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的社會學 - 巷仔口社會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法國學者拉圖(Bruno Latour)曾於五月間造訪台灣,引發「相關學界」一陣風潮, ... 拉圖發現塔德那裡有行動者網絡理論的元素,而且是「社會學的」。
跳至主要內容
陳宗文/政治大學社會學系
法國學者拉圖(BrunoLatour)曾於五月間造訪台灣,引發「相關學界」一陣風潮,有把這風潮用「拉圖繞境」的說法來比喻。
所以稱「相關學界」,是因不易將拉圖的領域框限在某一學科。
他來台談策展、談人類世,都不是尋常的議題:他用神學的方法、人類學的工具、地質學的田野、視覺的途徑來與社會學對話,令人驚豔、引發一些爭議,而更多的也許是不解與懷疑。
可以說他繞的不僅是臺北新竹的地理之境,還跨過不同學科的領域之境。
兩、三個月過去,風潮平息,隨著記憶的模糊,拉圖效應也漸淡去。
這時候來再回頭來談拉圖、談他與社會學的關係,或者可以比較平心靜氣一些。
拉圖最為人稱道的學術貢獻,在於他參與共同提出的「行動者網絡理論」(actor-networktheory)。
原本大家期待在他抵台的時候,可以談更多這方面的議題,但他似乎沒有太大的興致。
事實上,拉圖仍然秉持行動者網絡理論的核心精神,持續與主流的結構性世界觀對話。
拉圖提供的,其實是一個檢視主流社會學很好的視角。
對於熟悉在巷子口談社會學的人們,也可以反過身來看看自己所站的位置。
雙層立場和單層立場
學過或教過社會學的人,應該都熟悉入門的社會學教材中設定的框架,就是談論「個人」與「社會」的區別。
從這個出發點開始,會經過「團體」、「組織」、「制度」、「結構」、「不平等」等重要的次領域,使受過社會學訓練的人,很快可以在現象中看出個體所受到的待遇,在個體與社會之間看出力量的不對等關係。
「衝突論」關注的是個體在其中受到的壓迫。
「功能論」在確認個體在其中的意義和價值。
「互動論」則從個體和個體之間的異同來確認社會存在的效果。
這種主流的社會學認識方式,稱為「雙層立場」(two-levelstandpoint),就是要去區辨出「個體」,以及在個體之外的群體,也就是「社會」。
所以就會有「巨觀」(macro-)和「微觀」(micro-)的社會學認識途徑,是因為所見之層級不同所致。
而且要弄清楚現象和解釋的層級,否則就會落入到區位謬誤(ecologicalfallacy)的解釋陷阱之中。
拉圖所秉持的是單層立場(one-levelstandpoint)原則,就是要打破這種主流社會學的雙重立場觀點,不容有個體之外的社會。
這對習慣社會學思考的人而言易,非常「不自然」,非常「不直覺」。
而且,過往許多社會學家也都努力在跨越雙層立場帶來的問題,包括紀登司(AnthonyGiddens)的結構化理論、布迪厄(PierreBourdieu)的場域概念、乃至於格拉諾維特(MarkGranovetter)主張的鑲嵌性等。
難道這些偉大學者的貢獻都是枉然嗎?
當拉圖遇到塔德
早年拉圖在談論單層立場時,很難與社會學家對話,原因之一在於語言不同。
不是法語vs.英語,而是拉圖沒辦法用基於社會學雙層立場的語言來說明他的理念。
如果我們是基於雙層立場,就會對紀登司、布迪厄或格拉諾維特的貢獻極為讚賞。
這是因為他們承繼主流的社會學傳統,在涂爾幹、韋伯或馬克思所建立起來的語言系統中,開出嶄新的道路。
這是拉圖不想做,或許也是做不到的。
但拉圖在1990年代遇到了塔德(GabrielTarde),使得他與社會學之間的對話有了可能。
塔德是現今主流社會學界裡的一個陌生名字。
但在涂爾幹的時代,塔德卻是社會學大師,比涂爾幹的地位還崇高:涂爾幹只是個教授,塔德卻是院士。
拉圖發現塔德那裡有行動者網絡理論的元素,而且是「社會學的」。
因此,有「Tardeinside」的行動者網絡理論成為1990年代末期以後,拉圖在許多場合為其研究辯駁、甚至是擴張其概念範疇的主要依據。
據說當初拉圖從巴黎礦冶工程學院跳槽到巴黎政治學院的原因之一,就在於塔德重要的手稿都藏在政治學院,當然,更大的原因是政治學院可以提供更多的資源。
塔德不僅協助拉圖完成理論的尋根,也讓他更有機會去擴展研究領域。
塔德(GabrielTarde)。
圖片來源:https://goo.gl/mNfzSD
數量的研究
塔德關於社會學的著作非常豐富,從1890年的「模仿律」(Lesloisdel’imitation)開始,一直到1902年生前最後一本著作「經濟心理學」(Psychologieéconomique)為止,超過十本以上的專論。
