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的漸與頓哪個更好,有什麼異同處? - 愛講古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禪宗的漸與頓哪個更好,有什麼異同處? 作者:由 閻子龍講丹道 發表于 易卦日期:2021-08-08. 漸修是什麼意思. 神秀是慧能的師兄,是五祖弘忍大師的首座弟子。

首頁 > 易卦禪宗的漸與頓哪個更好,有什麼異同處?作者:由 閻子龍講丹道 發表于 易卦日期:2021-08-08漸修是什麼意思神秀是慧能的師兄,是五祖弘忍大師的首座弟子。

神秀當時寫了一首偈誦: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慧能寫了一首詩: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後來的人都認為六祖的這首偈誦要比神秀高明,其實不然,兩者結合才是對的。

很多人認為慧能的這首偈誦是已經開悟了,其實並不是。

《六祖壇經》上寫得清清楚楚,是寫了這首偈誦之後,五祖把六祖叫到他的丈室之內,然後六祖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時候才真正開悟。

也就是說他在寫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時候,並沒有完全徹悟。

所以兩首偈誦結合起來,理屬頓悟,事屬漸修,理事圓融,不可偏廢,才是修行真正的正道。

從見地上說慧能確確實實要比神秀高明。

也就是說禪宗到了六祖這一代,才能夠真正的弘揚光大,成為中國的禪宗。

六祖門下出了非常多的高徒,青原行思、永嘉玄覺、南嶽懷讓、馬祖道一等。

禪宗在唐宋之際,迅速的發展開主要就是靠慧能法師,及其所弘揚的南宗禪法,讓禪宗在後世廣為流傳,直接影響到了儒家和道家思想,到了宋代的時候,道家的許多思想就融合了禪宗的內容,當然本來就是一回事。

但是禪宗的見地非常透徹、高明,當然無所謂高低,明暗,就是那樣。

所以禪宗有一句話叫首重見地,意思就是要路頭對。

學道貴在識路頭,若能識路頭,生死一齊休。

但是正因為倡導見地,倡導頓悟,後世的禪宗相對而言就不注重修持,所以後世的禪徒也有一些認識上有偏差的,所以到了宋之後,整個禪宗也就落寞了。

見得高明,但有真修實證的越來越少了,這種直指人心,頓悟成佛的法門逐漸變成了參話頭,也就是話頭禪,就和原來不一樣了。

所以很多時候物極必反,所有世間有形有相的,一切有為法,發展到高峰必然就要走向衰亡,這是自然的規律。

禪宗在慧能祖師的弘揚下,唐代就發展到了巔峰。

惠能之前的禪宗基本是單傳,達摩是初祖,二祖慧可傳三祖僧燦,再傳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一直都是單傳,一代只傳一個人,這樣把衣缽傳下來,其實主要的傳的是這個法,而不在於任何的形式。

後世的禪宗就是注重一個法脈、法卷的傳承,一個儀式,但是真正的東西沒了。

本來是為了見性,但是反而不重修持,只有理事圓融才沒問題。

但是我們中國人的這種精神和智慧其實是透過禪宗這樣一個形式得以傳承和弘揚開的,老莊思想和儒家思想其實都在其中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同時禪宗又返回來影響到老莊和儒家,所以說禪宗其實是中國的禪宗。

實話實說,從六祖之後佛教能證果的人少了,持戒修行的越來越少,但在唐宋時期出了非常多見地高明之士,很難講清楚這是好是壞,但世界上的事物,包括佛法、道法也一樣,一旦形成法就是有為有作。

