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登(希臘語:Ντεν或Ντεβέν)為古埃及第一王朝的第四位国王(法老),亦有說他是第一王朝的第五位法老,相当于曼涅托在《埃及史》中所记的乌萨菲(希臘語:Ουσαφάις ... 登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登烏薩菲[1](Ουσαφάις/Ουσαφάιδας)、烏吉姆[2](Udimu)刻有登打擊跪在他面前敵人情景的象牙圖板,現藏於大英博物館古埃及法老統治期33年以上,第一王朝前任傑特繼任阿涅德吉布 法老王名 王位名:卡斯梯ḫ3stj趕走外族/遊牧民族的人[3] 荷魯斯名:荷爾-登ḥr-D[w]n攻擊的荷魯斯[4] 兩女神名:卡斯梯ḫ3stj趕走外族/遊牧民族的人[3] 子女阿涅德吉布母親美麗奈茨[5]葬於阿拜多斯烏姆·卡伯紀念遺址烏姆·卡伯的墓地 登(希臘語:Ντεν或Ντεβέν)為古埃及第一王朝的第四位國王[4](法老[註釋1]),亦有說他是第一王朝的第五位法老[1][6],相當於曼涅托在《埃及史》中所記的烏薩菲(希臘語:Ουσαφάις或Ουσαφάιδας)[1]。

他的母親是王后美麗奈茨,父親可能是國王傑特[7]。

早期的埃及史料記載中提到在他的在位時期,埃及曾與西奈半島的貝都因人發生戰爭。

他是第一位使用「兩地之王」(KingoftheTwoLands)稱號,也是第一位被描繪成戴有「紅白雙冠」的法老[8]。

他在阿拜多斯烏姆·卡伯的陵墓鋪以紅色和黑色的花崗岩,這是埃及人首次使用硬石作為建築材料[9]。

他在位時間甚長,很多宮廷禮儀和王權都是於這段時間建立起來的,其後的法老亦相繼沿用,而且非常重視[10]。

登是埃及第一王朝在位時間最長的法老,也被譽為第一王朝諸王中最傑出者[1]。

目次 1在位時間 2在位事蹟 2.1王銜 2.2征戰 2.3其他 3登的陵墓 4家庭、婚姻與繼承者 5影響與評價 6參見條目 7註釋 8資料來源 9參考書籍 10外部連結 在位時間[編輯] 這塊於登墓出土的黑檀木板大約是公元前3000年的古物,刻有登慶祝賽德節的情景,圖左戴著王冠的正是登。

此黑檀木板現藏於大英博物館。

根據巴勒莫石碑,登在位時間至少「整整32年或有餘」[11],另外,亦有說法指他在任的時間超過50年[12],甚至55至60年[1],他登基時只是一個小孩子,統治者為其母親美麗奈茨(她甚至很可能擔任過法老),直至他成年[13]。

他經歷了兩次賽德節(Sedfestival),意味著他統治埃及的時間最少有33或34年[14]。

登在位時期的事跡擁有較為完備的記錄[14]:他的統治活動記載於編號為5的開羅殘片上,而他晚期的事跡則刻於巴勒莫石碑上[15]。

在位事蹟[編輯] 有關登的考古資料很多,但對他個人的詳情了解很少[1]。

王銜[編輯] 登是第一個使用nj-sw.t-bj.t稱銜的法老,在古埃及研究上一般稱作「樹蜂銜」,具有「上下埃及之王」的意思,[8]「樹蜂銜」中的「樹」其實是指莎草,代表著上埃及,而「蜂」則是指「蜜蜂」,代表著下埃及[8][16]。

儘管傳統上認為於那爾邁在位時,埃及已經統一[註釋2],而登的樹蜂銜確立代表了神聖王權的進一步發展[14]。

登的荷魯斯名為「荷爾-登」,意思是「攻擊的荷魯斯」(Horuswhostrikes)[4],登選擇這名字反映出他致力確立他帝國的疆域[17]。

征戰[編輯] 有大量證據顯示登曾經數次征伐東北部邊疆的民族。

一塊於阿拜多斯出土的象牙圖刻描繪了登用權標頭打擊跪在地上的敵人,而圖刻的象形文字銘文為「第一次打敗東方(人)」,這可能是一次對西奈半島居民或沙漠遊牧民族(貝都因人)的遠征[8]。

