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楞伽》《楞嚴》《壇經》看漸修頓悟的意涵 - 佛門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或者說,「漸」是量的累積,「頓」是質的飛躍。
如此,「漸修頓悟」就是經過一段長時間循序漸進的修行後,藉著機緣,在瞬間飛渡重關,幡然了悟。
主頁
明覺專稿
聞法趣入
思惟諸法
修行處處
文化薈萃
人間關懷
和敬社會
素善人生
明覺長文
明覺電子季刊
時事脈搏
專題網站
明覺學佛
觀音專輯
淨土專輯
veggie365
活一番
拾方視角
拾方藝廊
藝術當下
活動消息
佛門淘寶
十方影音
精彩音頻
動感影頻
護持我們
關於我們
Menu
主頁
明覺專稿
聞法趣入
思惟諸法
修行處處
文化薈萃
人間關懷
和敬社會
素善人生
明覺長文
明覺電子季刊
時事脈搏
專題網站
明覺學佛
觀音專輯
淨土專輯
veggie365
活一番
拾方視角
拾方藝廊
藝術當下
活動消息
佛門淘寶
十方影音
精彩音頻
動感影頻
護持我們
關於我們
BuddhistdoorGlobal
主頁
明覺專稿
所有明覺文章
聞法趣入
思惟諸法
修行處處
文化薈萃
人間關懷
和敬社會
素善人生
明覺長文
明覺電子季刊
明覺作者
時事脈搏
專題網站
明覺學佛
觀音專輯
淨土專輯
veggie365
活一番
拾方視角
拾方藝廊
藝術當下
活動消息
佛門淘寶
十方影音
精彩音頻
動感影頻
護持我們
訂閱通訊
關於我們
BuddhistdoorGlobal
BuddhistdoorEspañol
Menu
主頁
明覺專稿
所有明覺文章
聞法趣入
思惟諸法
修行處處
文化薈萃
人間關懷
和敬社會
素善人生
明覺長文
明覺電子季刊
明覺作者
時事脈搏
專題網站
明覺學佛
觀音專輯
淨土專輯
veggie365
活一番
拾方視角
拾方藝廊
藝術當下
活動消息
佛門淘寶
十方影音
精彩音頻
動感影頻
護持我們
訂閱通訊
關於我們
BuddhistdoorGlobal
BuddhistdoorEspañol
Search
Close
從《楞伽》《楞嚴》《壇經》看漸修頓悟的意涵
文:
蔣錦兆
圖:Pixabay
2022-01-14
Shareonfacebook
Shareontwitter
Shareonlinkedin
Shareonwhatsapp
Shareontelegram
Shareonemail
緣起與大意
佛教義理中的頓漸是一項複雜的議題,涵蓋了頓漸二教,其中更涉及判教,形成不同宗派中的不同理論。
本文將避開複雜的議題,只從眾多的頓漸理論中選取「漸修頓悟」一門,再從幾部佛經中梳理「理可頓悟,事須漸修」的基本義理,管窺頓漸意涵。
漸修頓悟要義
先說頓漸。
「漸」就是循序漸進,經歷長時間的磨練而後到抵達目的地。
「頓」就是不假次第,瞬間即至。
或者說,「漸」是量的累積,「頓」是質的飛躍。
如此,「漸修頓悟」就是經過一段長時間循序漸進的修行後,藉著機緣,在瞬間飛渡重關,幡然了悟。
此中有四重意義。
其一,修行是漸進,並非一蹴而就,故說是「漸修」。
其二,修行是不斷除污去垢的過程,是漸,沒有奇蹟。
其三,修行是從迷到悟的過程,而凡夫多在迷中,故須積極修行。
