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樸不一定環保:在地食材、資源回收對環境真有幫助? - 鳴人堂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有很多因素都會影響一項產品的碳足跡:耗水量、種植及收成的做法、肥料的用量和種類,甚至必須考慮包裝程序所使用的燃料。

海運比空運少了六成碳排放量, ...  簡樸不一定環保:在地食材、資源回收對環境真有幫助?|鳴人選書|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IE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 全產品速覽 服務 會員中心 U利點數 我的新聞 歷史新聞 活動專區 udn粉絲團 udnline好友 新聞評論 聯合新聞網 願景工程 轉角國際 鳴人堂 倡議家 時事話題 世界日報 股市理財 經濟日報網 房地產 基金 中經社 樂透 發票 生活娛樂 噓!星聞 優人物 udnSTYLE 500輯 遊戲角落 發燒車訊 元氣網 運動 NBA台灣 野球夢田 運動筆記 健行筆記 閱讀創作 讀書吧 讀創故事 udn部落格 u值媒體 聯合文學 聯經出版 聯文雜誌 文創購物 數位文創 IP授權 瘋活動 售票網 買東西 報時光 更多產品 聯合知識庫 聯合電子報 聯合影音網 聯合學苑 有行旅 APP行動網 新冠肺炎 時事觀察 軍事評論 鳴人放送 法律評論 鳴人選書 影評 作者群 簡樸不一定環保:在地食材、資源回收對環境真有幫助? 鳴人選書 02Jul,2018 購買在地食材也是一種參與及支持當地社區的方法,讓金流在自己居住的區域循環,維持當地的經濟活動。

圖/路透社 購買在地食材 在地食材主義者(locavorism)是一群傾向選擇當地生產食材的人,譬如住家方圓百里內。

如果有得選擇,他們會購買當地種植的蘋果,而非從幾千英里外運來的蘋果。

他們也會盡可能購買當令食材。

當然,每個在地食材主義者具體實踐的程度不一,但此一生活哲學背後的思維是一樣的。

他們認為當地生產的食物通常品質較高,因為是新鮮的;也因為這些食材通常是由社區支持農業(CommunitySupportedAgriculture,CSAs)、有機農場、社區菜園或家庭後院小規模種植的,比起把蔬果灑滿殺蟲劑、替動物注射類固醇和抗生素的工業化農業更健康、更值得信任;再者,在地農產品所需的能源和運輸需求也比較低。

在都市和城鎮裡,對在地生產的渴望促進了小規模農業的發展,也使許多空地被改造成社區菜園,用怡人的綠意改善都市景觀。

購買在地食材也是一種參與及支持當地社區的方法,讓金流在自己居住的區域循環,維持當地的經濟活動,而非將金錢送到遙遠的農產企業手中。

最後,還有一點很重要的是,在地食材主義鼓勵家庭菜園,除了上述好處,還能讓人們走出門、運動,以及接觸自然。

購買在地食材對環境真有幫助? 懷疑論者和批評者能針對上述每一點提出反駁。

只有適合當地種植的食物,才算得上最好的新鮮食物。

佛羅里達柳橙就算經過冷凍和運送,也比氣溫較寒冷地區種出來的柳橙好。

在農夫市集購買的產品並不一定比來自大型農場的超市產品更值得信任,因為超市的食品都必須經過檢驗、符合政府規範。

再者,計算生產及運輸所消耗的能源是極困難的事,但不假思索地認為在地等於節能是錯的。

麥可.斯佩特(MichaelSpecter)在《紐約客》的文章中,提出對碳足跡概念的觀察: 有很多因素都會影響一項產品的碳足跡:耗水量、種植及收成的做法、肥料的用量和種類,甚至必須考慮包裝程序所使用的燃料。

海運比空運少了六成碳排放量,而且船隻也不需要高速公路。

雖然聽起來違背直覺,但你專程驅車到住家幾英里外的自助農場所採的莓果,其單位莓果碳足跡可能比超市那些從另一個大陸大量運來的莓果還高。

都市中的社區菜園或許景色怡人,但若目標是減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那塊地其實拿來蓋公寓大樓還比較好——這是目前最節能的居住形式。

懷疑論者也會主張,以小規模農業和植栽作為支持在地經濟的方法,其實不太有效率,這就是為什麼比起擁有規模優勢的農產企業,社區支持農業和小型有機農場必須奮力求生存,而且售價通常偏高。

