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舉行大型閱兵式,慶祝建國70週年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現場觀禮的有中共高級官員、黨員和外國記者等。

身著中山裝的習近平在講話中提到了毛澤東,但沒有提及他之前的其他中國領導人——即使兩位 ... 國際中國商業與經濟鏡頭科技科學健康教育文化風尚旅遊房地產觀點與評論中國《紐約時報》2019年10月1日週二的國慶閱兵正式開始前,士兵們進行最後的綵排。

KevinFrayer/GettyImages週二,中國在北京舉行了大規模的閱兵式,紀念共產黨執政70週年,並慶祝該國崛起成為全球大國。

閱兵式包括10萬名表演者、1.5萬名踏著正步的士兵和一系列重型武器,儀式從天安門廣場開始,是中國近代歷史上規模最大的閱兵式之一。

「中華民族走上了實現偉大復興的壯闊道路,」閱兵式開始前,中國最高領導人習近平在天安門城樓上發表了講話。

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正是在這裡宣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現場觀禮的有中共高級官員、黨員和外國記者等。

身著中山裝的習近平在講話中提到了毛澤東,但沒有提及他之前的其他中國領導人——即使兩位前國家主席江澤民和胡錦濤就站在他身側不遠處。

WuHong/EPA,viaShutterstock今天的天安門籠罩在濃霧之下。

講話後,習近平乘一輛國產紅旗豪華轎車檢閱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受閱部隊。

一隊軍用直升機飛向天空,組成巨大的數字「70」。

武器一向是大型閱兵式的最大亮點之一,但隨著衛星技術不斷發展,它已經不再是評估中國軍事力量的主要管道。

1984年,當中國在第35個國慶閱兵中首次展示洲際彈道導彈時,世界為之震驚。

但在今年,軍事專家們早在數週前就從萬里之外發現了中國武器庫中的最新成員。

它就是今天首次公開亮相東風-41新型車載洲際彈道導彈,可以攜帶10個核彈頭、打擊美國任何一所城市。

其他新武器包括超音速偵察無人機WZ-8和「利劍」隱形無人機,它們都旨在支持海軍作戰。

中國近年來一直在南中國海擴大軍事存在。

對習近平來說,國慶閱兵給了他一個展示中共成就的機會。

雖然他的政黨正受困於貿易戰和經濟放緩,面對外界對在新疆大規模拘禁穆斯林的譴責,並試圖控制香港已經持續了數月的抗議活動——這些抗議活動已上升為對北京統治的公開反抗。

但就在北京的盛大儀式結束僅僅幾個小時之後,香港的局勢進一步激化。

數以萬計的抗議者今天繼續走上街頭,和平示威很快演變為暴力騷亂。

他們與防暴警察在九個區發生激烈衝突,再次把這座城市變成催淚瓦斯與燃燒彈的戰場。

三名民主派議員說,警方在荃灣首次用實彈射擊了一名抗議者。

這可能進一步加劇這座城市的緊張氣氛。

RomanPilipey/EPA,viaShutterstock閱兵式上的軍用飛機。

NgHanGuan/AssociatedPress東風-41新型車載洲際彈道導彈首次公開亮相。

NgHanGuan/AssociatedPress坦克駛過天安門廣場。

RomanPilipey/EPA,viaShutterstock2019年10月1日,包括習近平、胡錦濤和江澤民在內的中共高級領導人觀看閱兵。

GregBaker/AgenceFrance-Presse—GettyImages軍事儀仗隊。

NgHanGuan/AssociatedPress2019年10月1日,一個遊行方陣舉著習近平的巨幅肖像。

KevinFrayer/GettyImages總計有10萬名表演者參加了閱兵式。

NgHanGuan/AssociatedPress遊行中的彩車。

NgHanGuan/AssociatedPress遊行隊伍裡,騎著單車的表演者。

JasonLee/Reuters氣球從天安門廣場飛向天空。

KevinFrayer/GettyImages閱兵結束後,人們圍觀返回營地的坦克。

GillesSabriéforTheNewYorkTimes遊行結束後,表演者離開天安門廣場。

AlySong/Reuters軍用直升機在空中組成巨大的數字「70」。

WangHe/GettyImages北京街頭的居民志願者。

GillesSabriéforTheNewYorkTimes相關報導中國用閱兵展示習成就和習近平權威2019年9月30日「十一」前香港再次爆發激烈警民衝突2019年9月30日拉上窗簾,迎接習近平的國慶閱兵2019年9月24日最受歡迎中俄宣揚烏克蘭生物武器陰謀論,美國如何打這場信息戰?一個孤立、多疑妄想、沉迷於過去的普丁炮彈、廢墟與血泊:死在逃難路上的烏克蘭一家人一場以習近平為主角的中國領導人接班大戲「街上只有屍體」:俄軍血腥圍攻下的烏克蘭馬利烏波爾「戰鬥民族」到底有多強?烏克蘭戰爭打破俄軍強大形象搶購潮和離港潮:香港疫情和防控措施引發恐慌澤連斯基正在出演他的「人生之戲」當中國成為澳洲大選中的競選武器俄羅斯與西方的另一場競賽:經濟拉鋸戰國際中國商業與經濟鏡頭科技科學健康教育文化風尚旅遊房地產觀點與評論國際亞太南亞美國美洲歐洲中東非洲中國時政經濟社會中外關係港澳台商業與經濟全球經濟中國經濟交易錄文化閱讀藝術電影與電視體育風尚時尚美食與美酒生活方式觀點與評論專欄作者觀點漫畫更多鏡頭科技科技公司科技與你科學健康教育旅遊房地產免費下載紐約時報中文網iOS和AndroidApp點擊下載iOSApp點擊下載AndroidApp點擊下載AndroidAPK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