其四,悟只需刹那,故名「頓悟」,但要藉機緣到達之前不斷的勤修作為根基。
這裏也有兩個重點。
其一是頓的絕對意義。
驟眼看來,漸與頓好像只是在時間上的相對二法,或許只是長短有點大差異而已。
而畢竟時間只是一個分位假法[1],於是由此推論,漸與頓只是相待而非絕對。
但其實不盡然,因為頓有一時頓現的意義。
《楞伽經》有說:「譬如明鏡,頓現一切無相色像」。
這就好比明鏡顯現色像一樣,是一時顯現(即一剎那間的事),所以有其絕對的意義。
其二是兩者的循環關係。
漸與頓兩者並非只是純粹一先一後,反而是一種循環。
即因修而悟,繼而生信,再持續起行而修。
此後又因修後有證悟,於是二者來回往復,乃至悟入佛境。
《楞伽經》的「漸淨非頓」
先從《楞伽經》談「漸修頓悟」的意義。
《楞伽經》〈卷一〉中有這麼一段:「此時大慧菩薩為淨除自心現流一事問佛說:『清除眾生心中的自心現流,是頓呢?還是漸的呢?』佛答大慧菩薩說:『是漸淨非頓。
這正如庵摩羅果一樣,是逐漸成熟的,不是一下子成熟的;⋯⋯又譬如陶工製作陶器一般,要經過多個工序才能完成;⋯⋯又例如大地萬物的生長,也不是一下子便全部長出來;⋯⋯再譬如學習音樂書畫等藝術,需長期工夫的積累才能學有所成。
如來淨除人們的自心現流也是這樣。
要持續不斷地一步步地去除,不是一下子便能完成的。
』」[2]這裏所說的「自心現流」是指佛在《楞伽經》上文提到的「諸識有二種生」中的「流注生滅」[3],即第八識中的非常潛在、細微不覺但又涓涓流注、念念相續的不斷無明。
要去除這種無明,需要的是「漸淨非頓」。
佛在這裏語重心長的舉了四個例子,分別是:在農耕上需要深耕細作、精心打理而後成熟的庵摩羅果;在工藝上需要心機細巧、步步精練而後成型的陶器製作;在大地上要經過長年累月、不斷物種更替後才能形成的世間萬物;以及在修養上需要屢下苦功、勤作修練而後成功的音樂、書畫種種藝術造詣等等,都需要長時間的耕耘磨練而後才能夠成功。
佛在這裏再三強調,要去除眾生中的自心現流也是如此,是需要時間,「漸淨非頓」,不能一蹴而就。
這裏值得注意的是佛在這段說話中,共提了五次「漸淨非頓」,意義是明顯不過的,就是希望屏除眾生在修行上以為有捷徑的誤區,說明修行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需要一步一步的深耕細作,最後成就大業。
不過佛也緊接著解釋,過程中並非沒有頓的境界。
那是在修行過程中的幡然了悟,是刹那間的事情,所以說是「譬如明鏡,頓現一切無相色像」[4],這就好比明鏡顯像,是一時頓現的,無分先後的。
但重要的是,這種悟中的頓,與修的漸是絕不可混為一談。
《楞嚴經》的「理則頓悟,事非頓除」
次說《楞嚴經》中有關「漸修頓悟」的經文。
佛在《楞嚴經》末段〈卷九〉到〈卷十〉中開示了有關修行止觀(不是普通的止觀,而是甚深的禪定)時,從色陰盡、受陰盡、想陰盡、行陰盡,乃至識陰盡中,次第經歷修習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五十種陰魔境界後,阿難便請示佛關於破除這五陰境界帶來的困惑,是一併消除的呢?還是一個一個地漸次消除呢?佛作了如此的回應:「這五陰的本元本來是重疊生起的。
生起的時候從識開始,滅除的時候却是從色陰開始。
於理上是頓悟,因能乘著開悟之力,便可把五重妄想一併消除。
