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目錄[编辑] · 行由品第一 · 般若品第二 · 疑問品第三 · 定慧品第四 · 坐慧品第五 · 懺悔品第六 · 機緣品第七 · 頓漸品第八 ...
六祖壇經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佛教
基本教義
四聖諦
八正道
十二因緣
五蘊
緣起
空性
因果
業
戒律
毗奈耶
尸羅
五戒
禪那
業處
輪迴
波羅密
涅槃
真如
佛性
皈依
三寶
三法印
佛教共識宣言
修行成就/果位
佛
菩薩
辟支佛
四向四果
阿羅漢
阿那含
斯陀含
須陀洹
人物(英語:List_of_Buddhists)
釋迦牟尼
十大弟子
迦多衍尼子
馬鳴
龍樹
提婆
無著
世親
覺音
鳩摩羅什
慧遠
菩提達摩
智顗
玄奘
惠能
蓮花生
宗喀巴
宗派、國家和地區
部派
大乘
金剛乘
上座部
三乘
大乘
中乘
「小乘」
一佛乘
漢傳
藏傳
藏傳佛教史(英語:HistoryofTibetanBuddhism)
印度
斯里蘭卡
緬甸
泰國
中國大陸
台灣
日本
新加坡
馬來西亞
蒙古國
歐美
歷史
佛教歷史
佛教時間線
集結
原始佛教
初期佛教
根本分裂
部派佛教
大眾部
上座部
阿育王
南傳佛教
北傳佛教
於印度衰落(英語:DeclineofBuddhismintheIndiansubcontinent)
法難
佛教現代主義(英語:Buddhistmodernism)
人間佛教
左翼佛教
經籍舉要
大藏經
巴利大藏經
漢文大藏經
藏文大藏經
阿含經
南傳尼柯耶
法句經
大般若經
心經
金剛經
法華經
解深密經
華嚴經
維摩經
涅槃經
楞伽經
大悲咒
楞嚴經
圓覺經
藥師經
地藏經
阿彌陀經
壇經
瑜伽論
大智度論
俱舍論
聖地
佛寺
精舍
八聖地
四道場
漢地寺院
佛塔列表
相關主題
藝術
修學制度
組織
人物
佛教模板
佛教主題
上座部佛教
巴利聖典
批評
論諍
大乘非佛說
十方諸佛
佛教大綱(英語:OutlineofBuddhism)佛教主題閱論編
中國禪宗
宗派楞伽禪–
法融牛頭宗|弘忍東山宗–
神秀北宗禪|惠能南宗禪–
北荷澤宗|南洪州宗|南石頭宗|保唐宗
惠能系曹溪南宗–
石頭禪–雲門|法眼|曹洞
洪州禪–臨濟(楊岐 ·黃龍)|溈仰
保唐宗
寺院
初祖少林寺
二祖無相寺
三祖山谷寺
四祖幽居寺(四祖寺塔)
五祖東山寺
南華寺
臨濟寺
淨居寺
黃櫱寺
普利寺
寶積寺
宗師
初祖菩提達摩
二祖慧可
三祖僧璨
四祖道信
五祖弘忍
六祖惠能
公案
南泉斬貓
趙州茶
野狐禪
經典、著作與史記
《金剛經》
《楞伽經》
《六祖壇經》
《信心銘》
《十牛圖》
《五燈會元》
《指月錄》
《宗鏡錄》
《敕修百丈清規》
佛教主題閱論編
《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作者唐六祖惠能(638年-713年)語言中文主題佛教、禪宗發行情況
《六祖壇經》,亦稱《壇經》、《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全稱《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是佛教禪宗六祖惠能說,弟子法海集錄的一部經典。
目次
1內容
2爭議
3目錄
4版本
4.1講解
5評價
6參見
7注釋
8參考
9外部連結
內容[編輯]
《六祖壇經》記載惠能一生得法傳法的事跡及啟導門徒的言教,內容豐富,文字通俗,是研究禪宗思想淵源的重要依據。
最早六祖惠能大師應邀至大梵寺開示摩訶般若波羅蜜法[1],法海將此事記錄題為《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一卷》。
《六祖壇經》可分三部份,第一部份即是在大梵寺開示「摩訶般若波羅蜜法」。
