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相頌--《壇經》 - 人人焦點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壇經》裡面,他多次告誡他的弟子們,要多誦讀《無相頌》,只要如實地根據他的《無相頌》去修行,就能夠明心見性,就能夠開悟。

這裡有個典故:有位禪師專誦《法華 ... 人人焦點 影視 健康 歷史 數碼 遊戲 美食 時尚 旅遊 運動 星座 情感 動漫 科學 寵物 家居 文化 教育 故事 無相頌--《壇經》 2021-12-21思想閣 「善知識。

吾有一《無相頌》,各須誦取,在家、出家但依此修。

若不自修,惟記吾言,亦無有益。

」聽吾頌曰:師復曰:今於大梵寺,說此頓教,普願法界衆生,言下見性成佛。

時韋使君與官僚道俗,聞師所說,無不省悟。

一時作禮,皆歡喜哉,何期嶺南有佛出世。

六祖希望後世弟子得了無上大法的,要與那些「同見同行」的道友們一起「發願行持」頓教法門。

但是,「若不同見同行」,那些認識不一致,又「在別法中」——不是禪宗頓悟法門路上的人,你就不行傳授給他,因爲他們本不相信,願意走三大阿僧祗劫的路,也不會如法修持,反而引起毀謗。

有的人更是一身煩惱,開口閉口撿了不少「煩惱即菩提」的話頭自欺欺人,以盲引盲似禪非禪。

對他們必須與重證悟、重實踐的真正禪宗嚴格區分開來,不能同流合汙,敗壞宗風。

爲了方便聽衆受持,六祖在這裡傳下來一個「無相頌」,並強調說:「各須誦取,在家出家,但依此修。

若不自修,唯記吾言,亦無有益。

」所以,見了正法,一定要身體力行,萬萬不要僅僅停留在口頭上,那就毫無益處,枉自蹉跎了。

這是實踐問題,要把禪宗的見地放在實地的修行活動之中。

從根本上說,就是要緊緊盯著自己的煩惱。

這是修行的起步,煩惱從哪裡來,到哪兒去呢?你就參嘛,有一天把煩惱的根子抓住了,你就開悟了。

爲什麼叫《無相頌》呢?意思是說,頌文所包含的、所要說明的道理是無相的,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是可以體驗的。