然則於事(修行)方面却並非頓時去除,必須次第修持,以逐步去除。
我在前些時候便已在天神華巾六結喻時解釋過,六結(代表六根)因結不同時,故解亦須以次第。
當時已說得很清楚了吧,何以如今又有如此一問呢?」[5]
佛在此章節中不厭其繁地先後用了很大的篇幅,次第說明了在修止觀時,從色陰盡、受陰盡、想陰盡、行陰盡,乃至識陰盡,然後能於此入「菩薩金剛乾慧圓明精心」境界[6]。
且每修一陰時皆有十種魔境之可能,如是五陰便共計有五十種魔境。
而且修習時,是順序從色、受、想、行、識五種次第而行。
這種漸次是十分清楚明了的。
所以佛是說「事非頓除」。
但開悟則有不同,因為藉著深厚的開悟之力,可把五陰妄想一併去除(理則頓悟)。
然則於此佛亦一再責難為甚麼要多此一問,因為前些時候在〈卷五〉中天神華巾六結喻[7]的時候,已經解釋得很清楚了。
六結因結不同時,故解亦需依次第。
故而「漸修頓悟」的意義於此便最明顯不過了。
六祖說頓漸
最後說到《六祖壇經》有關「頓漸」的經文。
六祖在《壇經》中談到頓漸時,在〈頓漸第八〉中說過:「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種,見有遲疾。
何名頓漸?法無頓漸,人有利鈍,故名『頓漸』。
」而六祖在〈般若第二〉的〈無相頌〉中亦有如此一句:「法即無頓漸,迷悟有遲疾。
」從這兩段都可以見到六祖談到頓漸時都有十分一致的看法,就是說我們所理解的頓漸,背後的主因其實是行者的根器有利鈍,而不是法本身的頓漸。
因為根器有利鈍,所以修行的時候會有遲疾,於是總的看起來便有頓漸的分別了。
可以這麼說,人們都普遍以為,禪宗是最講究頓悟的,尤其六祖所開創的禪法,以「明心見性,頓悟成佛」為特點,故稱為「南宗頓教」。
而其中著名的一句,「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8]最令人嚮往。
人們都以為禪宗講究的心法,最能令心扉大開,飛渡重關,直接了悟,且一悟即直達佛境,還有甚麼比這樣更能令人嚮往的呢?的確,六祖所開創的「南宗頓教」,絕對是講求頓悟的,而由此承傳的五家七宗,都是講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及「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所以都是講求直接了悟的,只是施設不同,接引學人方法有所區別而已。
但如對照以上《壇經》中所引述六祖對頓漸的看法後,便可看到六祖所說的頓悟禪法,其實主要是對利根人說的。
但當然,話也得說回來,利鈍其實也只是相對的,只要努力修行,鈍的也總可以成為利的。
況且人的根性,也不全是利,或全是鈍的,總是利鈍相交,彼中有此。
所以行者如能一路精進修行(漸修),得遇善知識的適當指引,因勢利導,便有直接了悟的機緣(頓悟)。
以下所引的《壇經》經文中可見這種「漸修頓悟」的例子。
《壇經》中的「漸修頓悟」例子
《壇經》〈疑問第三〉中談到修淨土時,六祖說:「今勸善知識,先除十惡,即行十萬(里);後除八邪,乃過八千(里)。
念念見性,常行平直,到如彈指,便睹彌陀。
」又說:「若悟無生頓法,見西方只在剎那,不悟,念佛求生,路遙如何得達?」這便是「漸修頓悟」與迷誤遲疾的最好寫照。
另一個很有代表性的例子是《壇經》〈機緣第七〉中關於僧人法達的公案。
