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語行為理論」大師奧斯汀的哲學概述- 第1 頁 - 關鍵評論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標籤: 如何以言語行事, John Langshaw Austin, 語言分析哲學, 言語行為理論, 楊金穆, 感覺與料理論, 羅素, 感覺與感覺所知體, 言說動作理論. 集團資訊關於我們集團介紹我們的團隊旗下媒體關鍵評論網everylittled.INSIDE運動視界Cool3c電影神搜未來大人物歐搜哇旗下節目多元服務Ad2Taketla拿票趣關鍵議題研究中心Cr.EDShareParty達思智能科技與我們合作內容行銷與廣告業務異業合作原創內容暨內容媒體業者合作加入我們新聞中心 2019/10/27,人文PhotoCredit:Shutterstock/達志影像精選書摘TNL精選書籍,讓你站上文字巨人的肩膀,遠眺世界。

看更多此作者文章...訂閱作者收藏本文文:楊金穆(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奧斯汀的哲學導論】二、奧斯汀的哲學概述一般認為奧斯汀是日常語言哲學學派中最具代表性的哲學家。

概略而言,作為弗列格、羅素與維根斯坦的信徒,奧斯汀相信哲學問題可以藉著語言的釐清以及語意的客觀性來解決。

然而,當弗列格與羅素認為日常語言本身不夠精確,需要訴諸於所謂的科學化語言(弗列格)或具有邏輯形式之命題/語句(羅素)——這正是邏輯經驗論者所提倡的理想語言(特別是塔斯基的形式化語言)之濫觴;奧斯汀卻相信咎不在日常語言本身——哲學問題主要根源於哲學家對於日常語言的語詞之意義有所誤解、曲解或缺乏充分的理解。

尤其受到維根斯坦的意義之使用理論的啟發,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回到牛津之後,奧斯汀即致力於對日常語言語詞的使用的意義做更精確且更全面的分析與理解。

這開啟了日常語言哲學學派的黃金時代(1945-1970)。

值得一提的是,有別維根斯坦以哲學問題之消解為語言探究的要務,奧斯汀及其他日常語言學派的學者,更關注在如何透過對語言的分析與意義的理解來建構,從而發展他們自己的形上學或知識論理論。

例如史卓生一向強調沒有一個形式化系統能捕捉日常語言的所有面向,從而發展一個以日常語言為基礎的「描述形上學」(Strawson1959),並宣稱我們可以透過運作於日常生活中的概念之組合而形成一個共享的「概念架構系統」(sharedconceptualscheme)。

概略而言,奧斯汀的哲學有三個值得關注的面向,即(1)對感覺與料理論的批評;(2)利用意義之使用理論來解釋真之概念;(3)言說動作理論。

以下將逐一簡短介紹。

(1)奧斯汀對感覺與料理論的批評奧斯汀最早關注的就是對於感覺與料理論(sensedatatheory)的批評。

眾所皆知,感覺與料一向是英國經驗論的核心概念之一。

早在洛克(JohnLocke,1632-1704)的理論中,由感覺所經驗到的東西一直被認為是人類之得以認知外在世界的媒介。

洛克宣稱:我們所有的觀念皆可分解為來自感官經驗所知覺到的簡單觀念。

依照傳統經驗論的說法,當我們對某一物理個體(physicalobjects)有著某種知覺經驗時,在經驗的當下,認知主體即同時性地擁有對該個體所呈現著的某些現象之知曉。

這些以現象狀態呈現著的個體及其所具有的性質或關係之投射(projection),就是所謂的感覺與料。

經驗論者相信對這些感覺與料的知曉足以說明我們何以能獲得外在世界物理個體的知識。

羅素(Russell1912,1914,1914a)嘗試利用感覺與料的理論來作為他的親知理論(knowledgebyacquaintance)的基礎。

概略而言,這個理論包括下面若干論旨: 感覺與料是一種真實的存有,但既非我們所知覺的物理個體之部分,亦非獨立存在的抽象實存體,也不是認知主體所掌握的思緒,更不是認知主體對命題認知的態度所呈現的意向性對象(intentionalobjects)。

