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的美麗境界Wonderful Brain - 精神健康基金會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情緒哪裡來? 情緒的產生和邊緣系統、下視丘、大腦皮質區有密切關係。
... 情緒產生有兩個歷程,一個是沒有被意識到的自動化歷程:由視丘接收到感覺訊息,經由杏仁核傳到下視 ...
喜怒哀懼的人生
情緒是生活的顏料
憤怒使我們漲紅了臉
喜悅使我們眉飛色舞
哀愁使我們哭成了大花臉
讓我們成為百變天王/天后的幕後功臣
就是情緒的化妝師-大腦
喜怒哀懼是常見的四種情緒,它們的存在具有演化的功能和意義,例如:恐懼驅使我們遠離危險、憤怒是面對敵人時的保護色、喜悅能增進人與人間的距離、悲傷能獲得安慰與幫助。
情緒的產生是正常的,我們可以感受情緒,但是不一定要受情緒左右。
思考和判斷讓我們的行為表現更適切,而不是針對當下的情緒直接作反應。
懂得作自己情緒的主人,也是人類的獨特之處!
-------------------------------------------------------------------------------------------------------------
情緒哪裡來?
情緒的產生和邊緣系統、下視丘、大腦皮質區有密切關係。
自動化歷程
情緒產生有兩個歷程,一個是沒有被意識到的自動化歷程:由視丘接收到感覺訊息,經由杏仁核傳到下視丘,啟動自律神經系統(緊急應變)及內分泌系統(長期抗戰)作反應。
意識的歷程
另一個是意識的歷程(使我們能控制情緒的路徑):視丘接收到的感覺訊息,先傳到大腦皮質,再傳到杏仁核,接著傳到下視丘,啟動自律神經系統及內分泌系統作反應,同時把訊息回報給大腦皮質。
大腦皮質的介入,可使我們有意識地調控情緒帶來的自動反應。
-------------------------------------------------------------------------------------------------------------
你瞭解如何控制情緒嗎?(情緒互動機台)
當刺激出現時,情緒的產生是無法避免的,但我們卻可以控制隨之而來的行為表現,換個角度,世界大不同!
下面有三個情境,如果是你,會如何選擇呢?
請你
1.先用直覺快速選擇
2.再經過思考後的模式重新選擇
不同的思考模式和行為反應,可能讓相同的事件造成截然不同的後果喔
被甩失戀
傷心
憤怒
我就是這麼倒楣,一輩子都找不到真正愛我的人...
遇到不適合我的人,再勉強下去也不是辦法,我應該要振
作起來
那個可惡的人,我一定要報復他,不會讓他好過的...
我沒有必要為了一個這麼糟糕的人生氣,我要過的比他更好
考試成績欠佳
難過
害怕
憤怒
算了,反正我是笨,這是天生註定的。
檢討自己考差的結果,重新出發。
慘了!一定會被爸媽罵,趕快把考卷藏起來;以後一定考不
上好學校,放棄好了。
以後可能考不上好學校了,趕緊跟同學請教讀書的方法。
氣死我了,讀到的題目老師都沒出,因為根本沒唸書,所以
總是考不好
為什麼我平時不用功要臨時抱佛腳,應該更努力才對
被朋友誤會
憤怒
難過
枉費我把他當朋友,竟然不信任我,讓我們絕交吧!
不是我的錯,卻被誤會,我應該跟他談談,把話說清楚
沒想到我在他心目中竟然是這種人,算了,就當沒交過這個
朋友
為什麼他會誤會我呢?我一定要找機會跟他解釋清楚
-------------------------------------------------------------------------------------------------------------
若您有任何問題與建議
敬請聯絡我們
如何讓自己息怒?
避免生氣的第一步,就是先察覺自己的憤怒,認清「我現在正在生氣,我生氣的原因是…」。
有些人未察覺自己的憤怒,表現出生氣的行為反應;有些人憤怒的背後其實是害怕、羞愧或難過。
所以,認清自己的情緒除了有助於管控它,也可以釐清生氣的主因,而不至於遷怒他人。
當你要口出惡言或是做出傷人的行為時,不妨先在心裡默唸1~10,讓自己冷靜一下,同時也可以深呼吸,透過肌肉的放鬆減緩憤怒的情緒。
適時的傾聽、同理,及彼此的溝通,也是處理憤怒情緒的良方!