但他的社會學沒有成為主流,反而被涂爾幹取代,其中一個原因在於理論的證據不足。
以涂爾幹的「自殺論」(1897年出版)為例來比較,涂爾幹在書中利用簡單的統計模型來確立所提出的自殺理論,並予以一般化,據此來駁斥塔德所稱的模仿效果,可以說是一石兩鳥。
反觀塔德提出來的社會學理念,雖然不用涂爾幹的統計技巧,卻更仰賴大規模的動態數據資料來證明,惟當時並沒有適合的研究工具,而淪為純概念的闡述。
就數量累積現象的觀察,塔德的社會學觀點其實是更為「直覺」、更為「自然」的。
我們可以拿他在「模仿律」中提出的信念或欲望的擴散模型為例,他認為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緩慢地進展」、「快速進展並持續加速」、以及「進展速度減慢直到停止」。
或者用比較具有畫面的描述,三階段是「一個緩坡、一個相當陡峻的山坡、以及一個坡度的修正直到一個高原」(想像德勒茲看到這段描述時,會如何發展出他的「千高原」)。
這陳述中有相當高度的視覺效果,如果有巨量的調查資料,就可以透過視覺化,將數量隨時間消長的曲線表現出來。
可惜在當時並沒有這樣的技術。
今日風行的巨量資料研究,或許給了塔德一個可能的機會。
但是關鍵仍然在於他的世界觀,是與「雙層立場」不相容的。
擴散造成的高原,是「個體」數量積累的效果,而不是另一種不同於「個體」、外在於個體的新概念。
塔德的社會模型,是討論個體如何累積形成社會,而不是社會如何作用於個體。
一個概念擴散的例子
拉圖看到了塔德的概念優勢和工具侷限,於是協同其團隊成員,以社會網絡分析的技術來重新詮釋塔德。
他們在2012年發表了一篇刊登在BritishJournalofSociology(BJS)的論文,標題是「整體總是比其部分更小」(TheWholeisAlwaysSmallerThanItsParts:ADigitalTestofGabrielTarde’sMonads),是以學術發表與引用網絡為例,進行概念擴散的研究,並且透過改寫自塔德的語言來詮釋。
這可算是拉圖團隊向主流社會學進擊、直接與社會學界對話的一個嘗試。
在論文中,拉圖翻轉既有網絡分析的詮釋方式,他稱原本網絡中的節點為「元素」(elements),可以是一個「作者」、「機構」、「關鍵詞」、「篇名」甚至是「期間」,是可以混用的。
他們尋求元素聯結起來的共同模式,而不是去查網路路徑、看網絡關係。
他們主張所見之網絡圖像就是「全部」,而「元素」是不能夠與「全部」切割開來,是要一起來看的。
比方說,有一名教授,他與他所屬的機構、他的論文、引用這位教授文章的其他文章、引用的學者等,就是一個整體網絡。
隨著對某元素的關注,這個以元素為中心的整體,或「全部」(原本應該只是網絡的「部分」),就會比原本的「全部」更加豐富。
透過這樣的分析,是要去描述網絡的整體樣貌,並透過不同的元素中心對比出相同的樣貌。
這種詮釋方式顯然不同於過往的社會網絡分析,後者是為了建立某個理論模式(例如資本與成就的關係),或去驗證某個在雙層觀點下的概念(例如網絡結構中的優勢),是秉持雙層立場的詮釋方式。
從熱情的經濟學到熱情的社會學
雖然拉圖聲稱是運用塔德的概念來發展出前述論文,但他是否忠於塔德原本的精神,還是另有所圖呢?拉圖打著塔德的名號(‘Tardeinside’)來寫作,這並非第一次。
晚近台灣翻譯出版的「激情的經濟學」一書,就是拉圖「轉譯」塔德的代表之作。
這本書表面上是作為塔德生前最終著作「經濟心理學」的導讀,實際上拉圖卻是用以擴張其概念版圖。
最明顯的證據就是拉圖把原書的標題改掉了:從「經濟心理學」變成「經濟人類學」。
但群學出版這本書時,在書名上替換了一個關鍵詞,就是「激情」,似有再把拉圖拉回到塔德的意味。
塔德何以談經濟現象?原來塔德有一套類比邏輯,是將物質世界、生命與社會世界三大範疇並陳,透過「重複」、「對立」與「改變」這三個跨界通用的基本動作,就可以理解其形成與變遷,有普遍的一致參照。
因此,包括經濟、政治、法律等,都可以放在這套類比邏輯中來討論。
「激情的經濟學」一書封面。
圖片來源:群學出版社
經濟學強調的是理性,是不帶情感的計算與分配。
但是塔德看到基於利益來理解的經濟學,本身就不可能是完全仰賴個人理性,而是需要一個可以產生制衡的至高權力體:上帝或國家。
因此就產生了市場或計劃的經濟模式,實際上也是建立在雙層立場上。
要跳脫這個矛盾,就是純粹以單層立場的數量積累來描述,而不是去搞經濟模型。
