人格」,所以本次就以我自己的狀態,來跟大家解釋迴避型的人到底都在想甚麼,以及為何這麼想。

我不敢說這能完整套用在每個迴避型的人身上,但或許閱讀過後,你會對我們這種人能有更多一些的認識。

首先,第一個最常見的問題(或該說是迷思):迴避型的人其實並不需要跟人產生連結?討厭談戀愛? 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大的錯誤認知,因為迴避型的人並不是不需要人喜歡,也不是討厭跟人產生關聯,當然也需要交朋友或是談戀愛的。

只是迴避型的人之所以被稱為迴避型,是因為我們這類人,普遍有著比較低的人際安全感。

所謂比較低的人際安全感,就是我們根源上會覺得,自己以外的人都不安全、也不可靠;陌生人很可能都是別有所圖、會想控制掌握我們、會不能理解我們、或是會否定我們,於是跟他們走太近最後很可能很麻煩、很耗神、甚至可能會傷害到自己!要比擬的話,迴避型的人其實很像森林裡的小兔子,接觸到陌生人時,會遠遠地警戒、觀察,除非覺得對方確實是可以讓人安心、能理解我們、不會很麻煩,才有可能慢慢靠近。

要是初期就覺得這人好像很危險、或是會給自己帶來麻煩,就可能會巧妙地逃走。

你可能會覺得,這也太奇怪了吧? 我不否認。

可是會成為迴避型的人,據說都是原生家庭或小時候,曾有過讓他們覺得自己以外的他人似乎不太可信的經歷。

可能是跟父母關係冷淡,也可能是父母不太可靠,聽過我演講的,大概也就知道我小學時期遇過嚴重的霸凌,很小的年紀就看過人類的黑暗面,所以對他人總會預設地覺得:「先不要太相信人,先拉遠距離好好觀察再說吧!」總之,大部分迴避型的人,就算之後成長了,事業很成功,或是能力不差,在人際關係上還是會很害怕跟別人一下子靠太近。

因為萬一發現別人很難相處怎麼辦?萬一被別人拒絕或傷害怎麼辦?不然,就是覺得別人不可靠,不要隨便讓自己依賴別人,因為最後可能會被丟下還是得靠自己。

總之,就是因為會有這樣的擔憂,所以才會顯得比較對人冷漠以及不太願意主動靠近社交。

也因為是這樣的思維,大部分迴避型的人,在戀情上都會跟焦慮型的人走比較近。

這是因為焦慮型的人跟迴避型的人剛好相反,焦慮型的人比較像是熱情的柴犬。

他們看到你好像不錯,就會伸著舌頭、很熱情地不斷主動靠近。

無論你再怎麼迴避、怎麼趕、怎麼不理他,他都會持續貼近。

迴避型的人一開始會不適應,但推開或逃避幾次後發現柴犬不為所動,就會覺得:「啊,有人這麼喜歡我,這人應該是真心的,而會覺得有某種程度的安心。

」但當然,真的兩人交往之後,焦慮型的過度黏膩與過度需要知道細節,又會讓迴避型的人覺得麻煩跟被控制。

於是,雖然一開始被這類人吸引,但後續相處過後,就常會因為太過黏膩而開始想逃走。

這時候,迴避型的逃走,會引發焦慮型的焦慮,於是就想黏得更緊,往往就會讓狀況不可逆了。

也因此,你如果是焦慮型的人,你得充分理解迴避型這心情,讓自己能「始終不嚇到對方」。

至於溝通上,也得採取不會讓對方想逃走的方式。

這部分因為比較複雜,有各種變型,所以如果你與伴侶之間長期有類似「你追我逃」的困擾,那我很推薦你來參加周慕姿老師的成熟大人的伴侶溝通學課程。

如果你跟我一樣屬於迴避型,你可能跟我一樣對陌生人會有比較高的防範或是沒有安全感。

這又該怎麼辦呢?我現在畢竟是自己創業,也得跟很多陌生人往來。

我有一招我覺得還不錯,也分享給大家。

就是我目前是這麼保持心理預設:雖然對於陌生人未必能第一天就推心置腹,但我也不主動去懷疑或是表現出不安,盡量一開始都對每個人公平合理。

雖然我心理可能會預設:「嗯......這人搞不好最後會讓人失望的喔」或是「這個人恐怕會為了甚麼小利做出笨事」,但一開始,我還是會盡量先對大家給出公平合理的相處模式,甚至先讓自己在合作上相信別人,就是放在一個大約70分距離的位置上,然後就讓時間告訴我答案。

如果時間拉長,這人真的欺負我、佔我便宜、或是當我是白癡,那後續就收回一些投入,甚至徹底遠離這人。

總之,簡單原則就是,永遠不讓自己是先出手的那個人。

你待我不好,我才拉遠距離,降到60分、50分、甚至更低。

但如果對方待我以誠,那當然就可以把這人更進一步拉入內圈,從70分、80分、甚至到90分。

12»全文閱讀不想分頁?試試看我們的新服務猜你喜歡 Tags:依附理論愛情伴侶交往迴避型成為會員,在關鍵評論網暢所欲言成為會員成為會員2022韓國總統大選:尹錫悅以史上最小差距勝出,帶領保守派時隔五年重返青瓦臺1則觀點從「請教母姊」到「月經日誌」,不同年代的國中健康教育課本如何談「經期保健」?1則觀點如何向長輩解釋「俄羅斯幹嘛打烏克蘭」?歡迎使用可直接貼到LINE群組的懶人包1則觀點俄羅斯建構的平行宇宙1則觀點朱家安:女性不當兵怎麼爭女權⋯⋯是嗎?1則觀點李慧詩《身上的每道傷疤》序:原來矛盾,一直在她心中,像車輪滾動1則觀點蓬佩奧演說稱中華民國台灣是「自由主權國家」,美國應外交承認1則觀點香港晚報:72%安老院舍染疫,業界認已「全軍覆沒」1則觀點東歐疫苗覆蓋率偏低,俄國入侵烏克蘭引發的逃難潮恐使疫情擴散1則觀點【TNL沙龍本週議題】烏俄戰爭開打,你有什麼看法?1則觀點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