第二部分,回曹溪山後,傳授「無相戒」,故法海於書名補上「兼授無相戒」。
這時《壇經》開始外傳,俗稱《六祖法寶記》[2]。
第三部分,是六祖與弟子之間的問答。
《六祖壇經》是中國佛教著作唯一被尊稱為「經」者。
現有明清諸藏本、房山石經本及元代僧人宗寶在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校讎三種《壇經》異本,而成為宗寶本《壇經》,即後來的明藏本,流行七百多年,故又稱流通本。
其中心主張是佛性本有、見性成佛,「以定慧為本」[3],「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指出「法即一種,見有遲疾」,「法無頓漸,人有利鈍」。
佛性本有思想與《涅槃經》「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之說一脈相承。
《壇經》認為「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凡愚不了自性,不識身中淨土,願東願西,悟人在處一般」。
又說:「心地但無不善,西方去此不遙;若懷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難到。
」「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
在家能行,如東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惡」。
《壇經》同時還論述了什麼是功德,說:「見性是功,平等是德。
念念無滯,常見本性,真實妙用,名為功德」「內下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不離自性是功,應用無染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
又說:「功德需自性內求,不是布施供養之所求也。
」
爭議[編輯]
1930年胡適的《神會和尚遺集》附有論文〈荷澤大師神會傳〉,提出《壇經》是「成於神會或神會一派之手」的結論。
胡適指出:「《壇經》古本中,無有懷讓行思的事,而單獨提出神會得道,餘者不得」,所以《壇經》是「神會傑作」[4]。
錢穆的〈略述有關六祖壇經之真偽問題〉一文反駁胡適的「六祖壇經乃出神會自由捏造」的意見[5]。
胡適的這個觀點為印順法師所駁斥,「錯誤的根源,在(胡適)不知敦煌本『壇經』成立的過程,而誤認敦煌寫本為『壇經』最古本。
」印順法師並於1971年出版《中國禪宗史》。
近年來,中國大多數學者都認為《壇經》的基本內容代表了惠能思想,同時其中可能也有後人增益的成分。
楊曾文〈《壇經》敦博本的學術價值探討〉一文中則指:「《壇經》當是惠能的弟子法海編錄,既非神會或神會弟子所作,也沒有可信的證據是別的什麼人所作。
」[6]
目錄[編輯]
一、以「門」分章節:
上卷
縁起説法門
悟法傳衣門
為時衆説定慧門
教授坐禪門
説傳香懺悔發願門
説一體三身傳相門
下卷
説摩訶般若波羅蜜門
問答功徳及西方相狀門
諸宗難問門
南北二宗見性門
教示十僧傳法門
二、以「品」分章節:[7]
行由品第一
般若品第二
疑問品第三
定慧品第四
坐慧品第五
懺悔品第六
機緣品第七
頓漸品第八
護法品第九
付囑品第十
版本[編輯]
石井修道的「六祖壇經異本系統圖」列《壇經》的14種版本[8]。
宇井伯壽在他的《禪宗史研究》一書中則列出了《壇經》近二十種。
中國學者楊曾文曾列出《壇經》本子近三十種[9]。
郭朋指出:「真正獨立的《壇經》本子,仍不外乎敦煌本(法海本)、惠昕本(宋本)、契嵩本(曹溪古本)和宗寶本(流通本)這四種本子;其餘的,都不過是這四種本子中的一些不同的翻刻本或傳抄本而已。
」[10]其中,宗寶本依契嵩本而成,與之類似,德異本更是契嵩本的翻版[11]。
