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北平市,通稱北平(郵政式拼音:Peiping;汉语拼音:Beiping),簡稱為「平」,是中華民國在兩岸分治前設置的12個院轄市之一。

在民國三年(1914年)至十七年(1928年) ... 北平市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北平」重新導向至此。

關於其他用法,請見「北平(消歧義)」。

  此條目介紹的是明朝起出現的北京市別名。

關於位於北京東側,自西晉時期起的北平,請見「右北平郡」。

關於位於北京西南,北魏定州北平郡及其郡治,請見「北平縣(西漢)」。

  關於越南的行政區劃,請見北平縣。

關於北魏荊州襄城郡/宣義郡北平縣,請見北平縣(北魏襄城郡)。

北平市 中華民國的市院轄市(1928-1930,1930-1949)1928年-1949年面積 • 706平方公里(273平方英里)人口 • 1672438 歷史 • 成立1928年• 廢除1949年 前身 繼承 京兆地方 北京市 今屬於 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市 北平市,通稱北平(郵政式拼音:Peiping;漢語拼音:Beiping),簡稱為「平」,是中華民國在兩岸分治前設置的12個院轄市之一。

在民國三年(1914年)至十七年(1928年)稱京都市,為中華民國首都[1]。

民國時期的北平市轄區約同今北京市的城六區範圍內,面積的一半。

目次 1歷史沿革 2行政區劃 3管轄範圍 4人口 5政府體制 5.1市行政機構 5.1.1從順天府到京兆地方 5.1.2北平市 5.2歷任行政長官 6參考文獻 6.1引用 6.2來源 7參見 歷史沿革[編輯] 北京歷史系列條目閱論編 史前時期 舊石器時代 新石器時代 夏 商部落 商 商方孤竹 周 薊國燕國山戎國孤竹國 春秋戰國 薊國燕國秦國 秦 右北平郡廣陽郡薊縣 漢 幽州刺史部廣陽郡薊縣廣陽國 三國 幽州廣陽郡薊縣 晉 右北平郡前秦前涼後涼前趙後趙前秦西燕 南北朝 北魏東魏北齊 隋 河北道 唐 河北道幽州范陽節度使盧龍節度使 五代 燕後梁後唐後晉幽雲十六州 遼金 南京中都 元 元大都 明 北直隸 清 直隸省 中華民國 河北省北平市 中華人民共和國 北京市 主條目:北京歷史 戰國時代燕國設置右北平郡,轄區在唐山市、天津市薊州區及寧城縣一帶;西晉更名爲北平郡;北魏時期的北平郡及其郡治北平縣,轄區在保定市一帶。

其餘歷史地名「北平」則根本不在京津冀地區。

明朝初年爲貶低元大都,於是用「北平」(北平府)來指代燕京。

至永樂還都北京,北平府這一名稱僅使用了三十四年零五個月。

清朝宣統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後,民國元年(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定都金陵,稱南京。

同年3月,袁世凱將臨時政府遷至北京,成為首都。

中華民國伊始,北京的地方體制仍依清制,稱順天府。

直至民國三年(1914年),改順天府為京兆地方,直轄於北洋政府,市區稱「京都市」。

這一時期,北京新建了有軌電車系統,和一批現代的文化教育機構,如北京大學、燕京大學、清華大學、輔仁大學、協和醫學院等。

民國十七年(1928年)國民革命軍北伐,攻佔北京,張作霖撤回關外。

後被日本關東軍謀刺於皇姑屯,東北易幟,北洋政府結束運作。

北伐戰爭後,中華民國以南京為首都,撤銷原京兆地方,1928年6月起京都遂改名為北平特別市。

民國十九年(1930年)6月,北平市降格為河北省省轄市,同年12月復升為院轄市。

這一時期,北平不具首都的地位。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七七事變後,北平被日軍佔領,將北平改名為北京。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大日本帝國宣佈向同盟國投降,中國抗日戰爭結束。

同年8月21日第十一戰區孫連仲部接收北京,並恢復原名北平。

為與中國共產黨對決,於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11月在蔣中正的命令下於北平成立華北剿匪總司令部。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1月,傅作義與中國共產黨達成和平協定,率中華民國國軍25萬守軍投降,1月3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和平進入北平市,宣告「北平淪陷」。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都、紀年、國歌、國旗的決議》:「全體一致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都定於北平。

