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沒垃圾》5R與零廢棄生活的好處 - 環境資訊中心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我家沒垃圾》5R與零廢棄生活的好處 · 拒絕(Refuse)你不需要的 · 減少(Reduce)你需要的 · 重複使用(Reuse)你消費而來的 · 回收(Recycle)你不能拒絕/ ... 移至主內容 首頁»內容 環境書摘 《我家沒垃圾》5R與零廢棄生活的好處 2017年10月07日 作者:貝亞‧強森 作者:貝亞‧強森「丟到路邊等垃圾車來載走它們,一切顯得多麼稀鬆平常。

但是,垃圾到底去了哪裡呢?」 ——瑪格納,前回收拾荒者,出自紀錄片《垃圾狂想曲》 我們在夜晚裡把垃圾拖到路邊,而隔天起床時,那些玉米片包裝和髒兮兮的擦手紙如同魔法般全消失了。

當我們說「我把某樣東西丟掉了」,我們真正意味的是什麼?「丟掉」這個動詞代表的也許是垃圾從眼前不見了,但不代表它應該就此被遺忘。

畢竟,我們丟棄的東西不會因為清潔人員掃帚一揮就憑空消失。

我們的垃圾最後會進到掩埋場,腐蝕我們珍貴的環境——不僅會導致毒物滲進土壤與空氣裡,還浪費掉最初製造這些東西所使用的資源,以及每年花上幾十億美金在解決垃圾問題。

這也是為什麼零廢棄如此重要。

所以,到底什麼是「零廢棄」?零廢棄是一門哲學,它構築在一連串目標「盡可能避免產生垃圾」的實際做法上。

在加工產業盛行的時代,它激發了「搖籃到搖籃」的設計;在家庭中,它吸引了消費者為自己的消費行為負責。

然而,許多人對於零廢棄有種迷思,覺得它涉及的就是廣泛的回收,但事實正好相反,由於考量到回收過程中的不確定性及可觀花費,零廢棄並不鼓勵回收。

相對於完全消滅垃圾的理想,回收姑且算是「處理」廢棄物的一種手段,雖然它被包含在零廢棄的5R裡頭,但如同堆肥一樣,它被視為垃圾進掩埋場前的最後一道防線。

零廢棄在居家環境中究竟該如何執行?遵從以下五個簡單步驟,減少家庭垃圾量就能輕易達標: 拒絕(Refuse)你不需要的 減少(Reduce)你需要的 重複使用(Reuse)你消費而來的 回收(Recycle)你不能拒絕/減少/重複使用的 分解(Rot)剩下的殘渣做成堆肥 如同下圖所示,我發現按照順序去執行這五個R,垃圾自然而然就變得很少。

第一和第二個R著重於避免垃圾的產生,第三個R指引你走向深思熟慮的消費行為,第四和第五個R則會談論到如何處理廢棄物。

5R金字塔。

圖片提供:遠流出版社。

第一步:拒絕【我們不需要的】 當我家踏上零廢棄旅程時,很快就發現,零廢棄若要能在家中落實,得先從我們在外頭的行為開始做改變。

控制消費是垃圾減量的主軸,因為若沒有消費,自然不會出現丟東西的需要。

但消費不會只單純地出現在明顯的購物行為中。

在我們的社會中,從踏出家門那刻起,我們就開啟了一連串的消費——當拿起乾洗店廣告,或是撿起塑膠包裝的摺頁廣告時——消費便悄悄開始醞釀了。

在工作場合,常見到名片滿天飛,每次開完會,人手都抓了一把;在研習會場,總是人手一個免費的提袋,我們還會忍不住檢查一下袋子裡有什麼好康的贈品,縱使家裡的原子筆多到早已夠用一輩子,還是禁不住想:「酷耶!是支原子筆!」回家的路上,我們會順道買瓶酒,在意識到要阻止店員前,它早就被裝進層層包裝裡,還外加一張收據;上車前,我們取下夾在雨刷下的宣傳單;一回到家,我們習慣檢查信箱,發現裡面塞滿了垃圾郵件。

