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寒暑成災(四): 仿海綿絕熱島? - PanSci 泛科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都市熱島效應除了提高都市的溫度,亦會造成都市地區的局部氣候改變,包含:高溫 ... 成因完全不同的現象,全球暖化是因為人類排放的溫室氣體,導致大氣層的溫室效應使 ...
0
0
0
文字
分享
友善列印
繁|
简
0
0
0
來自台灣
地球脈動
泛科授權1.0
環境生態
當寒暑成災(四):仿海綿絕熱島?
李柏昱
・2014/06/19
・3054字
・閱讀時間約6分鐘
・SR值551
・八年級
+追蹤
相關標籤:
urbanheatisland(2)
海綿城市(2)
熱島效應(7)
衛星遙測(5)
都市熱島(5)
熱門標籤:
量子力學(46)
CT值(8)
後遺症(3)
快篩(7)
時間(37)
宇宙(81)
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泛科學獨立製作
加拿大多倫多市中心的綠屋頂。
增加市區綠覆率、透水鋪面等方式能減緩熱島效應的影響。
(圖片來源:flickr用戶Padraic)
「都市熱島」這個名詞經由媒體的報導,想必大家並不陌生。
不過都市熱島真正的成因有哪些?我們如何量測一座都市的熱島強度?都市越來越熱,我們該怎麼辦?為了認識這些問題,我們邀請了台大大氣系柳中明教授為我們解惑,一探究竟是那些因素正在讓我們賴以維生的城市成為火爐!
什麼是都市熱島效應?
都市中存在大量的人工發熱物體,例如冷氣機或是汽機車引擎,這些發熱物體排放出的廢熱導致都市中蓄積了大量的熱能。
而鋼筋混泥土構成的建築物與柏油路面則是容易蓄熱的材質,加上綠地稀少、河川遭到覆蓋、高樓建築阻擋風的流動等等,這些複合因素導致都市在周遭較低溫的郊區襯托下,猶如一座發熱的島嶼,氣象學家便把這種現象稱之為「都市熱島」(urbanheatisland)。
都市的熱島效應會隨時間與氣候條件變化,一年中冬季的熱島強度普遍而言比夏季強,而一日之中熱島強度最強的時間通常出現在傍晚,此時夜晚剛開始,都市白天蓄積的熱能開始釋放。
在國內外的研究中,都市熱島的強度從攝氏2度到12度不等,而在臺灣,李魁憲針對台灣四大都會區(台北、高雄、台中、台南)的研究中,發現台灣大都市的熱島強度約在攝氏3至4度間,也就是說市中心的最高溫會比市郊高上3至4度左右。
都市熱島效應除了提高都市的溫度,亦會造成都市地區的局部氣候改變,包含:高溫化、乾燥化、日射量減少、雲量增多、霧日增多、降雨量微增、平均風速降低、加劇空氣污染等等。
對於都市生活的舒適與能源的消耗扮演舉足輕重的影響,尤其在全球極端事件頻傳的現代,都市熱島更可能火上加油,讓都市面對天氣災變更為脆弱。
都市熱島與全球暖化?
都市越變越熱,這不禁讓人聯想到同樣在描述氣溫上升的全球暖化現象,與都市熱島有何差異呢?其實,都市熱島與全球暖化為兩個成因完全不同的現象,全球暖化是因為人類排放的溫室氣體,導致大氣層的溫室效應使全球普遍升溫,無論都市、鄉村還是無人的荒野地區都有溫度上升的趨勢。
而都市熱島只存在於都市地區,各地受地形、氣候條件以及季節的影響,在強度上會有所差異。
不過,隨著全球暖化帶來的升溫趨勢,都市在熱島效應的加乘作用下,面對極端高溫時會更容易受害。
此外,根據台電的統計,台灣都市地區氣溫每上升攝氏一度,冷氣用電量會增加6%,消耗更多能源代表都市將排放更多溫室氣體,故熱島效應可說是間接影響暖化,但並非暖化的主因。
以台北為例,藉由比對基隆外海彭佳嶼以及台北市區的氣象測站,即可發現都市地區同時受到全球暖化以及都市熱島的雙重影響。
從1910年至2011年,無論彭佳嶼或台北的測站氣溫都呈上升趨勢,台北市上升1.7度,彭佳嶼則上升1.2度。
彭佳嶼測站由於周遭人為影響小,可視為台灣地區氣溫上升幅度的基準值,而台北與彭佳嶼的0.5度差距就可能是台北的熱島效應所造成。
那麼,科學家怎麼觀測熱島效應呢?
目前常見的都市熱島觀測方法有三種:「固定氣象站觀測法」、「遙測法」以及「移動觀測法」。
三種方法各有其優缺點,故在都市熱島的研究中科學家通常會綜合使用三者,以獲得較為全面且客觀的觀測結果。
固定氣象站觀測法藉由比對市中心與市郊觀測站的溫度,來獲得都市熱島的觀測數據。
不過由於測站數量有限,加上測站地理空間上的分布不均,無法充分表現都市熱島在空間上的分布狀況。
遙測法利用衛星搭載的紅外線感測儀器,進行地表溫度的觀測。
遙測法適用於大範圍的都市熱島研究,同時能結合都市的土地利用變遷,進行不同時間的變化分析。
但是遙測法的觀測會因為地表放射率(landsurfaceemissivity)的變化、大氣環境不同而影響其精確性,並有解析度不足的問題。
移動觀測法利用架設於汽機車上的溫度感測器,行駛於市區以及市郊的道路上進行觀測,具有自由度較高以及觀測時間較具彈性等優點,而且測得的溫度為地表附近的溫度,因為地表附近是都市中人們活動的主要範圍,觀測結果更貼近人們對於熱島效應的確切感受。
不過因為汽機車行駛需要時間,此觀測法有時間不同步的缺點,需要藉由校正與標準化來減少誤差。
都市越來越熱,怎麼辦?