懷疑論者還會指出,事實上,我們大部分的錢都是花在從遠方運來的非食用商品,所以就算購買當地食材能帶來任何小小的好處,相較之下仍是徒勞。

在這場辯論中,雙方各有各的道理。

不過,批評在地食材主義的人沒有意識到,偏好自家種植與在地蔬果通常是整體中的一環,這個整體包含了對特定生活方式的一般觀點和一整套承諾。

其中或許存在某些不足或矛盾之處——哪種生活方式不是如此呢?——但不論如何,這仍是實現特定價值的嘗試,而且值得一試。

若有更多人認同這些價值並化為實踐,環境便真的能夠獲益,世界也真的能變得更好。

與工業農場相比,小型有機農場確實以較人道的方式對待動物,造成的污染與土壤侵蝕問題也較小。

自耕蔬菜通常比大規模生產的更加營養,也更令人滿意。

農夫市集、社區支持農業和在地小型商店提供巨型商場崛起後失落的互動場合。

園藝使人和自然不那麼疏離。

在地食材促進了小規模農業的發展,也使許多空地被改造成社區菜園,用怡人的綠意改善都市景觀。

圖/路透社 回收工廠擁有更進步的分類技術,為家家戶戶省去分類的麻煩,使資源回收變得更容易,進而提高參與度。

圖/路透社 資源回收 鼓勵個人減低對環境造成的傷害是有其價值的,不僅因為個人造成的傷害將減少,而且還能讓關心環境成為社會的預設態度,這態度扎根後逐漸向外散播,一旦傳播開來,其實際價值也跟著提升。

資源回收的成長就是很好的例子。

回收特定材料如鐵、銅或木料的行為自古以來就存在,但直到七〇年代開始,政府機關才開始實行資源回收的相關計畫。

資源回收對環境帶來的好處顯而易見:節省資源與能源(因為資源回收所消耗的能源比從頭製造來得少)、減少溫室氣體及其他空污氣體的排放,也減低了垃圾掩埋量。

當然也有人批評資源回收。

例如,經濟學家麥可.芒格(MichaelMunger)論稱大部分的資源回收都是無效的,甚至是荒謬可笑的。

他描述了北加州羅里市的情形:當地政府希望能停止回收環保玻璃,因為用原始材料製造全新的玻璃通常成本較低,也比重製來自回收瓶罐的磨碎玻璃所消耗的能源還少。

但羅里的居民對資源回收的理念非常堅持,還投票表決繼續將玻璃列入在資源回收項目裡。

最後是玻璃製品被集中、分類,然後倒進垃圾掩埋場——一個毫無意義的沒效率行為。

芒格還描述了一個他在智利目睹的荒謬場景:人們在星期六早上開車前往資源回收中心,排上很久的隊,引擎持續運轉,只為了丟幾個瓶罐到回收桶裡。

這些做法表面看來確實愚蠢,也肯定還有許多立意良善的政策旨在減少浪費、污染或能源消耗卻失敗得一塌糊塗的例子。

但拿這些案例質疑資源回收是狹隘的,因為這些質疑過於專注細節,而忽略了更為弘大長遠的脈絡。

資源回收對環境有幫助嗎? 誠如前文所述,許多環境問題極為複雜。

某特定回收行為或回收計畫對環境是否有益取決於許多因素:回收什麼東西(回收鋁罐能節省的能源遠勝過玻璃)、在哪裡回收(英國不如法國適合回收環保玻璃,因為英國產的葡萄酒不多)、回收方式(貧民窟居民在垃圾堆中翻揀比高科技處理廠所需的燃料少,但後者是比較安全的工作環境)、回收科技的品質、參與回收計畫的人數,以及沒有回收的廢棄物怎麼處理。

同樣的,資源回收是否符合成本效益也取決於一長串變因。

但不可否認的是,整體來說,越多人投入資源回收——還有購買回收再生產品(此一選擇偏好出自同樣的價值觀)——不論從成本角度或對環境的正面影響來看,資源回收技術都將變得更有效率。