零廢棄生活所涉及的範圍包含「直接」與「間接」的消費行為。

第一個R(Refuse,拒絕)指的是拒絕間接消費,例如:偷偷潛進生活中的傳單和廣告宣傳品,也許這些都能夠回收,但零廢棄並不是要增加回收,而是用行動去拒絕不需要的東西,才能阻止它們在第一時間進入我們的家。

每當我們接受或是索取了任何一丁點的物品,就是在創造更多的市場需求。

換句話說,相對於拒絕,無節制的接受等同於放任及強化浪費的行為。

在餐廳裡,當我們讓服務生加了沒打算喝的水、杯子插了用不到的吸管,我們的行為就是在說:「水不重要!」以及「請多製造點塑膠吸管吧!」當我們從飯店房間拿了免錢的罐裝洗髮精,就會有更多的石油被挖掘出來填補那個空缺。

當我們不假思索地接受了街上的廣告傳單,某處就會有一棵樹被砍下來做成更多的傳單,而我們的時間也將浪費在處理以及回收這些瑣碎的東西上。

在這章裡提到的5R,你可能會發現「拒絕」在人情壓力下是最難執行的,尤其對有小孩的家庭來說。

當善意的物品送到面前時,沒人會想拒絕以免失禮。

但多點練習及簡短的解釋,就算對方提出了超級誠懇的請託,婉拒也能變得簡單。

你要說的就是:「我很抱歉,但我沒有垃圾桶。

」「我很抱歉,但我已經不再用紙了。

」「我很抱歉,但我正試著簡化我的生活。

」或者「我很抱歉,但我們家已經有太多了。

」人們通常能夠理解並尊重你個人的選擇,也不會再堅持下去。

有些例子中,我們發現先發制人才是王道——例如:在垃圾郵件寄出前,先把我們的名字從寄件名單中刪掉。

垃圾郵件會製造多餘的廢棄物,但紙本信封也可以回收再利用。

圖片提供:遠流出版社。

拒絕的目的不是要讓我們在社交場合感到尷尬,它真正的用意在於反省我們每天做的決定、那些我們參與到的間接消費,還有當我們成為集體社群時所擁有的共同力量。

縱使一個人的拒絕沒辦法真的讓垃圾消失,但卻產生了其他選項的需求。

「拒絕」是一個站在集體力量上的概念:若所有人都拒絕飯店贈品,那麼飯店就不會再提供;如果我們都拒絕收據,那它們就不會再被印出來。

舉個:例子來說,如果你去到了零售商店(例如蘋果電腦)或是連鎖飯店,現在都有電郵發票的選項。

放手一試去拒絕吧!你會發現拒絕的時機俯拾即是。

第二步:減少【我們需要和不能拒絕的】 「擁有越少,煩惱越少;擁有越多,放不下的越多。

」 -—紀錄片《達賴喇嘛十問》 導演/瑞克‧雷伊 垃圾減量能為環境危機帶來立竿見影的幫助,減量是解決垃圾問題的核心,其中需考慮到人口成長帶來的環境後果、相應而生的龐大消耗以及終將無法支撐需求的地球資源。

減量不但幫助你簡化生活,使你更能專注於品質而非數量、經驗體會而非物質享受,還鼓勵人們對以往的需求和使用習慣,以及現在到未來的消費提出質疑。

也就是說如果今天你擁有一樣東西,那也是因為你確定需要才去擁有。

我們可以利用下面三個方法來主動減少家裡的垃圾: 檢視過去的消費:釐清家裡每樣東西的真正用途和需要的原因,透過篩去法一一放下那些不需要的,試著挑戰自己捨棄那些你覺得不可或缺的東西,舉例來說,我們在捫心自問的過程中,發現家裡不需要蔬果脫水器,只為了讓沙拉沒有水漬。