【TOP】
感覺這個世界(視、聽、味、嗅、觸、痛)
感覺是認識世界的開始,透過感覺,我們獲得關於世界的一切資訊。
感覺的產生來自外界的刺激(光線、氣味、聲音等…),當刺激達到一定強度時,感覺器官(眼睛、鼻子、耳朵…)會開始工作,經由神經系統傳送訊息給大腦,大腦於是產生外界事物的映象,也就是所謂的感覺。
潘斐德幻想小人(Penfield’sHomunculus)
身體各部位在大腦身體感覺皮質及運動皮質中所佔的比例,與身體各部位的敏感度成正比。
現在,你知道為什麼手指、臉頰、嘴唇相當敏感,而軀幹、腿相對來說較不敏感了吧!
-------------------------------------------------------------------------------------------------------------
視覺
光線從瞳孔進入,到達視網膜上的感光細胞,感光細胞將光波轉為電波,藉由視神經來傳遞訊息。
視神經經過視交叉將訊息傳到外側膝核(LGN,視丘的一部份),接著再傳到大腦枕葉後方的視覺皮質,視覺皮質又可細分為更小的區域,這些小區域統整景物的形狀、弧度、顏色、及運動狀態等性質,最後讓大腦「看到」這個世界。
-------------------------------------------------------------------------------------------------------------
聽覺
當聲音傳入耳朵,會振動位於中耳的鼓膜,鼓膜配合聲音的高低、大小而振動,經由聽小骨傳遞至內耳的耳蝸(因長得像蝸牛而得名),耳蝸內佈滿著負責接收聲波的聽覺細胞,它們將聲波轉為電波,沿著聽神經傳遞至內側膝核(MGN,視丘的一部份),最後到達大腦顳葉的「聽覺皮質」,使大腦聽到聲音。
-------------------------------------------------------------------------------------------------------------
味覺
舌頭上有很多小小的突起,每一個突起包含了50到100個「味覺細胞」,不同的味覺細胞分別對酸、甜、苦、鹹有不同的敏感程度。
近年科學家更確認了人類的第五種基本味覺-「鮮味」(umami,日語「美味」之意)。
味覺細胞將味道的訊息沿著味覺神經傳遞至視丘,最後到達大腦的味覺皮質,產生味道的感覺。
值得注意的事,辛辣食物引起的刺激感,並不是味覺,而是屬於「痛覺」呢!
舌頭的不同部位對酸、甜、苦、鹹有不同的敏感程度。
舌頭尖端對甜味最敏感,舌頭兩側對鹹味和酸味最敏感,舌頭後方對苦味最敏感。
-------------------------------------------------------------------------------------------------------------
嗅覺
空氣中隨時漂浮著不同的分子,某些分子可揮發且溶於水,稱為「氣味分子」。
氣味分子藉由呼吸及擴散作用進入鼻子,鼻孔深處的黏膜能吸附及溶解這些氣味分子,不同的氣味分子會讓不同的嗅覺細胞產生反應,將氣味的訊息傳遞至「嗅球」,嗅球將分析後的訊息,經由嗅神經傳遞至大腦的「嗅覺皮質」(於顳葉內側)。
嗅覺皮質除了告訴我們聞到什麼氣味之外,還能分析氣味分子的濃度,來調節我們的呼吸。
想想看,我們是不是常在氣味很淡的時候會大口吸氣,而在氣味很濃的時候會小口吸氣呢?
嗅覺細胞將氣味訊息傳遞至嗅球,不需經過視丘即可將訊息傳遞至大腦的嗅覺皮質。
-------------------------------------------------------------------------------------------------------------
觸覺
身體佈滿許多能偵測不同感覺(例如:撫摸、擠壓、溫度變化…)的細胞,稱為「感覺受器」。
感覺受器接受外界刺激,由感覺神經傳遞訊息,經過脊髓、視丘,最後到達大腦的身體感覺皮質。
來自身體不同部位的訊息,會送到大腦身體感覺皮質上的不同區域,使大腦可以知道是身體的哪個部位接受刺激。
-------------------------------------------------------------------------------------------------------------
痛覺
千萬不要小看疼痛!疼痛可以讓人趨吉避凶,提醒我們觀察環境變化以作出適當反應。
疼痛感覺的產生有「痛」的訊息及「苦」的情緒感受兩種途徑。
痛的訊息傳遞路徑與觸覺相似,當痛覺受器接受到傷害性刺激時,訊息會經由脊髓、視丘,最後傳遞至大腦的身體感覺皮質,使大腦知道是身體哪個部位感到疼痛。
而苦的路徑相當複雜,下視丘、扣帶迴等邊緣系統及額葉的認知判斷,與意識到苦的情緒感受有關。
-------------------------------------------------------------------------------------------------------------
若您有任何問題與建議
敬請聯絡我們
動作的產生
一些獨立精巧、需要意識介入的動作,是由大腦「運動皮質」所負責的。
運動皮質的不同位置分別控制身體的不同部位。
當我們想作某個動作時,大腦運動皮質會發出訊號,經過橋腦、延腦至脊髓,傳達動作的命令給身體適當部位的肌肉細胞,作出我們想作的動作。
(例如下圖中拿起蘋果)
額葉策劃並下達拿蘋果的指令,將指令傳到控制手部位置的大腦運動皮質
大腦運動皮質發出命令,經由脊髓傳達至手部肌肉
手部動作進行中,隨時會經由手部的本體感覺及視覺等作用,回饋給大腦修正手部動作
當手碰到蘋果,感覺訊息經由脊髓再傳達至大腦,由相關的大腦部位來啟動拿蘋果的動作
正確的拿起蘋果
【TOP】
你在看我嗎-注意力
想像注意力是一個可調焦的手電筒,光線聚焦時可以看清楚一個東西;光線發散時可以同時看到許多東西,但相對而言較模糊。
注意力的表現形式,常見的有下列幾種:
1.選擇注意力→注意看黑板!