經濟的形成過程,仍然是要仰賴他所提出的社會法則(lesloissociales),就是關於「價值」的信念與欲望,經由模仿(重複)、拒絕(對立)或發明(改變)而擴散,是一種在腦與腦之間的過程。
而談信念與欲望,如果再加上情感,那就不可能是「理性」了。
如果可以用像這樣的單層立場來挑戰自比於「科學」的經濟學,那麼長久以來建立在雙層立場基礎上的社會學就更加「激情」了。
社會學雖主張其多元性,但如同其他學科一樣,也仰賴有形無形的知識傳統,有一定的學科疆界。
這個學術圈裡的知識典範,或某些獲得支持的概念,就如同拉圖與其同事在BJS發表的文章所論一樣,是一個在形成中的整體。
如果說有一種社會學的「同溫層」(這很有拉圖談蓋婭的味道),那就是透過信念或欲望的擴散而建立起來的。
曾幾何時,許多小小的概念單元(信念與欲望)已經成為社會學家不假思索的學科習慣。
或者在巷子口待久的人,有時也要離開板凳,往大街上走走看看。
延伸閱讀
拉圖、雷比那(2017)熱情的經濟學:我們從未理性過?塔德人類學的經濟解讀。
臺北:群學出版。
BrunoLatour,PabloJensen,TommasoVenturini,SebastianGrauwinandDominicBouille(2012)‘”Thewholeisalwayssmallerthanitspart”–adigitaltestofGabrielTardes’monads’.BritishJournalofSociology,63(4):590-615.
分享按一下以分享至Facebook(在新視窗中開啟)分享到Twitter(在新視窗中開啟)按一下即可以電子郵件傳送連結給朋友(在新視窗中開啟)請按讚:喜歡正在載入...
發表者:巷仔口社會學
檢視「巷仔口社會學」的全部文章
文章導覽
上一篇文章親密「悅/越」界:身障者的性、愛、慾下一篇文章雲門舞集與國家交響樂團:台灣社會學國際化的兩條途徑
在〈激情的社會學〉中有1則留言
社會學把我們塑造成什麼樣的人?
https://sparks.ntustudents.org/4927/
正在載入...
回覆
發表迴響 取消回覆
這個網站採用Akismet服務減少垃圾留言。
進一步了解Akismet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
搜尋關鍵字:
文章轉載、授權等事項,請聯繫巷仔口社會學助理編輯陳家平[email protected]
最新文章
福利之鄉‧煙囪之城:麥寮與六輕的故事(下)
2022/08/25
福利之鄉‧煙囪之城:麥寮與六輕的故事(中)
2022/08/24
福利之鄉‧煙囪之城:麥寮與六輕的故事(上)
2022/08/23
日本留學生看台灣交通環境(下):機車騎士的怒火,重新審視「以汽車為主體」的社會
2022/08/18
日本留學生看台灣交通環境(上):有如處於「戰爭狀態」,馬路上是個弱肉強食的世界
2022/08/17
滾石生不生苔?──公職男女的調動與升遷現象
2022/08/10
運動紀實:BLM的都市叢林游擊戰──紐約非暴力的藝術抗爭
2022/08/03
訪談怎麼更「深」又更「真」?來自重量級研究者的技巧
2022/07/27
不考試,公平嗎?以全國考招資料檢視多元入學公平性
2022/07/20
朝向相互主體之路:近現代帝國史脈絡中的台港關係
2022/06/29
熱門文章︰
不考試,公平嗎?以全國考招資料檢視多元入學公平性
訪談怎麼更「深」又更「真」?來自重量級研究者的技巧
談談「死」這檔事─社會學觀點看死亡的現代性
誰得了「不專心」的病?注意力缺失症(ADD/ADHD)的社會學觀察
日本留學生看台灣交通環境(上):有如處於「戰爭狀態」,馬路上是個弱肉強食的世界
臉書是促進了社會聯繫,還是讓人們愈來愈隔離?談社群媒體與個人的社會網絡與社會資本
日本留學生看台灣交通環境(下):機車騎士的怒火,重新審視「以汽車為主體」的社會
滾石生不生苔?──公職男女的調動與升遷現象
福利之鄉‧煙囪之城:麥寮與六輕的故事(下)
運動紀實:BLM的都市叢林游擊戰──紐約非暴力的藝術抗爭
按月搜尋 按月搜尋
選取月份
2022年8月 (7)
2022年7月 (2)
2022年6月 (5)
2022年5月 (3)
2022年4月 (3)
2022年2月 (1)
2021年12月 (2)
2021年11月 (3)
2021年10月 (2)
2021年9月 (2)
2021年8月 (3)
2021年7月 (2)
2021年6月 (2)
2021年5月 (1)
2021年4月 (2)
2021年3月 (2)
2021年2月 (1)
2021年1月 (1)
