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 教育百科| 教育雲線上字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1. 父親。

【例】 想他從七歲就沒了老子,到如今都由嬤嬤照顧著。

跳到主要內容 ::: 老子-教育百科 詞條檢索 全文檢索 音讀檢索 切換漢語拼音鍵盤 切換注音小鍵盤| 關閉 小提醒: 輸入完畢後請點選 音讀檢索 進行搜尋 聲母 韻母 詞條名稱:老子 老 ㄌ ㄠ ˇ 子 ˙ ㄗ lǎozi 教學輔助 切換來源 ToggleDropdown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教育部教育Wiki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會員投稿&教育Wiki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會員投稿&教育Wiki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ㄌㄠ ㄗ 漢語拼音: lǎozi 解釋: 1.父親。

【例】想他從七歲就沒了老子,到如今都由嬤嬤照顧著。

1.父親。

【例】想他從七歲就沒了老子,到如今都由嬤嬤照顧著。

2.男子的自稱。

有自高自大的意味,多用於氣忿或笑謔的場合。

【例】他竟敢如此囂張,老子我非得給他點顏色瞧瞧不可。

2.男子的自稱。

有自高自大的意味,多用於氣忿或笑謔的場合。

【例】他竟敢如此囂張,老子我非得給他點顏色瞧瞧不可。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老子 授權資訊: 資料採「創用CC-姓名標示-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ㄌㄠ ㄗ 漢語拼音: lǎozǐ 解釋: 道家始祖李耳的別名。

參見「李耳」條。

道家始祖李耳的別名。

參見「李耳」條。

書名。

春秋時老聃撰,分上下篇。

闡述道、德的意義。

也稱為「道德經」、「道德真經」。

書名。

春秋時老聃撰,分上下篇。

闡述道、德的意義。

也稱為「道德經」、「道德真經」。

注音: ㄌㄠ ㄗ 漢語拼音: lǎozi 解釋: 我。

自稱之詞。

《後漢書.卷二四.馬援傳》:「此丞、掾之任,何足相煩,頗哀老子,使得遨游。

」宋.蘇軾〈青玉案.三年枕上吳中路〉詞:「莫驚鷗鷺,四橋盡是,老子經行處。

」也稱為「老頭子」。

我。

自稱之詞。

《後漢書.卷二四.馬援傳》:「此丞、掾之任,何足相煩,頗哀老子,使得遨游。

」宋.蘇軾〈青玉案.三年枕上吳中路〉詞:「莫驚鷗鷺,四橋盡是,老子經行處。

」也稱為「老頭子」。

老翁。

元.無名氏《延安府》第一折:「他連聲兒短嘆長吁,這老子有甚麼冤屈,大叫高呼?」《喻世明言.卷三六.宋四公大鬧禁魂張》:「眾人入去喫茶,一個老子上灶點茶。

」也稱為「老頭」、「老頭子」、「老頭兒」、「老兒」。

老翁。

元.無名氏《延安府》第一折:「他連聲兒短嘆長吁,這老子有甚麼冤屈,大叫高呼?」《喻世明言.卷三六.宋四公大鬧禁魂張》:「眾人入去喫茶,一個老子上灶點茶。

」也稱為「老頭」、「老頭子」、「老頭兒」、「老兒」。

父親。

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一:「予在南鄭,見西陲俚俗謂父曰:『老子』。

雖年十七八,有子,亦稱老子。

」《文明小史》第三○回:「且說他帶來的兩個家人,一個就是申福,他老子已經薦到許州當稿案去了。

」也稱為「老頭兒」、「老兒」。

父親。

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一:「予在南鄭,見西陲俚俗謂父曰:『老子』。

雖年十七八,有子,亦稱老子。

」《文明小史》第三○回:「且說他帶來的兩個家人,一個就是申福,他老子已經薦到許州當稿案去了。

」也稱為「老頭兒」、「老兒」。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老子 授權資訊: 資料採「創用CC-姓名標示-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程運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老子據〔史記〕本傳載:「老子者……姓李名耳,字伯陽,諡曰聃。

」生死年月不詳。

又載:「孔子適周,問禮於老子。

」胡適認為「大概孔子見老子在三十四歲與四十一歲之間,老子比孔子至多不過大二十歲。

」由此推論,老子出生當先於孔子。

  老子曾為周守藏室之史,東周以後,封建制度瓦解,紀綱廢弛,學說紛歧,百家爭鳴,互相攻訐,老子就受了當時時勢之刺激,乃提出他的主張,老子思想之代表作,即世稱之〔道德經〕。