都市熱島導致增溫將影響都市生活的舒適性以及都市能源的使用,但是無論是在台灣或是世界其他地方,人口持續朝都市集中已經成為主要趨勢。
面對都市逐漸成為一個發燙的火爐,有什麼方法可以減緩溫度上升的幅度呢?
要減緩熱島效應,就要針對病徵對症下藥。
都市熱島的形成原因複雜,主要受到人為活動、密度、交通、建築物量體與建築材質、綠地與水域的分布影響,並且與都市的地理以及氣候條件有關,是以沒有一套舉世皆然的應對策略。
不過,基本上提高都市的綠化程度,是減少都市熱島效應最顯著的方法。
在國外的案例中,提高都市綠化的方法主要有鼓勵綠屋頂、多種植樹木、闢建公園綠地等方式,例如芝加哥市政府便於2000年開始推動綠屋頂計畫,除了能幫助都市降溫,這些屋頂上的菜園甚至能種植有機農產品,有助於推廣在地種植、在地消費,更進一步減少因長途運輸導致的能源消耗。
同時,流水對於都市熱島的減緩亦有顯著功效,例如韓國首爾清溪川自2005年完工後,附近地區的氣溫由原本高於首爾平均值攝氏5度,降低為低於平均值3.6度,前後溫度降幅高達8度以上。
此外清溪川沿線的平均風速亦提升了50%,提高了鄰近地區的空氣清潔度。
此外,由於都市熱島另一主要成因為建築物與道路的蓄熱能力,故透過鋪面的改善,將道路、停車場改為透水鋪面,或是提高屋頂的反射率,減少建築物蓄熱的能力,亦是國外普遍減緩都市熱島的方法。
不過,在台灣寸土寸金的都市中,想再興建大規模公園綠地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而台灣由於有颱風威脅,在屋頂種植樹木會有安全的考量。
較可能的實際作法是鼓勵改變道路與屋頂的鋪面材質,並考慮都市先天地理條件的風場與藍綠帶,藉由都市計畫的修訂推動風廊、恢復河川系統等方式改善。
另外亦可透過興建大眾運輸設施,減少私有汽機車的使用量,並鼓勵減少冷氣使用,以減少廢熱的排放。
柳中明老師近年亦大力提倡「海綿城市」的觀念,主要便是希望透過鋪面的改善,改變為「高承載、高透水、高透氣鋪面」,兼顧實用性的同時,能讓道路成為蓄水、透氣的「地下濕地生態系統」,提高都市的生態機能。
這樣的鋪面除能減緩都市熱島,亦能協助都市應付極端的天氣事件,減少水患威脅。
除了這些大規模的都市熱島改善策略,生活在都市中的小市民亦能如何為減緩都市熱島盡一份力呢?我們可以從少開冷氣、多搭乘大眾運輸做起,減少都市的廢熱排放,並在居家陽台多栽植綠色植物,即便一個人的影響不大,但只要足夠的人願意為減緩都市熱島付諸行動,市民也能成為改善都市熱島,讓周遭的環境更美好!
(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重大天然災害之防救災科普知識教育推廣」執行團隊撰稿/2013年/12月)
本文原發表於行政院科技部-科技大觀園「科技新知」。
歡迎大家到科技大觀園的網站看更多精彩又紮實的科學資訊,也有臉書喔!
責任編輯:鄭國威│元智大學資訊社會研究所
延伸閱讀:
李魁憲(1999),台灣四大都會區都市熱島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博士論文。
《台北市都市熱島強度監測分析及示範區熱島效應改善規劃設計技術服務委託案》
《海綿台灣》
發表意見
文章難易度
剛好
太難
所有討論
0
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
李柏昱
81篇文章
・
1位粉絲
+追蹤
成大都市計劃所研究生,現為防災科普小組編輯。
喜歡的領域為地球科學、交通運輸與都市規劃,對於都市面臨的災害以及如何進行防災十分感興趣。
TRENDING
熱門討論
即時
熱門
雨後天空總是特別清澈,是什麼汙染了我們的天空?科學家化身「空污偵探」,把它們通通寫上名單!
1
14小時前
第三種細胞分裂方式「無合成分裂」背後的發現之旅——《科學月刊》
1
17小時前
不用數學就可以解釋——相對論的著名想像實驗「雙胞胎悖論」
4
3天前
你認為閱讀只需要用眼嗎?先聽懂,才能讀懂!
5
4天前
你認為閱讀只需要用眼嗎?先聽懂,才能讀懂!
5
4天前
運動聽音樂,讓你越動越活躍!
4
2022/08/19
不用數學就可以解釋——相對論的著名想像實驗「雙胞胎悖論」
4
3天前
史上第一個全腦世代!獨立、重視個體性、技能比學位更重要的「Z世代」——《全腦人生》
2
2022/08/24
RELATED
相關文章
淺談室內的PM2.5與熱危害——科技如何揪出2大健康隱形殺手?
我來到一個島,它叫做都市熱島——《都市的夏天為什麼愈來愈熱?》
中彰投抗空污,立即可做的,可能就是夜間灑水
高漲的房價難以控制,但房子的溫度操之在你——節電新北篇
若大禹再世(四):滯洪空間都市防洪萬靈丹?
0
1
4
文字
分享
友善列印
0
1
4
慷慨英雄VS.保守小卒──社會心理學剖析助人行為的深層秘密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
・2022/05/25
・2927字
・閱讀時間約6分鐘
+追蹤
相關標籤:
助人行為(1)
旁觀者效應(4)
社會心理學(7)
群眾效應(1)
熱門標籤:
量子力學(46)
CT值(8)
後遺症(3)
快篩(7)
時間(37)
宇宙(81)
國小高年級科普文,素養閱讀就從今天就開始!!