而巴勒莫石碑上最少刻有兩段提及登遠征的事蹟:「云契烏敗北」、「破壞烏魯卡」。

前者所指的是住於尼羅河和紅海之間以及西奈半島上的部落,而後者是部落還是城市則未能確認[8];這兩次軍事行動的記載反映出登於在位時期戰事頻繁[18]。

其他[編輯] 巴勒莫石碑上亦有超過70個關於從巴勒斯坦地區進口貨品的記錄,顯示出登在位期間埃及與該地區已有聯繫[17]。

巴勒莫石碑亦記錄了其他重要的事件,在巴勒莫石碑的第3行「x+4」年的關於登的記載有兩種不同的譯文。

布雷斯特德的英文譯文是:「[清查]西、北、東各諾姆[註釋3]的全體人民。

」表示登在其登基第四年所做的人口普查[14]。

但後來俄國學者的俄文譯文為:「用西部、北部和東部的全體臣民充滿(?存疑)各諾姆。

」俄國學者表示,他所提出的譯文完全是假定的,假如俄文譯文符合實際,那麼就表示在登在位期間發生了人民的遷移,尼羅河三角洲的居民(即「賴伊特」臣民)遷移到了另外的一些諾姆,這可能是非常重要的事實[8]。

另外,石碑上還記載了包括在他成為法老的第二十年的時候,對各神龕,以及對阿匹斯的獻祭[17]。

在他管治埃及的時期,瑪芙代特(Mafdet)的女神形象擁有重要地位,有可能在那時成為了王室的守護神。

[17]財富和朝廷官員的重要性都顯著增加,登的大臣海瑪卡(Hemaka)的墓比法老的還要大,所以一直以來被人誤以為是登的墓。

[19]這個位於薩卡拉的墓有很多該段時期的陪葬品,包括鑲花的遊戲碟,以及最早期的莎草紙文獻。

[20]在這個墓以及其他官員墓中的財富反映出登在位時期,國家的確頗為繁榮。

登的陵墓[編輯] 登之墓,圖中可見經修葺後的入口 登的陵墓位於阿拜多斯的烏姆·卡伯,編號為T[21][2],而附近皆為第一王朝時期其他法老的陵墓[19]。

與當地其他各陵墓相比,該墓面積最大,興建最好,而且也是第一個擁有花崗岩階梯的墓,很可能登還在世時,古埃及人將他的墓室作為倉庫,這樣也方便預備登死後的陪葬品[10]。

登墓的另一個特色包括它是第一個以石建成(而非以泥磚建成)的陵墓。

原本在階梯的中途有一扇木門,而在墓室前亦有一道升降閘門,以防止盜墓者進入。

陵墓的地面是以來自亞斯文紅色和黑色的花崗岩鋪設成成,這是第一個以這種硬石作材料的大型建築[22]。

在登的陵墓中找到20件塊以象牙和黑檀木造成的圖板,其中18件是由威廉·馬修·弗林德斯·皮特里於埃米爾·阿美利諾發掘後的殘堆中發發現的[22]。

這些都是最早一批展現出法老頭戴埃及雙冠的,以及作為作為賽德節一部分祭祀石碑的圖板[22]。

該墓共有136名男女奴隸殉葬[10][23]。

這些奴隸被認為是法老的侍臣,可見在第一王朝時期有活人犧牲的習慣,但在第一王朝完結時,此風則不再流行,而是以夏勃梯人形塑像(ushabti,亦作shabti,一種陪葬塑像模型)取代,人們認為這些塑像可侍候在陰間的法老[9]。

家庭、婚姻與繼承者[編輯] 現代學者認為登是傑特的兒子,不過這一觀點僅僅建立在傑特是登的前任這一史實基礎上。

登的母親是傑特的王后美麗奈茨。

登的王后有塞瑪特(德語:Semat)、娜克特奈茨(德語:娜克特奈茨)[24],還有一位可能是卡-奈茨(德語:Qa-Neith),第三位王后是存在爭議的[25][26]。

登的繼承者是其子阿涅德吉布[8]。

影響與評價[編輯] 登是古埃及第一王朝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國王,也被譽為第一王朝最傑出的國王[8]。