  老子的思想,以無為為體,從自然主義出發;他反對當時的封建社會,也反對當時封建社會的政治制度與經濟組織,他揭露禮教的虛偽和人類文化的弱點,主張回復到原始的自然社會。

由於他要排除物質欲望,探求最高的精神生活,故提出「寡欲」與「絕學」的主張,如說:「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

」故主張「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他又說:「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故主張「絕學無憂」。

  在人格教育方面,老子要天下人之心皆保持赤子之心,保有嬰兒的天真,因此他說:「含德之厚,比如赤子。

」又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  在人倫教育方面,老子觀察了天地萬物發展變化的情況,觀察了社會歷史與政治方面的成與敗、存與亡、新與舊、福與禍等對立物的雙方面相互關係,認為宇宙間事物的變化,有一些通則,亦即事物內部所具有的一種辯證規律。

他指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認為禍是造成福的前兆,而福中又隱含有致禍的後果,在某種條件下福會變成禍,禍也能變成福,所以說樂極生悲,否極泰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他又說:「反者,道之動」,向相反的方向變化是道的運動;這種變化,不是由於外在的原因,而是事物自身就包含著它反面的因素。

此外,他尚說:「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又說:「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又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力,自勝者強。

」「柔弱勝剛強。

」這些話都含有反面教育的意思,且有深刻的哲理。

他也主張行不言之教,尊重人的自然發展,一切順乎自然。

  在民生教育方面,老子認為不僅要使人民「實其腹」,還要能「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這是老子所構想的純真社會。

  老子據〔史記〕本傳載:「老子者……姓李名耳,字伯陽,諡曰聃。

」生死年月不詳。

又載:「孔子適周,問禮於老子。

」胡適認為「大概孔子見老子在三十四歲與四十一歲之間,老子比孔子至多不過大二十歲。

」由此推論,老子出生當先於孔子。

  老子曾為周守藏室之史,東周以後,封建制度瓦解,紀綱廢弛,學說紛歧,百家爭鳴,互相攻訐,老子就受了當時時勢之刺激,乃提出他的主張,老子思想之代表作,即世稱之〔道德經〕。

  老子的思想,以無為為體,從自然主義出發;他反對當時的封建社會,也反對當時封建社會的政治制度與經濟組織,他揭露禮教的虛偽和人類文化的弱點,主張回復到原始的自然社會。

由於他要排除物質欲望,探求最高的精神生活,故提出「寡欲」與「絕學」的主張,如說:「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

」故主張「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他又說:「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故主張「絕學無憂」。

  在人格教育方面,老子要天下人之心皆保持赤子之心,保有嬰兒的天真,因此他說:「含德之厚,比如赤子。

」又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  在人倫教育方面,老子觀察了天地萬物發展變化的情況,觀察了社會歷史與政治方面的成與敗、存與亡、新與舊、福與禍等對立物的雙方面相互關係,認為宇宙間事物的變化,有一些通則,亦即事物內部所具有的一種辯證規律。

他指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認為禍是造成福的前兆,而福中又隱含有致禍的後果,在某種條件下福會變成禍,禍也能變成福,所以說樂極生悲,否極泰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他又說:「反者,道之動」,向相反的方向變化是道的運動;這種變化,不是由於外在的原因,而是事物自身就包含著它反面的因素。

此外,他尚說:「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又說:「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又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力,自勝者強。

」「柔弱勝剛強。

」這些話都含有反面教育的意思,且有深刻的哲理。

他也主張行不言之教,尊重人的自然發展,一切順乎自然。

  在民生教育方面,老子認為不僅要使人民「實其腹」,還要能「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這是老子所構想的純真社會。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老子 授權資訊: 資料採「創用CC-姓名標示-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會員投稿&教育Wiki 教育Wiki 時間 版本內容 投稿者 2014年 查看 教育Wiki 會員投稿 您查詢的詞條還尚未有會員貢獻內容,若您有注音、釋義或圖片,歡迎透過會員上傳分享給教育百科, 我們將審查上架您貢獻的詞條,供其他使用者參閱。

相關閩南語 恁爸 詞條功能 轉寄詞條 錯誤通報 友善列印 推薦關聯詞 × 轉寄詞條 請輸入您想要寄送的對象Email,如果1人以上,請使用,分隔 取消 送出 × 錯誤通報 請輸入錯誤原因,我們會送相關人士審核,感謝您的參與 取消 送出 × 推薦關聯詞 請推薦與本項詞條之意義相同但名稱有差異的詞條 取消 送出 關閉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