1.《法海原本》,即《六祖法寶記》,其全稱為《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後面註明是由「兼受無相戒弘法弟子法海集記」,公認是目前所發現最接近原始壇經的版本。
(印順法師認為此本可能為「南方宗旨」門人所添改,但仍最接近原本[12][13])
1916年日本學者矢吹慶輝在英國發現敦煌本《六祖壇經》或敦斯本《六祖壇經》,不分品目,經尾題為「《南宗頓教最上大乘壇經法》一卷」。
原編號「斯377」,現編號為「斯5475」(S5475)。
是舉世公認的第一個敦煌寫本的《壇經》,編到出版的《大正藏》第48卷內。
原本現存於大英博物館。
1935年郭煌人任子宜發現敦博本《壇經》寫本[14]。
敦博版被列入敦煌五種寫本之一,其他還有北圖有本、北圖岡本、旅圖本。
2009年12月,旅順博物館查獲大谷探險隊得自敦煌藏經洞的敦煌《壇經》寫本(稱為旅圖本或旅博本),卷尾題記知其抄寫於「後周顯德五年己未年」(95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於2011年出版。
2.《惠昕本》,最早是在日本京都崛川興聖寺發現的,因此又稱《興聖寺本》,乾德五年(967年)惠昕根據繁本《壇經》刪定而成,共二卷十一門,惠昕親為序說:「古本文繁,披覽之徒,初忻後厭。
」北宋政治家晁迥看過16次。
惠昕本《壇經》傳至日本後,又有金山天寧寺本及大乘寺本。
胡適稱其為「是人間第二最古的《壇經》」[15]
3.《契嵩本》,契嵩得《曹溪古本》用以校勘,編為三卷。
北宋至和三年(1057年)工部侍郎郎簡出資刊印。
《德異本》。
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刊印。
《曹溪原本》,全稱《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曹溪原本》,即《契嵩本》於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的再刊本,元僧人德異親為序。
明憲宗成化七年(1471)命『廷臣趙玉芝重加編錄,鋟梓以傳』,這就是刻於曹溪的成化刊本
4.《宗寶本》,成書於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與《德異本》相似,是明朝以後最通行的版本。
宗寶本自稱是「得《壇經》之大全」,即集諸本之大成。
[16]
講解[編輯]
《六祖壇經》主要講述者,有:萬佛城宣化上人、色達喇榮五明佛學院慈誠羅珠堪布、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淨宗學會導師淨空法師、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文殊講堂慧律法師、圓道禪院見輝法師…等。
評價[編輯]
有人問阿姜查:是否看過《六祖壇經》?他回答說[17]:
惠能的智慧是很敏銳的,初學者不容易體會得到。
不過你若遵照我們這裡的方法耐心修習,練習不執著,終究會瞭解的。
佛使比丘也欣賞禪宗的禪法,親自翻譯了《六祖壇經》。
在《菩提樹的心木》一書中,他四次提到了禪宗。
他說[17]:
當佛法傳到中國的時候,當時的中國人智慧很高,立刻就接受了它,並產生了黃檗和惠能的教法,對於心、法、佛、道和空的解釋非常簡潔。
他們說,法、佛、道和空都是同樣的東西。
這句話太中肯了,不必再多說什麼。
聖嚴法師認為惠能的《六祖壇經》整合了所有的佛教思想。
他說[18][19]:
首先我們必須注意《金剛經》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句話對於《壇經》思想的重要性和惠能之所以能夠成為中國禪宗史上最偉大的禪師的原因。
……《壇經》以直心和淨心來解釋智慧,以智慧做為佛性和清淨心的作用,把不動的自性稱為「定」。