所謂的無相,實際上就是指我們每個人本自具足的佛性,不是指別的東西。

所謂《無相頌》,就是講如何發現自己的真心、體驗自己的真心,並且將自己所得的體驗宣示給他人。

禪宗講「教外別傳」,只是說,實際的修證和體驗,既不是語言文字能代替的,也不是語言文字所能傳達的,需要我們自己去親身體會,並不是說要我們離經叛教,不看經書。

事實上,離開了言教,要開悟,沒有大根機的人,幾乎是不可能的。

看看《壇經》就會明白,六祖大師從他悟道到傳法,對言教一直是很重視的。

他開始悟道時,是因爲聽了《金剛經》;到曹溪後,因聽《涅盤經》,乃發「風幡」之驚人議論;後來聽無盡藏比丘尼對他誦念《涅盤經》,遂講解涅盤大旨。

在《壇經》裡面,他多次告誡他的弟子們,要多誦讀《無相頌》,只要如實地根據他的《無相頌》去修行,就能夠明心見性,就能夠開悟。

這裡有個典故:有位禪師專誦《法華經》,久無結果,就去請教慧能大師,六祖就說,你不要執著於《法華經》中某一個具體的名相不放,而要結合自己的心性去體會法意。

那位禪師就說,是不是我以後就不要讀誦《法華經》了呢?於是六祖就很明確地告訴他說,經有何過?過在你自己。

經對你來說沒有任何障道因緣,就看你以一種什麼樣的心態去把握,你還是應當誦讀《法華經》,藉此悟入佛之知見,不過讀的時候要心轉《法華經》,不要被《法華經》轉。

這個過程,實際上就叫做「藉教悟宗」。

藉教悟宗與教外別傳並不矛盾。

宗旨是親證所得,非關文字,故言「教外別傳」;但是要證悟這宗旨,須藉助言教的指導,在言教的導引下去真修實證,沒有言教的指導,就會陷入盲修瞎煉,故言「藉教悟宗」。

「世人若修道,一切盡無妨。

」一個人若真正發心修道,一切處都是道場。

煩惱來了,正好參,業障來了,正好參,報障來了,仍然正好參。

大慧杲對他的學生有段話最好,他說:「茶里飯里,靜時鬧時,公事酬酢時,朋友講習時,妻兒交頭時,無不是用功的好時候。

」既然是道,那就無處不在,無事不在,無時不在。

大慧杲這段話,真是既高妙,又平實,應以此對照,在日用動靜中不鬆手。

「常見自己過,與道即相當。

」能常檢查自己的人,勇於改正錯誤的人,在執著上就輕,反之,執著就重。

不執著,就放得下,能徹底放下,就見性了。

這是修行的重要門徑,一定要知道從這兒下手。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說來容易,真正理解了、實行了的人還是少見啊!佛法就在你的煩惱之中,是離不開你在世間煩惱中的覺悟,你覺悟到世間如幻如化,必然是在世間才能覺悟到,覺悟與世間是不能相離的,沒有世間,你又哪兒去求覺悟呢?哪兒去找菩提呢?要知道,從體上講,菩提和煩惱是沒有兩樣的,千萬不要離開了自己的煩惱去求菩提。

煩惱都不會用,喜怒哀樂都沒有了,你說這象什麼佛!該喜則喜,該怒則怒,喜怒哀樂的本性就是菩提。

佛經上說:「菩薩未成佛時,以菩提爲煩惱,菩薩成佛時,以煩惱爲菩提,何以故?以第一義不二故。

」就是這個意思。

我們說,浪子回頭金不換,沒有回頭時,胡作非爲是張三,回頭後,安分守己、助人爲樂的還是那個張三。

回頭做好事的那個力量,就是他以前幹壞事的那個力量嘛。

所以六祖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千萬不要離開世間,離開自己的煩惱到別處去求什麼法。

你要在世間深情到世間的真相,倒過來世間的一切煩惱都變成了你的妙用,全是菩提了。

如果沒有這些喜怒哀樂,佛又用什麼來給衆生說法呢?用什麼方便來接引衆生呢?《楞嚴經》裡如來問阿難,阿難答不上來,佛馬上就呵斥他。

但佛也是要歡喜的,一時幡然,臉笑開了,眉間毫光就出現了,就給衆生說種種法門。

佛是煩惱學的專家,是煩惱學的大博士,其原因,佛就是從煩惱中鑽出來的,深通煩惱,故能明了一切衆生的煩惱,也才因之建立了種種降伏煩惱、轉煩惱成菩提的法。

趙州和尚說,「衆人被十二時辰使,老僧使得十二時。

」意思就是,衆生都在子丑寅卯十二時辰中被煩惱牽著鼻子走,而這一切都得聽我的使喚。

所以「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走遍天下,哪兒找得到長角的兔子呢?有的人一說修行,總想找個清淨地方,去閉關。

你見那些閉關的有幾個成功的?「不是菩薩不坐山,沒有開悟不閉關。

」閉關是有大本錢才行的。

這些人不懂得佛法在世間,只有在世間才能覺悟的道理,也沒有半點火候,就去閉關,往往煩惱一來,想老婆了,想酒肉了,想朋友了,想熱鬧了,結果是閉不了幾天。

有的人倒有勇氣,強撐著,結果弄出病來。

有些人倒是有「成果」,結果修成了「百不思、百不想」的廢人。

「正見名出世,邪見名世間。

」出世不是躲在山上,不食人間煙火,而是要有正見——有了真正的見地,當下就出世了。

如果見地不正,甚至還有邪知邪見,不論你修什麼法,也不論你躲在哪兒修,都是沒有出離世間。

到了這裡,六祖還怕你在正見上起執著,就進一層開示說:「正邪俱打卻,菩提性宛然。

」要知道,真正見了性,就入了不二法門,那時不但邪見不要,正見也不要。

有的人到這裡害怕了,正見怎麼會不要呢?你若未到這一步,正見當然要,但若真的見了性,恰恰是你自心本性全體現前。

正見是對邪見而言的,正如東方是對西方而言的,沒有東方就沒有西方,邪見一經掃除,正見也就無蹤無影了。

全部《金剛經》講的也是這個理,「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過了河,你還捨不得船嗎?還要把船背在身上行路嗎?真正修道之人,一定先要求解。

求解的目的,是將宇宙人生一切真相確實的了解,不能含糊籠統。

了解得愈真切,我們的分別、執著、妄心才真正能放下,所謂是『歇即菩提』,才能歇下。

否則,在環境中總免不了起心動念。

起心動念之所以不能頓歇,皆由無始劫中的煩惱習氣。

煩惱易斷,習氣難除。

習氣不除,障礙明心見性。

『他非我不非』,把自己的分別、執著、妄想、是非頓息。

要求自己的心像明鏡一樣,古人所謂『胡來現胡,漢來現漢』,胡是外國人,外國人照鏡子,鏡子現外國人的相,中國人照鏡子,鏡子現中國人的相;隨緣現相,沒有執著,沒有分別,這就叫真心用事。