本文轉載自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泛科學為宣傳推廣執行單位。
採訪撰文/劉韋佐、田偲妤美術設計/蔡宛潔
熱心助人背後隱藏什麼樣的內心劇場?
臺灣民眾熱心公益,世界有目共睹,不論是日本311大地震、防疫物資捐贈,還是烏俄戰爭,都可見到臺灣人的無私捐獻。
然而,當援助者數量遠多於待援者時,你依然願意慷慨相助嗎?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專訪院內社會學研究所江彥生研究員,以社會心理學剖析助人行為的群眾效應。
經由「獨裁者遊戲」揭露「英雄/小卒效應」,到底多數人是樂於當慷慨的英雄?還是甘為保守的小卒?一起揭開助人行為的內心劇場吧!
圖/iStock
搭公車時,目睹身邊的乘客受到他人無端騷擾,你會怎麼做?
見義勇為,立即出手援助!深怕第一個出手反而招來麻煩,還是先觀察一下好了。
當作沒看到,少一事是一事。
這樣的場景常在公共場合發生,多數人會忖量他人行為來評估是否出手助人,這正是社會心理學所關注的「旁觀者效應」(BystanderEffect)。
面對單一的待援者時,作為一個旁觀者的「我」,往往會等待他人搶先一步伸出援手。
或許是出於自利心態,也可能是「責任分擔」心理作祟,這樣的旁觀者效應在不同狀態下對助人行為的影響與衝突,引發社會心理學家想進一步探究人類社會行為的動機。
為何有人在公共場合受傷、被騷擾,多數人選擇旁觀?並非我們沒有同理心或助人之力,主要是在場的人正在觀察,看有沒有人先我一步伸出援手。
圖/研之有物
社會心理學(SocialPsychology)是一門研究人類社會行為的學科,以科學方法研究在不同情境下,人們會採取的行動,以及這些行動所造成的後果。
上述提到的旁觀者效應是社會心理學的經典案例,通常是數名援助者面對單一待援者會產生的現象,那麼若是單一援助者面對數名待援者,又會發生什麼樣的狀況呢?
來玩獨裁者遊戲,英雄、小卒現身!
江彥生提到,許多研究證據指出,當單一援助者面對數名待援者,這名援助者更願意展現「英雄氣概」,援助通常會給得很霸氣!但是,當有好幾名援助者面對單一待援者,此時似乎沒有展現英雄氣概的機會,若只能當「小卒」,那還是先等看看其他人會不會出手吧!
為了驗證上述心理狀態,江彥生借用行為經濟學(BehavioralEconomics)中的「獨裁者遊戲」(DictatorGame)來設計實驗。
實驗以匿名方式進行,先支付每位受試者新臺幣200元酬勞,再請受試者擔任援助者的角色。
在絕對自由的情境下,觀察受試者會選擇獨享這200元,抑或將部分所得捐給其他待援者。
實驗結果顯示,手上握有酬勞的人或多或少都願意捐款。
此外,江彥生也發現,比起面對單一待援者,若面對數名待援者時,受試者通常願意捐得更多。
然而,當知道有其他握有酬勞的援助者時,受試者就不會這麼大方了,原因可能出自「責任分擔」心理,甚至可能在援助者之間產生社經地位的比較心態,不想因捐款而讓自己的經濟狀況趨於劣勢。
研究結果與「英雄/小卒效應」可說是不謀而合。
慷慨英雄VS.保守小卒,選擇是「對稱」的嗎?
「英雄/小卒效應」獲得驗證後,江彥生更想進一步探究的是:在面對眾多援助者時,一個人所減少的慷慨度,比起面對眾多待援者所增加的慷慨度,是否相同?換句話說,助人行為的群眾效應是否對稱?
為什麼會談到「對稱」呢?原來在認知心理學(CognitivePsychology)中,有一個著名的「不對稱理論」,源於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康納曼(DanielKahneman)所提出的「展望理論」(ProspectTheory,或譯「前景理論」)。
展望理論指出,「損失」所帶來的負面情緒,比起「獲得」的正面感受,人們更在意損失所帶來的影響。
這說明了人類對於「得」與「失」的感受是不對稱的。
那麼英雄和小卒之間的助人行為會是對稱的嗎?在下列圖示中,援助者贈與待援者的金額為「縱軸」,而援助者與待援者的人數比例為「橫軸」。
來看看受試者得知援助者和待援者的人數變化時,捐款行為會產生什麼樣的改變。
受試者得知援助者和待援者的人數變化時,捐款行為會產生的改變。
圖/研之有物(資料來源|江彥生)
實驗結果顯示,當援助者的人數超過待援者時,贈與金額下滑的幅度(小卒效應),比起援助者少於待援者時,贈與金額上升的幅度(英雄效應),竟足足多出了一倍之多!
「小卒效應」是「英雄效應」的兩倍強!
換句話說,當我們發現自己當不了英雄,選擇「縮手」的程度反而更快!即便有當英雄的機會,「出手」也不盡然闊綽。
「英雄/小卒效應」不僅揭露人在面對弱勢者的心理變化,更能運用在線上捐款或募資活動的設計上。
江彥生以「Kiva」平台為例,這是一個和全球微型貸款合作的網站,讓每個人都有機會捐款幫助他人,減緩貧窮問題。
平台上的待援者會寫出自己的背景和財務需求,供援助者瀏覽後決定要給予多少經濟支援。
若能利用上述的「英雄效應」,透過調整演算法,調配出最適當的瀏覽分配比例,應能激發援助者最大的英雄氣概,盡量不遺漏每一個需要幫助的人!