因此他說「定」和「慧」相當於燈和光的關係,沒有光不叫燈,是燈一定有光,它是不二之法。
參見[編輯]
惠能
敦煌學
善知識
禪宗
注釋[編輯]
^《六祖壇經》自序品第一:「……出於城中大梵寺講堂,為眾開緣說法。
……大師告眾曰:『善知識!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善知識!且聽惠能行由得法事宜。
』」
^郎簡《六祖法寶記敍》一文:「忍傳惠能,而復出神秀。
能於達磨在中國為六世,故天下謂之六祖。
《法寶記》蓋六祖之所說其法也。
」
^宋代至和元年(1054)契嵩禪師於撰《壇經贊》一文稱:「定慧為本、一行三昧、無相為體、無念為宗、無住為本、無相戒(見自性三身佛)、四弘願、無相懺、三歸戒、說摩訶般若、我法為上上根人說、從來默傳分付、不解此法而輒謗毀」
^胡適,《胡適文存》,集4,卷2,頁280;《六祖壇經研究論集》,頁66;《胡適禪學案》,頁134。
^錢穆:〈略述有關六祖壇經之真偽問題〉,收錄在張曼濤主編之《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1冊《六祖壇經研究論集》,1976年10月初版,頁205-213。
^楊曾文:《新版.敦煌新本六祖壇經》,頁293。
^演培法師講,「六祖壇經」,圓光寺印經會,台灣中壢市,1994年8月。
^石井修道:(伊藤隆壽氏発見の真福寺文庫所蔵の『六祖壇経』の紹介──恵昕本『六祖壇経』の祖本との関連),《駒沢大學仏教學部論集》10,1979年11月出版,頁80。
^《世界宗教研究》1988年第1期;《中日佛教學術會議論文集》第104頁。
^《(壇經)校釋》序言
^李富華.《六祖壇經》的版本.[2017-08-29].(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10).
^印順.燉煌本壇經校刊記.[2017-08-29].(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0).
^印順.中國禪宗史-南方宗旨.[2017-08-29].(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1).
^1991年7月22日周紹良在楊曾文《敦煌新本六祖壇經》一書的贈序中說明發現敦博本《壇經》的經過:「一九八六年成立敦煌吐魯番學會,承邀赴敦煌訪問,在參觀敦煌縣博物館時,於展櫃中赫然陳列一本《壇經》,因請主事者提出細檢,則任子宜舊藏本也。
大喜過望。
……旬日攜返,細加檢視,並出倫敦藏本照片對勘,其錯落衍誤者,大多得以補正。
過去研究者據倫敦藏本加以臆測、考證、訂補之處,得此本而霍然,毋庸費辭矣。
」
^《(壇經)考之二》,載《近現代著名學者佛學文集·胡適集》
^六祖大師平昔所說之法,皆大乘圓頓之旨,故目之曰經。
其言近指遠,詞坦義明,誦者各有所獲。
明教嵩公常贊云:天機利者得其深,天機鈍者得其淺。
誠哉言也。
余初入道,在感於斯,續見三本不同,互有得失,其板亦已漫滅。
因取其本校讎,訛者正之,略者詳之,復增入弟子請益機緣。
庶幾學者得盡曹溪之旨。
按察使雲公從龍,深造此道。
一日過山房,睹余所編,謂得《壇經》之大全,慨然命工鋟梓,顓為流通,使曹溪一派不至斷絕。
^17.017.1釋如石.1《阿姜查語錄之道次第輯要與禪宗會通》序(PDF).[2017-04-05].(原始內容存檔(PDF)於2020-10-29).
^釋聖嚴.六祖壇經的思想.中華佛學學報.1990,3:149-163[2017-04-05].(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3).
^在紐約與達賴喇嘛進行「文殊菩薩智慧法門——漢藏佛教世紀大對談」.[2017-04-05].(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4-06).
