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tor是「編輯」還是「總編輯」? - 眾新聞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方法很簡單,須知一家新聞媒體有很多名負責修改文稿的編輯,但統領編採工作的總編輯只有一名。

說某人是一名編輯,英文是He is an editor,在editor前面用 ... 眾觀 眾聞 眾說 眾數 Videos Tri-angles 訂閱我們 眾記 眾說 Editor是「編輯」還是「總編輯」? 撰文:劉志權|發佈日期:08.06.17 請支持《眾新聞》,立即按此訂閱成為我們的訂戶   英國前財相歐思邦(GeorgeOsborne;或譯「奧斯本」)加入新聞界,出任在倫敦出版的報紙EveningStandard的高層,華語世界主要媒體在翻譯他的職銜時有所分歧。

香港蘋果日報相關報道的標題是【英前財相歐思邦獲聘倫敦晚報編輯•勢盯緊文翠珊施政】,NOW新聞台的標題是【歐思邦獲倫敦旗幟晚報聘為編輯】;但星島日報則稱【英前財相歐思邦•任報章總編輯】,東方日報的東網也説【英前財相歐思邦•獲聘倫敦標準晚報老總】。

新加坡聯合早報的報道就用主編來形容歐氏的新職。

EveningStandard的中文名字沒有標準譯法,可以理解,但何以有些媒體說歐思邦出任編輯,其他的則說他當老總、主編,也就是總編輯? NOW新聞台的報道。

網絡截圖 星島日報的報道。

網絡截圖 查看EveningStandard的網站,在3月17日上載了自家訪問歐思邦的視頻,標題是GeorgeOsbornehasbeenannouncedastheneweditoroftheEveningStandard。

英國廣播公司(BBC)和衛報(TheGuardian)的報道,標題分別是GeorgeOsbornetobecomeStandardeditor和GeorgeOsbornetoldtochoosewhethertobeMPorStandardeditor。

三篇報道都說歐思邦當editor,不是chiefeditor或editorinchief,那麽星島日報、東網和聯合早報豈不是大錯特錯嗎? 非也,錯的是蘋果日報和NOW。

它們的錯誤,源於對editor這個字的理解不足,誤以爲它只有一個解釋,就是編輯,卻不知道這個字在英式英語也解作總編輯。

網上英式英語字典CambridgeDictionary關於editor的解釋是:(1)apersonwhocorrectsorchangespiecesoftextorfilmsbeforetheyareprintedorshown,or(2)apersonwhoisinchargeofanewspaperormagazine。

第一個解釋指的是(書刊的)編輯或(電影電視的)剪接員;第二個解釋是(報刊的)的主編。

例句「WhoisthecurrenteditoroftheTimes?」,中文翻譯是「泰晤士報的現任主編是誰?」。

一家報紙的主編,當然就是總編輯了。

蘋果日報的報道。

網絡截圖 事實上,在英國的新聞機構,做文稿編輯工作人員的職銜是subeditor,簡稱sub,而這個字也常用作動詞。

同事間問某一篇文章已經被編輯修改了沒有,一般不説「Hasitbeenedited?」,而是說「Hasitbeensubbed?」。

在使用美語的媒體,用語就不同了,文稿編輯人員的職銜是copyeditor。

既然editor在英式英文可以解編輯,也可以解總編輯,見到這個字的時候該如何分辨它的正確解釋呢?方法很簡單,須知一家新聞媒體有很多名負責修改文稿的編輯,但統領編採工作的總編輯只有一名。

說某人是一名編輯,英文是Heisaneditor,在editor前面用的是不定冠詞an;說某人是總編輯,英文是Heistheeditor,在editor前面用的是定冠詞the。

另一點要注意的是,editor作爲職銜,印在名片上或在組織架構名單上出現時,通常會將字母e作大寫成Editor,但單字入文時,也常將e作小寫為editor。

不管大寫小寫,意思都一樣。

editor可以解作總編輯,那editorinchief是什麽?事實上,editorinchief這個職稱,近幾十年才流行起來。

隨著媒體集團擴張,個別集團旗下擁有多份刊物,需要在個別刊物總編輯之上增設editorinchief,負責統籌各個刊物的運作,從職能看,可稱之爲集團總編輯;也有一些刊物因爲規模越來越大,editor處理日常編務已經非常忙碌,所以在他之上加設editorinchief,做制定方針、總體策劃的工作,可稱之為首席總編輯。

中譯時應該用集團總編輯、首席總編輯或其他名稱,理論上應視乎個別人士的具體工作內容決定,但業界沒有標準的譯法。

環看使用英式英語、主要是前英國殖民地的英聯邦國家,不少新聞媒體同時有editorinchief和editor,如澳洲的全國性報章TheAustralian,現任editorinchief是PaulWhittaker,editor是JohnLehmann;新加坡的TheStraitTimes,editor是WarrenFernandez,他同時是該報母公司SingaporePressHoldingsLtd.的English/Malay/TamilMediagroup的editorinchief。

但也有報章只設editorinchief或editor,如TheGuardian的一把手是editorinchiefKatharineVinero,但老牌報章FinancialTimes的LionelBarber和TheTimes的JohnWitherow的職銜均爲editor,他們上面都沒有editorinchief。

