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一直誤解了「格物致知」,「格物致知」究竟是什麼意思?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格物致知,這個詞來自《大學》中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大概今天的人,知道「修齊治平」的多,而知道「格致誠正「的 ...
首頁
這和那
你可能一直誤解了「格物致知」,「格物致知」究竟是什麼意思?
2019-05-07 這和那摘要格物致知,對這個詞的理解,朱熹和王陽明,有著很大的分歧。
而這種分歧的背後,是王陽明、朱熹對成聖之路的方法論的分歧。
王陽明和朱熹,隔著342年。
這場對儒家經典的跨時空學術之爭延續到今天,至今人們對格物致知的意思依然沒有明確,或者說,也無需明確。
但是在今天這個紛繁複雜的世界裡,我更喜歡王陽明的觀點。
我們每天面對著龐雜的信息,它們從各個終端來到我們的眼前,碎片般的漂浮物,如同地球外太空的垃圾,不僅阻礙我們見到真實的世界,還塑造著一種混亂的思維和行為模式。
在這個時代中,從喜怒哀樂的小情緒,到對成功、失敗的理解,再到對生命目標的追求,都是飄忽不定的。
我們被與我們無關的信息刷屏,每天花五六個小時(甚至更多)的時間,茫然而焦慮地盤手機,試圖通過信息的擴充來獲得無用的安慰。
虛擬的體驗,不斷侵蝕真實的感知,這種情況只會越來越糟。
所以,這個時代更需要一個王陽明來提醒我們,人的內心本來是完善的,當我們撥開那些多餘的遮蔽和紛擾,大膽地去偽存真,就能獲得更有質量的生活乃至生命。
這或許也是我們這個時代需要的格物致知吧。
很多人對「格物致知」的理解有誤文|許偉明格物致知,究竟是什麼意思?讀書,最好去讀最初的文本,否則會帶來費解乃至誤解。
通常,我們認為讀翻譯作品的時候容易遇到這種情況,因為不同語言之間,幾乎沒有含義完全對應的詞句來一一匹配。
但沒想到的是,這種打折扣的閱讀體驗,更容易在引經據典的文本中遇到。
很多詞句大家用多了,這個被引用的經典變得耳熟能詳,被繼續引用時人們便懶於再去追尋其本意。
但一旦你讀最初的文本,才發現根本不是那麼一回事。
我最近讀王陽明的《傳習錄》,經常遇到的兩個詞是格物致知、知行合一。
我發現,這兩個詞的本意和我們平時從字面理解的,有著很大的不同。
望文生義、先入為主、以訛傳訛,阻止著我們接近這兩個詞的真實內涵。
本文只說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這個詞來自《大學》中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大概今天的人,知道「修齊治平」的多,而知道「格致誠正「的少。
)這八個詞,被統稱為八目,綱舉則目張,它們是《大學》的八個重要的詞眼、條目。
《大學》中的八目,基本概括了儒家的三觀,並給出了成為「聖人」的方法論。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說的是對自身道德的存養,齊家、治國、平天下,超乎了個體,將個人道德外延,進入到家庭、國家、天下等更大的維度上。
從個體到世界,從個人道德至天下大德,一步步地遞進,儒家思想藏不住政治的野心。
那麼格物致知到底是什麼意思呢?通常,我們是這麼看的:格物,就是對事物進行研究探索;而致知,就是得到一種知識,甚至一種智慧。
如果這麼看的話,我們觀察一棵小樹的生長,然後知道了小樹生長規律的知識,就完成一次格物致知了。
魯迅也是這麼理解的,他的《偽自由書·透底》這麼寫到,「於是要知道地球是圓的,人人都要自己去環遊地球一周;要製造汽機的,也要先坐在開水壺前格物。
」我猜想,在魯迅的這個語境中,格物就是研究開水壺的蒸汽,致知就是造汽車。
不管是看小樹苗生長,還是看蒸汽,都是今天最常見的科學思維。
這種理解豐富了格物致知這個詞的含義,卻也阻礙了我們理解它的本意。