參考[編輯]
維基文庫中相關的原始文獻:六祖壇經
張曼濤主編的「六祖壇經研究論集」、「中國佛教文史論集」,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6年、1980年)。
江燦騰:〈從胡適博士到印順導師──關於中國唐代禪宗史研究近七十年來的爭辯與發展〉
演培法師講,「六祖壇經」,圓光寺印經會,台灣中壢市,1994年8月。
外部連結[編輯]
慈誠羅珠堪布:〈《六祖壇經》釋義〉。
釋聖嚴:〈六祖壇經的思想(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六祖壇經選集(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敦煌新本六祖壇經(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宗寶本)
百年來敦煌寫本六祖壇經的發現與研究之論評(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蓮生活佛講六祖壇經第01集和空中讀書會(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閱論編禪宗「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源流西天二十八祖 –初祖菩提達磨 –二祖慧可大祖 –三祖僧璨鑒智 –四祖道信大醫 –五祖弘忍大滿 –六祖慧能大鑒發展禪宗法脈早期禪宗楞伽禪 –牛頭宗|東山法門/黃梅禪 –神秀系北宗禪|惠能系南宗禪 –北荷澤宗|南洪州宗|南石頭宗|保唐宗五家七宗溈仰宗 –臨濟宗(黃龍派 ·楊岐派) –曹洞宗 –雲門宗 –法眼宗明清禪宗天童系 –磐山系 –雲門系 –壽昌系各地傳承台灣禪宗 ·日本 –朝鮮半島(禪門九山 ·南韓曹溪宗) –越南(無言通派 ·滅喜禪派 ·草堂禪派 ·竹林禪派) –東南亞地區 –世界禪法門和教義禪(禪修 ·禪定) –不立文字(日語:不立文字) –如來禪 –祖師禪 –看話禪 –默照禪 –文字禪 –念佛禪(佛隨念 ·念佛) –開悟 –頓悟和漸悟 –明心見性 –即身成佛 –機鋒 –十牛圖 –公案 –百丈清規 –叢林制度 –禪淨雙修經典心經 –金剛經 –圓覺經 –楞伽經 –楞嚴經 –維摩詰經 –六祖壇經 –大乘起信論禪僧 ·禪師 ·漢傳佛教十宗 ·佛教主題
閱論編禪宗經典 燈錄禪燈世譜·禪宗正脈·傳法正宗記·大光明藏·佛祖正傳古今捷錄·佛祖正法直傳·佛祖宗派世譜·古今捷錄·繼燈錄·嘉泰普燈錄·建中靖國續燈錄·教外別傳·錦江禪燈·景德傳燈錄·徑石滴乳集·居士分燈錄·聯燈會要·普陀列祖錄·釋氏源流五宗世譜定祖圖·天聖廣燈錄·五燈會元·五燈會元續略·五燈全書·五燈嚴統·續傳燈錄·續燈存稿·續燈正統·續指月錄·增集續傳燈錄·正源略集·指月錄·緇門世譜·宗門拈古匯集·宗門統要續集·宗門正燈錄·祖燈大統·祖堂集 