自即日起,改名北平為北京。

」同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成立。

而中華民國退守台灣後,當局則沿用北平這一稱呼,直至1990年代逐步被北京取代[2]。

行政區劃[編輯] 1940年代的北京城區 民國初,北京城內劃分為10區。

民國十七年(1928年)12月19日北平市政府下令推行「地方自治」,設立市轄區(自治區)。

將全市分為15個區,各區以序號命名。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接收後,全市分為16個區,各區以序號命名。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3月,原郊區的第十三區至第十六區調整分界,由原來4個區改為8個區,即第十三區至第二十區。

至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1月底前不變。

管轄範圍[編輯] 民國時代的北平市轄區範圍,大致相當於今日北京的城六區略小。

人口[編輯]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國民政府主計處統計局公佈的統計資料,北平市人口為167萬2438人[3]。

隨中華民國政府來臺人數,據中華民國內政部戶政司於民國七十九年(1990年)普查外省籍人口按本省籍分的資料,原北平市籍在台人數為1萬3949人,佔外省籍269萬4917人口當中的0.52%。

政府體制[編輯] 1935年的北平市政府 市行政機構[編輯] 參見:北京市政府 從順天府到京兆地方[編輯] 清朝為順天府順天府衙署,其首長稱順天府尹。

民國元年(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順天府仍維持舊制,順天府衙署改順天府尹公署,首長為順天府尹。

民國三年(1914年)10月4日,中華民國大總統袁世凱頒布《京兆尹官制》(法律13號)及《京兆地方區域表》(教令第133號),改順天府為京兆,順天府尹公署改為京兆尹公署,首長為京兆尹。

北京作為新成立的中華民國的首都,市政管理體系仍然承襲清代舊制。

民國三年(1914年)4月,內務總長朱啟鈐鑑於京師市政的重要,劃定市區,於順天府下設立京都市政公所,置督辦1人,由內務總長兼任。

督辦之下設總務處,綜理全所事務。

京都市政公所內部分設文書、登記、捐務等科。

民國五年(1916年)9月,京都市政公所改組,裁撤總務處,仍設提調一職。

督辦之下分設文書、調查、經理、測繪、工程、交際、出納7科,稍具市政組織規模。

民國七年(1918年)1月,根據《京都市政公所暫行編制》,將科擴展為處,將營造局改為第四處。

處設處長、副處長各1人。

民國十六年(1927年)11月,頒行《修正京都市政公所暫行編制》,仍置督辦、會辦、坐辦,會辦改由京師警察廳總監兼任,以收合作之效;並為聽取市民意見,增設評議會,評議長由督辦兼任。

北平市[編輯] 民國十七年(1928年)國民革命軍北伐攻克京都後,1928年6月21日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第145次會議決定,「京都」於6月28日更名為「北平」,並設北平特別市,直隸國民政府[4]。

此前的26日,任命北平特別市市長[5]。

8月21日,北平特別市政府正式成立。

依據《特別市組織法》,設市長1人、參事若干人,下置財政、土地等局。

民國十七年(1928年)10月起,河北省政府駐此。

民國十九年(1930年)6月,根據新頒佈的《市組織法》,省會所在地必須為省轄市。

由此,該市降格為河北省省轄市,直隸河北省政府。

同年10月,河北省政府遷駐天津市。

11月再次復升為院轄市,稱北平市政府,直隸於行政院[6]。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7月,日軍佔領北平,隨後改稱「北京市」。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8月日本投降,北平光復,南京國民政府重組北平市政府。

9月接管北京市,並宣佈恢復該市原名稱「北平市」,仍為院轄市;10月,北平市政府重新成立,仍直轄於行政院。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1月13日,行政院公佈《北平市政府組織規程》[7],市政府直隸於行政院,設市長1人、參事2人,下置民政、財政等局。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1月31日,「北平淪陷」,由華北人民政府、中國人民解放軍北平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接管。