這公案的大概如下。
六祖門下有一名僧人法達法師,七歲出家。
有一天來朝六祖,但行禮時頭不著地。
六祖看在心裏便問:「何以行禮頭不著地,汝必有心事,說來聽聽」。
法達法師便答,已誦《法華經》三千遍。
六祖當下明白便道:「如果你念了一萬遍而能理解經意,那你就不會起慢心。
但如今你只誦了三千遍,便自負成這樣子,實是不當。
」法達法師當下即悔,便道:「弟子自當謙虚一點。
不過,弟子雖常誦《法華經》,但未得其意,且心中常有疑,希望和尚開解。
」六祖便囑法達法師誦出經文一段以便解說,當誦至〈譬喻品〉時,六祖便說可以了,並開始解釋道:「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
所謂『大事』者,即佛的知見也[9]。
世人往往外著於相,內著於空,故當下迷妄。
但如能於相離相,於空離空,即是內外不著,便能悟得本來真性,而得佛之知見。
但若然以為佛所言開示悟入之所指,只是佛自己的知見,與我輩無關,便完全錯解經意了。
⋯⋯你當確信佛之知見者,只汝自心,更無別佛。
⋯⋯莫向外求,(實)與佛無二,故云開佛知見。
」法達法師心中仍有疑問,便說:「如此說來,得解經意,那就再不需誦經了嗎?」六祖正之曰:「誦經有甚麼過錯呢?⋯⋯重點是要口誦心行,即能轉經;但如果光是口誦而心不行,那只是被所經轉了。
」法達法師當下大徹大悟,不禁悲泣道:「對了,(我往昔雖誦經千遍),但一直沒真正了解經意,所以只是為經所轉。
如今明白體悟自性本身,便是開佛之知見了。
」
這裏可以看到口誦心行實是這公案的重心。
法達法師如果沒有口誦三千遍《法華經》的功德(漸修),那就沒有此刻因六祖訓示後而得的了悟機緣(頓悟)。
從這裏也可以看到六祖所行的頓教,亦並非完全不立文字,而是依於文字而離於文字,而頓教亦非離於漸修,最後的了悟實是建基於過往長期的漸修工夫的。
猶如伐樹,並非最後的一砍才令樹傾倒的,乃累積此前多砍之力而成。
又猶如吃餅,並非吃最後的一塊令人飽,實是積此前數塊餅之力而得最後之飽一樣[10]。
但人們多是囿於相而迷於境,故此往往只看到最後令樹傾倒的一擊,或迷於最後一塊餅之飽,而沒有看到之前的用功和努力(漸修),只是嚮往最後建功的剎那(頓悟)而已。
結語
由此可見「漸修頓悟」是依於經教而合乎義理的。
行者自當勤於聞解思修,期望能於適當時機有所契悟,而臻於達境。
然而際此末法之世,契悟之機自是較少,但亦不可氣餒。
因為畢竟勤作修持,亦可多聚資糧,以作日後契悟之基礎。
只求耕耘,不問收穫,於心安便可以了。
最後還需一提的是「頓漸」這個題目,其實很複雜。
「漸修頓悟」只是其中的一環,但亦是筆者覺得易於接受和行之有效的一環。
不過其實還有多種不同的說法和理論,例如頓修漸悟、漸修漸悟、頓悟頓修、頓悟漸修等[11]。
只是筆者覺得這些理論,徒然把問題弄得複雜而已,還不如一門深入較為可取。
除此之外,還有一點要注意的,就是頓漸與次第也有不同的解釋。
漸是依於次第,而頓却是可以不依次第的,因為頓是可以瞬間即至而超乎次第的[12],就猶如《法華經》中的龍女成佛一樣[13],完全超乎次第而瞬間即成正等正覺。
不過這些自是有它的深層意義,並非能在這裏一語道破的。
但這些對於我們在這裏所理解的「漸修頓悟」並沒有相違,且是並行無礙的。
延伸閱讀
一天到晚在打坐,那就是修行嗎?