登於在位期間戰事頻繁,反映出他是一位雄心勃勃而強有力的統治者[18]。

他在位期間鼓勵藝術和技藝創造,並且發展了埃及的國家行政機構[27]。

在王權統治方面,登最引人注目的措施是他即位後第一次採用了雙重王冠(紅白雙冠)和雙重王銜(樹蜂):「紅白雙冠」象徵著上下埃及「兩個權力的統一」(白冠是上埃及的王冠,紅冠是下埃及的王冠),而樹蜂王銜則意為「他屬於菅茅和蜜蜂」(菅茅即古埃及的蘇特樹或莎草,是上埃及王銜,蜜蜂是下埃及王銜),代表著「上下埃及之王」[18],表示登已經確立了自己在上下埃及兩地的權威,或者至少反映出當時埃及的王權統治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和加強[8]。

但是登對雙冠和雙王銜的使用並不意味著他在位期間已經實現了上下埃及的完全統一,因為無論從考古發掘還是從文獻記載中都無法證實這一點,只能說明第一王朝以降,經過幾代法老的多年征戰、兼併和擴張,到登在位時期已經確立了霸權,而王權的鞏固和加強加速了上下埃及統一的進程[18],一直到第二王朝末期終於實現了上下埃及的完全統一[28]。

登之後,第一王朝進入末期,因為這一時期的文物較為缺乏,文字記載很少,所以歷史模糊不清[18]。

參見條目[編輯] 古埃及 法老 法老列表 埃及第一王朝 古埃及歷史年表 註釋[編輯] ^「法老」本意為宮殿,開始時並未表示對埃及國王的尊稱,一直到新王國第十八王朝時才成為對埃及國王的特定尊稱,相當於中國皇帝的皇上、陛下等尊稱,但史學界一般將古埃及所有的王都統稱為法老。

^現代研究表明,那爾邁統一上下埃及僅僅是開始,上下埃及一直要到第二王朝末期才真正地完全統一。

^諾姆是古埃及的一級行政區,或譯為「州」。

資料來源[編輯] ^1.01.11.21.31.41.5劉文鵬(2000年):《古代埃及史》,107頁,北京:商務印書館。

^2.02.1劉文鵬(2008年):《埃及考古學》,73頁,北京:三聯書店。

^3.03.1HermannSchlögl:DasalteÄgypten.Beck,München2008,ISBN 3-406-48005-5,S.70. ^4.04.14.2Clayton,PeterA.ChronicleofthePharaohs:TheReign-by-ReignRecordoftheRulersandDynastiesofAncientEgypt.p.16.Thames&Hudson.2006.ISBN 0-500-28628-0 ^Merneith ^EgyptHistory-PharaonicDynastyI ^Dodson,AidanandHilton,Dyan.TheCompleteRoyalFamiliesofAncientEgypt.p.44.Thames&Hudson.2004.ISBN 0-500-05128-3 ^8.08.18.28.38.48.58.68.78.8劉文鵬(2000年):《古代埃及史》,108頁,北京:商務印書館。

^9.09.1Shaw,Ian.TheOxfordHistoryofAncientEgypt.p.68.OxfordUniversityPress.2000.ISBN 0-19-280458-8 ^10.010.110.2Adams,BarbaraandCiałowicz,KrzysztofM.ProtodynasticEgypt.p.65.ShireEgyptology.1988.ISBN 0-7478-0357-9 ^TobyWilkinson(2000):RoyalAnnalsofAncientEgypt:ThePalermoStoneandItsAssociatedFragments,p.79,KeganPaulInternational. ^EgyptDen,the4thKingofEgypt's1stDynasty ^Clayton,PeterA.ChronicleofthePharaohs:TheReign-by-ReignRecordoftheRulersandDynastiesofAncientEgypt.p.22-23.Thames&Hudson.2006.ISBN 0-500-28628-0 ^14.014.114.214.3Wilkinson,TobyA.H.EarlyDynasticEgypt.p.63.Routledge,1999.ISBN 0-203-20421-2 ^Wilkinson,TobyA.H.RoyalAnnalsofAncientEgypt.p.258. ^Clayton,PeterA.ChronicleofthePharaohs:TheReign-by-ReignRecordoftheRulersandDynastiesofAncientEgypt.p.23.Thames&Hudson.2006.ISBN 0-500-28628-0 ^17.017.117.217.3Wilkinson,TobyA.H.EarlyDynasticEgypt.p.64.Routledge,1999.ISBN 0-203-20421-2 ^18.018.118.218.318.4令狐若明《埃及学研究——辉煌的古埃及文明》第114页。