問題是,隨著互聯網的發達,美式英語的影響越來越大,而大多數美國人不再稱呼總編輯為editor。

在1969年出版的美式英語字典TheHeritageIllustratedDictionaryoftheEnglishLanguage(InternationalEdition),關於editor的解釋有五個,其中一個是apersonwhosupervisesthepoliciesorproductionofapublication,和英式英語CambridgeDictionary的第二個解釋差不多,也就是總編輯。

但現在網上的美式英語字典Merriam-WebsterLearnersDictionary,就editor只有兩個解釋:(1)apersonwhosejobistoeditsomething,or(2)acomputerprogramthatisusedtocreateandmakechangestodata(suchaswordsorpictures)。

第一個解釋和英式英語的一樣,是修改(圖文)的編輯,第二個解釋指的是電腦編輯程式。

這字典沒有包括editor可以是總編輯的解釋。

在美國,現在老總普遍稱editorinchief,也有稱executiveeditor或managingeditor的。

也有一些媒體的班子三個職銜都有,誰較高級,得看排名先後。

也有繼續使用editor作爲總編輯職銜的,但爲數不多。

俄亥俄州克里夫蘭市的ThePlainDealer日報,有175年歷史,總編輯GeorgeRodrigue的職銜是editor。

他是美國普立茲新聞獎得主,2016年曾來香港參加浸會大學傳理學院舉辦的「普立茲新聞獎得主工作坊」。

有趣的是,他的簡歷有這兩句:「Aseditor,heleadsthejournalistswhoprovidestories,photos,andgraphicsforthenewspaperandforCleveland.comfromThePlainDealer'snewsroom.Healsoleadstheteamthatproducestheprintedpapereveryevening.」他之所以要這樣詳述自己的工作内容,是因爲有必要説明他是報章的總編輯,不是一名小編輯。

由此可見,很多美國人已不知道editor可以解作總編輯。

在華語世界,我們使用英語時也受母語中文的影響,對editor的誤解,引起更多混淆。

中文媒體習慣稱老總為總編輯,而大部分人又誤以爲editor的唯一解釋是編輯,所以認爲總編輯的英語職銜是chiefeditor。

上網搜一搜,chiefeditor這個稱謂,出現的次數也確實不少;但仔細觀察,可發現以英語為第一語言的國家很少用它為職銜,人們只在日常交談時偶然用上它,旨在清楚指出有關人士是總編輯,不是個小編輯。

在英聯邦國家,由於傳統上總編輯的職銜是editor,所以副總編輯是deputyeditor,助理總編輯是associateeditor。

至於部門主管的職銜,負責時政新聞的採訪主任是newseditor,副刊主編是featureseditor,體育版主編是sportseditor,國際版主編是foreigneditor。

財經版主編的職銜除了是businesseditor,也有稱cityeditor的,因爲英國人稱倫敦的金融區為theCity。

負責採訪新聞的記者除了稱reporter,也有稱writer或correspondent的,後者多用於派到海外或在國內被派到首都的資深記者。

如前所述,編輯是subeditor,統領編輯隊伍的是chiefsubeditor。

一個頗爲特別的職銜是leaderwriter,負責撰寫社論。

這是因爲在英國報業傳統中,反映報章立場的社論稱為leadingarticle或leader。

在美國,cityeditor是指負責統領本市時政採訪的主管,類似英國傳統媒體的newseditor。

負責分派採訪任務的是assignmenteditor,撰寫社論的是editorialwriter。

無論在英聯邦國家或美國,資深的記者,都常被冠以editor稱號。

如專長採訪政治新聞、有一定地位的會稱politicaleditor,主要任務仍是採訪,是否統領一組政治記者或處理編務,個別媒體的做法不一。

filmeditor可以是一名資深電影記者,也可以是電影版主編。

香港在1997年前受英國殖民統治超過一個半世紀,部分新聞機構仍沿用英式媒體的用語,如俗稱編輯為sub。

時至今日,在某些中文媒體的工作間,也常聽到有人問「這篇稿sub咗未?」(這篇稿編輯修改了沒有?)。

與此同時,美式英語的影響也很大,大多數老總的英譯職銜是editorinchief,之下的執行總編輯用managingeditor。

不同媒體在將中文職銜翻譯為英文時,做法「時英時美」,並不一致。

不少在香港出版的英文刊物的總編輯仍然沿用editor為職銜,碰上只懂editor是個小編輯的人,有時候會因被「降職」而鬧出笑話。

從誤譯editor的例子可見,大家有必要提高對英式和美式兩大英語體系異同的認識。

雖然這次誤譯的主角是香港媒體,但其實同樣錯誤更有可能發生在美式英語主導的中國內地和台灣,只是兩地對前英國財相的新聞不如香港關注而已。

  翻譯 翻譯 博客|劉志權 【劉志權專欄】資深新聞工作者,曾任《南華早報》總編輯,現任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副院長。

早年畢業於浸會學院,在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取得碩士學位。

相關文章 主編推介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金庸逝世 重溫《紐約客》作者最後一次訪問金庸 談他的武俠小說政治意涵眾聞|記者陳駿豪20.04.18 劉志權用英文拼寫中文姓名,華語世界各地規矩不同,錯拼可能惹政治風波...眾說|劉志權21.07.17 劉志權Editor是「編輯」還是「總編輯」?認識英美兩英語體系異同...眾說|劉志權08.06.17 已載入全部文章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