一旦我們把這種理解放在《大學》的語境下,你會發現那是行不通的。
試想一下,如果依照通常的理解,一個知識淵博的人,豈不就能成為品格高尚的君子了嗎?但他和治國、平天下有什麼必然聯繫呢?要知道,這個世界從來不缺高智商的人渣啊!難道孔子、曾子會這麼盲目,竟不知道知識淵博和品格高尚並無因果關係?不是的。
儒家思想被稱為聖學,其宗旨是要通過學習儒家的思想,去提升個人道德水平,進而去擁有治理一個地區的能力,乃至是輔佐君王治理國家。
既然儒家懷揣的是「內聖外王」的理想(或者說野心),而《大學》又是儒家思想中如此重要的典籍,顯然不會僅著眼於教人去做科學小實驗的,而會關照一個人的道德、一個國家的制度等。
「成聖」之路,朱熹做「加法」,王陽明做「減法」但「成聖」的道路,不同時代的儒家,或不同的思想大家,他們之間的理解也是不同的。
這種不同,是朱熹和王陽明之間的分歧所在,並集中體現在對「格物致知」的理解分歧上。
朱熹認為,成聖之道要窮盡萬事萬物之理,而王陽明認為每個人天生都是聖人,只要不斷祛除蒙蔽內心的東西,重新恢復人心的初始狀態,自然就成聖了。
簡單來說,南宋理學家朱熹認為,成聖之道就要向人心外探索「理」,不斷做加法;而明代心學家王陽明認為,心本來就有完備的「理」了,不要向外求索,而要向內求,做減法,不斷地發現和去除不良的慾望,存樣原本優良的品性,那就對了。
在朱熹、王陽明之前,另一位重要的理學家是北宋的程頤。
程頤認為,「知者吾之所固有」,而「致知在格物」。
意思是,人本來內心是有「知」的,但要致知,非通過格物不可;格物就是「窮理」,大概是說探索一切事物的「理」直到盡頭。
窮了理,自然就「致知」了。
朱熹、王陽明都深受程頤的影響,他們繼承了知是人所固有的觀點。
但對於何為格物、何為致知,卻有著很大的分歧。
朱熹繼續發揚了程頤的觀點,他說,「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
蓋人心之靈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於理有未窮,故其知有不盡也。
」他的意思是,人的心靈都是有知的,而萬事萬物也都有一個「理」,要對外窮盡這個理,才能對內發掘那個「知」。
王陽明對此有不同意見,旗幟鮮明地反對朱熹。
他說,人的心靈都有「知」,這是對的,他還特別提出,知就是良知,就是知行合一。
但要說萬事萬物有「理」,那就是大錯特錯了。
為什麼錯呢?因為理根本不在於萬事萬物上,而在我們每個人的內心裡頭。
每個人的心,就是完善的理。
也就是他所謂的「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王陽明和朱熹,隔著342年。
而這場對儒家經典典籍的跨時空學術之爭,到今天還沒有最終的答案,人們至今對格物致知的意思依然沒有明確,或者說,也無需明確。
但是在今天這個紛繁複雜的世界裡,我更喜歡王陽明的觀點。
我們每天面對著龐雜的信息,他們從各個終端來到我們的眼前,無數碎片般的漂浮物,像地球外太空的垃圾,不僅阻礙我們見到真實的世界,並且還塑造著一種混亂的思維和行為的模式。
在這個時代,從喜怒哀樂的小情緒,到對成功、失敗的理解,再到對生命目標的追求,都是飄忽不定的。
我們被與我們無關的信息刷屏,每天花五六個小時(甚至更多)的時間,茫然而焦慮地盤手機,試圖通過信息的擴充來獲得無用的安慰。
虛擬的體驗,不斷侵蝕真實的感知,這種情況只會越來越糟。
所以,這個時代更需要一個王陽明來提醒我們,人的內心本來是完善的,當我們撥開那些多餘的遮蔽和紛擾,大膽地去偽存真,就能獲得更有質量的生活乃至生命。
這或許也是我們這個時代需要的格物致知吧。
文章來源:https://twgreatdaily.com/rus5RWwB8g2yegNDuje0.html
缺兵少將!巴薩再平保級弱旅,科曼壓力山大賽後卻被主席力挺留任
2021-12-19
51歲的許晴近照曝光,頭等艙吃泡麵,滿臉泛黃無光澤,像老年人!