^19.019.1Clayton,PeterA.ChronicleofthePharaohs:TheReign-by-ReignRecordoftheRulersandDynastiesofAncientEgypt.p.24.Thames&Hudson.2006.ISBN 0-500-28628-0 ^Wilkinson,TobyA.H.EarlyDynasticEgypt.p.65.Routledge,1999.ISBN 0-203-20421-2 ^TheTombofKingDenatAbydos ^22.022.122.2Shaw,IanandNicholson,Paul.TheDictionaryofAncientEgypt.p.84.HarryN.Abrams,Inc.1995.ISBN 0-8109-9096-2 ^劉文鵬(2008年):《埃及考古學》,74頁,北京:三聯書店。

^SilkeRoth:DieKönigsmütterdesAltenÄgyptenvonderFrühzeitbiszumEndeder12.Dynastie,Wiesbaden2001,S.379ISBN 3447043687 ^W.M.FindersPetrie:TheRoyalTombsoftheEarliestDynasties1901,PartII,London1901,pl.XXVII,123;XXX,123 ^H.M.Stewart:EgyptianStelae,ReliefsandPaintingsfromthePetrieCollection,II,Warminster1979S.4,Nr.11,Tafel1,11ISBN 085668-079-6 ^CAH,vol.I,pt,2,p.26. ^令狐若明《埃及学研究——辉煌的古埃及文明》第115-116页。