2.分散注意力→邊上課邊偷看漫畫!
3.持續注意力→聽了兩小時的演講,屁股已經坐不住了!
4.注意力的轉移→專心寫完功課後,開心地跑去看電視!
注意力的表現形式受許多腦部區域交織作用所影響,主要包含的腦區有額葉、頂葉,和扣帶迴等!
-------------------------------------------------------------------------------------------------------------
家有過動兒
注意力缺失/過動疾患(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disorder)俗稱過動兒,因為腦中掌管注意力、控制力、和综合訊息的皮質區沒辦法好好運作,使他們無法維持注意力太久,容易分心、衝動、好像有用不完的能量、沒聽清楚問題就回答。
除了尋求專業協助外,父母、老師,及班上同學可以一起營造一個適合這些孩子的環境,例如:為他們安排適當的學習及工作計劃,經常變換作業材料和形式,指派簡單、具體的任務,當表現良好時立即給予獎勵和回饋,並提供短暫的休息時間。
-------------------------------------------------------------------------------------------------------------
書讀到哪裡去-學習
學習與記憶密不可分。
學習的過程中,腦中的神經元會經過一連串的變化。
例如:學習認識蘋果時,會激發腦中某一組神經元,若你重複接觸到蘋果的訊息時,這一組神經元會不斷地同時被激發,經過長期增益效應(long-termpotentiation,LTP),神經元之間彼此的聯繫就變得緊密。
下次只要再出現部分線索,就可以激發同一組神經元,如此你就會想到蘋果了。
-------------------------------------------------------------------------------------------------------------
學習的「少量多餐」道理
你常在考試前一天熬夜趕工、臨時抱佛腳嗎?告訴你,分散學習的效果大於集中學習的效果喔!科學家發現,如果要反覆學習一些項目,將學習的次數分散在幾天的效果,會大於集中在一天之內唸完的效果,這稱為間隔效果(spacingeffect),是當學習的情境變化較多,就有較多線索可以幫助回憶。
-------------------------------------------------------------------------------------------------------------
記憶的寶藏
當我們要記一樣東西時,腦中會進行三個步驟:登錄(encoding),儲存(store),最後要順利地提取(retrieval),才能說是「記得」。
這必須仰賴大腦許多區域通力合作(如下圖所示)。
邊緣系統中的海馬迴,與新學習事物的固化(consolidation)有關,幫助我們把記憶長久留存下來。
記憶不只是一個知識的儲存庫而已,它是一個有組織的推論系統,在需要時提供我們相關的知識;並將新知識和過去知識做結合,幫助我們理解新知識。
我們可以藉由主動去處理、了解訊息的意義來增強記憶。
-------------------------------------------------------------------------------------------------------------
人體裡的超級電腦
小時候第一次嚐到棒棒糖的甜美滋味、課本上的歷史年表、蛙式游泳的標準動作,等等都是記憶……,人的大腦就像無盡的寶庫,裝載著千千萬萬個記憶拼圖。
記憶依照對記憶內容與習得過程的覺知程度可以分為外顯與內隱式記憶:
1)外顯記憶(explicitmemory)
「外顯記憶」為個人過去經歷的事件或一般知識。
例如,回想上次與家人出遊,你的腦中同時浮現優美的湖光山色、鳥語花香、談天說笑的內容,各種感官蒐集而來的訊息,經過消化吸收,成為一則「事件記憶(episodicmemory)」。
另外,書本上學習到的知識則構成「語意記憶(semanticmemory)」,「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人在腦中儲存了許多內容,因而可以隨時提取語意記憶,展現自己的博學多聞!