語錄白雲守端禪師廣錄·百丈懷海禪師語錄·寶覺祖心禪師語錄·北磵居簡禪師語錄·秉拂語錄·博山大艤和尚廣錄·曹山大師語錄·曹源道生禪師語錄·禪門寶藏錄·禪門拈頌集·禪宗頌古聯珠通集·禪宗雜毒海·長靈守卓禪師語錄·楚石梵琦禪師語錄·吹萬禪師語錄·垂語百則·慈濟禪師語錄·慈明禪師五會住持語錄·慈明四家錄·大慧普覺禪師普說·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大覺禪師語錄·大圓禪師語錄·大智藏大導師語錄·呆庵莊禪師語錄·丹霞子淳禪師語錄·東山和尚語錄·洞山守初禪師語要·洞山五位顯訣·洞山悟本大師語錄·洞上古轍·法眼文益禪師語錄·法演禪師語錄·汾陽無德禪師語錄·佛光國師語錄·佛鑒禪師語錄·佛眼禪師語錄·佛眼清遠禪師語錄·佛冤禪師語錄·佛照光和尚語要·撫州曹山本寂禪師語錄·撫州曹山元證禪師語錄·高峰原妙禪師禪要·高峰原妙禪師語錄·古庭禪師語錄輯略·古尊宿語錄·鼓山禪晏禪師語錄·鼓山為霖禪師還山錄·廣濟大師語錄·宏智禪師廣錄·虎丘紹隆禪師語錄·還山錄·黃檗斷際禪師宛陵錄·黃檗斷際語錄·黃檗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黃龍晦堂心和尚語錄·黃龍慧南禪師語錄·黃龍慧南禪師語錄續補·黃龍四家語錄·角虎集·金陵清涼院文益禪師語錄·敬中和尚語錄·開福道寧禪師語錄·蘭溪和尚語錄·琅琊山覺和尚語錄·臨濟錄·馬祖道一禪師廣錄·馬祖四家錄·密庵和尚語錄·密行忍禪師語錄·密印禪師語錄·密雲禪師語錄·妙續大師語錄·明覺禪師語錄·睦州道明禪師語錄·南陽和上頓教解脫禪門直了性壇語·龐居士語錄·破庵祖先禪師語錄·蒲室集·普照國師語錄·普照覺和尚語錄·清拙和尚禪居集·如淨和尚語錄·神會和尚遺集·神會語錄·石霜楚圓禪師語錄·石雨禪師法檀·首山省念禪師語錄·舒州佛眼和尚語錄·死心悟新禪師語錄·四家語錄·松源崇岳禪師語錄·隨州大洪山淳禪師語錄·壇經·天目明本禪師雜錄·天童遺落錄·天童正覺禪師廣錄·鐵壁機禪師語錄·投子大同禪師語錄·投子義青禪師語錄·宛陵錄·溈山警策·溈山靈祐禪師語錄·無門慧開禪師語錄·無文道燦師語錄·無異元來禪師廣錄·無准師範禪師語錄·五家語錄·兀庵普寧禪師語錄·希叟紹曇禪師廣錄·先覺宗乘·笑隱大訢禪師語錄·興化存獎禪師語錄·虛堂和尚語錄·續古尊宿語要·玄沙師備禪師廣錄·玄沙師備禪師語錄·雪竇明覺禪師語錄·雪峰慧空禪師語錄·雪峰義存禪師語錄·楊岐方會和尚語錄·仰山慧寂禪師語錄·一山國師妙慈弘濟大師語錄·隱元和尚語錄·應庵曇華禪師語錄·雍正御選語錄·永覺和尚洞上古轍·永覺元賢禪師廣錄·圓滿常照國師語錄·圓悟佛果禪師語錄·圓悟心要·袁州仰山慧寂禪師語錄·月江正印禪師語錄·雲庵克文禪師語錄·雲庵真淨禪師語錄·雲門匡真禪師廣錄·趙州真際禪師語錄·真歇清了禪師語錄·鎮州臨濟慧照禪師語錄·智通禪師語錄·中峰和尚廣錄·中峰和尚雜錄·竺仙和尚語錄·宗鑒法林·宗門寶積錄·祖庭鉗錘錄 傳、志寶華山志·寶林傳·補禪林僧寶傳·曹溪大師別傳·禪籍志·禪林僧寶傳·崇福寺志·重修普陀山志·鄧尉山聖恩寺志·法喜志·寒山寺志·鶴林寺志·弘慈廣濟寺新志·虎跑定慧寺志·華峰山志·黃檗山志·慧因高麗寺志·金陵梵剎志·金山志略·淨慈寺志·徑山志·明州阿育王山志·明州岳林寺志·名公法喜志·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南嶽單傳記·普陀洛迦新志·青原山志略·僧寶正續傳·宋高僧傳·五家正宗贊·武進天寧寺志·武林梵志·武林靈隱寺志·行海金山志·續金山志·雲居聖水寺志·宗門摭英集 