[1]拙作《時間是分位假法嗎?》一文中有如此的解釋:時間是一個分位假法,只是依存於心法及色法的分位;故而只是一種形式的有,概念上的有,由思想造作而成的。
《中論》〈觀時品第十九〉第六偈對此說得很直接:「因物故有時,離物何有時?物尚無所有,何況當有時?」
[2]《楞伽經》〈卷一〉:「『世尊,云何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為頓、為漸耶?』佛告大慧:『漸淨非頓。
如庵羅果漸熟非頓,……譬如陶家造作諸器,漸成非頓,……譬如大地漸生萬物,非頓生也,……譬如人學音樂、書畫、種種技術,漸成非頓,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亦復如是,漸淨非頓。
』」
[3]《楞伽經》〈卷一〉:「『世尊,諸識有幾種生、住、滅?』佛告大慧:『諸識有二種生、住、滅,非思量所知。
諸識有二種生,謂流注生及相生;有二種住,謂流注住及相住;有二種滅,謂流注滅及相滅』」
[4]《楞伽經》〈卷一〉:「譬如明鏡頓現一切無相色像,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亦復如是,頓現無相、無有所有清淨境界。
」
[5]《楞嚴經》〈卷十〉:「此五陰元重疊生起,生因識有,滅從色除,理則頓悟,乘悟併消。
事非頓除,因次第盡。
我已示汝劫波巾結,何所不明再此詢問?」
[6]《楞嚴經》〈卷十〉如是云:「識陰若盡,則汝現前諸根互用。
從互用中能入菩薩金剛乾慧圓明精心,於中發化如淨琉璃,內含寶月。
」
[7]天神華巾六結喻,出自《楞巖經》〈卷五〉綰巾成結一段。
可參閱拙作《從「入流亡所」說觀音圓通,兼談楞嚴真偽》一文。
[8]《壇經》〈般若第二〉:「若起正真般若觀照,一剎那間,妄念俱滅。
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
[9]《法華經》〈方便品第二〉有云:「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舍利弗!云何名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欲示眾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
舍利弗!是為諸佛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
[10]此喻出自濟群法師:「又如吃餅,看似吃到第五塊才飽,但如果直接吃那個第五塊,沒有前面四塊,能飽嗎?」
[11]宗密對漸頓有五種分類法,即漸修頓悟、頓修漸悟、漸修漸悟、頓悟頓修,以及頓悟漸修。
内容可參閱許世卿,《頓漸之爭一華嚴五祖宗密大師之頓悟漸修思想》。
[12]《壇經》〈頓漸第八〉有云:「自性自悟,頓悟頓修,亦無漸次。
所以不立一切法,諸法寂滅,有何次第?」
[13]《法華經》〈提婆達多品〉:「其時,舍利弗告訴龍女云︰『女身垢穢,非是法器,云何能得無上菩提?』龍女即以其身之寶珠獻佛,而後問舍利弗及智積云︰『我以此珠獻佛,佛納此珠疾否?』智積、舍利弗咸言︰『甚疾』。
龍女又言︰『我之成佛尚疾於此。
』其時會中大眾,皆見龍女忽然之間變成男子,具菩薩行,即往南方世界,坐蓮華台,成等正覺,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普為十方一切眾生演說妙法。
」
推介文章:
台灣社企「搖滾爺奶」──爺奶說故事,搖滾你的想像,散播正念的種子
佛教的「神譜」:信仰主體的變化(一)
轉化以貪瞋痴為主導的企業價值──社企新思惟,正命過生活
你是否也是愛麗絲故事中的那隻兔子──有關善用時間的迷思
台灣社企「搖滾爺奶」──爺奶說故事,搖滾你的想像,散播正念的種子
佛教的「神譜」:信仰主體的變化(一)
轉化以貪瞋痴為主導的企業價值──社企新思惟,正命過生活
你是否也是愛麗絲故事中的那隻兔子──有關善用時間的迷思
標籤:
修行處處,六祖壇經,楞伽經,楞嚴經,漸悟,頓悟
分享:
Shareonfacebook
Shareontwitter
Shareonlinkedin
Shareonwhatsapp
Shareontelegram
Shareonemail
蔣錦兆
所有作者>>
相關明覺專稿文章:
《海上佛教地圖集》展覽──全面呈現海上絲綢之路對佛教傳播的貢獻
孝道也是佛教重要的倫理道德──佛陀成佛前的本生故事:《佛說菩薩睒子經》
甚麼是魔障?當魔障出現時,我們要如何對治?──明海法師與你「無門關夜話」(三十三)
在馬來西亞有一座心意佛院,是十三層的「摩天」寺廟,夾雜藏傳佛教、漢化和本土的特色⋯⋯
第一位把佛教傳入香港的人——杯渡禪蹤
自我推拿按摩,可改善壓力症狀,如緊張性頭痛和失眠。
且聽專家教路…
相關時事脈搏文章:
宗性法師:感恩所有成就自己的人
新春參訪寺院禮佛,大家可參考「它」!香港三大古剎,您知道是哪三間?
