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經濟改革及重大建設 - 中華民國在臺灣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推動經濟建設計畫. 民國四十二年起,政府連續實施六期的四年經濟建設計畫,前三期推行進口替代的工業化政策,一面提高農業生產;一面扶植國內工業,增加生產,限制外國 ... 顯示目次 隱藏目次  中華民國在臺灣 初期的政治 行政長官公署的設立 二二八事件 教學活動設計 測驗 中央政府遷臺後政治發展 中央政府播遷來臺 戒嚴的實施與解除 地方自治的實施 中央民代改選與總統直選 教學活動設計 測驗 外交與兩岸關係 外交關係的展開 兩岸關係的演變 教學活動設計 測驗 經濟發展 實施土地改革 推動經濟改革及重大建設 經濟自由化和國際化 教學活動設計 測驗 教育與文化 國民教育的普及和延長 中等教育與高等教育 文化復興與文化建設 教學活動設計 測驗 社會變遷 社會福利及安全制度 多元化社會的發展 教學活動設計 測驗 推動經濟建設計畫   民國四十二年起,政府連續實施六期的四年經濟建設計畫,前三期推行進口替代的工業化政策,一面提高農業生產;一面扶植國內工業,增加生產,限制外國商品進口。

五十二年,工業產值超過農業,為世界上以農業發展帶動經濟起飛成功的先例。

  後三期改採出口導向的政策,透過獎勵民間中小企業投資、鼓勵出口、設置加工出口區等措施,使得中小企業蓬勃發展,對外貿易長期持續成長和出超。

其結果,達到經濟快速成長和物價相當穩定的雙重目標,被譽為「經濟發展的奇蹟」,而躋身「亞洲四小龍」之判,成為開發中國家的楷模。

  民國六十四年,受到世界經濟不景氣的影警,政府不得不提前結束第六期四年經建計畫。

翌年,開始貿施新約六年經建計畫,建立重化工業,加強農村建設。

展開十大及其他重大建設   民國六十二年,行政院院長蔣經國鄭重宣佈,政府除了積極興建核能發電廠外,並限期五年內完成南北高速公路、臺中港、北迴鐵路、蘇澳港、石油化學工業、大煉銅廠、大造船廠、鐵路電氣化及桃園國際機場等重要建設,合稱十大建設。

其後,各項建設均陸續完成。

★上 南北高速公路鳥瞰★右 臺灣鐵路電氣化 ★下 澎湖跨海大橋舊貌 ★右下 中國造船公司   六十八年,政府按著推動交通、工業、農業、文化等十二項建設。

七十三年,又推出十四項重要建設。

七十九年,推動「國家建設六年計畫」,以重建經濟社會秩序,謀求全面平衡發展為總目標,使臺灣成為西太平洋金融、交通轉運中心和科技重鎮。

以上大多是前瞻性的基本設施,帶動臺灣經濟突破發展的瓶頸。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