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心見性,可以見如來”出自何處 - 櫻桃知識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明心見性”是禪宗的重要理論,從字面上來說是兩個動賓結構,“明心”,即“使心明”;“見性”是“使性見”,印度佛教經典沒有這個詞,這個詞是集佛、道、儒家理義的中國 ...
首頁>文化>2021-05-2516:02
“明心見性,可以見如來”出自何處
0
明心見性
可以
如來
出自
何處
回覆列表
發表回復
1
老徐談文化
“明心見性,可以見如來”出自《金剛經》
明心見性一詞簡約總括地解釋起來,就是:從究明人們的“心”(本心)的形相與作用,而徹見、領悟、神會生命的根源——“性”(本性)之妙體與真理,以覺醒迷夢,而了生脫死,證大涅槃。
它的意義詳細分析起來,至為深廣,因為它是這一代時教的精髓所在,可以說三藏十二部都是它的註腳。
現在我們只能擇其精要者約略言之。
在未討論明心見性的內容與如何明心見性之前,首先讓我們來把心性的輪廓勾勒一下,以便易於著手分析討論明心見性的意義。
那麼心是什麼?性又是何物呢?原來所謂心者,並不是我們胸膛裡的肉團心,而是我們對境生起來的念頭和思想,佛經稱為六塵緣影,就是色、聲、香、味、觸、法落謝的影子,簡稱曰集起為心。
意思是說,我們本來沒有心——思想和念頭,而是由於有色等境在,才從各別的境緣上領受它的形象,產生認識,分別它的同異,安立名字,發生愛嗔,取捨,造作,才生出種種心念。
這心是和環境集合起來而生出的,不是片面單獨起的,所以稱為集起為心,也就是現代學說所謂“思想是客觀環境的反映。
”要詳細談它的形象和內容,法相宗《成唯識論》說得很清楚,它可以分為八大心王和五十一心所。
這裡為了節省時間和篇幅,不詳細說它了,請讀者自己去研讀《成唯識論》吧。
心既如斯,性又是何物呢?性是生起心的根本,是心的本原。
現代學說認為,它是生起心的能量。
沒有它,對境生不起心來。
我們之所以能對境生心,全是它的作用。
它是無形無相的,所以眼不能見,但它能起種種作用,故確實是有。
古人比為色裡膠青,水中鹽味,雖不可目睹,但事實上確實在起作用,在佛經上它有很多異名,如一真法界、真如、如來藏、佛性、真心、大圓勝慧等等。
只因眾生迷而不覺,不知有此妙體,無始以來,只與生滅和合,變為妄心。
故心性原是一物,如水之與波,不是兩回事。
現在世界得以飛躍前進,全靠自動化,而自動化又靠熱能,無有熱能,即無動力;無有動力,一切都是靜止的,死的。
同樣,我人之所以能思考、工作、創造發明等,也靠體內的動力,而這動力就是性的作用。
所以性雖不能眼見,但確實在起一切作用,猶如電雖不能目見,而一切照明、發動等等都是它在起作用。
佛經內稱性是體,心是用,性是理,心是事。
但宗下常兩者混用,稱心為性,稱性為心,我們只要洞悉它們的底蘊,搞清它們的分野,也就不至為之混淆惑亂了。
2
T深深海底行
樓主您好!
末學以為您這段話有誤解。
淺見如下供參考:
先看這段經文:《金剛經(如理實見分第五)》: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
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
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
首先,您所理解的“見如來”,可能是指:“見到佛的莊嚴報身”: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種隨形好。
可是,上面經文說了:“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
為什麼呢?