想當社會心理學家?你必須先是個好導演
圖/研之有物
社會心理學家常常遊走在不同的社群之間,藉由精心設計的實驗,發掘人性的各種衝突與複雜層面。
江彥生談到,一名社會心理學家要對組織或社群互動感興趣,關注人格、社會影響力,以及群體的行為狀態。
除此之外,你還需具備設計實驗的想像力。
江彥生笑著說,做實驗的時候覺得自己好像導演!設計實驗有點像在編寫劇本,要先在腦海中沙盤推演角色可能的行為舉止,思考如何讓角色之間產生互動。
接著還要讓角色投入實驗情境,然後觀察這些人在情境中的反應。
正統的社會學像是紀錄片,而社會心理學就像電影,透過劇本的編寫,設計一個實驗情境,觀察個人或群體的互動關係、心理反應,以科學研究分析其中的因果關係。
江彥生的研究室有佔滿整片牆的黑板,上頭用粉筆畫了許多圖式及演算公式,是在反覆推敲不對稱助人行為等研究計畫所留下的思考軌跡。
面對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情景,江彥生卻以銳利的眼光探究每個行為背後更深層的心理狀態。
雖然自嘲是「談話殺手」,但在訪談之間,卻處處顯露江彥生對研究的熱情,藉由剖析當前複雜的社會系統,讓我們更了解芸芸眾生難以言說的內心劇場。
延伸閱讀
Chiang,Y-S.,Hsu,Y-F.(2019).Theasymmetryofaltruisticgivingwhengiversoutnumberrecipientsandviceversa.JOURNALOFECONOMICPSYCHOLOGY73,152-160.江彥生(2021)。
【專欄】英雄氣短,小卒氣長?淺談助人行為的群眾效應。
中研院訊。
發表意見
文章難易度
剛好
太難
所有討論
0
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
245篇文章
・
1958位粉絲
+追蹤
研之有物,取諧音自「言之有物」,出處為《周易·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
探索具體研究案例、直擊研究員生活,成為串聯您與中研院的橋梁,通往博大精深的知識世界。
網頁:研之有物
臉書:研之有物@Facebook
TRENDING
熱門討論
即時
熱門
雨後天空總是特別清澈,是什麼汙染了我們的天空?科學家化身「空污偵探」,把它們通通寫上名單!
1
14小時前
第三種細胞分裂方式「無合成分裂」背後的發現之旅——《科學月刊》
1
17小時前
不用數學就可以解釋——相對論的著名想像實驗「雙胞胎悖論」
4
3天前
你認為閱讀只需要用眼嗎?先聽懂,才能讀懂!
5
4天前
你認為閱讀只需要用眼嗎?先聽懂,才能讀懂!
5
4天前
運動聽音樂,讓你越動越活躍!
4
2022/08/19
不用數學就可以解釋——相對論的著名想像實驗「雙胞胎悖論」
4
3天前
史上第一個全腦世代!獨立、重視個體性、技能比學位更重要的「Z世代」——《全腦人生》
2
2022/08/24
RELATED
相關文章
國殤之後:集體哀慟的調適
當虛榮成為主流,自戀程度也能評比——《墮落的人腦》
【GENE思書軒】掌握人性成為「房間裡最明智的人」
為什麼當意外發生時,旁觀者越多、願意伸出援手的人卻越少?──《哇賽心理學》
為什麼我們用line開群聊討論公事,總是有一句沒一句呢?
3
12
1
文字
分享
友善列印
3
12
1
淺談室內的PM2.5與熱危害——科技如何揪出2大健康隱形殺手?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
・2021/11/24
・4773字
・閱讀時間約9分鐘
+追蹤
相關標籤:
PM2.5(13)
WBGT(1)
熱危害(1)
熱島效應(7)
空氣汙染(16)
綜合溫度熱指數(1)
熱門標籤:
量子力學(46)
CT值(8)
後遺症(3)
快篩(7)
時間(37)
宇宙(81)
國小高年級科普文,素養閱讀就從今天就開始!!
本文轉載自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泛科學為宣傳推廣執行單位。
採訪撰文|呂慧穎、簡克志美術設計|林洵安
PM2.5 和熱危害不只在戶外,也潛藏於住家和社區,影響你我健康。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研究員龍世俊提出「社區污染源」概念,以新型感測器量化臺灣社區PM2.5 分布情況;因應氣候變遷的高溫衝擊,她也調查臺灣社區熱危害,積極推廣綜合溫度熱指數(wetbulbglobetemperature,WBGT),協助中央氣象局增建熱預警系統指標,成功將WBGT導入「樂活氣象」App,使民眾有效預防熱危害。
隱藏在社區的PM2.5
秋冬之際,新聞常看到臺灣中南部PM2.5 濃度「紫爆」,更令人擔心的是,PM2.5 無法完全透過鼻腔和一般口罩過濾,它能輕易穿過肺泡和微血管進入血液循環,短期高濃度暴險恐引發氣喘、鼻炎及咳嗽等反應;長期暴露會增加心血管、呼吸道疾病與肺癌風險。
因此,美國環境保護署在1997年訂定PM2.5 空氣品質標準,臺灣在2012年增訂相關法規,目前國內PM2.5 的24小時平均值不得超過每立方公尺35微克(35μg/m3)。