歷任行政長官[編輯] 參見:北京市市長列表 附:順天府尹公署 丁乃揚(-1912年12月24日,原清朝順天府尹留任,辭職)[8] 張廣建(1912年12月24日-1913年9月19日,改任陝甘籌邊使)[9] 王治馨(1913年10月16日-1914年3月23日)[10] 沈金鑒(1914年3月23日-10月3日,順天府尹改京兆尹) 附:京兆尹公署 沈金鑒(1914年10月4日-1915年9月26日,改任湖南民政部)[11] 王 達(1915年9月26日-1920年8月3日,改督辦京東河道事宜)[12] 王 瑚(1920年8月3日-9月18日,改江蘇民政部) 孫振家(1920年9月18日-1922年5月19日,辭免)[13] 劉夢庚(1922年5月19日-1924年11月5日,辭免)[14] 王芝祥(1924年11月5日-12月31日,改僑務局總裁)[14] 薛篤弼(1924年12月31日-1925年10月9日,改甘肅民政)[15] 劉 驥(1925年10月20日任命-?) 李 垣(1926年9月4日-1927年9月24日,張作霖任命)[16] 張濟新(1927年9月24日-1928年6月3日,因奉軍退出北京而職務告終) 李升培(1928年6月4日-?,代理) 北平特別市政府市長 何成濬(1928年6月25日-7月13日,以市公安局長代行市長職務) 何其鞏(1928年6月25日任命,7月13日正式就職) 張蔭梧(1929年6月12日-1931年2月27日,期間曾由沈家彝代理) 王 韜(1930年10月-1931年3月,暫行護理市長職務) 周大文(1931年2月27日-1933年4月,北平特別市改為北平市) 北平市政府市長 周大文(1931年4月27日-1933年6月16日,1931年4月-6月由胡若愚暫代市長職務) 袁 良(1933年6月16日-1935年11月1日) 宋哲元(1935年11月1日-8日,以二十九軍軍長代行市長職務) 秦德純(1935年11月8日-1937年7月28日) 張自忠(1937年7月28日-8月6日) 熊 斌(1945年8月16日-1946年7月15日) 何思源(1946年7月15日-1948年7月) 劉瑤章(1948年7月-1949年2月4日在任,由中國人民解放軍北平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接管) 參考文獻[編輯] 引用[編輯] ^國家符號:國都的選定.中華民國國史館.[2011-01-05].(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30).國都必須因應事實需要不斷搬遷:元年3月,遷都北京;16年4月,奠都南京;26年12月,遷都重慶;35年5月,還都南京;38年4月,遷都廣州;38年10月,遷都重慶;38年12月,遷都臺北。

  ^我國何時停止使用北平一詞,改以北京稱呼北京?.[2020-01-12].(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26).  ^民國直轄市、省轄市一覽表(出自《行政區劃論壇》)[永久失效連結] ^《國民政府公報》第71期,民國17年6月,第5頁。

^《國民政府公報》第70期,民國17年6月,第5頁。

^北平市政府(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北京市檔案館,於2011-7-23查閱 ^《國民政府公報》第2726號,民國36年1月17日,第3頁。