因為這裡的“如來”,是指“如來法身”,如來法身無形無色無相,怎麼可能“見”呢?因此說:“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
這樣就知道,這裡的“見如來”是指“見如來法身”:因為如來法身是“非身相”的。
見到這個非身相的如來法身,才是真見如來。
那麼,什麼是“如來法身”呢?我們來看釋迦牟尼佛悟道時說的第一句話:
“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再看《華嚴經》的一段話:
“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
”
綜上可知:如來法身與一切眾生的真心是完全沒有差別的。
只不過其中的淨染有差別,比如墨水與淨水,水性無差別,淨染有差別。
禪宗所說“明心見性”,明心,就是觸證到自己這個無形無色無相的真心,也叫做“如來”“如來法身”“如來智慧德相”等等幾十種稱呼。
見性卻有兩種含義:一是“眼見佛性”;二與“明心”等同。
綜上,明心見性,就等於“見如來法身”,已經是真見如來了。
不必在真見如來之後,還去見虛妄的身相。
所以,您這句話不會有出處,因為已經成為“頭上安頭”。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3
匿名使用者
“明心見性”是中國古漢語的兩個使動賓結構,“明心”,即“使心明”;“見性”是“使性見”,印度佛教經典沒有這個詞,這個詞是集佛、道、儒家理義的中國禪學名詞。
至於“明心見性,可以見如來”。
這話並沒有什麼經典。
“見如來”倒是《金剛經》:可以身相見如來不。
不也。
世尊。
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
4
匿名使用者
“明心見性”是禪宗的重要理論,從字面上來說是兩個動賓結構,“明心”,即“使心明”;“見性”是“使性見”,印度佛教經典沒有這個詞,這個詞是集佛、道、儒家理義的中國禪學名詞。
至於“明心見性,可以見如來”。
這話也沒有什麼經典。
“見如來”乃《金剛經》中有云:”可以身相見如來不。
不也。
世尊。
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
“明心見性,可以見如來”的含義也就是心明性見後可以證悟到如來真實法體。
5
中航救生
六祖惠能為佛教提出重要理論:明心見性,可以見如來
6
龍飛鳳舞
出自夢入神機的龍蛇演義,
“不聞不見覺險而避”跟孫祿堂或者易經有點關係,至於後半句“明心見性可以見如來”應該是夢入神機編的.
跟金剛經有關。
至於對錯就不說了。
7
十色光之歌
臭和尚謬論歪理邪說不是佛說的不要信
8
匿名使用者
見性就是見如來了。
性和如來是一個含義。
9
匿名使用者
這兩句話是《金剛經》所說,也可以說是佛法的根本原則。
意思是:凡是所有一切的相,都要將它當成是虛妄的,只要不去執著它,就會產生智慧。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六根染住了六塵(見了相),而有了觀念、見解、意思。
這些觀念、見解、意思其實都是虛妄不真實。
都是主觀、扭曲的。
因為不同因緣下所見同一種相觀念或見解都屬無常變化。
見相非相、即見如來:當有此境界,能於一切相而不染住則不生無常變化的觀念或見解、即見自性。
凡夫的表現:凡所有相、眼見為實。
明心見性的表現: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見相非相,即見如來。
10
惜惜玖
意思是:一切你所能看見的事物外表,都是虛假,不真實的。
如果能守住本心,在看見這些外表的時候,能夠不被這些外表所迷惑,能夠認識到看到的相並不是真實的相,那麼就能達到如來的境地了。
出自《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來自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教。
因其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在般若系大乘經中可視為一個略本;本經說“無相”而不說“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風。
本經六種譯本中,通常流通的是鳩摩羅什的初譯。
如印順法師所說,此後的五譯是同一唯識系的誦本,比如菩提流支、達摩笈多等,都是依無著、世親的釋本譯出;只有羅什所譯為中觀家(般若系)的誦本。
又如呂澄說,羅什傳龍樹的般若學,所以能“心知其意”;到玄奘新譯般若經,《金剛經》其實已“面目全非”了。
擴充套件資料:
思想重心
一、著重“無相”:
如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
“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
“於一切相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無相”與原始般若的“無受三昧”、“是三昧不可以相得”稱之為“離相門”一樣。
《金剛經》說“無相”而不說“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風。
二、著重“無我”的菩薩行:
