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副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中國時報》以發表文學作品為主的版面。

歷任主編有徐蔚忱、李葉霜、畢珍、王鼎鈞、桑品載、高信疆、陳曉林、王健壯、金恆煒、陳怡真、季 ... 「人間」副刊《中國時報》以發表文學作品為主的版面。

歷任主編有徐蔚忱、李葉霜、畢珍、王鼎鈞、桑品載、高信疆、陳曉林、王健壯、金恆煒、陳怡真、季季、楊澤、劉克襄等。

「人間」副刊對於臺灣文化思潮建構的影響主要在1970年代高信疆主編時期。

高信疆闢設「海外專欄」,以「海外華人」及「中國文學及世界文學」為邀稿對象與主題。

旨在溝通海外的知識分子群與國內讀者,初期專欄採約稿,以在東南亞及歐美的華文作家為主,或譯介,或評論,囊括眾多海外學人執筆,包括夏志清、劉紹銘、鄭樹森、葉維廉、李歐梵、白先勇、施叔青、張系國、水晶等人。

其中,鄭樹森被譽為臺灣駐海外的「文學特派員」,對於國際文學的動態有最即時的報導,諸如諾貝爾文學獎的資訊以及得獎作家的訪問。

「海外專欄」的設置,使得外文系知識分子介入臺灣現代文學的批評之中,對於傳統中國文學批評來說,有融合也有衝擊,在1970年代末期,夏志清與顏元叔在「人間」副刊上的論辯,分別代表了印象式批評與形式批評的2種文學批評取向。

1975年,高信疆開闢「現實的邊緣」專欄,推動報導文學:「以文學的筆,新聞的眼,來從事人生探訪以及現實生活真實報導的生動寫作方式」。

專欄分為「域外篇」、「離島篇」、「本土篇」,首開注重鄉土與報導文學之風,讓人間副刊形成多元文化形態的副刊。

對洪通、朱銘等鄉土藝術家的報導,啟動了臺灣在地文化的重新認識與價值肯定。

相對於1970年代的外交挫折,「人間」副刊卻掀起了鄉土熱,重新認識自己、參與社會、反哺大眾,被視為鄉土文化重要的形構場域。

對於鄉土文學的態度,有同情,也有支持,對社會的現實關注,是走入鄉鎮、市井、礦區、漁牧……,人物來自社會各個階層,而這些「漫寫人間困苦情」的社會寫實作品,看在一些以統治者的文藝政策為依歸的文人眼中,是相當「不健康」的,而且是在「醜化社會」。

「人間」副刊因而承受了相當的壓力,高信疆能在鄉土文學論戰前後兩度出任執掌,是「人間」副刊文化轉型的關鍵。

1978年,高信疆設立時報文學獎,帶出了諸如張大春、黃凡等前衛性的作家。

2004年,與聯合報文學獎,以「兩大報文學獎的設立」「造成今日文學生態」俱為「臺灣新文學發展重大事件」之一。

雖然與「聯合副刊」同為國民黨中常委的兩大報副刊,但「人間」副刊的表現是較為前衛的,敢在體制內觸動小禁忌。

1986年在《文訊》的一份報紙副刊問卷調查當中,「人間」副刊榮獲「花樣最多的副刊」、「最關心我們社會現實的副刊」以及「最具文化使命感的副刊」之最。

撰稿者:張俐璇最後修訂日期:98年10月28日參考資料:1焦桐。

1986。

〈票房副刊?票房作家?:從問卷調查看報紙副刊〉。

《文訊》,22:67-73。

2林淇瀁。

1993。

〈文學傳播與社會變遷之關聯性研究:以七○年代臺灣報紙副刊的媒介運作為例〉。

碩士論文,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

3李筱峰。

1999。

《臺灣史100件大事》。

「影像‧臺灣」31-32。

臺北:玉山社。

4聯合報副刊編輯。

2004。

《臺灣新文學發展重大事件論文集》。

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

5張俐璇。

2007。

〈兩大報文學獎與臺灣文壇生態之形構〉。

碩士論文,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