^錢實甫.北洋政府職官年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年:頁111.  ^錢實甫.北洋政府職官年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年:頁113.  ^錢實甫.北洋政府職官年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年:頁116.  ^錢實甫.北洋政府職官年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年:頁118.  ^錢實甫.北洋政府職官年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年:頁129.  ^錢實甫.北洋政府職官年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年:頁133.  ^14.014.1錢實甫.北洋政府職官年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年:頁138.  ^錢實甫.北洋政府職官年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年:頁140.  ^錢實甫.北洋政府職官年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年:頁142-144.  來源[編輯] 書籍 傅林祥、鄭寶恆著:《中國行政區劃通史中華民國卷》 中華民國國史館著:《中華民國史地理志》 參見[編輯] 中華民國主題 北京主題 北京市 北京歷史 第一屆國民大會北平市代表 第一屆立法委員北平市名單 第一屆監察委員北平市名單 前任:南京市 中華民國中央政府所在地1912年-1928年 繼任:南京市 閱論編中華民國行政區劃 疆域 首都 行政區面積 大陸時期 臺灣時期 行政區人口 大陸時期 行政首長 現任 大陸時期末任 二級行政區列表 臺灣省 福建省 廣東省 現行自由地區行政區劃(直轄)市 臺北市 高雄市 新北市 臺中市 臺南市 桃園市 省註1臺灣省縣 宜蘭縣 新竹縣 苗栗縣 彰化縣 南投縣 雲林縣 嘉義縣 屏東縣 臺東縣 花蓮縣 澎湖縣 (省轄)市 基隆市 新竹市 嘉義市 福建省縣 金門縣 連江縣 公告疆域行政區劃(2005年)註2(直轄)市 南京市 上海市 北平市 青島市 天津市 重慶市 大連市 哈爾濱市 漢口市 廣州市 西安市 瀋陽市 臺北市 高雄市 省 江蘇省 浙江省 安徽省 江西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四川省 西康省 福建省 臺灣省 廣東省 廣西省 雲南省 貴州省 河北省 山東省 河南省 山西省 陝西省 甘肅省 寧夏省 青海省 綏遠省 察哈爾省 熱河省 遼寧省 安東省 遼北省 吉林省 松江省 合江省 黑龍江省 嫩江省 興安省 新疆省 特別行政區 海南特別行政區 地方 西藏地方 蒙古地方 大陸時期行政區劃 1949年(直轄)市 南京市 上海市 北平市 青島市 天津市 重慶市 大連市 哈爾濱市 漢口市 廣州市 西安市 瀋陽市 省 江蘇省 浙江省 安徽省 江西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四川省 西康省 福建省 臺灣省 廣東省 廣西省 雲南省 貴州省 河北省 山東省 河南省 山西省 陝西省 甘肅省 寧夏省 青海省 綏遠省 察哈爾省 熱河省 遼寧省 安東省 遼北省 吉林省 松江省 合江省 黑龍江省 嫩江省 興安省 新疆省 特別行政區 海南特別行政區 地方 西藏地方 蒙古地方  1933年(院轄)市 南京市 北平市 青島市 省 江蘇省 浙江省 安徽省 江西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四川省 西康省 福建省 廣東省 廣西省 雲南省 貴州省 河北省 山東省 河南省 山西省 陝西省 甘肅省 寧夏省 青海省 綏遠省 察哈爾省 熱河省 遼寧省 吉林省 黑龍江省 新疆省 行政區 威海衛行政區 地方 西藏地方 蒙古地方  1927年省 直隸省 奉天省 吉林省 黑龍江省 山東省 河南省 山西省 江蘇省 安徽省 江西省 福建省 浙江省 湖北省 湖南省 陝西省 甘肅省 新疆省 四川省 廣東省 廣西省 雲南省 貴州省 特別區 川邊特別區 綏遠特別區 察哈爾特別區 熱河特別區 東省特別區 地方 京兆地方 青海地方 西藏地方 蒙古地方 商埠 淞滬商埠 膠澳商埠  1914年省 直隸省 奉天省 吉林省 黑龍江省 山東省 河南省 山西省 江蘇省 安徽省 江西省 福建省 浙江省 湖北省 湖南省 陝西省 甘肅省 新疆省 四川省 廣東省 廣西省 雲南省 貴州省 特別區 川邊特別區 綏遠特別區 察哈爾特別區 熱河特別區 地方 京兆地方 青海地方 西藏地方 蒙古地方 區域 阿爾泰區域 塔爾巴哈臺區域 