感覺與料這種存有可以直接關聯到認知主體的意識;而認知主體可以藉由這個關聯來知曉某一物理個體具有該感覺與料所直接呈顯著的性質。

這正是一般現象論(phenomenalism)的基本概念。

對這些感覺與料的知曉行動是認知主體與生俱來的基本能力。

感覺與料,作為一個存有的個體,有別於認知主體對該感覺與料的知曉行動。

我們對於某一感覺與料的知曉行為是一種認知狀態,但它並不能獲致一般的事實知識。

(這最多只是康德所謂的經驗內容。

) 感覺與料具有明確的性質,但對於每一認知主體而言,對於感覺與料的知曉是私有的。

(這種知識論的客觀性問題正是感覺與料理論一直難以回應的課題。

)羅素(Russell1918)進一步利用感覺與料所獲致的知識來建構他的邏輯原子論。

簡單地說,整個世界,或者更廣泛地指實存域整體,就是感覺與料依邏輯形式所建構而成的。

但羅素很快就體認到這個進路有著根本的困難。

無論如何,物理個體不能被解釋為「以由實際經驗到的(感覺與料)為基本元素」所構成的複合體。

羅素在《心智的分析》一書中已明確的放棄這個理論(Russell1921,詳見Russell1959)。

但諷刺的是其後的邏輯經驗論者卻一直奉此為圭臬,特別是卡納普在《世界的邏輯結構》(Carnap1928),更具體的把外在世界當作是感覺與料的建構體(theexternalworldasalogicalconstructofsensedata)。

艾耶爾(A.J.Ayer,1910-1989)在《語言、真與邏輯》(Ayer1936)一書中信心滿滿地宣稱所有主要的哲學問題都可以在邏輯經驗論裡處理妥當,特別是在說明檢證原則(principleofverification)的合法性之後,強調所有有意義的述句都可以化約為利用感官經驗來說明。

艾耶爾與大多數的邏輯經驗論學者一樣直截了當地把感覺與料的知曉當作我們知識與信念的基礎。

在《經驗知識的基礎》(Ayer1940)他認為這些感覺與料可用來區分感覺經驗與物質,從而區分表象與實存域。

但他認為感覺與料應理解為概念式的構作(conceptualconstructs)或邏輯虛構(logicalfictions)。

如此一來,我們對感覺與料的知曉顯然超越檢證原則的應用範圍。

訴諸感覺與料這種缺乏任何檢證基礎的基礎論正是蒯因(WillardVanOrmanQuine,1908-2000)在〈經驗論的兩個教條〉(Quine1951)中所批判的第二個教條——所有的知識都可化約為感覺與料。

奧斯汀在《感覺與感覺所知體》(Austin1962a)一書中,應用意義之使用理論對感覺與料理論有強烈的批評。

奧斯汀開宗明義地宣示:這個(即感覺與料理論)是典型的學究式觀點,拘泥於少數幾個過度簡化的使用之字詞……我們日常語詞的使用遠比哲學家所認知的更精巧微妙,而且能用來做更多的區分。

(Austin1962b:3)依他的瞭解,感覺與料理論的主要根據之一在於我們無法區分幻覺與如實的(verdical)經驗。

這兩者的確都會呈現在我們的感官經驗中。

因而,我們需要感覺與料這種客觀的實存體來保證我們所經驗到的是真實的存在,而非幻覺。

123»全文閱讀不想分頁?試試看我們的新服務猜你喜歡Tags:如何以言語行事JohnLangshawAustin語言分析哲學言語行為理論楊金穆感覺與料理論羅素感覺與感覺所知體言說動作理論More...成為會員,在關鍵評論網暢所欲言成為會員成為會員【關鍵眼中盯】對於18歲公民權,國民黨仍有人認為:反正他們又不會投我,為何要支持?1則觀點戰地新聞不可或缺的「fixer」,冒死成就外媒報道1則觀點海洋獵人:鯨魚與海鷗的攻防戰1則觀點全球響應「關燈一小時」3/26一起關上不必要的電燈!1則觀點GIF檔發明人StephenWilhite因Covid-19逝世,所以「GIF」到底應該怎麼唸?2則觀點【影評】《貝爾法斯特》:北愛爾蘭的歷史衝突與糾葛,如何推動肯尼斯布萊納獻給家鄉的情書?1則觀點【TNL沙龍本週議題】央行宣佈升息,你有什麼看法?2則觀點遭警察攔下稱「你是男人,留下來打仗!」烏克蘭跨性別者難逃往其他國家1則觀點解碼日本:工作人生1則觀點國民黨提名謝龍介出戰台南市長:在地深耕30年「鐵杵磨成金箍棒」,期待換黨、換人做做看1則觀點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