其他百丈清規·寶鏡三昧本義·寶鏡三昧歌·寶鏡三昧玄義·寶鏡三昧原宗辨謬說·碧岩錄·辯偽錄·參同契·曹溪一滴·曹溪正宗源流頌·禪關策進·禪海十珍·禪家龜鑑·禪林寶訓·禪林備用清規·禪林類聚·禪林象器箋·禪門撮要·禪門鍛鍊說·禪門規式·禪門日誦·禪門師資承襲圖·禪門拾遺錄·禪門諸祖師偈頌·禪學大系·禪源諸詮集都序·禪苑蒙求拾遺·禪苑蒙求瑤林·禪苑清規·禪月集·禪樂府·禪宗決疑集·禪宗直指·崇寧清規·重編曹洞五位顯決·傳法正宗定祖圖·傳法正宗論·船子和尚撥棹歌·從容庵錄(日語:従容録)·叢林公論·叢林校定清規總要·叢林盛事·達摩禪師論·大乘北宗論·大乘禪門要錄·大乘無生方便門·大慧普覺禪師年譜·大鑒禪師小清規·道余錄·東坡禪喜集·鍛鍊說十三篇·頓悟入道要門論·法門鋤宄·佛法大明錄·佛祖綱目·佛祖歷代通載·佛祖三經指南·佛祖正法直傳·佛祖正宗道影·古清規·觀心玄樞·幻住庵清規·黃檗清規·擊節錄·濟宗頌語·江湖風月集·金剛經·絕觀論·筠溪集·慨古錄·空谷集·枯崖漫錄·楞伽經·楞伽師資記·冷齋夜話·列祖提綱錄·臨濟宗旨·林間錄·羅湖野錄·密藏開禪師遺稿·擬寒山詩·蕅益大師宗論·裴休拾遺問·千松筆記·青州百問·請益錄·人天寶鑑·人天眼目·人道安心要方便法門·山庵雜錄·尚理篇·少室六門集·十牛圖頌·十玄談·石門文字禪·鐔津文集·鐵蒺藜·通玄百問·萬善同歸集·無門關·五燈嚴統解惑篇·五家辯·五家辯正·五家參禪要路門·五家宗旨纂要·五派一滴圖·五宗救·五宗原·婺州清規·咸淳清規·顯宗記·小室六門·心鏡錄·信心銘·虛堂集·雪庵從瑾禪師頌古·雪竇頌古直注·雪堂拾遺錄·永嘉禪宗集注·永嘉集·永嘉證道歌·永明智覺禪師唯心訣·御製揀魔辨異錄·雲臥紀談·澤山清規·正法眼藏·證道歌注·周易禪解·宗范·宗教律諸家演派·宗鏡錄·宗門或問·宗門拈古·宗門設難·宗門十規論·宗門十勝論·宗門無盡燈論·宗門武庫·宗門玄鑒圖·宗統編年·祖庭事苑參見:佛教主題、禪宗模板、漢傳佛教模板
閱論編大正藏·諸宗部主要佛教典籍列表六祖壇經 ·摩訶止觀 ·止觀輔行傳弘決 ·宗鏡錄 ·敕修百丈清規 ·密咒圓因往生集 ·淨土十疑論 ·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
閱論編漢傳佛教歷史和傳播
法藏部
貴霜帝國
健馱邏國
北傳佛教
中國佛教
香港佛教
絲路佛教(英語:SilkRoadtransmissionofBuddhism)
漢傳佛教
台灣
日本
朝鮮半島
越南北部
東亞佛教
法難
中國三武一宗滅佛
日本法華一揆
日本廢佛毀釋
佛教現代主義(英語:Buddhistmodernism)
人間佛教
左翼佛教
僧階
僧官
宗派
部派佛教二宗
俱舍宗
成實宗
大乘佛教八宗
天台宗
三論宗
律宗
淨土宗
法相宗
禪宗
華嚴宗
唐密
日本
南都六宗
十三宗五十六派
真言宗
天台宗
淨土宗
淨土真宗
禪宗
日蓮宗
朝鮮半島
曹溪宗
太古宗
判教
天台宗判教
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
顯宗與密宗
聖者與神祇
佛
釋迦牟尼佛
過去七佛
菩薩
四大菩薩
觀音菩薩
聖觀音
地藏菩薩
普賢菩薩
文殊菩薩
八大菩薩
十六圓覺
十八羅漢
護法神
二十諸天
二十四天
龍王
韋陀將軍
伽藍神
關羽
布袋和尚
濟公
重要人物
漢地首位比丘朱士行
漢地首位比丘尼凈檢
漢地首位貴族佛徒劉英
佛圖澄
釋道安
鳩摩羅什
道生
法顯
玄奘
義淨
鑑真
慧遠
智顗
菩提達摩
惠能
道宣
釋善導
釋太虛
釋虛雲
釋弘一
釋印光
釋宣化
釋印順
釋聖嚴
日本
聖德太子
空海
最澄
法然
榮西
親鸞
道元
日蓮
朝鮮半島
惠慈
法興王
異次頓
元曉
義天
休靜
清虛
典籍
漢文大藏經
開寶藏