向家裡每樣物品都提出質疑,你肯定會有許多新發現。

減縮第一步,養成好的購物習慣 當我們花時間和力氣去評估過去的消費後,下次再把新東西帶回家前就會三思而行。

在這過程中,我們會學到如何約束可能造成資源枯竭的累積行為,還有如何優先選擇品質好、可維修的,而不是數量多卻可拋棄的。

減縮第二步,增進分享與交流 捐贈或拍賣舊物能支持二手市集與社區文化(請見第三步:重複使用)。

透過分享用過的資源,一來能培養集體的慷慨意識,二來也能增加二手物的流通(因此讓買二手貨越加容易)。

減縮第三步,讓零廢棄得心應手 簡化生活讓零廢棄更容易計畫與掌握。

東西越少代表煩惱越少,也代表需要清理、儲藏、維修和丟棄的東西越少。

從減少數量與體積著手,看緊現在與未來的消費:無論你是買新的或二手的東西,約束你的購物行為很顯然地能夠保存珍貴的資源,免得資源被拿去做成新商品,而仍堪用的物品也能留給真正需要的人。

你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並搭配括弧中的問題問問自己:減少包裝(這項東西我能用散裝的方式買到嗎);減少開車頻率(我能以腳踏車代步嗎);房子大小(我能住小一點的房子嗎);衣服/飾品/化妝品(我真的需要嗎);科技產品(我能不能沒有它);用紙量(我真的需要列印出來嗎)。

時常反問自己:量能少一些嗎(也許可以集中包裝)?數量與體積符合我的需求嗎?學習對隨時可能發生的購物行為抱持質疑,想想東西的生命週期,選擇那些最能被一再利用或者至少能回收的產品。

(有關可回收產品的選擇,請見第32頁「第四步:回收」) 減少可能會促進消費的活動:電視或雜誌等媒體報導、沒事逛個街都會讓你的購物靈感湧現;然而,無論是媒體的銷售手段或者商家巧詐的兜售手法,目標都是讓消費者感到身材不夠緊實、穿著不符潮流、生活不夠滿足。

而這些焦慮感偏偏很容易使人屈服於廣告所設下的陷阱中。

因此,請避免接觸可能的誘惑,這不只能大幅改變你的消費習慣,還能增加你的快樂指數,只要我們反身檢視,就會發現我們其實已經擁有了很多東西! 「拒絕」是一件做足準備就好辦的事,可以很簡單地從說「不」做起。

但相對地,「減量」就是一件因人而異的事。

你需要根據自己的家庭、生活、經濟情況來衡量自己對舒適度的要求。

舉例來說,因為缺乏大眾運輸,如果要完全不開車,對住在郊區或近郊的人們來說是不可能的事。

但「減量」能鼓勵我們去思考其他的可能性,像是縮減成只開一輛車,或是減少開車次數。

綜合以上所強調的是,我們應該要對自己目前的消費習慣有所警覺,並且想盡辦法去減少那些牴觸環境永續的作為。

我的零廢棄生活一路走來,「減量」可以說是最具啟發性的一步,也是我最有效的秘密武器,自發性簡化生活所帶來的諸多好處中,有些是我根本沒預料到的收穫。

當史考特在景氣不佳時辭了工作,創立永續顧問事業時,我們家的簡化生活早已步上軌道,但由於經濟的壓力,我們仍然要努力縮減支出,首當其衝的是家庭旅行以及週末出遊,但那可是生活的調劑啊! 我們自我安慰的方法就是展開雙手,擁抱零廢棄帶給我們的好處:住在更好的社區環境,而家中的修繕與維護也變得簡單。