PM2.5 是懸浮微粒的一種,粒徑小於2.5微米以下,大小只有人類髮絲粗細的1/28。
圖中顯微照片由左至右為:花粉、混和物(各種來源的微粒)、黑碳(含有硫,可能來自汽機車排放)、砂(含有矽等地殼元素)。
圖/研之有物
在臺灣訂定PM2.5 標準前,龍世俊很早就投入本土研究。
為了調查居住社區潛藏多少PM2.5,1999年她徵求北、中、南志願者,涵蓋住、商、住工混合等不同社區型態,志願者必須連續24小時揹著2公斤測量儀,忍受抽氣泵浦低頻噪音和振動,每半小時要記錄數據與從事行為。
龍世俊至今回想起來,仍非常感謝這些志願者,因為他們的努力,才能從日常軌跡抽絲剝繭,找出社區的PM2.5 污染。
根據約70名志願者的數據,曾經在廚房烹飪、燒香禮佛或接觸二手菸的民眾,PM2.5 的24小時平均暴露濃度至少比未從事者高出20μg/m3,而廚房烹飪及燒香行為的瞬間暴露濃度可能飆升到100-200μg/m3,遠高於目前標準。
PM2.5 的社區污染源常被忽略,龍世俊發現曾在廚房烹飪、燒香禮佛或接觸二手菸的民眾,PM2.5 的24小時平均暴露濃度至少比未從事者高出20μg/m3。
圖/iStock
抓住排放PM2.5 的尾巴
如何評估PM2.5 暴露風險?龍世俊說,PM2.5 暴露風險就像是三層蛋糕!境外霧霾加上本土工業區及移動污染源(如汽機車),會產生一個周界環境的污染背景值,這是「第一層蛋糕」;社區餐飲業、交通、宮廟、社區小型工廠、小型運輸業、工地等空污來源是「第二層蛋糕」;最後是個人行為,例如:抽菸習慣、接觸二手菸、烹飪未開抽油煙機等,為「第三層蛋糕」;三層蛋糕累加起來就是實際的暴險濃度。
龍世俊以三層蛋糕來比喻PM2.5 的暴露風險。
圖/研之有物
龍世俊取樣將近30個不同類型社區,了解「每層蛋糕」的成因與貢獻,提供環保單位參考。
她說:「環保署剛開始一定抓大魚,把工廠等固定污染源管控好;接下來會抓小魚,也就是汽機車等移動污染源,例如抽燃料稅或推廣電動車。
」以上都還是第一層蛋糕而已,如果社區污染源未受重視,那麼積少成多,空氣品質改善依然面臨瓶頸。
要降低PM2.5 暴露風險,可以從個人行為開始,龍世俊說:「燒香時開窗與否,PM2.5 平均暴露濃度就相差7倍。
」其他如烹調是否開啟抽油煙機、抽油煙機排煙管位置是否妥當等,都直接影響到暴露濃度。
同時龍世俊亦積極行動,讓環保署了解社區污染源有管控必要。
環保署因而增訂第三類「逸散污染源」管制方法,雖然法規以營建工地、露天燃燒和農業作業為主,其餘社區污染源施以柔性勸導,但對於臺灣居住健康已是重要一步。
環保署也推動「一爐一香」政策,龍世俊強調:「我們可以精準定量到每多燒一支香,旁邊香客鼻子會吸入多少PM2.5 」,她希望在尊重傳統習俗前提下,用數據讓民眾了解風險。
龍世俊表示,很多宗教團體並不反對減量措施,因為香客既可表達虔誠,也可照顧健康,甚至主動邀請她去演講,龍世俊在PM2.5 風險溝通上可說是非常成功。
三種監測儀讓PM2.5 無所遁形
有感過去PM2.5 測量儀的笨重不便,2017年龍世俊與團隊開始導入名為「AS-LUNG」的新型機,因應不同需求,機型有AS-LUNG-I(室內機)、AS-LUNG-O(室外機)和AS-LUNG-P(隨身機)三種,這些機器不僅幫助本土研究,部分機型還出借給亞洲其他國家做空污研究。
圖片為AS-LUNG-P(隨身機),機器平面大小約一個口罩,可輕易配戴在身上,最底部顯示PM2.5 和二氧化碳的精準量測數據。
圖/研之有物
「過去測量儀是將24小時的收集成果全部累積在一張濾紙之上。
而這部隨身機(AS-LUNG-P)重量僅有500公克,每15秒就可以產生一組測量數據,可同步無線傳輸並記錄於記憶卡中」。
現階段的研究則是請志願者隨身配戴7天,並同時配合架設室內機(AS-LUNG-I)、室外機(AS-LUNG-O)。
隨身機(AS-LUNG-P)不僅大幅降低對於志願者的干擾,也增加研究信度。
同時,志願者也會配戴小型健康感測器測量心跳及心跳變異度共48小時,以分析PM2.5 對健康影響。
此外,研究地點的每個社區會設置10-12個點位的室外機(AS-LUNG-O),其中一組架設在沒有明顯污染源的地方量測背景值。
其他組則設置於小工廠、宮廟、餐飲店、十字路口、公車候車處等位置,盡量去模擬一般社區生活中的實際環境。
龍世俊與團隊共同研發的室內機AS-LUNG-I(左)與室外機AS-LUNG-O(右)。
圖/研之有物
AS-LUNG系列感測器與中研院資訊科學研究所陳伶志研究員開發的感測器「空氣盒子」有所不同。
AS-LUNG系列成本高,數據有精準校正,適合專業研究用途;空氣盒子造價較便宜,無法測出精準的絕對值,但對於觀測污染物質的「變化趨勢」已綽綽有餘,因此更適合推廣給公民一起參與科學。
熱危害與綜合溫度熱指數
生活中另一健康隱形殺手是「熱危害」。
在氣候變遷引發的高溫衝擊下,容易有中暑或熱衰竭等症狀,老人與病患首當其衝。
龍世俊過去和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的兩位研究員杜素豪及廖培珊合作,執行「熱浪衝擊下的社會脆弱度與調適力」長期計畫,面訪時發現有些老人為了省電不開冷氣,忍受著攝氏30度以上的高溫。
為了更準確評估民眾居住環境與生理健康,龍世俊與團隊將綜合溫度熱指數(WBGT)應用在熱危害觀測。