隨著參與人數的增加,「規模」的益處就會開始顯現。

一輛卡車在一個社區行駛的距離不變,但收集了更多回收物。

於是被送到掩埋場的垃圾變少了。

回收工廠為處理更多回收物而越蓋越大。

於是收集的方法和分類程序逐漸改善。

這些都是千真萬確已經發生的事實,而且各式各樣的改善彼此相輔相成。

回收工廠擁有更進步的分類技術,能為家家戶戶省去分類的麻煩,使資源回收變得更容易,進而提高參與度。

如此一來,針對資源回收技術的投資便能更上一層樓,創造更高品質的回收材料,使利用這些回收材料製造的產品更有競爭力。

一旦資源回收成為標準程序,產品製造的過程就會將可回收性納入考量,進一步提高效率,最終走向「升級再造」(upcycling),將廢棄物製造成更有價值的物品,而非「降級回收」(downcycling)——廢棄物再製品的品質較低。

資源回收計畫的成長,及其效率與價值的提升,在在展現個人的微小行為能創造超越自身的影響。

鼓勵每個人為保護環境付出一點小小貢獻,有助於使整個社群自然而然地思考環境問題。

倘若事情如此發展,個人行為的實際效益便隨之增長。

狹隘的懷疑論在質疑個人行為的價值時,並沒有認知到這一點。

資源回收帶來的好處顯而易見:節省資源與能源,減少溫室氣體及其他空污氣體排放,減低垃圾掩埋量。

圖/路透社 ※本文摘選自《簡樸的哲學:為什麼少就是多?》,原文標題〈第七章:節約生活是為了環保〉,更多內容請參本書。

《簡樸的哲學:為什麼少就是多?》作者:埃默里斯.韋斯科特(EmrysWestacott)譯者:葉品岑出版社:左岸文化出版日期:2018/06/13 《簡樸的哲學》書封。

圖/左岸文化提供 空污 鳴人選書 左岸文化 延伸閱讀 「限塑令」問題不在吸管材質,垃圾大戰現在才要開始 臺灣的水資源污染,限塑才是解方? 絕美的吉貝,不入流的垃圾棄置管理問題 作者其他文章 接近投票日的假新聞宣傳:中國網民如何介入作票假資訊? 沈榮欽/世界沒改變中國,反被中國改變了?中國資訊戰布局的三大分析 房慧真/跳窗之後,墜地之前——讀哈金《放歌》的流亡者創傷 《失控的轟炸》:那些不為人知的老兵太平洋戰爭回憶 石明謹/見證「對抗跟蹤狂的七百天戰爭」:從中找到治療社會的道路 女性主義真的變酷了?這個術語如何成為流行文化 「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日本眼中的台灣戰略地位 彭仁郁/《他們說我是間諜》:特務與人類學者的真相辯證 疫情過後,世界能恢復以往的生活嗎?我們須為「下一波疫情」做準備 羅冠聰/《逆天抗命》的香港人:勇氣,是奔向自由的必要條件 《西藏焚燒的雪域》:被中共消失的那個小男孩 童偉格/卡繆的《誤會》與命運的臉孔:人可以自救,也可以救他人 陳方隅/面對中國「糖衣毒藥」:台灣人選擇麵包或愛情? 蔣竹山/由探險家們開啟的全球化:你所不知道的西元一千年 這裡不是集中營,而是亂葬崗:名為「安樂死」計畫的納粹大屠殺工廠 看更多內容 留言區 鳴人選書 編輯室嚴選好文好書,作為各種議題的延伸閱讀。

最新文章 劉祐誠/《解離》的多重宇宙:思索時事議題與暴力發生的多種面向 張智皓/想結束戰爭,要炸民宅還是炸軍事設備?雙重效果論及其挑戰 年輕人的南向淘金夢:柬埔寨、緬甸為何成為詐欺大本營? 江芝華/過去與未來如何共存?桃園鐵道遺跡的前瞻想像 畢恆達/構成學術論文抄襲的幾種因素:常見抄襲與剽竊的類型分析 最多瀏覽 畢恆達/構成學術論文抄襲的幾種因素:常見抄襲與剽竊的類型分析 國軍面臨中共軍演為何選擇低調應對?淺談新台海危機與後續反制手段 年輕人的南向淘金夢:柬埔寨、緬甸為何成為詐欺大本營? 蔡淯鈴/美國史上首位女性眾院議長:裴洛西的工作與家庭是怎麼煉成的? 沈榮欽/世界沒改變中國,反被中國改變了?中國資訊戰布局的三大分析 鳴人堂臉書專頁 鳴人堂 TOP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