趙城金藏
崇寧藏
毗盧藏
思溪藏
磧砂藏
契丹藏
普寧藏
元官藏
洪武南藏
永樂南藏
永樂北藏
徑山藏
龍藏
頻伽藏
普慧藏
中華大藏經
朝鮮高麗藏
日本大正藏
日本聖語藏
日本黃檗藏
日本縮刻藏
日本卍正藏經
日本卍續藏經
日本日本大藏經
日本大正藏
經錄
綜理眾經目錄
出三藏記集
歷代三寶紀
眾經目錄
大唐內典錄
古今譯經圖紀
大周刊定眾經目錄
開元釋教錄
貞元新定釋教目錄
大中祥符法寶錄
天聖釋教總錄
景祐新修法寶錄
大藏經綱目指要錄
大藏聖教法寶標目
至元法寶勘同總錄
閱藏知津
僧傳
名僧傳抄
高僧傳
續高僧傳
宋高僧傳
明高僧傳
補續高僧傳
比丘尼傳
居士傳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
房山石經
理惑論
四十二章經
心經
金剛經
六祖壇經
法華經
華嚴經
楞嚴經
解深密經
維摩詰經
藥師經
地藏經
淨土三經
大悲咒
尊勝咒
聖地
白馬寺
中國寺院列表
中國大陸四大名山
五台山
普陀山
峨眉山
九華山
比叡山
高野山
台灣四大名山
月眉山靈泉寺
觀音山凌雲寺
大湖法雲寺
大岡山超峰寺
台灣四大山頭
花蓮慈濟
高雄佛光山
新北法鼓山
法鼓宗
南投中台山
重要教義
開悟
禪
機鋒
公案
老師(英語:Rōshi)
禪師
百丈清規
禪林制度
三身
空性
菩提心
六度
唯識
如來藏與佛性
因果和報應
輪迴
六道
亡人落道
念佛
九品往生
日本
本地垂跡說
權現
惡人正機說
神佛分離
文化
修學
中國佛教協會(中國大陸)
中國佛教協會西藏分會
中國佛教會(台灣)
朝鮮佛教徒聯盟
少林寺
少林功夫
法會
袈裟與海青
法器
居士佛教
齋食
素齋
放生
施食
中元節與盂蘭盆節
盂蘭節
盂蘭盆會
佛誕
藝術
音樂與梵唄
建築物
塔
浮屠
尼泊爾藍毗尼中華寺
中國佛教建築
日本佛教建築
枯山水
雕塑
三教合流
學佛提綱(英語:OutlineofBuddhism)佛教主題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六祖坛经&oldid=69957517」
分類:諸宗部禪宗經典8世紀書籍大乘佛經隱藏分類:缺少封面的圖書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文庫
其他語言
ČeštinaEnglishFrançais日本語한국어NorskbokmålPolskiРусскийไทยTürkçeTiếngViệt
編輯連結
延伸文章資訊
- 1《六祖壇經》讀書會導讀筆記--102.11.07 @ 板橋菩提 ... - 隨意窩
正統本分全經為九章,曹溪本多一章「付囑流通第十」。『悟法傳衣第一』,流通本將此章前半改作「行由品第一」,後半改作「般若品第 ...
- 2六祖壇經 - 中文百科知識
《六祖壇經》常見的版本有兩個。一是法海本。全名《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 ...
- 3六祖壇經
護法品第九。
- 4六祖壇經定慧品 - 中台禪寺
- 5六祖法寶壇經淺釋(機緣品第七)
再者印宗法師在光孝寺知道他是五祖傳人,當時又有荊州通應律師帶著他的學人數百,來跟六祖學佛法。這幾百人每人都各有同參道友和親友,皆通知他們來親近六祖大師。所以當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