WBGT起源於二戰末期,由溫度、濕度、風速、太陽輻射等4項參數所組成,不同於氣象預報常見的氣溫或體感溫度(apparenttemperature),WBGT除了考慮太陽輻射,更能同時評估氣候環境與人體生理。
龍世俊說,美國海軍陸戰隊為了減少夏季訓練的中暑個案,分別用溫度、體感溫度與WBGT作為排操參考,前兩者效果不彰,只有採用WBGT才讓中暑狀況獲得顯著改善。
以前臺灣還沒有WBGT指標,直到2007年連續四位老農因熱傷害倒伏田間後,氣象局尋求專家協助,龍世俊便建議採用WBGT作為熱危害指標。
為了讓氣象局順利導入WBGT,龍世俊除了測量WBGT,也同步以熱力學理論換算確保數值準確;後續又至少花了一年時間,以氣象局預報模式運算並比對隔日實際數據,每小時平均數值呈現高度正相關。
即便如此,氣象局仍擔心不同指標會讓民眾混淆。
龍世俊不遺餘力,又將溫度、體感溫度、WBGT三項指數,與健保資料庫的熱相關疾病(如中暑)急診與門診人數、非意外死亡人數進行比對分析,結果又是WBGT相關性最高,這才讓氣象局正式將WBGT加入預報系統。
這次與氣象局的合作,也開啟了新的機會。
樂活氣象App協防熱危害
透過氣象局的轉介,龍世俊與國民健康署分享熱危害的研究成果,因此促成國健署與氣象局共邀她組成「健康氣象e起來」計畫團隊,報名2020總統盃黑客松大賽。
由她提供科學數據做為後臺支援,氣象局則在「樂活氣象App」中的「健康氣象」項目裡加入熱危害預警,並於2021年5月正式上線。
「健康氣象」不但可以做到鄉鎮預報,讓達到預警等級地區之民眾、易受熱危害的族群多加注意,國健署也發揮強項,在平臺中提供熱危害衛教的各項因應措施。
透過App還能直接搜尋鄰近的急救醫療院所。
熱危害預警共分為四級,乃是與中研院統計所的黃景祥特聘研究員合作,根據健保資料庫熱危害疾病相關就診人數來擬訂閾限值。
整個計畫團隊是跨領域合作的最佳展現,促成綜合溫度熱指數作為預防國人熱危害的第一防線,最後也獲得黑客松卓越團隊前五名的佳績。
未來熱危害預報更有機會結合醫療院所服務,主動提醒有相關心肺血管慢性病或敏感族群多加注意。
「臺灣的綜合溫度熱指數趨勢有一特別之處,經常是上午10-12時之間最高,這時許多學生都在上體育課。
而我們認為『最熱』的下午時段,卻常因為熱對流旺盛,雲層開始形成或下起午後雷陣雨,使得WBGT降低。
」龍世俊的研究提供了充分證據,協助建立熱預警系統,降低了氣候變遷下酷熱帶來的健康風險。
未來龍世俊更希望可以擴展建立對「冷」及其他相關疾病的預警。
健康氣象是內建在「樂活氣象」App中的子功能,使用WBGT指數來評估熱傷害。
圖片是今年2021年9月29日臺北南港區的App截圖。
顯示臺北在9月底的白天,仍可能發出「危險級」的熱預警。
圖/龍世俊
重視都市的「散熱」
2021年8月聯合國IPCC全球氣候評估報告發佈,揭示2011-2020地表平均已升溫1.1度,若不採取任何行動,2030年代中期便會來到1.5度閾限值。
都市熱島效應則更加劇區域性升溫現象,但政府應如何透過都市規劃讓都市熱島效應有效降低?
龍世俊團隊分析都市空間結構,綠地連結性高、破碎性低時,能更有效降低都會區氣溫,同時減少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
她希望各區域、都市規劃委員會,能夠針對都市風廊的擘劃、都市綠地結構的整合,做出更具體的實務建議與規範;而綠建築則應真正落實以運營所需能源最少的方式進行設計;所謂海綿城市不只是增加透水鋪面的「表層」功夫,要能做到整體水資源的有效涵養、幫助都市降溫。
關於人類社會對於全球氣候變遷的調適,有太多課題尚待解決。
與龍世俊的訪談之中,能深刻體會到唯有專注於自身研究、重視每個溝通,並把握跨領域合作契機,才能一步步建立起社會整體的韌性。
龍世俊在環境健康領域持續活躍,PM2.5 社區污染源與WBGT已成為評估空污與熱傷害風險的重要概念,未來龍世俊希望建立對「冷」及其他相關疾病的預警指標。
圖/研之有物
延伸閱讀
〈盛暑天‧走跳社區─近在眼前的熱危害及PM2.5〉,中央研究院YouTube。
〈生活中的PM2.5-如何降低暴險濃度?〉,科技大觀園。
〈看不見的臺灣:空污與大氣傳輸〉,科普一傳十YouTube。
〈生活中的兩難〉,臺大風險中心YouTube。
〈樂活氣象App〉,中央氣象局網頁。
Lung,S.C.C.,Tsou,M.M.,Hu,S.,Hsieh,Y.,Wang,W.V.,Shui,C.,&Tan,C.(2020).Concurrentassessmentofpersonal,indoor,andoutdoorPM2.5 andPM1 levelsandsourcecontributionsusingnovellow‐costsensingdevices. IndoorAir, 31(3),755–768. Lung,S.C.C.,Yeh,J.C.J.,&Hwang,J.S.(2021).SelectingThresholdsofHeat-WarningSystemswithSubstantialEnhancementofEssentialPopulationHealthOutcomesforFacilitatingImplementation. InternationalJournalofEnvironmentalResearchandPublicHealth, 18(18),9506.