2020年12月 (3)
2020年11月 (2)
2020年10月 (2)
2020年9月 (2)
2020年8月 (2)
2020年7月 (3)
2020年6月 (4)
2020年5月 (4)
2020年4月 (2)
2020年3月 (3)
2020年2月 (1)
2020年1月 (2)
2019年12月 (3)
2019年11月 (3)
2019年10月 (2)
2019年9月 (2)
2019年8月 (2)
2019年7月 (4)
2019年6月 (3)
2019年5月 (3)
2019年4月 (2)
2019年3月 (3)
2019年2月 (2)
2019年1月 (4)
2018年12月 (3)
2018年11月 (8)
2018年10月 (5)
2018年9月 (4)
2018年8月 (4)
2018年7月 (6)
2018年6月 (5)
2018年5月 (5)
2018年4月 (5)
2018年3月 (4)
2018年2月 (3)
2018年1月 (5)
2017年12月 (4)
2017年11月 (4)
2017年10月 (5)
2017年9月 (4)
2017年8月 (5)
2017年7月 (4)
2017年6月 (6)
2017年5月 (5)
2017年4月 (4)
2017年3月 (4)
2017年2月 (4)
2017年1月 (4)
2016年12月 (6)
2016年11月 (6)
2016年10月 (4)
2016年9月 (4)
2016年8月 (6)
2016年7月 (4)
2016年6月 (5)
2016年5月 (5)
2016年4月 (4)
2016年3月 (5)
2016年2月 (5)
2016年1月 (3)
2015年12月 (6)
2015年11月 (4)
2015年10月 (4)
2015年9月 (3)
2015年8月 (4)
2015年7月 (5)
2015年6月 (13)
2015年5月 (4)
2015年4月 (5)
2015年3月 (5)
2015年2月 (3)
2015年1月 (6)
2014年12月 (8)
2014年11月 (4)
2014年10月 (7)
2014年9月 (5)
2014年8月 (4)
2014年7月 (4)
2014年6月 (5)
2014年5月 (9)
2014年4月 (9)
2014年3月 (6)
2014年2月 (3)
2014年1月 (4)
2013年12月 (5)
2013年11月 (5)
2013年10月 (5)
2013年9月 (5)
2013年8月 (4)
2013年7月 (5)
2013年6月 (5)
2013年5月 (5)
2013年4月 (5)
2013年3月 (4)
2013年2月 (2)
Blogroll
芭樂人類學
歷史學柑仔店
白經濟
菜市場政治學
STS多重奏
科技。
人文。
涵多路
作伙來想社會Podcast
載入迴響中...
發表迴響…
電子郵件
名稱
網站
%d位部落客按了讚:
延伸文章資訊
- 1拉圖所說的世界到底是什麼樣子? - PanSci 泛科學
拉圖(Bruno Latour)教授,於2017/5/17在中央研究院以「新氣候體制:科學、政治. ... 相關標籤: 人類世(2) 共同世界的進步組合(1) 萬物議會(1) 行動者網絡理論(1...
- 2洪靖專文|當氣候變遷昭示民主挫敗,拉圖的理論提供怎樣的 ...
近年「行動者網絡理論」(ANT)的創始者Bruno Latour 猶如國際巨星往返於世界各地,使用諸如蓋婭(Gaia)和關鍵區(Critical Zone)等概念, ...
- 3追尋真理遍及14種領域拉圖:我是最專才的哲學家
... 領域的法國哲學家拉圖(Bruno Latour)在最近一本著作中聚焦生態危機。 ... 發展並奠定了在社會學中具有相當影響力的「行動者網絡理論」(ANT)。
- 4布魯諾·拉圖爾-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Wikipedia
布魯諾·拉圖爾(法語:Bruno Latour,法語:[latuʁ],1947年6月22日-),法國哲學家、人類學家和社會學家。 是科學技術與社會 行動者網絡理論(Actor-network ...
- 5激情的社會學 - 巷仔口社會學
法國學者拉圖(Bruno Latour)曾於五月間造訪台灣,引發「相關學界」一陣風潮, ... 拉圖發現塔德那裡有行動者網絡理論的元素,而且是「社會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