前台大醫院副院長陳榮基的故事:在醫院設「助念室」、培訓臨床佛教宗教師,希望讓病人安詳地離世⋯⋯
印度不少寺廟暫時關閉,行腳僧人生活拮据。
義工遵儀規供養450位僧人慧命⋯⋯
緬甸瓦城舉行佛教布施大會,30,000名僧人形成壯闊人海。
這次布施大會特別受到佛教界關注⋯⋯
南韓遇暴雨侵襲,牛群奔向千年古剎逃生,在佛寺休息、吃草⋯⋯
訂閱
Connectwith
Iallowtocreateanaccount
WhenyouloginfirsttimeusingaSocialLoginbutton,wecollectyouraccountpublicprofileinformationsharedbySocialLoginprovider,basedonyourprivacysettings.Wealsogetyouremailaddresstoautomaticallycreateanaccountforyouinourwebsite.Onceyouraccountiscreated,you'llbelogged-intothisaccount.
DisagreeAgree
通知
新的後續評論
對我評論的新回复
Iallowtousemyemailaddressandsendnotificationaboutnewcommentsandreplies(youcanunsubscribeatanytime).
Label
{}
[+]
Name*
Email*
Website
Connectwith
Iallowtocreateanaccount
WhenyouloginfirsttimeusingaSocialLoginbutton,wecollectyouraccountpublicprofileinformationsharedbySocialLoginprovider,basedonyourprivacysettings.Wealsogetyouremailaddresstoautomaticallycreateanaccountforyouinourwebsite.Onceyouraccountiscreated,you'llbelogged-intothisaccount.
DisagreeAgree
Label
{}
[+]
Name*
Email*
Website
0Comments
Inline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
搜尋
搜尋
關於我們
佛門網內容豐富,緊扣時代脈搏,提倡聞思修並重。
讀者可以在網站內的主目錄方便地找到各種内容,並點擊進入各專題網站閱讀。
相關機構
贊助
佛門網應用程式
佛門網有限公司版權所有©2022
關於我們 |服務條款 |私隱政策 |免責聲明
Facebook
Twitter
Youtube
Weusecookiesonourwebsitetogiveyouthemostrelevantexperiencebyrememberingyourpreferencesandrepeatvisits.Byclicking“AcceptAll”,youconsenttotheuseofALLthecookies.However,youmayvisit"CookieSettings"toprovideacontrolledconsent.CookieSettingsAcceptAllManageconsent
Close
PrivacyOverview
Thiswebsiteusescookiestoimproveyourexperiencewhileyounavigatethroughthewebsite.Outofthese,thecookiesthatarecategorizedasnecessaryarestoredonyourbrowserastheyareessentialfortheworkingofbasicfunctionalitiesofthewebsite.Wealsousethird-partycookiesthathelpusanalyzeandunderstandhowyouusethiswebsite.Thesecookieswillbestoredinyourbrowseronlywithyourconsent.Youalsohavetheoptiontoopt-outofthesecookies.Butoptingoutofsomeofthesecookiesmayaffectyourbrowsingexperience.