我們還發現意想不到的額外福利,就是可以偶爾把房子租出去。

還記得第一次出租自己的家時,離開前還費了好一番功夫準備,像是做標示、寫一份「零廢棄之家說明書」,以及替房客重新安裝垃圾桶及回收桶。

這些努力也得到極佳的報酬,賺來的房租足以付清我們旅遊的機票與住宿費用,在那之後,出租自己的家便成為我們週末旅遊或飛往南國度假的資金來源。

這真的是我們施行零廢棄後,想都沒想過的意外收穫。

第三步:重複使用【我們消費買來,且不能拒絕或減量的】 「用盡它或者穿破它,要嘛修理它,不然就別買它。

」 ——古諺 許多人容易把「重複使用」與「回收」兩個名詞搞混,但它們在環保的意義上其實相差甚遠。

「回收」一詞最適當的解釋應該是:將本來要廢棄的東西,分解再製成新的樣貌。

另一方面,「重複使用」則是產品以原貌被重複使用多次,直到它最大的使用極限,透過延長物品的服役年限,能節省掉在回收過程中耗費的資源。

如果你按照順序遵從5R的步驟,那麼「拒絕」與「減量」在一開始就能除去那些非必需品,使得第三步「重複使用」變得更為單純。

舉個例子來說,雖然塑膠袋可以被重新賦予新用途,像是拿來代替氣泡包裝紙,或是拿來裝髒鞋子,但如果我們在源頭先一步「拒絕」塑膠袋的話,一個良好的零廢棄家園就能省去後續收納或者替它想新用途的步驟。

同樣地,如果我們能做好「減量」,只要滿足真正需求的話,那麼「重複使用」被派上用場的機會其實也有限。

試問我真正需要幾個環保袋?在學習減量的過程中,我反覆評估了我使用物品的習慣後,最後發現我總共只需要三個購物用的大手提袋。

重複使用是零廢棄的分水嶺,它囊括了消費行為與資源保護兩個面向,並指出了廢棄物處理以外的另一條管道。

重複使用可以有效地:(1)消除浪費、(2)減緩資源消耗、(3)延長所購之物的使用年限。

第四步:回收【我們不能拒絕、減量或重複使用的】 「回收就像阿斯匹靈,能減輕相當可觀的集體宿醉……人稱過度消費。

」 ──威廉‧麥唐諾《搖籃到搖籃》 很多時候在聚會上,當別人發現我過著零廢棄生活,總是興致勃勃地與我分享他們「什麼都會回收」。

當然,你現在知道了零廢棄生活並非全然關於回收,而且垃圾管理是從控制外頭的消費開始,目的是為了避免後續的回收作業,並大幅減少因垃圾而生的種種考量——繁複的回收系統不只在過程中會消耗能源,當中還缺乏了適切的管理辦法,去引導或協調製造商、政府、消費者及回收商之間的作業與合作。

總而言之,因為回收過程包含太多變數,以至於它尚未變成解決垃圾問題的可靠辦法。

我們每一次的購物,都應該要評估那項產品的生命循環,尤其是東西的耐久性。

塑膠不僅在製造、使用和回收的過程中會透過揮發和溶解產生毒性,而那些可以回收的塑膠(通常是資源回收編號1、2)則會在回收過程中被降解,再製成無法回收的產品,這就是「降級回收」,於是塑膠產品最終的命運仍是回到了掩埋場。

當新的綠色經濟萌芽之際,另一個新興的問題也應運而生——製造商如雨後春筍般研發出以神秘混合材料製成的產品,標榜著那是「可生物分解」或是「可作堆肥」的塑膠。

這些產品不但混淆了善良的消費者與回收業者的視聽,它們最終還是會變成亂源去污染「回收」這條清流。

如果回收的意義是要人類本著責任終止廢棄物的循環,那麼就需要更簡化的過程才能達到目的。

在一個零廢棄的理想國度裡,全世界應有一致的回收標準,如果產品還能以可重複使用和可修繕的標準被設計出來就更好了,這樣一來便能大幅減少回收,甚至有一天就不需要再做回收了。

但是,我們離那步還很遠呢! 先別急著氣餒,好消息是我們身為消費者,可以透過遵循5R來減少回收的煩惱。

當有一天,我們都能拒絕不需要的、減少我們需要的,並重複使用我們買來的東西時,就沒有什麼好需要被回收的了。

不但能省下了許多「回收猜猜樂」(不用再去搜尋紙杯到底能不能回收),還能減少移動去回收定點的路程。

當非不得已要回收時,回收仍然是個比把東西送進掩埋場好上許多的選項。

它節省能源、保護自然資源、改變了原本物品要被掩埋的命運,還創造了對再生(recovered)材質的需求。

儘管回收也是清除垃圾的一種方式,但必須建立在「什麼材質適合回收」的知識基礎上,才能引導人們往更好的購物習慣前進。

當我們要買新東西時,應該要選擇不但能重複使用,還要是用高度可回收材質製成的、能符合自己社區回收標準的,還有不是只能降級回收的(例如:塑膠),而是能夠一次又一次被回收的物品(例如:鋼鐵、鋁、玻璃、紙類)。