發表意見
所有討論
3
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
#1
fierycloud
2021/11/24
回覆
突然覺得,這類的裁罰或賠償,如果與抗議者連動的話,那抗議者住家或工作場所內部日常的PM2.5平均濃度(居家香燭或烹調,甚或會是粉狀(包含乾掉後會變成粉狀微粒)的化妝品,畢竟這是離呼吸器官最近的PM2.5,而且通常還是吸進去的人自己塗在自己的臉上的?)比室外高的狀況,會有差嗎?類似RCA案三審,連動到風險三級,但是也只有對應相關成分的癌症種類!
#2
Lalaland
2021/11/24
回覆
#1「其實在2007年之前,全世界罹患肺腺癌的人數男性是比女性來的多的,不過這個現象在2011年出現了死亡交叉點,男性罹癌率趨漸平緩,但女性罹癌人數一路飆升,不抽菸卻得肺癌的女性正式超越男性,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很可能就是空氣汙染!
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監測後推測,空氣汙染中最常見的懸浮微粒PM2.5,女性可能會比男性更加敏感,基因也容易遭受到破壞,所以即便不抽菸,也會更容易罹患癌症。
」
#3
windmill
2021/11/24
回覆
我住的屋子裡連抽油煙機也沒有,躲得過covid19躲不過PM2.5,活著好難喔。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
245篇文章
・
1958位粉絲
+追蹤
研之有物,取諧音自「言之有物」,出處為《周易·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
探索具體研究案例、直擊研究員生活,成為串聯您與中研院的橋梁,通往博大精深的知識世界。
網頁:研之有物
臉書:研之有物@Facebook
TRENDING
熱門討論
即時
熱門
雨後天空總是特別清澈,是什麼汙染了我們的天空?科學家化身「空污偵探」,把它們通通寫上名單!
1
14小時前
第三種細胞分裂方式「無合成分裂」背後的發現之旅——《科學月刊》
1
17小時前
不用數學就可以解釋——相對論的著名想像實驗「雙胞胎悖論」
4
3天前
你認為閱讀只需要用眼嗎?先聽懂,才能讀懂!
5
4天前
你認為閱讀只需要用眼嗎?先聽懂,才能讀懂!
5
4天前
運動聽音樂,讓你越動越活躍!
4
2022/08/19
不用數學就可以解釋——相對論的著名想像實驗「雙胞胎悖論」
4
3天前
史上第一個全腦世代!獨立、重視個體性、技能比學位更重要的「Z世代」——《全腦人生》
2
2022/08/24
RELATED
相關文章
當空污粒子出現在胎盤,或許該加速研究了
今天空氣好嗎?即時監測PM2.5,「空氣盒子」的奇幻之旅
持續蔓延的澳洲大火,全世界的健康與氣候危機?
空汙來襲,創客爸爸們打造「空氣盒子」替環境把關
空氣汙染可能導致糖尿病?偷溜進體內的 PM2.5都做了甚麼好事
0
3
0
文字
分享
友善列印
0
3
0
人造衛星的眼睛——恆星追蹤儀aka星象儀
黃正中
・2021/08/17
・2131字
・閱讀時間約4分鐘
+追蹤
相關標籤:
人造衛星(7)
太空(72)
太空探索(13)
福爾摩沙衛星(3)
衛星(49)
衛星觀測(6)
衛星遙測(5)
熱門標籤:
量子力學(46)
CT值(8)
後遺症(3)
快篩(7)
時間(37)
宇宙(81)
國小高年級科普文,素養閱讀就從今天就開始!!
文/黃正中研究員、丘政倫博士|國家太空中心
幾千年來,航海者觀察著星星來確定他們在海上的位置,這種「看到而知之」的概念,也被運用在人造衛星的「恆星追蹤儀」上,用來確認所在位置與控制人造衛星的姿態,因此也被稱為「人造衛星的眼睛」。
福爾摩沙五號衛星的恆星追蹤儀。
圖/太空中心
人造衛星的眼睛——恆星追蹤儀
恆星追蹤儀,又稱星象儀,是人造衛星的關鍵元件,工程師們利用恆星追蹤儀所記錄宇宙中的星光比對恆星(如下圖),參考地球自轉速率,以及人造衛星飛行的慣性,經過演算,可以判斷目前人造衛星飛行的位置和姿態。
恆星追蹤儀比對恆星軟體。
圖/wikipedia
在宇宙中任何兩顆明亮的星星,星星之間的角度、間隔都是獨特的,沒有一對間隔完全相同的明亮的恆星。
恆星追蹤儀使用分離角度來識別相機所指向的恆星,利用這些信息,人造衛星可以演算出在太空中的相對位置。
但是,約莫二十年前的發射的福衛一號,其實並沒有裝上恆星追蹤儀喔!這沒有眼睛的人造衛星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沒有眼睛的福爾摩沙衛星一號
國家太空中心所研製的福爾摩沙衛星一號,在研發階段時,恆星追蹤儀尚未成為標準元件,而是使用慣性導航系統(inertialnavigationsystems,INS),慣性導航系統所選擇的引導星取決於地球自轉的時間和目標的位置,利用加速計和陀螺儀測量物體的加速度和角速度,估算連續運動物體位置、姿態和速度。
慣性導航系統的優勢在於給定了初始條件後,不需要外部參考外部資訊(例如恆星資料庫),就可確定當前位置、方向及速度,然而,隨著遙測衛星的照相的需求,對於地理位置判斷,姿態控制的精確度已經跟不上任務需求。