2021-12-19
50歲劉永健近照,滿頭白髮老到認不出,與TVB鬧翻後轉行開餐廳
2021-12-19
詹姆斯臨陣宣布不打令湖人如履薄冰,威少聯手濃眉死扛才險勝馬刺
2021-12-19
小瀋陽15歲女兒曝近照,高級美不遜小S女兒,超模臉酷似李嫣?
2021-12-19
申通一站點被指暴力分揀建議客戶發順豐!工作人員稱已被罰款
2021-12-19
國足蘇州開啟室外訓練,將同中超球隊踢教學賽,李鐵進行深度總結
2021-12-19
江珊越老越有韻味兒,很懂得塑造年輕態,穿搭手法減齡顯氣質
2021-12-19
就在剛剛!籃網隊傳來一條壞消息,這下新賽季奪冠又要懸了
2021-12-19
柳傳志退休前年薪數千萬,女兒身家也幾十億,倪光南卻是租房子住
2021-12-19
朗尼克何許人也?他靠什麼打動了苛刻的曼聯?
2021-12-19
風險大挑戰!李霄鵬火線上任,4日來京溝通,國足管理模式恐大變
2021-12-19
冬天怎麼少得了一雙「長靴」?搭配什麼外套都好看,時尚又實用
2021-12-19
福克斯電視台嘉賓極端言論扯上中國,中國網友怒斥:是人嗎?
2021-12-19
意甲AC米蘭VS那不勒斯葡超博阿維斯塔VS摩雷倫斯
2021-12-19
大話西遊2:仙器真的是土豪手中的玩物嗎?真相未必是這樣
2021-12-19
申通站點回應拋扔快遞滿天飛:不差錢建議發順豐
2021-12-19
這是我見過最會穿的「奶奶」,可時髦、可優雅,靠穿搭年輕10歲
2021-12-19
董潔真是「小個子」的穿搭模板,短羽絨服配煙管褲,保暖又顯高
2021-12-19
葡超:維茲拉VS波爾圖博阿維斯塔VS摩雷倫斯
2021-12-19
今日競彩推薦:昨天自購單關塞維亞vs馬競成功拿下附今日Ac米蘭vs那不勒斯
2021-12-19
小個子女生如何穿羽絨服,顯高顯瘦又時髦,這些搭配非常值得借鑑
2021-12-19
12.19周日足球二串一推薦:狼隊vs切爾西,紐卡斯爾vs曼城。
2021-12-19
延伸文章資訊
- 1格物致知_百度百科
格物致知(拼音:géwù-zhìzhī)是一則成語,該成語最早出自西漢·戴聖《禮記·大學》。該成語指研究事物原理而獲得知識;結構為連動式;在句中作謂語。
- 2格物致知 - 中文百科知識
名稱:格物致知 · 拼音:格物致知(gé wù zhì zhī ) · 出處:《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 · 釋義:【解釋】:格:推究;致:求得。窮究事物原理,從而獲得 ...
- 3什麼是格物致知 - 每日頭條
格物致知是什麼?格物的格是分辨,格物的物是事物,致知的致是努力,致知的知是明白。格物致知是中國古代聖賢研究事物道理的一種方式, ...
- 4請問各路神仙,“格物致知”,格的什麼“物”,致的什麼“知”
格物致知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重要的概念與工夫,自儒家提出後一直被後世所解讀,形成了一門獨特的學說。西方思想傳入後格物致知被歸為認識論範疇,偏離了 ...
- 5格物致知
大學一書,以朱熹之意,是古代大學教育學者成為大人的. 重要經典。大學有三綱八目: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格物、致知、誠意、正. 心、修身、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