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龍·物色 - 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物色作者:劉勰春秋代序,陰陽慘舒,物色之動,心亦搖焉。

蓋陽氣萌而玄駒步,陰律凝而丹鳥羞,微蟲猶或入感,四時之動物深矣。

若夫珪璋挺其惠心,英華秀其清氣, ... 物色作者:劉勰春秋代序,陰陽慘舒,物色之動,心亦搖焉。

蓋陽氣萌而玄駒步,陰律凝而丹鳥羞,微蟲猶或入感,四時之動物深矣。

若夫珪璋挺其惠心,英華秀其清氣,物色相召,人誰獲安?是以獻歲發春,悅豫之情暢;滔滔孟夏,鬱陶之心凝。

天高氣清,陰沉之志遠;霰雪無垠,矜肅之慮深。

歲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遷,辭以情發。

一葉且或迎意,蟲聲有足引心。

況清風與明月同夜,白日與春林共朝哉!是以詩人感物,聯類不窮。

流連萬象之際,沉吟視聽之區。

寫氣圖貌,既隨物以宛轉;屬采附聲,亦與心而徘徊。

故“灼灼”狀桃花之鮮,“依依”盡楊柳之貌,“杲杲”為出日之容,“瀌々”擬雨雪之狀,“喈喈”逐黃鳥之聲,“喓々”學草蟲之韻。

“皎日”、“嘒星”,一言窮理;“參差”、“沃若”,兩字連形:並以少總多,情貌無遺矣。

雖復思經千載,將何易奪?及《離騷》代興,觸類而長,物貌難盡,故重沓舒狀,於是“嵯峨”之類聚,葳蕤之群積矣。

及長卿之徒,詭勢瑰聲,模山范水,字必魚貫,所謂詩人麗則而約言,辭人麗淫而繁句也。

至如《雅》詠棠華,“或黃或白”;《騷》述秋蘭,“綠葉”、“紫莖”。

凡攡表五色,貴在時見,若青黃屢出,則繁而不珍。

自近代以來,文貴形似,窺情風景之上,鑽貌草木之中。

吟詠所發,志惟深遠,體物為妙,功在密附。

故巧言切狀,如印之印泥,不加雕削,而曲寫毫芥。

故能瞻言而見貌,即字而知時也。

然物有恆姿,而思無定檢,或率爾造極,或精思愈疏。

且《詩》、《騷》所標,並據要害,故後進銳筆,怯於爭鋒。

莫不因方以借巧,即勢以會奇,善於適要,則雖舊彌新矣。

是以四序紛回,而入興貴閒;物色雖繁,而析辭尚簡;使味飄飄而輕舉,情曄曄而更新。

古來辭人,異代接武,莫不參伍以相變,因革以為功,物色盡而情有餘者,曉會通也。

若乃山林皋壤,實文思之奧府,略語則闕,詳說則繁。

然則屈平所以能洞監《風》、《騷》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贊曰∶山沓水匝,樹雜雲合。

目既往還,心亦吐納。

春日遲遲,秋風颯颯,情往似贈,興來如答。

譯文《物色》是《文心雕龍》的第四十六篇,就自然現象對文學創作的影響,來論述文學與現實的關係。

全篇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論自然景色對作者的影響作用。

劉勰從四時的變化必然影響於萬物的一般道理,進而說明物色對人的巨大感召力量;不同的季節也使作者產生不同的思想感情。

根據這種現象,劉勰提煉出一條基本原理:“歲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迂,辭以情發。

”相當精闢地概括了文學創作和自然景物的關係。

第二部分論述怎樣描寫自然景物。

必須對客觀景物進行仔細地觀察研究,再進而結合物象的特點來思考和描寫。

劉勰從《詩經》中描繪自然景色的具體經驗中,概括出“以少總多”的原則,認為這是值得後人學習的。

對漢代辭賦創作中堆砌辭藻的不良傾向,劉勰提出了批評,要文學創作避免這種“繁而不珍”的羅列。

第三部分總結了晉宋以來“文貴形似”的新趨向,提出一些具體的寫作要求:首先是要密切結合物象,“體物為妙,功在密附”;其次強調“善於適要”,能抓住物色的要點;再次是要繼承前人而加以革新,做到“物色盡而情有餘”;最後強調“江山之助”,鼓勵作者到取之不盡的大自然府庫中去吸取營養。

本篇是《文心雕龍》中寫得比較精采的一篇。

除論述的形象生動外,還以鮮明的唯物觀點,比較正確地總結了情物關係、“以少總多”、“善於適要”和“江山之助”等重要問題。

(一)春秋四季不斷更代,寒冷的天氣使人覺得沉悶,溫暖的日子使人感到舒暢;四時景物的不斷變化,人的心情也受到感染。

春天來到,螞蟻就開始活動;到秋天降臨,螢火蟲便要吃東西。

這些微小的蟲蟻尚且受到外物的感召,可見四季變化對萬物影響的深刻。

至於人類,靈慧的心思宛如美玉,清秀的氣質有似奇花;在種種景色的感召之下,誰又能安然不動呢?所以,春日景物明媚,人便感到愉悅舒暢;夏天炎熱沉悶,人就常常煩躁不安;秋日天高氣清,引起人們陰沉的遙遠之思;冬天霰雪無邊,往往使人的思慮嚴肅而深沉。

因此,一年四季有不同的景物,這些不同的景物表現出不同的形貌;人的感情跟隨景物而變化,文章便是這些感情的抒發。

一葉下落尚能觸動情懷,幾聲蟲鳴便可勾引心思,何況是清風明月的秋夜,麗日芳樹的春晨呢?(二)所以,當詩人受到客觀事物的感染時,他可以聯想到各種各樣類似的事物;他依戀徘徊於宇宙萬物之間,而對他所見所聞進行深思默想。