2)內隱記憶(implicitmemory)
「內隱記憶」就是程序記憶,即日常生活中學習而來的各種技能。
譬如,學會騎腳踏車,即便隔了很長一段時間,也不會忘記騎車技術,而能自動化運作。
依照資料處理方式與儲存的久暫可以分為工作記憶、短期記憶與長期記憶在大腦部位各有不同的主要負責部位(見附圖)。
工作記憶(workingmemory)
你是不是也曾聽到一串電話號碼之後,不停地在心中覆誦,深怕自己下一秒鐘就遺忘?任何時刻,大腦的「工作記憶」就如電腦的中央處理器,不斷處理與協調這些「線上」訊息。
工作記憶容量有限,通常只能暫存約七個可辨認的項目,未經覆誦的訊息大約只能維持20至30秒的時間。
圖:想像頭腦就像一部電腦,前額葉主掌中央執行功能,感官接收訊息,則如鍵盤、滑鼠的輸入,腦中部位各司其職、互相合作,進行精密的認知運作。
大腦記憶系統
電腦記憶體
[前額葉]中央執行系統
中央處理器
[前額葉]工作記憶
快取記憶體
[內側顳葉]事件記憶、短期記憶
隨機記憶體
[知覺特性相關大腦皮質]
語意記憶、自傳式記憶
硬碟等長期儲存裝置
[視網膜、耳蝸、鼻嗅細胞、味蕾、皮膚、關節、內臟感覺受體]視覺、聽覺、多重感覺等輸入模式
鍵盤、滑鼠、掃描器等輸入裝置
強健記憶力,就從現在開始!
年紀大的人處理訊息的速度與能量下降,但對於已經學會的事,記憶表現可不遜於年輕人。
因此,我們常發現年長的阿公阿嬤可能不記得自己把鑰匙擺在哪裡,說起童年往事,卻能娓娓道來,講得活靈活現。
年齡增長導致的記憶衰退,主要來自執行功能,尤其與工作記憶或注意力系統速度與容量的退化有關。
研究證據顯示,血管危險因子可能加重認知和記憶功能的退化,例如,高血壓、第二型糖尿病、高膽固醇等等。
從年輕開始便注意控制血管危險因子,避免頭部外傷,注重均衡的飲食等等,對於年長時的記憶和認知功能具有保護作用。
營造健康生活,從現在開始絕不嫌早!
-------------------------------------------------------------------------------------------------------------
聽大腦說話-語言
大部分人的語言能力主要由左半腦負責。
語言產生和布氏區(Broca’sarea)有關,語言理解和威氏區(Wernicke’sarea)有關,這兩個區域之間藉由弓形束(arcuatefasciculus)獲得聯繫。
語言學習具有關鍵期,但學習第二語言並非越早越好!語言學習佔用大腦資源和時間,除非在兩種語言都有豐富學習機會的雙語環境下,否則應該到認知功能與大腦發展差不多後(大約青春期),懂得運用學習的策略和技巧再來學第二語言會更恰當!
-------------------------------------------------------------------------------------------------------------
音樂家的大腦
音樂神童莫札特的大腦有什麼不同?從小學習音樂,真的會形塑腦部構造嗎?
演奏樂器及演唱歌曲時,腦中各感覺區與運動區之間必須密切合作。
科學家利用功能性磁振造影(functionalMRI)研究發現,演奏家的腦確實不同於一般人──小孩如果在七歲前接受雙手動作精密協調的樂器演奏訓練,連繫大腦左右半球皮質的胼胝體(corpuscallosum)前方部位比一般人更加厚實。
此外,長時間練習鋼琴會讓腦中的手部運動區擴大,該區神經元之間的連結變強,運作效率也會提高。
在音樂家的腦中,聽覺區與運動區之間彼此影響、緊密相連,演奏時一方面要動手指,另一方面也要聆聽自己彈出來的聲音,如果聽起來不順耳,就得調整手部動作,長久下來,造就了腦中聽覺迴路與運動迴路的緊密連結。
除了額葉運動區與顳葉聽覺區,頂葉也在音樂演奏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頂葉前區的初級體感覺皮質(primarysomatosensorycortex)對應各手指的感覺,後區的功能則包括:空間訊息處理、工作記憶、注意力,以及對於視覺、聽覺、觸覺、運動訊息的整合或轉譯。
音樂家與田徑選手不同,練琴絕非為了鍛練出強壯的肌肉,而是希望經由練琴造成腦中神經迴路的改變,讓精密動作得以表達音樂的意境。
為了加強學習效果,有些鋼琴教師會建議學生,除了乖乖坐在鋼琴前練習之外,心像練習(mentalpractice)的效果也相當不錯,也就是在沒有手指動作的情況下專心想像演奏,此時額葉的前運動區(premotorarea)會活化。
由此可見,手指的動作執行只是音樂演奏的一環,大腦前運動區的計畫與調控,才是運籌帷幄的所在。
-------------------------------------------------------------------------------------------------------------
跳脫限制的框架-思考與問題解決
當我們解決問題時,例如:寫數學應用題、煩惱要送同學什麼生日禮物、建築師設計房子等,會動用到腦中好幾個部份,其中,計畫、目標設置、推理、創意的部份和額葉最有關係。
解決問題前,應先思考問題的性質,計畫如何執行的步驟,將目標拆成階段性的小目標再逐步完成。
成功可是1%的天才加上99%的努力呢!
