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分享 - 四季藝術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當幼兒正在探索校園植物的時候,藝術老師趁著這個機會開啟孩子的美感, ... 最重要的是,讓孩子透過身體感官的體驗來認識植物、和植物玩遊戲,與植物 ... 申請入學 參訪/邀約 回饋分享區 徵才專區 EN 申請入學 團體參訪 回饋分享區 徵才專區 EN Followus 最新消息 NEWS 關於四季 ABOUT 創辦人 我們的故事 四季教育學院 四季入學 ADMISSION 入學說明 新生入園須知 幼兒接送 衛生與餐點 請假與收退費 四季環境 ENVIROMENT 接近自然的戶外空間 人文的環境 寬敞、舒適、安全、衛生 五校環境美學 教學特色 FEATURES 統整性創意方案課程 豐富的角落學習 課後美語教學系統 藝術課程 專業課程 品格教育 其他課程活動 課程分享 COURSE 兒童美術館 ARTGALLERY 分校資訊 CAMPUSES 友站連結 AccompaniedLink 四季藝術幼兒園 四季國小ESL創客學校 四季出版 四季藝術教育基金會 四季營隊創意學習中心 EN 申請入學 團體參訪 回饋分享區 徵才專區 最新消息 NEWS 關於四季 ABOUT 創辦人 我們的故事 四季教育學院 四季入學 ADMISSION 入學說明 新生入園須知 幼兒接送 衛生與餐點 請假與收退費 四季環境 ENVIRONMENT 接近自然的戶外空間 人文的環境 寬敞、舒適、安全、衛生 五校環境美學 教學特色 FEATURES 統整性創意方案課程 豐富的角落學習 課後美語教學系統 藝術課程 專業課程 品格教育 其他課程活動 課程分享 COURSE 兒童美術館 ARTGALLERY 分校資訊 CAMPUSES 友站連結 AccompaniedLink 四季藝術幼兒園 四季國小ESL創客學校 四季出版 四季藝術教育基金會 四季營隊創意學習中心 最新消息 NEWS 關於四季 ABOUT 四季入學 ADMISSION 四季環境 ENVIRONMENT 教學特色 FEATURES 課程分享 COURSE 兒童美術館 ARTGALLERY 分校資訊 CAMPUSES COURSE 課程分享 2017-11-24 與台灣欒樹的約會 緣起 身為幼教工作者,我們瞭解培養孩子對大自然的好奇心,以及引導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接觸大自然的重要性。

因為大自然是一個充滿刺激的學習環境,提供許多機會讓孩子在各個領域的發展有所成長(McHenry&Buerk,2008)。

加上幼兒階段的學習經驗最好能與生活或是周遭環境有所連結,因此,校園植物的探索其實是相當不錯的學習起點。

基於上述的思考,在「有趣的大自然」主題進行前,班級老師初步設定了教學目標,期望藉由這次的主題探究歷程增進幼兒親近自然、與自然互動的經驗;提升幼兒對大自然的敏銳觀察力及辨識力;學習種植與照顧植物的方法;在探索歷程中建立面對挫折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培養欣賞自然的感知能力。