如說“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實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
“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
習慣大乘我法二空者,或不解於菩薩行著重“無我”。
而古傳般若即以“無我”悟入實相。
“原始般若”闡明菩薩(我)與般若(法)不可得(空),原理是一樣的。
但《金剛經》不只說“無我”,也說“無法相,亦無非法相”。
三、著重“利他”的菩薩行:
般若的原義,菩薩行重於自行。
《中品般若》的不退菩薩“報得波羅蜜”、“報得五神通”,“成就眾生”,“莊嚴國土”。
《金剛經》著重菩薩“受記”、“度眾生”、“莊嚴國土”,與《中品般若》的重利他行相合。
四、著重佛的體認:
如說“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佛是離一切相的。
“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佛是不能於色聲相中見的。
“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佛是不能從威儀中見的。
如來說法,其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如來無所說”,“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
佛度眾生,其實“實無眾生如來度者”。
如來能知一切眾生心,其實“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
五、佛和法的並重:
早期佛教視舍利塔為佛,從下品到上品般若卻寧取般若經不取舍利塔(重法)。
而《金剛經》是重法又重佛(塔)的(與《法華經》相同),如說:“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
“在在處處若有此經......當知此處則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這與法藏部是非常接近的。
11
shs1號
金剛經第五品的主要中心就是四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
金剛經這段話是站在眾生位上來說的,你要勇於否定眼前的一切相,它都是虛妄不實的,剎那生剎那滅,因為眾生執實有法可得,故佛為了打破我們對"相"執為實有,故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但是我們也要知道一件事,若站在果位上來說,凡所有相,並不是虛妄的,本來末見性時相是虛妄,見性後一切相迴歸為實相,眼前的一朵花它是如實的存在,它離開了有與無相對範疇,此時說它虛妄不對,說它實有也不對。
其實“諸相非相”最佳的註解可以用“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話,就是,諸相它是即色即空,即空即色,有而不礙空,空而不礙有,空有不二,故名為——“諸相非相”,經文雲“若見”,不是有個能見所見,也就是不是用意識所能見,這裡含有證的意思,你必須離開心意識,這時候虛妄相就會迴歸實相,如來智慧德相於此顯現。
故言——“即見如來”
(參考網上)
∧佛像開光前為什麼蒙著臉,運輸佛像的時候為什麼要矇住它的臉∨雅與俗的區別是什麼,俗與雅的聯絡與區別
熱門排行
普洱茶不用紫砂壺來泡而用其他茶具來泡會不會影響普洱茶的品質,口感滋味會欠佳怎麼鋸木頭,怎麼用鋸鋸木頭不偏泰戈爾詩一首少字,泰戈爾的詩短小,完整大智若愚的人有嗎,大智若愚的人一般的表現是個什麼樣子的什麼成語最後是力,什麼成語最後一字是力什麼是真正的藝術家,什麼才叫真正的藝術家?曹操的短歌行當時的情境,曹操《短歌行》的寫作背景是什麼?農曆年月日是什麼星座事業愛情性格方面怎麼樣關於中秋的詩句,關於中秋節的古詩要完整的噬嗑卦詳解,噬嗑卦好嗎,關於噬嗑卦在升學中的解釋。
延伸文章資訊
- 1明心見性
「明心見性」的目的,是為了「見性成佛」。𤊥為了「明」其「真如心」,為了「見」其「佛性」,必須先能「明其妄心, ...
- 2《金剛經》是明心見性,一部重要的寶典 - 每日頭條
- 3《金剛經的研究》三六、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明心見性
《金剛經的研究》三六、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明心見性 轉貼 ... 如照佛教的教理來講,我過去世,一定也讀誦受持《金剛經》,而且將這二句短文 ...
- 4第四十三講 金剛經是明心見性的經-真佛法藏文庫
你們回去也可以唸金剛經。我看到很多人都在唸這一部經。唸這一部經能夠唸到明心見性,那就不得了了,因為這一部經就是禪宗的五祖拿來印證六祖慧能的經典,印證祂是一個 ...
- 5明心見性:六祖壇經法要 - 博客來
書名:明心見性:六祖壇經法要,語言:繁體中文,ISBN:9789571374857,頁數:320,出版社:時報出版,作者:陳琴富,出版日期:2018/07/31,類別:宗教命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