因此,後續發展的福爾摩沙二號衛星,便使用了「恆星追蹤儀」,以參考恆星資料庫與相對角度的方法,大幅提高了姿態控制的姿態控制精確度。
當時的「恆星追蹤儀」是外購衛星元件,然而從福爾摩沙八號衛星開始,我國衛星採用自主研發成功的恆星追蹤儀,成為我國衛星姿態控制的標準配備。
恆星追蹤儀的結構
恆星追蹤儀是光學裝置,若使用光電池作為主要偵測器,準確度比較低;偵測器若使用照相機則靈敏度較高,可以獲得相對比較好的解析度;恆星追蹤儀主要的配置包括遮光罩、鏡頭、影像感測器(CCD或CMOS)、驅動控制器、處理器、軟體、電源供應以及介面。
恆星追蹤儀主要配置。
圖/作者提供
目前天文學家已經精確測量了許多恆星位置,並記錄在恆星資料庫中,因此人造衛星可以用來比對恆星資料庫,經由偵測器獲取鏡頭視野中恆星分布的圖像,經由演算法可以測量人造衛星在參考座標中的所在位置,用以確定衛星飛行的方向或姿態。
恆星追蹤儀的發展
恆星追蹤儀經過廿年來的發展,市面上已經出現許多高靈敏度的恆星追蹤儀型號,具有過濾錯誤光源的功能,例如人造衛星表面反射的陽光或人造衛星推進器產生的廢氣羽流,以排除陽光反射或恆星追蹤儀窗口受到污染等干擾。
除了各種誤差源,新型的恆星追蹤儀能修正包括球差、色差,以及低空間頻率、高空間頻率、時間等的各種誤差。
恆星追蹤儀的識別機制
一般恆星追蹤儀的識別算法,主要利用宇宙中共有約57個常用的明亮導航星星;但是,對於更複雜的任務,則需要更多數量的恆星數據庫以確定人造衛星的方向;通常高精度姿態需要數千顆恆星的目錄以確保全天各角落都有足夠星數落在視野內可供辨識,比對並過濾以去除有問題的光點,例如大尺度的星際變化,顏色指數不確定性,或在資料庫中的位置顯示不可靠的情況。
這些類型的恆星目錄經演算法最佳化後,即儲存為衛星上的機載恆星資料庫。
恆星追蹤儀發展恆星識別算法,還要注意很多潛在的混淆源,例如行星,彗星,超新星等相鄰天體;除此之外,太空中鄰近的人造衛星,地球上大城市的燈源或光污染等光點,則需要擴散函數的雙峰特徵加以排除。
商用恆星追蹤儀
近年來商用恆星追蹤儀如雨後春筍,相繼出現在大型航太展;看到了立方衛星的商機,恆星追蹤儀也出現微小化,麻雀雖小卻五臟俱全,誤差精度已表現不俗,可以裝置在衛星上。
上圖是微小型恆星追蹤儀影用在立方衛星上(下圖)。
圖/NASA
國家太空中心恆星追蹤儀研發
近幾年來國際上許多單位相繼投入恆星追蹤儀的研發,包括我國的國家太空中心將恆星追蹤儀列為前瞻關鍵研發項目,並已掌握跨領域整合之關鍵技術,取得不錯的研發成果,國產恆星追蹤儀將會應用在福爾摩沙八號衛星。
參考資料
國家太空中心網站 恆星追蹤儀維基網站NASA網站
發表意見
所有討論
0
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
黃正中
8篇文章
・
6位粉絲
+追蹤
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太空中心研究員。
勿忘對科學研究的熱情,勇敢築夢,實現夢想…...
TRENDING
熱門討論
即時
熱門
雨後天空總是特別清澈,是什麼汙染了我們的天空?科學家化身「空污偵探」,把它們通通寫上名單!
1
14小時前
第三種細胞分裂方式「無合成分裂」背後的發現之旅——《科學月刊》
1
17小時前
不用數學就可以解釋——相對論的著名想像實驗「雙胞胎悖論」
4
3天前
你認為閱讀只需要用眼嗎?先聽懂,才能讀懂!
5
4天前
你認為閱讀只需要用眼嗎?先聽懂,才能讀懂!
5
4天前
運動聽音樂,讓你越動越活躍!
4
2022/08/19
不用數學就可以解釋——相對論的著名想像實驗「雙胞胎悖論」
4
3天前
史上第一個全腦世代!獨立、重視個體性、技能比學位更重要的「Z世代」——《全腦人生》
2
2022/08/24
RELATED
相關文章
宇宙學的最大謎團!有超過90%的世界都是暗物質和暗能量,但,它們究竟是什麼?──《大人的宇宙學教室:透過微中子與重力波解密宇宙起源》
哈伯也懂漂移?3D-DASH:哈伯太空望遠鏡最大的近紅外巡天計畫
看不見的歐若拉——物理學家解釋火星上極光的成因
活躍黑洞的炙熱遺跡:費米泡泡
如果天空少了月亮,地球會怎麼樣?——《有趣的天文學》
繁
简
延伸文章資訊
- 1真的好熱!解讀都市熱島效應 - 台灣光華雜誌
何謂「都市熱島效應」? 熱島效應是世界各大城市共通的區域性氣候異常現象,簡單來說便是,無論何時,都市溫度都比周邊地區異常的高(舉例而言,台北市夏日正午的溫度就比 ...
- 2【當寶島變熱島】高溫會殺人| 專題 - 聯合報
氣象專家彭啟明指出,台北市會這麼熱,除了熱島效應外,盆地效應、太平洋高壓籠罩、溫室效應等因素也有影響。他預測,未來20年內,台北市中午會經常有高達 ...
- 3當寒暑成災(四): 仿海綿絕熱島? - PanSci 泛科學
都市熱島效應除了提高都市的溫度,亦會造成都市地區的局部氣候改變,包含:高溫 ... 成因完全不同的現象,全球暖化是因為人類排放的溫室氣體,導致大氣層的溫室效應使 ...
- 4都市熱島效應之影響及其環境意涵
- 5溫室效應加強「熱島效應」|蘋果新聞網 - 蘋果日報
熱島效應所造成的熱島環流讓城市上空像被扣上大玻璃罩,空氣不流通,污染物積累濃度加重。「溫室效應」也會加強「熱島效應」作用,據科學家研究,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