描寫景物的神貌,既是隨著景物而變化;辭采音節的安排,又必須結合自己的思想情感來細心琢磨。

因此,《詩經》裡邊用“灼灼”二字來形容桃花顏色的鮮美,用“依依”二字來表現楊柳枝條的輕柔,用“杲杲”二字來描繪太陽出來時的光明,用“瀌瀌”二字來說明大雪紛飛的形狀,用“喈喈”二字來形容黃鳥的鳴聲,用“喓喓”二字來表現蟲鳴的聲音。

還有用“皎”字來描繪太陽的明亮,用“嘒”字來說明星星的微小,這都是用一個字就道盡物理;有的用“參差”來形容荇菜的長短不齊,用“沃若”來表現桑葉的鮮美茂盛,這都是用兩個字就完全描繪出事物的形貌。

這類例子都是以少量的文字,表達出豐富的內容,並把事物的神情形貌,纖毫無遺地表現出來了。

即使再反覆考慮它千百年,能有更恰當的字來替換么?及至《楚辭》繼《詩經》而起,所寫事物觸類旁通而有所發展。

物體的形貌是多種多樣的,不易完全描繪,因而辭彙便複雜繁富起來;如描摹山川險峻的“嵯峨”和草木茂盛的“葳蕤”等,便大量出現。

後來司馬相如等人,於文章的氣勢力求奇特,於文章的音節力求動聽,往往要用一系列的形容詞藻,來描寫山水景物。

這就真如揚雄說的:《詩經》作者寫的東西雖華麗,但恰如其分,而且文字也比較簡約;辭賦家寫的東西,就過於華麗,辭句也過於繁多。

至於像《詩經·小雅·裳裳者華》中說到盛開的花朵:“有黃色的,有白色的。

”《楚辭·九歌·少司命》中說到秋天的蘭花:“綠色的葉子,紫色的莖。

”可見凡是描繪各種色彩的字,適當套用,方覺可貴;如果青的、黃的層見迭出,那就過於繁雜,不足為奇了。

(三)晉宋以來,作品重視描寫事物形貌的逼真。

作者深入觀察風物景色的神情,研究花草樹木的狀貌;吟詠景物從作者深遠的情志出發,而描繪事物的訣竅就在於能密切地符合真相。

所以,如果文字用得巧,事物寫得逼真,那就像在印泥上蓋印一樣,用不著過多的雕琢,而事物的本來面目便可完全無遺地描繪出來。

這就使人能從作品的字句里看到景物的形貌,了解到不同的季節。

但是事物各有固定的樣子,而作者構思卻沒有一定的法則;有的好像滿不在乎地就能把景物寫得很好,有的卻仔細思索還和所描寫的景物相差很遠。

《詩經》和《楚辭》中突出的特點,就是善於抓住客觀事物的要點;後來善寫文章的人,都不敢在這上面和它們較量。

卻無不依照這種方法,學其巧妙,隨著文章的氣勢而顯示出奇特來。

所以,只要作者善於抓住事物的要點,就能把本來不新鮮的景物也描繪得極其新穎了。

因此,一年四季的景色雖然多變,但寫到文章中去要有規則;事物雖然繁雜,但描寫它們的辭句應該簡練;要使得作品的味道好像不費力地流露出來,情趣盎然而又格外清新。

歷代作家,前後相繼,在寫作上都是錯綜複雜地演變著,並在一面繼承,一面改革中取得新的成就。

要使文章寫得景物有限而情味無窮,就必須把《詩經》、《楚辭》以來的優良傳統融會貫通起來。

山水川原實在是文思的深厚府庫;描寫它的文字過簡就會顯得不夠完備,過詳又顯得繁冗。

屈原之所以能深得吟詩作賦的要領,不就是得到楚地山川景物的幫助嗎?(四)總之,高山重迭,流水環繞,眾樹錯雜,雲霞郁起。

作者反覆地觀察這些景物,內心就有所抒發。

春光舒暢柔和,秋風蕭颯愁人;像投贈一樣,作者以情接物;像回答一樣,景物又引起作者寫作的靈感。

上一章回目錄下一章類型:寫景詠物春天夏天秋天冬天寫雨寫雪寫風寫花梅花荷花菊花柳樹月亮山水寫山寫水長江黃河兒童寫鳥寫馬田園邊塞地名抒情愛國離別送別思鄉思念愛情勵志哲理閨怨悼亡寫人老師母親友情戰爭讀書惜時婉約豪放詩經民謠節日春節元宵節寒食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憂國憂民詠史懷古宋詞精選詞牌大全古文觀止國小古詩國中古詩高中古詩國小文言文國中文言文高中文言文古詩十九首唐詩三百首古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作者:李白杜甫蘇軾王維杜牧陸游元稹李煜岑參韓愈齊己賈島曹操柳永李賀張籍曹植皎然孟郊貫休許渾羅隱張祜王建韋莊王勃姚合晏殊盧綸岳飛屈原錢起韓偓朱熹高適方乾秦觀李嶠趙嘏鄭谷賀鑄張說張炎程垓白居易辛棄疾李清照劉禹錫李商隱陶淵明孟浩然柳宗元王安石歐陽修韋應物劉長卿溫庭筠王昌齡陸龜蒙楊萬里諸葛亮范仲淹杜荀鶴周邦彥晏幾道皮日休吳文英馬致遠權德輿皇甫冉左丘明劉辰翁黃庭堅趙長卿張九齡戴叔倫卓文君周敦頤司馬遷納蘭性德朝代: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隋代唐代五代宋代金朝元代明代清代形式:詩詞曲文言文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