莊子說:『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

』我們若是動了是非嗔惡之心,或者出言批評他人而與人結怨,這個錯誤就太大了。

不但眼前我們與人結怨,而且識心中還種下惡報的種子,這才是真正的過失。

所以說『我非自有過』。

要想令人破迷開悟,當然不是容易事情。

六祖在此告訴我們,要想叫別人斷疑生信,自己一定要『自性現』。

可見,自性現的標準相當之高,也是相當的必要。

因爲,以自他一如的精純心印力用,才能截斷當機的現業流識,這樣才能叫他言下大悟。

『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

無論大小乘佛法,其目的是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離苦得樂是果,而破迷開悟才是它真正的作用。

相關焦點 《心經》、《金剛經》和《壇經》,就這三本書,夠領悟一輩子 我比較貪心,看了三部佛教經典,分別是《心經》、《金剛經》、《壇經》。

《心經》是大乘佛法《般若經》的綱要,短短几百個字把大乘「佛法」的中心思想表述了出來。

佛教思想說萬物是「和合而生」,「緣起性空」,這幾百個字正是在解釋這個「空」。

經中說「五蘊皆空」,「五蘊」指的是「色受想行識」,這裡不展開說,只要我們之所以在「苦海」里,常常感到「煩惱」最根本的原因正是這個。

佛教典籍|《六祖壇經》 《六祖壇經》是中國佛教禪宗典籍。

亦稱《六祖大師法寶壇經》,簡稱《壇經》,是禪宗六祖惠能說,弟子法海集錄的一部經典。

淨慧長老說《無相頌》 作爲中國佛教史上唯一一部被稱爲經的祖師語錄集,《六祖壇經》有著特殊的價值和意義。

今摘錄淨慧長老在第三屆生活禪夏令營上關於「《六祖壇經》與生活禪」的開示,以饗讀者。

淨慧長老|文▲六祖壇經我想推薦大家學習其中的兩首《無相頌》,真是說得好。

我不用講,希望大家回去以後,一定要把下面這首《無相頌》背誦下來。

背誦這首《無相頌》,我們就可以在生活中、修行中來加以運用。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之正本歸源敦煌版 《壇經》問世之後,即有多種本子同時存在,其間雖有詳略之分,但無真僞之別。

自從本世紀初發現了敦煌寫本《壇經》,因共內容與現行幾種版本的《壇經》有不少出入,於是在中外學者間出現了肯定敦煌本《壇經》而否定其他版本《壇經》的傾向。

六祖壇經大結局 關於《六祖壇經》的講解,就到這裡了。

希望大家能夠在《六祖壇經》的文字裡面,真正的領會到禪的用意。

那些文字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也能夠些許的、感同身受的,突然在某一個瞬間把握住某些微妙的東西,這個是有可能的。

在座的所有的人,以及將來有可能看到這些資料、聽到這個錄音的人,都有可能在某一個瞬間突然間把握到、體嘗到那個無法言表的某種微妙的用意。

六祖慧能《無相頌》盡釋無念法門真諦,讀懂做到便能見自性本心 六祖慧能《無相頌》盡釋無念法門真諦,讀懂做到便能見自性本心|文三隻眼讀史六祖慧能大師開示,禪修之人需用般若智心觀照世間一切,使本心內外光明澄徹,認識自己的自性本心;如果認識到自己的本心,就會明了本來無礙的自在解脫;如果得解脫自在,即是進入般若正定中,般若三昧就是對一切諸法無念。

什麼叫「無念」呢?「無念」就是雖知見一切萬法,而心不染著。

二讀《壇經》:不要再猶疑,一切皆心法 剛才,第二次讀完《壇經》。

第一次是在一個早晨,晨跑結束後跑進三里屯三聯書店,偶然發現《壇經》,打開之後,越讀越想讀,蹲在書店裡快速讀了一遍。

享受!這一次,是從圖書館借了書回來,慢慢地、認真地看的,剛剛,讀完第二遍。

《六祖壇經》8句智慧名言,句句入心,讓人醍醐灌頂! 《六祖壇經》,作者六祖慧能。

六祖慧能是唐代人,世稱禪宗六祖,是歷史上有重大影響的佛教高僧之一。

一、不悟,即佛是衆生;一念悟時,衆生是佛。

——《壇經》如果不悟,佛就是衆生;一念悟了,衆生就是佛。

衆生與佛平等無二,只是迷悟不同而已。

迷者爲衆生,悟者爲佛。

【視頻】淨慧長老:略說《六祖壇經無相頌》第一講 《華嚴經》云:「諸供養中,法供養最」,在大家和親朋好友一起歡度新春佳節之時,四祖寺也特意爲大家準備一道「佛法」的盛宴,從今天開始我們將在春節期間陸續向大家推送淨慧長老主講的「略說《六祖壇經無相頌》」視頻。