參考書籍[編輯] 主要参考资料 ThomasSchneider:LexikonderPharaonen.AlbatrosVerlag,Düsseldorf2002,ISBN 3-491-96053-3,S.109-110. TobyA.H.Wilkinson:EarlyDynasticEgypt.Routledge,London/NewYork1999,ISBN 0-415-18633-1,S.75-78. Dodson,AidanandHilton,Dyan(2004):TheCompleteRoyalFamiliesofAncientEgypt,Thames&Hudson,ISBN 0-500-05128-3. Shaw,Ian(Ed.)(2003):TheOxfordHistoryofAncientEgypt,USA:OxfordUnversityPress,ISBN 978-0-19-280458-7. TobyA.H.Wilkinson(1999):EarlyDynasticEgypt,London/NewYork:Routledge,ISBN 0-415-18633-1. 劉文鵬(2000年):《古代埃及史》,北京:商務印書館ISBN 7-100-02865-5 劉文鵬(2008年):《埃及考古學》,北京:三聯書店ISBN 978-7-108-02842-6 令狐若明(2008年):《埃及学研究——辉煌的古埃及文明》,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ISBN 978-7-5601-3889-3 王衔参考资料 PeterKaplony:InschriftenderägyptischenFrühzeit,Bd.3.Harrassowitz,Wiesbaden1963,ISBN 3-447-00052-X,S.54(202A). W.M.FlindersPetrie:TheRoyalTombsoftheFirstDynastie,Bd.2.London1901,S.7. JürgenvonBeckerath:HandbuchderÄgyptischenKönigsnamen.DeutscherKunstverlag,Berlin,ISBN 3-422-00832-2,S.46und172. 细节参考资料 WalterB.Emery:Ägypten,GeschichteundKulturderFrühzeit,3200-2800v.Chr.München1964,S. 83-90 WernerKaiser:EinKultbezirkdesKönigsDeninSakkara,(Mitteilungend.DeutschenArchäologischenInst.Kairo41).1985,S. 47-60 WolfgangHelck:UntersuchungenzurThinitenzeit.(ÄgyptologischeAbhandlungen,Band45),Harrassowitz,Wiesbaden1987,ISBN 3-447-02677-4,S. 156-162. GerhardGordon:Etudessurl´HorusDenetsontemps.1990 GünterDreyer:Ummel-Qab.NachuntersuchungenimfrühzeitlichenKönigsfriedhof,3./4.Vorbericht,(MitteilungendesDeutschenArchäologischenInstitutsKairo46).1990,S.72-81. GünterDreyer:ZurRekonstruktionderOberbautenderKönigsgraberder1.DynastieinAbydos,(MitteilungendesDeutschenArchäologischenInstutitsKairo47).1991,S.100-104. JürgenvonBeckerath:ChronologiedespharaonischenÄgypten.vonZabern,1997,ISBN 3-8053-2310-7,S. 15,26,39,56,166-169,173-174,176,178,187(unterUsaphais). 外部連結[編輯] (英文)登,埃及第一王朝第四王 登第一王朝出生於:??逝世於:?? 統治者頭銜 前任:父(?)傑特 埃及國王(法老) 繼任:子阿涅德吉布 閱論編古埃及法老(列表) 王朝系譜:4 12 18 19 20 21 25 26 27 31 第三十三王朝世系圖 前王朝時期(前3150年以前)下埃及 胡瑟庫 卡胡 調 哲思 尼赫布 瓦澤奈 梅赫扎林 達布爾-福爾肯 上埃及 蠍子王一世 艾拉-荷爾 卡 蠍子王二世 美尼斯 早王朝時期(前3150年–前2686年)第一王朝 那爾邁 荷爾-阿哈 哲爾 傑特 美麗奈茨♀ 登 阿涅德吉布 瑟莫赫特 卡 斯內弗卡拉 荷魯斯鳥 第二王朝 霍特普塞海姆威 拉內布 尼內特吉 巴 努布涅弗 荷魯斯-薩 溫內格 瓦吉尼斯 塞涅德 伯里布森 塞克赫米布-匹壬馬特 內弗卡拉一世 內弗卡瑟卡 胡吉伐一世 卡塞凱姆威 古王國時期(前2686年–前2181年)第三王朝 內布卡一世 左塞爾 塞漢赫特 薩納赫特 胡吉伐二世 胡尼 第四王朝 斯尼夫魯 胡夫 迪德夫拉 卡夫拉 內布卡二世 孟卡拉 謝普塞斯卡弗 德德夫普塔 第五王朝 烏瑟卡夫 薩胡拉 內弗爾卡拉一世 謝普塞斯卡拉 蘭尼弗雷夫 紐塞拉 門卡霍爾 傑德卡拉 烏尼斯 第六王朝 特提 烏瑟卡拉 佩皮一世 奈姆蒂姆薩夫一世 佩皮二世 奈姆蒂姆薩夫二世 西普塔一世 第一中間時期(前2181年–前2040年)第七王朝和第八王朝 蔓卡拉 