註1:自1999年(民國88年)起虛級化,不再具有地方自治團體地位註2:中華民國各省(市)縣(市)行政區域代碼自2005年(民國94年)起停止適用 閱論編老北京地名與歷史文化主題北京主題頁規劃 北京中軸綫·北京城池·北京城牆·北京城門·北京皇城·北京王府·北京胡同·北京牌樓·四合院 歷史 縣級:薊縣(古代)(薊城)→薊北縣→析津縣→大興縣·燕都縣→幽都縣→宛平縣郡州路府市級:燕國·燕國(楚漢戰爭)·廣陽郡·幽州·燕京·遼南京(南京道析津府)·金中都(中都路大興府)·元大都(大都路)·北平府(北平)·京師順天府(北京)·京兆地方·北平市 傳統藝術 崑曲·京劇·評劇·河北梆子·京韻大鼓·西河大鼓·梅花大鼓·京東大鼓·含燈大鼓·滑稽大鼓·五音大鼓·北京琴書·北京評書·相聲·雙簧·八角鼓·單弦·快板書·數來寶·智化寺京音樂·景泰藍·象牙雕刻·雕漆·料器·京綉·琉璃·花絲鑲嵌·金漆鑲嵌·風箏哈·鬃人·毛猴·內畫鼻煙壺·聚元號·京作硬木家具·北京燈彩·北京玉雕·宮毯·天橋·天橋八怪·吹糖人·面人郎·拉洋片·賽活驢·銀槍刺喉·拉硬弓·天橋摔跤·古彩戲法·雜技·口技·中幡·大力丸 老字號 鶴年堂·同仁堂·長春堂·德壽堂·稻香村·稻香春·內聯陞·馬聚源·盛錫福·同陞和·步瀛齋·通三益·王麻子·八大祥(瑞蚨祥·瑞生祥·瑞增祥·瑞林祥·益和祥·廣盛祥·祥義號·謙祥益)·一得閣·榮寶齋·戴月軒·崇古齋·德源興·張一元·慶林春·吳裕泰·元長厚·亨得利鐘表眼鏡商店·大明眼鏡店·精益眼鏡店·四大恆·義利·雙合盛·天惠齋·東昇平·清華園浴池·清華池·鑫園澡堂·興華園·來今雨軒 名勝 天安門·故宮·正陽門·景山·北海·什剎海·九壇八廟·燕京八景·大柵欄·鐘鼓樓·天橋·琉璃廠·八大胡同 寺廟與廟會 八剎三山·故宮外八廟·護國寺·隆福寺·白塔寺·雍和宮·報國寺·都土地廟·白雲觀·東岳廟·五頂(東頂·南頂·西頂·北頂·中頂)·蟠桃宮·厰甸·都城隍廟·宛平縣城隍廟·大興縣城隍廟·江南城隍廟·五顯財神廟·崇元觀·太陽宮·廣寧觀·花市火神廟·地安門火神廟·都灶君廟·西藥王廟·東藥王廟·南藥王廟·北藥王廟·妙峰山·丫髻山·牛街禮拜寺·東四清真寺·花市清真寺·馬甸清真寺·北堂·南堂·東堂·西堂 會館 湖廣會館·安徽會館·江西會館·湖南會館·四川會館·全浙會館·福建會館·福建汀州會館·南海會館·安慶會館·瀏陽會館·番禺會館·順德會館·平陽會館·中山會館·粵東新舘·紹興會館·休寧會館·潮州會館·台灣會館·正乙祠 商場 青雲閣·勸業場·東安市場·首善第一樓·天橋市場·西安市場·西單商場 戲院 廣和樓·景泰園·泰華園·阜成園·廣德樓·中和戲院·慶樂戲園·三慶戲院·慶和園·同樂軒·大亨軒·天樂茶園→華樂戲園·裕興園·大舞臺·燕喜堂·長安大戲院·吉祥戲院·開明戲院·哈爾飛戲院·新新大戲院·慶春園·廣興園·春仙園·慶順園·西安園·慶昇園·天和園·天匯園·第一舞臺·萬盛軒·天樂戲院 茶館 天滙軒·滙豐軒·廣慶軒·廣和茶園·阜成茶園·東和順·龍海軒·慶盛軒·天祿軒 京菜 譚家菜·厲家菜·北京烤鴨(全聚德·便宜坊)·涮羊肉(東來順·南來順·又一順·西來順)·炙子烤肉(烤肉季·烤肉宛)·炸醬麵·二鍋頭·仿膳飯莊·厚德福·柳泉居·壹條龍·玉華台飯莊·全素齋 八大樓:正陽樓·東興樓·泰豐樓·安福樓·致美樓·鴻興樓·春華樓·新豐樓 十大堂:惠豐堂·聚賢堂·福壽堂·天福堂·會賢堂·福慶堂·慶和堂·同和堂·同興堂·慶豐堂 八大居:廣和居·砂鍋居·同和居·恩承居·萬福居·福興居·天興居·萬興居 八大春:方壺春·東亞春·慶林春·淮揚春·新路春·大陸春·春園·同春園 小吃 護國寺小吃(豆汁、焦圈、豌豆黃、艾窩窩、驢打滾)·茯苓夾餅·京糕·褡褳火燒·炒肝·爆肚·冰糖葫蘆·煎灌腸·炒疙瘩·白水羊頭·糖卷果·麵茶·薑絲排叉·奶油炸糕·蜜麻花·饊子麻花·薩其瑪·糖火燒·豆餡燒餅·燉吊子·餛飩侯·小腸陳(滷煮火燒)·奶酪魏·年糕楊·年糕錢·爆肚馮·爆肚滿·爆肚王·羊頭馬·豆腐腦白·茶湯李·門釘李·瑞賓樓·月盛齋·天興居·錦馨·白魁老號·不老泉·都一處(燒麥)·天福號·六必居·天源醬園·王致和·桂馨齋·麻醬麵 玩物 溜鳥·鬥蛐蛐·蟈蟈·鴿子·金魚·貓·棗·石榴·夾竹桃·柿子·菊花·國槐·海棠·中國象棋·圍棋·牌九·麻將·九九消寒圖·太極拳·抖空竹·毽子·核桃鐵球·燈謎·對聯 言語 北京話·老北京叫賣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北平市&oldid=70094844」 分類:​1928年建立的行政區劃1949年廢除的行政區劃中華民國大陸時期直轄市隱藏分類:​自2017年11月帶有失效連結的條目條目有永久失效的外部連結本地有相關圖片而維基數據未添加使用未知infoboxformersubdivision參數的頁面含有中文的條目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語言 EnglishFrançais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