Necessary
Necessary
AlwaysEnabled
Necessarycookiesareabsolutelyessentialforthewebsitetofunctionproperly.Thesecookiesensurebasicfunctionalitiesandsecurityfeaturesofthewebsite,anonymously.
CookieDurationDescriptioncookielawinfo-checkbox-analytics11monthsThiscookieissetbyGDPRCookieConsentplugin.Thecookieisusedtostoretheuserconsentforthecookiesinthecategory"Analytics".cookielawinfo-checkbox-functional11monthsThecookieissetbyGDPRcookieconsenttorecordtheuserconsentforthecookiesinthecategory"Functional".cookielawinfo-checkbox-necessary11monthsThiscookieissetbyGDPRCookieConsentplugin.Thecookiesisusedtostoretheuserconsentforthecookiesinthecategory"Necessary".cookielawinfo-checkbox-others11monthsThiscookieissetbyGDPRCookieConsentplugin.Thecookieisusedtostoretheuserconsentforthecookiesinthecategory"Other.cookielawinfo-checkbox-performance11monthsThiscookieissetbyGDPRCookieConsentplugin.Thecookieisusedtostoretheuserconsentforthecookiesinthecategory"Performance".viewed_cookie_policy11monthsThecookieissetbytheGDPRCookieConsentpluginandisusedtostorewhetherornotuserhasconsentedtotheuseofcookies.Itdoesnotstoreanypersonaldata.
Functional
Functional
Functionalcookieshelptoperformcertainfunctionalitieslikesharingthecontentofthewebsiteonsocialmediaplatforms,collectfeedbacks,andotherthird-partyfeatures.
Performance
Performance
Performancecookiesareusedtounderstandandanalyzethekeyperformanceindexesofthewebsitewhichhelpsindeliveringabetteruserexperienceforthevisitors.
Analytics
Analytics
Analyticalcookiesareusedtounderstandhowvisitorsinteractwiththewebsite.Thesecookieshelpprovideinformationonmetricsthenumberofvisitors,bouncerate,trafficsource,etc.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cookiesareusedtoprovidevisitorswithrelevantadsandmarketingcampaigns.Thesecookiestrackvisitorsacrosswebsitesandcollectinformationtoprovidecustomizedads.
Others
Others
Otheruncategorizedcookiesarethosethatarebeinganalyzedandhavenotbeenclassifiedintoacategoryasyet.
SAVE&ACCEPT
wpDiscuzInsert
延伸文章資訊
- 1《壇經》頓悟與漸修工夫之研究 - 中國文化大學
本文的內容,以《壇經》的「頓悟法門」與實踐工夫為中心,前溯東漢譯經. 所帶來小乘禪觀修習的法門,以及大乘般若思想的傳入,由此漸修工夫和般若知.
- 2No.20【頓悟與漸修】點傳師講經@ 中德部落格 - 隨意窩
鄭經理 頓悟與漸修 什麼叫做頓,什麼叫做漸呢?「頓」,是頓悟,當下契入真理實像;「漸」,是漸次修行,漸次悟入。 大師對眾弟子說:「佛法本來是同一宗旨, ...
- 3從《楞伽》《楞嚴》《壇經》看漸修頓悟的意涵 - 佛門網
或者說,「漸」是量的累積,「頓」是質的飛躍。如此,「漸修頓悟」就是經過一段長時間循序漸進的修行後,藉著機緣,在瞬間飛渡重關,幡然了悟。
- 4頓悟與漸修 - 菩提心.com
我們剛才說不談禪,那我們是幹甚麼呢?學佛。禪宗也不過是學佛。淨土宗、密宗都在學佛。三藏十二部大小乘經教歸納起來,有兩條路,就是「頓悟」與「漸修」。
- 5【中台世界】 頓悟與漸修
「漸修」,就是漸次修證,從凡夫一直修證到成佛,這當中的過程就稱之為漸修。如同讀書求學,從小學、高中、大學、到博士學位,循序漸進,次第體悟,最後功德圓滿成就佛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