    萌發期:在生活中親近大自然 時序進入了夏天,孩子們每天活動的戶外遊戲場已是一片綠意盎然、充滿生機。

此時,正是鼓勵孩子親近自然、探索自然並欣賞自然之美的好時機。

因此,就讓幼兒從生活周遭環境親近自然吧!   校園植物大搜祕 孩子們來到校園進行植物大搜集,並且將撿拾到的植物黏貼在觀察記錄本中或把它畫下來。

回到教室後,再一一分享彼此的發現。

其中,俐晴帶回一片葉子引起了大家的討論。

孩子:「很像蝴蝶。

」「有兩個小洞洞的葉子。

」「好像是蝴蝶的眼睛喔!」 這次的活動,讓小小孩有機會用心觀察平常容易忽略的校園植物。

因此,當他們再度前往戶外遊戲場時,透過更仔細的觀察體驗,他們發現葉子上面有一條條的線以及顏色的差異;閉上眼睛用手觸摸,則能感覺到滑滑的、粗粗的。

最有趣的是,他們還利用植物的外形進行聯想,例如:彎彎的很像拐杖糖。

感官的體驗讓孩子有更多驚奇的發現,而這些觀察全部都記錄在他們的「葉子小書」中。

但是這些葉子是從哪裡來的呢?孩子們拿著葉子在校園到處比一比,找出它們原本生長的地方。

     藝術課:大樹寫生 當幼兒正在探索校園植物的時候,藝術老師趁著這個機會開啟孩子的美感,引導他們欣賞植物之美。

孩子在老師的協助下坐上樹幹,拉近與樹木之間的距離,平常需要抬頭仰望的大樹,現在就近在眼前。

接著,用布遮住孩子的眼睛,讓他們用視覺以外的觸覺、嗅覺、聽覺來認識樹木。

老師:它的皮膚摸起來是什麼感覺?             姝諭:粗粗的。

之後,老師請孩子們拿下遮布,請他們重新看看樹上到底有什麼呢? 姝諭:有葉子。

          芳鈺:有水果。

       昱晴:我看到大黃蜂。

漢淼:樹幹是長長的。

    老師:都直直的嗎?   漢淼:也有歪歪的。

              孩子:有一枝一枝的葉子枝,很多枝接在一起。

最後,藝術老師選擇戶外為創作場域,讓孩子們一面沉浸於大自然的氣息中,一面描繪與樹木的互動經驗。

  藝術課:和大樹做朋友 在這一堂的藝術課中,老師帶領幼兒回顧上個星期所進行的爬樹體驗活動。

老師:上個禮拜我們做了什麼事情?     芳鈺:我們去外面爬樹。

               昱妡:我們還有畫樹。

                 孩子:把眼睛矇起來,用手去摸樹。

老師:你們摸樹的時候有什麼感覺呢?   綵捷:我摸到刺刺的。

                 老師:那你摸到的是什麼地方?         綵捷:是樹的中間。

                   老師:原來是樹幹。

老師:在樹上你還看到什麼?           孩子:我看到很多樹葉,而且樹葉會往天上長尖尖的,還有水果。

接著,老師介紹分享了各式各樣形態的樹木,牆面上所投影的影像吸引了孩子的目光,大家展開了熱烈的討論。

老師:為什麼這棵樹歪歪的?  漢淼:因為有風吹它。

         老師:漢淼覺得有風,所以這棵樹就會彎彎的。

佾憲:這棵樹樹葉很多。

      俐晴:很像聖誕樹。

      芳鈺:是兩棵樹在一起。

老師:為什麼這棵樹沒有葉子呢? 楷泰:那是樹幹。

             柏恩:葉子都掉下來,掉到地板了。

經過了不同的視覺洗禮之後,老師邀請孩子們在接下來的創作時間,運用陶土的捏塑,重新呈現他們對於樹木的觀察與理解。

作品中,不論是平面創作或是立體捏塑,有的幼兒做出了很多葉子的樹木;有的加上果實和蝴蝶;還有人做出自己爬樹的樣子,可見得爬樹的經驗已經在他們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些都是孩子與自然互動後的經驗展現。

     從戶外教學的歷程中,拓展孩子的視野 歷程進行至此,幼教老師回顧孩子的觀察記錄、檢視幼兒的對話討論以及藝術創作,發現他們大多著重在植物外觀的記錄與描述,例如:圓圓的、黃黃的、葉子綠綠的,或是形狀像蝴蝶的樣子…等等,沒有更進一步的細部描繪或是感受表達。

面對這樣的情形,老師們嘗試拋出問題與教學團隊討論,思考突破的策略。

剛好,趁著這一次班上接受幼教教授進班輔導的好機會,也可以徵詢一直以來陪伴我們進行教學改善的文娟教授,請她提供寶貴的回饋與建議,讓主題方案的進行有更多的資源及支持。

瞭解了班級幼兒探索的大致狀況後,輔導教授與教學團隊提醒老師們必須先行思考,究竟在這次主題中的重要教學目標是什麼?如果教學目標是「培養幼兒敏銳的觀察力」,孩子們已經花了不少時間在觀察葉子,並且達到了目標。

老師們應該思考如何從「葉子」這個面向,進一步拓展孩子的視野和學習經驗,增加他們對於植物的感受力。

於是,老師決定帶領孩子走出校園,幫助他們有機會接觸其他種類的植物,並且提供其他工具,讓孩子調整觀察記錄的方式。

最重要的是,讓孩子透過身體感官的體驗來認識植物、和植物玩遊戲,與植物有更多的互動,如此一來,孩子才能有更多元的感受表達。

  惠來公園的老樹 為了讓幼兒多多接觸自然環境並且以不同的形式和植物玩遊戲。

老師與孩子們一起來到了惠來公園,看看這裡的植物有什麼不一樣?孩子們發現了豆莢、不同形狀的葉子,還發現一棵長滿鬍鬚的樹木。

昱妡:是老樹、老樹耶!(她很開心的強調兩次) 老師:為什麼你覺得它是老樹? 昱妡:因為它有很多鬍鬚。

      柏恩:這棵樹很大,所以很老。

   虹瑜:坐在這裡很舒服耶! 孩子的對話吸引了其他幼兒的注意力,他們也走到老樹下,抬頭看著氣根,好奇地伸手摸摸看。

老師:你們摸的是什麼?         昱妡:這是老樹的鬍鬚。

   虹瑜:捲捲的。

                 昱晴:好像麵條喔! 老師:這棵樹跟學校的樹一樣嗎? 昱妡:不一樣,這棵樹比較老。

   秉軒:學校的樹沒有鬍鬚。

姝諭:樹根很長。

                楷泰:這棵樹很大了,所以樹根才會很長。

老師:我們來挑戰走在上面看看吧! 昱晴:這個好像樹迷宮。

老師:那你們再觀察看看這棵樹還有沒有特別的地方?也可以用照相機拍下來。

孩子還嘗試手牽手量量看老樹有多大?1.2.3…總共13人。

另外,他們對於撿拾的豆莢也很好奇,搖一搖會有喀啦、喀啦的聲音,猜測有小種子住在裡面,這個假設後來延伸至科學區裡進行研究與驗證。

      中興大學--樹林探索趣 繼惠來公園的探訪,中興大學成為下一次戶外教學的最佳地點,因為那裡有著廣大的自然環境與豐富的資源,可以讓孩子盡情的遊戲與探險。

藉由躲貓貓遊戲的樹林探索,他們觀察及感受樹幹的紋理以及不同的觸感,沿途中更撿拾了不少落葉、果實…等等自然資源,最後帶著滿滿的收穫回到了班上。

      •更精彩、完整的內容請見《四季兒童教育專刊39期》創意課程•四季文化官網:http://www.seasonbook.org/index.html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