內弗爾卡拉二世 內弗爾卡拉三世 吉德卡拉·舍邁 內弗爾卡拉四世 邁倫霍爾 內弗爾卡敏·辛內弗爾卡 尼卡拉 內弗爾卡拉五世 內弗爾卡霍爾 內弗爾卡拉六世 內弗爾卡敏·安努 卡卡拉·伊比 內弗爾考拉 內弗爾卡霍爾·胡威海普 內弗利爾卡拉 瓦吉卡拉 第九王朝和第十王朝 赫提一世 內弗爾卡拉七世 赫提二世 內弗爾卡拉八世 赫提三世 梅利卡拉 中王國時期(前2040年–前1782年)第十一王朝 曼圖霍特普一世 伊里奧特弗一世 伊里奧特弗二世 伊里奧特弗三世 曼圖霍特普二世 曼圖霍特普三世 曼圖霍特普四世 第十二王朝 阿蒙涅姆赫特一世 辛努塞爾特一世 阿蒙涅姆赫特二世 辛努塞爾特二世 辛努塞爾特三世 阿蒙涅姆赫特三世 阿蒙涅姆赫特四世 塞貝克涅弗魯♀ 第二中間時期(前1782年–前1550年)第十三王朝 索貝克霍特普二世 塞蒙卡拉 阿蒙涅姆赫特五世 辛納耶布 塞赫特普拉一世 伊烏夫尼 伊里奧特弗四世 辛內布米烏 塞瓦吉卡拉 內傑米布拉 索貝克霍特普一世 倫塞內布 荷爾 塞傑法卡拉 威格夫 肯傑爾 伊米雷邁沙烏 伊里奧特弗五世 塞特 索貝克霍特普三世 內弗爾霍特普一世 希哈特霍爾 索貝克霍特普四世 索貝克霍特普五世 索貝克霍特普六世 伊比阿烏 美爾奈弗拉·阿依 邁爾赫特普拉-伊尼一世 塞瓦德傑烏 伊內德 霍里 索貝克霍特普七世 邁爾赫特普拉-伊尼二世 曼圖霍特普五世 索克霍特赫 第十四王朝 奈赫西 邁爾傑法拉 第十五王朝 謝希 雅庫布赫 希安 阿波比一世 哈姆迪 第十六王朝 傑胡提 索貝克霍特普八世 內弗爾霍特普三世 曼圖霍特皮 內比利勞一世 內比利勞二世 塞蒙拉 貝比安赫 塞赫姆雷·謝德瓦塞特 杜迪摩斯一世 杜迪摩斯二世 塞姆肯 曼圖霍特普六世 辛努塞爾特四世 佩皮三世 第十七王朝 拉霍特普 索貝克艾姆薩夫一世 索貝克艾姆薩夫二世 伊里奧特弗六世 伊里奧特弗七世 伊里奧特弗八世 陶一世 陶二世 卡摩斯 新王國時期(前1550年–前1070年)第十八王朝 雅赫摩斯一世 阿蒙霍特普一世 圖特摩斯一世 圖特摩斯二世 圖特摩斯三世 哈特謝普蘇特♀ 阿蒙霍特普二世 圖特摩斯四世 阿蒙霍特普三世 埃赫那頓 斯門卡瑞 妮斐妮斐魯阿頓♀ 圖坦卡門 阿伊 霍朗赫布 第十九王朝 拉美西斯一世 塞提一世 拉美西斯二世 麥倫普塔 阿蒙麥西斯 塞提二世 西普塔 塔沃斯塔♀ 第二十王朝 塞特納赫特 拉美西斯三世 拉美西斯四世 拉美西斯五世 拉美西斯六世 拉美西斯七世 拉美西斯八世 拉美西斯九世 拉美西斯十世 拉美西斯十一世 第三中間時期(前1069年–前525年)第二十一王朝 斯門代斯一世 阿蒙涅姆尼蘇 普蘇森尼斯一世 阿蒙涅莫普 奧索爾孔 西阿蒙 普蘇森尼斯二世 第二十二王朝 舍順克一世 奧索爾孔一世 舍順克二世 塔克洛特一世 奧索爾孔二世 舍順克三世 帕米 舍順克五世 奧索爾孔四世 第二十三王朝 哈爾西斯 塔克洛特二世 伊烏普特一世 舍順克六世 奧索爾孔三世 塔克洛特三世 伊烏普特二世 第二十四王朝 特夫納克特 波克霍利斯 第二十五王朝 皮安希 沙巴卡 沙巴塔卡 塔哈爾卡 坦沃塔瑪尼 第二十六王朝 尼科一世 普薩美提克一世 尼科二世 普薩美提克二世 阿普里斯 雅赫摩斯二世 普薩美提克三世 古埃及晚期(前525年–前332年)第二十七王朝 岡比西斯二世 巴爾迪亞 大流士一世 薛西斯一世 阿爾塔薛西斯一世 大流士二世 第二十八王朝 阿米爾塔尼烏斯 第二十九王朝 內菲里帝斯一世 哈科爾 普撒穆提斯 內菲里帝斯二世 第三十王朝 內克塔內布一世 提奧斯 內克塔內布二世 第三十一王朝 阿爾塔薛西斯三世 阿爾塞斯 大流士三世 附:希臘化時代(前332年–30年)第三十二王朝 亞歷山大三世 阿里達烏斯 亞歷山大四世 第三十三王朝 托勒密一世 托勒密二世 托勒密三世 托勒密四世 托勒密五世 托勒密六世 托勒密七世 托勒密八世 托勒密九世 托勒密十世 托勒密十一世 托勒密十二世 貝勒尼基四世♀ 克婁巴特拉七世♀ 托勒密十五世 ♀表示女性君主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登&oldid=68408954」 分類:第一王朝法老隱藏分類:優良條目含有希臘語的條目含有拉丁語的條目頁面同時使用了collapsiblelist的titlestyle的background和text-align含有英語的條目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已展開 已摺疊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已展開 已摺疊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共享資源 其他語言 አማርኛالعربيةمصرىБългарскиCatalàČeštinaЧӑвашлаDeutschΕλληνικάEnglishEsperantoEspañolEuskaraفارسیSuomiFrançaisGalegoHrvatskiMagyarՀայերենBahasaIndonesiaItaliano日本語ქართული한국어RipoarischLietuviųМакедонскиNederlandsNorskbokmålOccitanPolskiPortuguêsРусскийSrpskohrvatski/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සිංහලSlovenčinaSlovenščinaСрпски/srpskiSvenskaதமிழ்ไทยTagalogУкраїнськаTiếngViệtYorùbá粵語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