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負與劫運」之業力研究 - 中華民國主院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太平經寫作動機是:救治當時危難災異的東漢社會,以期能解除帝王、凡民的承負之責。
早期道家確有卓然獨立於儒家與佛教業力因果倫理思想的善惡報應思想—這便是《太平 ...
Skiptomaincontent
搜尋本站:
中華民國主院
廿四小時不打烊的教院
简体
-AA+A
首頁»線上資料庫»天人實學»(14)天人炁功»天人實學研討會
「承負與劫運」之業力研究
(第六屆天人實學研討會)
「承負與劫運」之業力研究
—初探天人醫案聖訓與業力之啟示
周植基(正尋)
「無極初闢。
乾坤始奠。
清者上昇。
濁者下降。
爰成天地。
人沕民康。
日漸進化。
迷失先天之真性。
造孽多端。
孽海本無波而人自興。
冤冤循環。
輪迴顛倒。
是以造成延康之末劫。
又名小混沌。
亦宇宙之間空前絕後之末劫耳」[1]
序
「太清之始也,和順以寂漠,質真而素樸,閒靜而不躁,推移而無故,在內而合乎道,出外而調於義,發動而成于文,行快而便於物。
……一和於四時,明照於日月,與造化者相雌雄。
是以天覆以德,地載以樂,四時不失其敘,風雨不降其虐,日月淑清而揚光,五星循軌而不失其行。
當此之時,玄元至碭而運照,鳳麟至,著龜兆,甘露下,竹實滿,流黃出,而朱草生,機械詐偽莫藏於心」[2]。
人類文化,都是從宗教開始。
『在公元前一千年之內,希臘、以色列、印度和中國的四大古代文明,都曾經歷過一個「哲學的突破」的階段,是對本民族文化傳統的自覺反省,從而創建出一種符合時代潮流的新文化,誕生出一些新的學派,進而將本民族的文化推向一種嶄新的更高的境界』[3]。
「和順寂漠,質真素樸,天覆以德,地載以樂。
」太清之世描述堯、舜、禹三皇時代以道德治天下,使得太清之世成為至德之世。
本文引西漢〈淮南子‧本經〉第一章「太清之世」為序,旨在點出本文題目「承負與劫運」時空背景的歷時性(diachronic)與戰國稷下黃老道家天道、治道一體的基本思想。
淮南子以道家的思想為主,吸收儒家與其他諸子的長處,體道、修身、經世的融貫,也正是人道、治道與天道合一的具體實現。
上古之時並無「承負」,乃因「聖人法天順情,與天地相參」[4]天人相感,故少「承負」之失。
時至衰世,人主治政悖離天道自然,以浮華之弊傳世,故天降災難產生「承負」之災。
此亦即本文「承負與劫運」《太平經》成書的時代,從東漢末葉開始到魏晉南北朝,長達四百餘年,中國面臨了前所未有的動盪與混亂時期,也可說是人們面臨了「承負之極」的年代,所以在《太平經》一書中,完成了本土「承負」善惡報應思想的理論。
以下章節將比較與道教「承負論」有共時性(synchronic)的佛教因果輪迴業報思想,並對照天帝教特有的「三期末劫」救劫思想。
全文將以「業力」為探討主體,思考「承負與劫運」的互動關係,藉由「天人醫案」[5]業力研究的案例說明生命之究竟,最後並試圖找出解決人類劫難命運之法。
一、道教《太平經》「承負論」概述
《太平經》成書始於東漢末葉,其書性質是一部授天的「神書」[6]。
當時東漢社會動亂、自然災害、盜賊並起,黃巾之亂與五斗米道、黨錮之禍、蠻夷入侵、內憂外患情勢之下,知識份子和一般民眾自然興起救世救國、興革救亡之道的憂患意識。
太平經寫作動機是:救治當時危難災異的東漢社會,以期能解除帝王、凡民的承負之責。
早期道家確有卓然獨立於儒家與佛教業力因果倫理思想的善惡報應思想—這便是《太平經》的「承負」。
(一)承負與劫難
功過紀算、善惡報應是中國起源甚早的一種道德信念,〈書‧湯誥〉即有「天道福善禍淫」的觀點。
〈易‧坤卦‧文言〉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餘善餘殃說的一個重點在善惡之報不一定及身,而在影響後代。
漢代因而有陰德、陰禍之說。
當己身或先人的罪惡逐漸地累積,罪惡敗壞的影響程度亦因而擴大,遂由個體通傳子孫,波及他人,甚至使整個社會失序,宇宙亦失序。
因此,從罪惡的影響來看,殃及後代子孫是本罪的後果,是本罪的連帶責任。
在道教的信仰中,名之為「承負」,或稱為注連、罪謫。