這一系列講座是淨慧長老在2009年8月14日四祖寺第六屆禪文化夏令營期間爲廣大營員進行的專題講座,總時長約2小時,我們將其共分爲四講。

《六祖壇經》共學記|「禪坐、拜懺、誦經、經文釋義」諸元結合 《六祖壇經》共學記撰文:提舍家裡有《六祖壇經》但是一直沒有讀,因緣不成熟就是這樣:寶山空回。

今年三月因實施居家隔離,五月起道場法師透過網路帶領「線上共學《六祖壇經》」,將「禪坐、拜懺、誦經、經文釋義」幾個元素結合成爲整體的學習,經過每周一次、連續四個月的薰陶之後,每到周日早上十點我都期待參加壇經共學。

透過網路禪坐、拜懺、或聽經聞法的活動或許很多,但是像這樣多元素結合的還沒有見過。

《壇經》簡說 之後,六祖爲避人爭奪衣鉢,在獵人隊中隱藏、保任了十五年,才削髮爲僧,開東山法門,高唱見性成佛的頓悟說,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禪宗思想體系,並發揚光大,歷久不衰。

  六祖的禪法以直指、直示爲特點,把見性,悟性作爲禪的生命。

在《壇經》裡,他強調「惟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若識自心,一悟即至佛地」。

他認爲「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不悟即佛是衆生,一念悟時衆生是佛。

」 【南方日報】中大哲學系教授馮煥珍主講《六祖壇經》:真正的「淨土」不在西方,而是「心淨」 佛教經典浩如煙海,至少有5000多卷,爲什麼《壇經》在中國的漢傳佛教地區可以一經獨尊?這有三個很重要的原因:  第一,《壇經》中國化了。

《壇經》以前的佛教經典嚴格說來屬於印度佛教的經典,而《壇經》則是非常中國化的經典。

佛法:《壇經》能成爲禪宗典籍之王,是因爲對傳統禪學的全面革新 《六祖壇經》被譽爲「禪宗典籍之王」,是中國禪門修行者的無上寶典,古人說「人生最大幸福事,夜半挑燈讀壇經」,可見對其價值與智慧的高度認可,有人甚至認爲其可與《華嚴經》、《法華經》等經中之王相媲美。

要想真正認知《壇經》的價值,首先要從傳統的印度禪說起,禪,是梵語禪那一詞的簡稱,古譯爲思維修、棄惡,新譯爲靜慮、禪定案,是屬於色界的心地定法。

《六祖壇經》|六祖大師開示,何爲「摩訶般若波蜜多」呢? 而《六祖壇經》的出現,在中國佛教史上,是一個變革。

作爲中國第一部白話文,《六祖壇經》的內容,無不讓學佛修行者去關注,六祖大師的解說開示,讓更多人對佛學知識的了解。

就如我們平常稱念的「摩訶般若波羅蜜多」,有多少人知他含義。

這一文,我們就通過六祖壇經,看看六祖慧能大師怎麼開示說法「摩訶般若波羅蜜多」,看是否與我們的了解有什麼不同。

《六祖壇經》禪機解讀|諸佛妙理,非關文字 讀《六祖壇經》禪機|諸佛妙理,非關文字《六祖壇經》有儒士劉志略,禮遇甚厚。

志略有姑爲尼,名無盡藏,常誦《大涅槃經》。

#六祖壇經《六祖壇經》禪機解讀|不求余物,惟求作佛 六祖壇經|涅槃真樂 註:文章僅爲個人讀《六祖壇經》筆記,多有不足之處。

覺悟了《六祖壇經》,你會「摩訶般若波羅蜜」 六祖惠能在《壇經》裡面說:「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

」也就是說,我們本來就擁有大智慧,只是由於受到很多外在條件的影響,導致自己的內心迷失了,所以不能領悟到這一點。

那我們要如何找回迷失的自我呢?有人以爲天天念經就可以了,這明顯著相了。

只有口念是不得道,心行才是正道。

六祖壇經|菩提果自成 註:文章僅爲個人讀《六祖壇經》筆記,多有不足之處。

六祖的故事---《壇經》漫談之二 我們再漫談《六祖壇經》就不再交代這些,這已經提前把六祖的故事都交代了。

我們把大家提的六祖的問題還是有選擇的、由淺入深的答,先答了如西「佛性有常無常」的這些問題,到後面講起來也沒意思了,是吧?由淺入深這樣來選擇,來回答。

《六祖壇經》之無相頌 六祖本是一介平民,目不識丁的樵夫,卻因聽人讀誦《金剛經》中「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開悟,開創了「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頓悟法門。

六祖廣傳禪法,他的言行語錄由弟子整理而成《六祖法寶壇經》,這是中國僧人中唯一一部被稱爲「經」的作品。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