-------------------------------------------------------------------------------------------------------------
若您有任何問題與建議
敬請聯絡我們
跳脫限制的框架-創造力與觀察力
發現、發明與創造
「發現」是東西已經存在,例如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新大陸並不因為哥倫布而存在,哥倫布的偉大是在那個時代,他有勇氣航向「未知」,從而到達了別人所未去過的地方。
「發明」是東西並不存在,因為有觀察力好,思想敏銳的科學家,看到了別人沒有看到的東西,想到了別人沒有想到的用途,而使東西出現,例如愛迪生發明電燈炮。
「發明」在原創性上的層次比「發現」高,因為「發明」所需要的原料已事先存在,但它的組合卻是非常的原創性。
「創造」是屬於最高層次的原創性,它帶有濃厚的個人色彩,沒有這個人就沒有這個東西,例如世界上如果沒有畢卡索這個人就不可能有畢卡索的畫,這種創造力是有獨特性的,沒有人可以取代的。
「創作」(藝術人文的創造力)與「發明」(科學上的創造力)都需要一個基本的能力就是「觀察力」,但是在科學上,除了觀察力還要有正確去解釋這個觀察到現象的能力。
這就需要邏輯推理能力和背景知識。
創造力的大腦神經機制
在心理學上對創造力的定義是「從兩個不同的東西找出第三個新的用途」,此定義在神經學上的解釋是「兩個神經迴路連到了一起,激發了第三個神經迴路」。
我們的大腦在出生時約有十兆個神經元,其實是比我們需要的多,因為腦用了它重量十倍的能源(大腦佔體重的2%,但是用掉20%的能源),所以人在出生後就開始把不需要用到的神經元修剪掉,以節省能源。
我們的每一個神經元可以與別的神經元有一千個以上的連接,因此大腦就像國際性大企業的電話總機一樣,是個非常繁忙的網路。
這個網路連接的有效性就決定了我們的智慧,所以要有「創造力」必須要有四通八達密切連接的神經網路,才能引發別的神經迴路活化,這樣下來,神經網路越密的人,他的點子就越多,他的「創造力」也越強了。
【TOP】
用腦體驗世界-精神功能ABCExperiencingtheWorldwiththeBrain-MentalFunctionABC
Copyright
©MentalHealthFoundation.AllRightsReserved. .
延伸文章資訊
- 1人的情緒面-大腦的角色
往往受到情緒的影響。因此,人類的反應和行為,通常是非理性的。相反. 地,笛卡兒認為,身體的反應和運作,有如牆壁上時鐘的機械作用,只有處. 在腦中心的松果體的靈魂 ...
- 2腦才是喜怒哀樂的總指揮 - 康健雜誌
下視丘也會促進內分泌系統運作,讓身體應付情緒變化與壓力。 ... 當杏仁核判斷喜怒哀樂等情緒時,這些情緒會經由神經傳導物質傳送到大腦皮質。
- 3掌握您的情緒:情緒類型背後的科學 - Ask The Scientists
大腦是一個強大的多功能器官。它有很多工作同時要做,因為它是您身體的指揮中心。每個區域都有專門的腦細胞(神經元) ...
- 4情緒與腦
情緒、感覺或任何的心靈活動是如何在大腦中運作. 呢?讓我們先來認識一下大腦的構造。人的大腦包含了. 約一百億到一兆個神經元。當人思考、感覺和行動時,.
- 5腦的美麗境界Wonderful Brain - 精神健康基金會
情緒哪裡來? 情緒的產生和邊緣系統、下視丘、大腦皮質區有密切關係。 ... 情緒產生有兩個歷程,一個是沒有被意識到的自動化歷程:由視丘接收到感覺訊息,經由杏仁核傳到下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