承負之因乃自上古、中古以致累積到下古三階段之人與天地、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承負因素所致,後世之人需要共同承擔前人罪、過的層層後果。
此罪過的意識形成,是從個體道德上所已犯、所未犯的罪過,延伸到集體所需共同承擔的罪,這種集體承負的可怕懲罰,迫使人類必須面臨災難之害。
其實,這些災禍所生即是後來道教所提末世與劫運的最初觀念。
1、天人感應—「災異」說
《太平經》針對當時的自然災異、社會動亂及人多病死的現象,提出了「承負」善惡報應和天人感應「災異、瑞應」的解釋。
《太平經》認為天地出現災異或瑞應的情形,並非自然的現象,而是「天」感應人類行為後所做出的反應。
亦即,天不悅而怒時,便以「災異」示現於人;而天喜悅時,便呈現「瑞應」之象。
是故,當天地出現「災異」時,乃表示帝王「任非其職、其能而重刑之」、「失道德反以威武相治、迫脅凡民」,或人民有冤而上呼天,天感應之等。
而示現之「災異」種類繁多,包含有「天」、「地」、「日月星辰」、「四時」、「五行」、「飛蟲鳥獸」、「鬼神精」…等等;而「災異」程度,大至「天動裂其身」,小諫者則「天變色」,皆以各種類別的輕重程度來表示。
2、「承負」善惡報應思想緣起
大陸學者湯用彤在其〈讀太平經書所見〉[7]一文中,認為「承負」是在《易傳‧坤卦‧文言》中「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的善惡報應思想的基礎上發展而來,且又認為「承負」為中土典籍所不嘗有,因此疑其是比附佛家因報相尋之義。
換句話說,「承負」是源於佛教的因果報應說?
而「承負」的緣起,近人劉昭瑞在其〈太平經與考古發現的東漢鎮墓文〉[8]一文中,論證了太平經的「承負」與出土於東漢中、晚期之中、小型墓葬中的鎮墓文中的「重複」一語相當。
而太平經中的解除承負觀念,正是鎮墓文中的解除「重复」觀念的放大。
後又在其承負說緣起論一文中,論述「承負」淵源於戰國晚期業已形成並在西漢時頗為流行的「三命說」,認為「三命說」直接影響「承負」的興起。
劉昭瑞同時在其文章中更認為:東漢鎮墓文中的「重复」是由先秦時的「复」發展而來的,它們同是建立在死者魂神化而為鬼作祟於生人這一觀念基礎之上的。
這一觀念廣泛流傳在先秦及秦、漢民間社會,而太平經的「承負」正是對「复」與「重复」說的繼承和改造。
也就是說,「承負」實際是緣起於秦漢時的一種解謫方術。
(二)何謂承負
承負是《太平經》特有的善惡報應思想,它也是道教立教的理論依據。
《太平經》中關於「承負」一詞有兩種解釋:
1、「承負」之意義
(1)承者為前,負者為後(禍福)
其一是卷39〈解師策書訣〉中所云:
然,承者為前,負者為後,承者,乃謂先人本承天而行,小小失之,不自知,用日積久,相聚為多,今後生人反無辜蒙其過謫,連傳被其災,故前為承,後為負也。
負者,乃先人負於後生者也……。
意思是說,前人有過失遺其後果於後代子孫為負;後代子孫承受前人過失的後果為承。
換句話說,子孫必須承受祖先行為所遺留的後果,就是承;而祖先的行為可能為後代子孫帶來相應的禍福,就是負。
(2)困窮返本,名為承負(循環)
其二是卷73至85〈闕題〉中所云:
元氣恍惚自然,共凝為一,名為天也。
分而生陰而成地,名為二也。
因為上天下地,陰陽相合施生人,名為三也。
三統共生,長養凡物名為財,財共生欲,欲共生邪,邪共生奸,奸共生猾,猾共生害而不止則亂敗,敗而不止不可復理,困窮還返其本,故名為承負。
意思是說,天地人三統共生,長養財物,欲多而生奸邪,害而不止便會亂敗,不可復理還返於虛無,復歸元氣恍惚。
這樣的自然循環,也叫承負。
上述兩種說法,前者是就一個家族內祖先與子孫的禍福關係而言;而後者是指整個自然與社會的循環、變化而言。
2、為什麼會產生承負之責
為什麼會造成承負呢?《太平經》中也有兩種說法:
(1)個人行為的善惡而生承負:此即個人的行為因為不能善自養自愛,所以悉失綱紀以及違失天道之要意,因而產生承負之災。
(2)國家社會運行的治亂而生承負:衰亂之世的造成有兩個原因:一是中古以來政剛之失所承負的餘殃;二是當世君臣民失計,不能並力同心,斷滅承負而致太平,使衰亂愈演愈劇。
(三)承負的種類
1、人與天的承負
人因為天地之失德而受承負。
天地有了過失,人類生於天地間則被受其災,如《太平經》卷三十七〈五事解承負法〉第四十八說:
天地生凡物,無德而傷之,天下雲亂,家貧不足,老弱飢寒,縣官無收,倉庫更空。
此過迺本在地傷物,而人反承負之。
天生萬物生生不息,但是人沒有好好珍惜萬物,就造成一種承負。
以現代的觀念來講,就是人破壞了環境、破壞了自然,造成了天災,但人往往歸咎於天,忘掉了人自己所犯的過失。
而「天災」即為宇宙間劫難的一種。
「天災」是無可避免的大災難,除了颱風、地震,還包含蟲害、病變等,另外,星際脫離軌道的撞擊,也是一種浩劫。
可以說,劫難所造成的傷害,是毀滅性的,最難挽回的。
2、人與自然的承負
人因為自然界現象而受承負。
太平經卷十八至三十四〈解承負訣〉中有說明:
多頭疾者,天氣不悅也。
多足疾者,地氣不悅也。
多五內疾者,是五行氣戰也。
多病四肢者,四時氣不和也。
多病聾盲者,三光失度也。
多病寒熱者,陰陽氣忿爭也。
多病憒亂者,萬物失所也。
多病鬼物者,天地神靈怒也。
多病溫而死者,太陽氣殺也。
多病寒死者,太陰氣害也。
多病卒死者,刑氣太急也。
多病氣脹或少氣者,八節乖錯也。
今天地陰陽,內獨盡失其所,故病害萬物。
這就是自然界現象因陰陽氣不協調而形成流災效應,殃及人類。
3、人與人的承負
(1)後人為前人的邪說而承負
《太平經》非常注重真道要文,極力反對浮華之文,如《太平經》卷三十七〈五事解承負法〉第四十八說:
今一師說,教十弟子,其師說邪不實,十弟子復行各為十人說,已百人偽說矣;百人復行各為十人說,已千人邪說矣;千人各教十人,萬人邪說矣;萬人四面俱言,天下邪說。
又言者大眾,多傳相徵,不可反也,因以為常說。
此本由一人失說實,迺反都使此凡人失說實核,以亂天正文,因而移風易俗,天下以為大病,而不能相禁止,其後者劇,此即承負之厄也,非後人之過明矣。
後世不知其所由來者遠,反以責時人,故重相冤也;復為結氣不除,日益劇甚。
以上認為為師者若學說邪而不實,如此一傳十、十傳百、百傳千,而後人則受害至深。
(2)後人為前人承受承負的結果
後人子孫因為先人祖先的行為善惡而承負其功過的效應。
如〈解承負訣〉言:
凡人之行,或有力行善,反常得惡,或有力行惡,反得善,因自言為賢者非也。
力行善反得惡者,是承負先人之過,流災前後積來害此人也。
其行惡反得善者,是先人深有積畜大功,來流及此人也。
能行大功萬萬倍之,先人雖有餘殃,不能及此人也。
因復過去,流其後世,成承五祖。
(3)臣、民為帝王而受承負
帝王失去道德不能遵循天心治理國家,導致民怨,災禍戰事便延綿不絕,由臣民承負這種禍國殃民之罪過產生的效應。
如解承負訣言:「承負者,天有三部,帝王三萬歲相流,臣承負三千歲,民三百歲。
皆承負相及,一伏一起,隨人政衰盛不絕。
」
4、自然界本身的承負
自然界本身的自然現象間,彼此亦有承負之責,如萬物草木為大風雨所傷:
南山有大木,廣縱覆地數百步,其本莖一也。
上有無眥之枝葉實,其下根不堅持地,而為大風所傷,其上億億枝葉實悉傷死亡,此即萬物草木之承負大過也。
其過在本不在末,而反罪曾不冤結耶?今是末無過,無故被流災得死亡。
夫承負之責如此矣。
筆者試將以上承負的種類以圖形進一步表示其相互間關係的內涵:
人與人的承負
人與自然的承負
臣、民為帝王而受承負
後人為前人承受承負的結果
後人為前人的邪說而承負
人與天的承負
前承五世>>先祖(過去)——自我(現在)——子孫(未來)<
延伸文章資訊
- 1負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 2「承負與劫運」之業力研究 - 中華民國主院
太平經寫作動機是:救治當時危難災異的東漢社會,以期能解除帝王、凡民的承負之責。早期道家確有卓然獨立於儒家與佛教業力因果倫理思想的善惡報應思想—這便是《太平 ...
- 3負的意思|汉典“負”字的基本解释
負 國語辭典 · 凭恃、凭借。《说文解字·贝部》:「负,恃也。」 · 靠、背对。如:「负山面海」。 · 以肩背物。如:「负薪」、「负荆请罪」。 · 担荷、承担。如:「身负重任」。
- 4異體字「负」與「負」的字義比較 - 中央研究院
- 5丙寅樂-負與抱的世界-陳雲山 - KKBOX
陳雲山的歌曲「丙寅樂-負與抱的世界」在這裡,快打開KKBOX 盡情收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