如果可以,我很樂意宣布我們家幾乎達到零回收生活的境界,但只要一想到我們在踏入零廢棄之前的購物習慣與社會發達的製造業現況,我就得黯然接受零回收生活仍是不可行的事實(就像「絕對零廢棄」本身也不可行一樣)。

我們確實嘗試過但發現它實在太嚴格(我們得拒絕朋友送的美酒)、太費時(我用回收紙張自製再生紙),而且難以長久執行(例如:房子的維護無法單靠重複使用材料)。

這些失敗的經驗卻令我開始在不疑處有疑,並從中學習。

當我們打破了幾個玻璃杯時,我必須要想辦法用最適當的方式丟棄它們,於是我心中冒出了疑問:「碎玻璃該送去掩埋場還是拿去資源回收?」但光是上網查詢沒辦法真正解決我的問題,雖然網友們都覺得應該是送進掩埋場,可是我極力想知道真正的答案,於是拜訪了兩個不同的回收中心、聯絡了21個人、將玻璃碎片寄去給玻璃回收商(循線找到他可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我終於得到解答——我的玻璃杯是可回收的(水晶製的則不可回收,因為與玻璃的熔點不同)! 我並不是在建議你也該把玻璃拿去回收,而是希望你明白整個回收系統非常複雜,回收如果要成功落實,那麼民眾取得相關資訊的管道應該要更透明與簡化,但在那天到來之前,先從其他的R下手吧! 我家沒垃圾:一個加州媽媽的零廢棄生活革命,重新找回更健康、富足、美好的人生 ZeroWasteHome:TheUltimateGuidetoSimplifyingYourLifebyReducingYourWaste 作者: 貝亞‧強森 譯者:尚潔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2017/09/28 貝亞‧強森的生活中曾充滿高級美食、時裝精品、頂尖設計師家具等物質享受,家裡的大型冰箱塞滿食材,洗衣機和烘衣機總是不停運轉,還有滿櫃用過一次就丟的物品。

乍看什麼都有的同時,她卻開始對一陳不變的生活感到心驚。

直到一次搬家過程中,全家只帶生活必需品暫居於小公寓內,她忽然發現:雖然擁有的東西減少,全家人的生活品質反而比以前更好!於是從簡化生活開始,進展到垃圾減量,最終展開吸引千萬人投入的「零廢棄」生活運動。

《我家沒垃圾》不是一本關於達到百分之百沒垃圾的書,而是關於如何成就更好的你。

從物質消費中解脫出來,重新取回生命的主導權,就能擁抱更健康、富足以及充滿無限可能的未來! ※本文摘錄自《我家沒垃圾:一個加州媽媽的零廢棄生活革命,重新找回更健康、富足、美好的人生》 延伸閱讀 《我家沒垃圾》從平凡生活到零廢棄「簡單」成就更好的你 相關文章 7/1起綠建材標章擴大申請範圍 2020/07/01 疫情趨緩環保署:即日起免洗餐具恢復禁用 2020/06/30 雙連帶狀公園改建惹議北捷延至7/15施工 2020/06/30 「疫」外的衝擊舊衣滯銷南投停辦舊衣回收箱業務 2020/06/30 鼓勵民眾單車代步菲律賓向巨大集團招手設廠 2020/06/29 台東縣抽檢17家白蝦養殖場結果今出爐皆為陰性 2020/06/26 生活環境公害污染污染治理環境書摘《我家沒垃圾》家庭垃圾廢棄物 搜尋 搜尋 訂閱電子報 Email信箱* 姓* 名*     午安環境最新內容│電子報總覽 看熱門討論/留下您的意見 目前累計總共有個綠行動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