比如一個宗教需要有團體、教職人員、宗教形式,這些有形有相的東西必然是成、住、壞、空的,一切的形式、說法言辭都會隨著時代變化而變化,不會一成不變的。

理與事,性與命,雖然道家講命功的修持,但性其實尤為重要,性雖然重要,也得有命作為支撐。

所以還是那句話缺一不可,合二為一。

《壇經》是六祖大師宣說,弟子進行記錄的,其中並沒有一句否定、貶低神秀的話,以此來抬高自己。

反而是後世的人,就是說北宗漸教不好,南宗頓教好。

一定注意理屬頓悟,事屬漸修,本身沒有好與壞的分別,這個話題就和雞生蛋蛋生雞一樣永遠講不完,見地很重要,修證也一樣重要。

比如中下品的丹法不能說是中下品,它只是應機時才有中下品,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有高下是因為人有高下,因病與藥而已。

所以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這一點錯都沒有,常人就這樣行持非常好的。

但是從理上來說這還不夠究竟,事上修到一定程度,自然理上也就明瞭了。

翻回來說理上即使明瞭了,徹悟了,但是翻回來還得從事上去漸修,去消磨習氣。

其實就和陽明先生的四句教一樣: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四段功夫,但其實最終就是一段功夫。

但是作為常人來說還是為善去惡是格物,但真正的格物沒有什麼善惡,憑著良知去做的才是真正的格物。

所以本身格物當中既有致知,又有誠意正心的功夫,是同時完成的,這是往究竟的說,但是作為常人還是先要為善去惡。

所以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因病與藥,我們人有高下之分,所以有種種的法,種種的方便。

藥到病除後藥也不需要了,病與藥兩個都沒了。

儒家是從修身、從格物一步一步地去做,如果真正到了最後那一步,翻回來再看,其實每一步都是一步,但是作為常人還是要一步一步去走。

有的人說儒家思想境界不如道家高,其實是一樣的。

作為常人一下達不到高的境界,好高騖遠而不能腳踏實地,反倒壞了事了。

相對而言有漸與頓,但是究竟來說沒有漸與頓,說一個漸頓就已經又落入二邊了,所以這個道不可言說,但是要想說清楚,就得分漸分頓,對比著來說,所以古人說行住坐臥都不離這個。

禪宗祖師常常顧左右而言他。

什麼是佛法大意?庭前柏樹子;什麼是佛?即汝便是,等等。

其實無非是讓我們截斷眾流,將後天分別的思維意識截斷,這是其一。

其二本身這些問題就沒法回答,一答就錯。

所以世家拈花,迦葉微笑,其實連笑都多餘,張口即錯,擬意即乖,所以有德山棒、臨濟喝。

比如說我要問你個問題,你剛準備說,一個巴掌上去了,當下一把抓住那個就對了。

但是說著簡單,真正自己能感受到不容易,但是這才是道,但是說是道又不對了,“中”也只是假名。

古人形容狗舔熱油鐺,想喝熱油,想舔還下不了嘴,其實就在那想下嘴又下不了嘴的時候就是了。

所以還是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性命兩方面同時去做,一步一步來。

我們言語之間這樣的對話,是開不了悟的,但是功夫做到一定程度還是如此的對話,就今天一模一樣的語言,功夫到了就是他了。

閻子龍老師實修問答禪宗六祖神秀所以但是上一篇:1K的高階鍵盤什麼手感,海盜船K70RGBTKL大鍵測試下一篇:情感:愛是倉央嘉措的一句話相關文章食神吐秀的命局,名利皆收,越老越吃香包拯雖然鐵面無私,但是卻有個非常討人厭的壞習慣,差點因此喪命!口唸心不行,如痴人說夢,口唸心行,才能心生感應中國本土唯一被尊稱為「經」的佛教經典,它全擺脫了印度文化傳統六祖慧能大字不識一個,卻能以未受戒之身繼承禪宗衣缽,原因何在搜索猜你喜歡一個男人畫了112張漫畫來描繪妻子從結婚到懷孕的細節,很感人!冬天開汽車暖風到底耗油不耗油?老司機:這樣開,不耗油!一個女人主動問你要“這三樣東西”,別試探了,她已經對你動情了五石散有什麼魅力?讓魏晉名士瘋狂追捧,明知有毒也要服用老人說清明三種人不上墳,哪三種人不能上墳?有道理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